痛心!加州頂尖高中又有學生自殺了!最好的學區,頻頻出現教育悲劇……

近年來,“教育內卷”現象愈演愈烈,家長們的焦慮情緒也在不斷攀升,許多中產家庭為了讓孩子考入名校、順利就業,紛紛追求所謂的精英教育。然而,青少年在學術壓力、父母期望和同輩競爭的重重困境下,“心理疾病”層出不窮,這也成為了近年來教育悲劇頻發的重要原因。最近,美國一所頂尖公立高中再次發生學生自殺事件,下面跟隨主頁君一起來看看吧!
文 | 棕櫚君
From 棕櫚大道本科申請
微訊號:palmdrive_undergrad
當地時間3月4日星期二上午,美國加州頂尖公立高中帕洛阿爾託Palo Alto High School(簡稱Paly)的一名學生,在鐵路交叉口被火車撞擊身亡
有等待火車經過的目擊者稱,“這場悲劇100%是自殺,這名學生是故意而為的。”
原文:
https://hwspectrum.com/11303/news/benjamin-ellis-28-remembered-as-school-offers-grief-help/
同一天,就讀於香港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一名年僅11歲的六年級學生跳樓身亡。有人指出,該校學生的課程非常緊張,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壓力都很大。
雖然學校表示孩子做出如此選擇的原因仍在調查中,但兩個鮮活生命的消亡,又一次給家長們敲響警鐘。
精英高中的“高壓鍋”環境
正在將學生推向深淵
Palo Alto位於美國矽谷核心地帶,是斯坦福大學的所在地,也是眾多科技巨頭如Facebook的誕生地。
這裡擁有兩所SAT分數遠超平均水平、以學術卓越著稱的頂尖公立高中,每年都有大批學生進入斯坦福、藤校等頂尖大學,被譽為“斯坦福的後花園”。
亨利·岡恩高中(Henry M. Gunn High School):2025 Niche灣區最佳公立高中排名第1名,以數學和科學教育見長,STEM課程超強,斯坦福教職工子女超多,亞裔學生佔比超過40%。
帕洛阿爾託高中(Palo Alto High School):位於矽谷心臟地帶,學校對面就是斯坦福大學,更強調人文和藝術教育,亞裔學生佔比大約在36%。
但從2009年開始,Palo Alto經歷了多起青少年自殺事件。並且根據媒體統計,該地區青少年自殺率比美國平均水平高出4-5倍,甚至出現過“自殺潮”。2009-2010年,該地區6名青少年自殺;2014-2025年又發生4起青少年接連自殺事件。
後來有所好轉,但青少年自殺事件依然時有發生。去年2月,Gunn高中有一名16歲的華裔女生臥軌自殺……
不只Palo Alto,加州洛杉磯地區一所最負盛名的頂尖私立高中,也因為頻發的學生自殺悲劇,走入大眾視野。
哈佛西湖中學(Harvard-Westlake):藤校升學率驚人,學生大都來自億萬富翁、好萊塢大亨和其他精英家庭,覆蓋了比弗利山莊最有錢的一批新貴子女。
2023年春天,一名15歲的10年級韓裔女孩在學校自殺身亡;六週後,一名12年級的男孩開槍自殺;6月底,一名即將升入高三的男生以相同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2024年11月,一名深受老師和朋友喜愛的9年級男孩被發現在家中自殺身亡……
與此同時,有兩個調查資料令人心驚。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和藥物濫用與心理健康服務管理局(SAMHSA)提供的資訊:
過去一年,10%的高中生曾嘗試過自殺,22%的高中生曾認真考慮過自殺,42%的高中生感到悲傷或絕望;19.5%的12—17歲青少年出現過重度抑鬱發作,13.6%的18-25歲成年人曾有過嚴重的自殺想法,對比過去幾年顯著上升。
一連串的悲劇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這些被寄予厚望的青少年正承受著超乎想象的壓力!
是什麼讓這些天賦異稟的學生走上絕路?他們究竟面臨著怎樣的困境?如何做才能儘可能阻止悲劇重演?
青少年們正被困在一張
學術、社會和家庭編成的壓力網!
Reddit論壇上,很多“當事人”現身說法,分析了精英學生們自殺、抑鬱、深陷情緒問題的原因。
1,高學術壓力和競爭
“一位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寫了一本書,裡面描述了一名Palo Alto地區學生的高學習壓力,她有 18 項課外活動,一直在學習 AP 課程,還患上了胃潰瘍。這名學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經歷的事情是不正常的,為了能進入所謂的好大學,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作為Paly2009-2013屆畢業生,我想說這種高壓狀態已經存在太久太久了(Gunn也是如此)。這些學校施加給孩子的壓力根本是常人難以承受的,我讀書期間就曾試圖自殺。當然沒有成功,但我花了數年心理治療才擺脫那些荒謬的高標準——即便我有很棒的父母,仍然很難擺脫強加在學生身上的高期待。當整個環境要求你不斷超越預期時,你根本無處可逃。”
美國精英高中的學術壓力超乎很多人的想象!紀錄片《Try harder》記錄了加州頂級公立高中洛厄爾高中Lowell High School的學霸們,為了考上目標大學所付出的努力。
洛厄爾高中位於舊金山,穩居美國加州公立高中排名前10,是打分網站上是全10分的滿分學校,曾4次被授予“藍絲帶學校”的稱號,還有兩個出名的綽號——“虎媽集中營”和“自信心粉碎機”。
這所學校學生以亞裔為主,大部分都是選拔出來的學霸,幾乎每個孩子都履歷光鮮,GPA 4.0,SAT接近滿分,多門AP課程,課外活動極其豐富……很多人高一時的目標都是鎖定在斯坦福大學。
這樣一所大神遍地的學校,學術壓力可想而知。圖書館永遠坐無缺席,計算機機房也是如此,沒有人會用電腦上網消遣,都是用來刷題、寫論文或是查資料。
有學生坦言,為了拿到高分,回家先做4個小時物理題,然後熬夜到凌晨3點完成其它作業;
還有學生反饋,很多人覺得學校就像是“監獄”,但衝著它優質的教學資源和升學率,沒有人捨得離開。
即便已經如此拼命了,還是有很多學生遭到夢校的拒絕,有同學說,“我這麼努力,最終卻去了一所不費吹灰之力就能進的學校。”
2,來自父母的高期望
“我接觸過很多談論起孩子,說的都是有多失望的家長。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只學習兩種樂器感到失望,對自己的孩子總平均分是 99% 而不是100%感到失望,對自己的孩子的平均績點是4.3 而不是 4.5 感到失望……正是父母在逼迫孩子走上自殺的道路。”
“我就讀於Saratoga High School,這是一所學術要求極高的學校。在我高二那年,一名高三學生自殺了,原因是他的母親罵他太蠢,只考上了UCLA,沒考上任何常春藤盟校。這名學生當時是有望成為畢業典禮的致詞人的,而且當時大家都知道藤校並不太喜歡從我們學校招生。”
“我在UCLA遇到的一個同學跟我說,因為沒考上藤校,家裡人都覺得她是個傻瓜。其實她拿的雙學位,還是Regents Scholar獲得者(優秀獎學金,必須高分數才能保住)。她選UCLA正是因為這是她能離紐約家人最遠的地方。”
在一些家庭高收入、高學歷的社群,很多父母往往把孩子的成就視為家庭地位的重要象徵。久而久之,孕育出了強烈的“成功至上”文化,學生被期望在學術、課外活動和社交上全面卓越。
關於這有多瘋狂,學霸君建議大家看看華爾街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常駐作者Jennifer,2023年出版的一本關注美國收入前20%家庭的孩子教育的書籍《內卷無止境》(Never Enough)。
裡面詳細揭露了美國高收入家庭的雞娃現狀,有幾點令棕櫚君印象非常深刻。
比如美國大約有2.7萬所高中,所有高中前2名加起來共計5.4萬名申請人,足以讓Top 20的美國大學新生班級招滿2次。
田納西州的一名爸爸,密切關注女兒同學的成績、課外活動、大學志願,以及捐款紀錄,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女兒與“大捐贈者”的孩子競爭同一所大學;
康州和麻州的一些高收入學區,25%-30%的學生“確診”有學習障礙,家長這麼操作是因為如果確診能獲得更多的標化考準備時間,也就有更多機會拿高分……
進名校前,卷GPA、標化、社團、競賽、科研、夏校、志願者活動、文書、推薦信,進名校後卷專業、就業、實習、社交,從一個圍城進了另一個圍城,讓越來越多的學生不堪重負。
3,同輩壓力和內驅力
“大家低估了這些孩子給自己施加的壓力。他們將自己的GPA、活動、獎項與同學做比較,閱讀有關如何進入頂尖名校的文章。壓力不僅來自父母,還來自周邊的的競爭環境。”
“很多人嚴重低估了某些人的內驅力。尤其是在一所精英雲集的學校,同輩壓力簡直令人窒息——如果你沒能在每門課都拿A,瞬間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渦。”
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往往與學校文化、家長期待、社群價值觀交織。它不一定是負面的,適度競爭可激發潛力,但當它演變為“生存焦慮”時,很容易引發多維度危害,帶來持續性的焦慮與抑鬱問題。
比如一位不願意透露高中的亞裔網友表示,只要自己取得相當好的成績,不惹麻煩,父母就不會管自己。但他高三時依然儘可能多的參加了各種AP榮譽課程、俱樂部/課外活動。
因為他內心始終有一種焦慮,如果不這樣做:就不像同齡人那麼“優秀”,將無法考上一所不錯的大學,最終只能成為人生的一個失敗者。
最終,高三那一年對他的心理健康和睡眠造成了難以置信的損害。
他現在覺得這一切都不值得,就算沒有進入最負盛名的學校,又怎麼樣?世界會滅亡嗎?真的會給家庭帶來恥辱嗎?但當時的他因為擔心“不夠優秀”而陷入自我貶低,陷入嚴重的身份認同危機。
另外,文化與身份壓力、心理健康恥辱、糟糕的親子關係等,都可能是學生們“心理健康問題”的誘因。
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點亮黑暗中的燈!
每一次生命的逝去都提醒我們,孩子們需要的不僅僅是分數,更是被看見、被理解和支援。
頻出的自殺問題不僅是教育或家庭的失敗,更是社會文化與心理支援體系失衡的反映。解決之道在於承認問題的複雜性,從文化、制度和個體層面共同努力,改變“成功即一切”的思維模式。
最後,希望學生和家長們都能弱化分數崇拜,減少對大學排名的執念,對頂尖名校祛魅,美國還有非常多的好大學,一點不比藤校差!
同時,希望同學們不壓抑和隱瞞負面情緒。
如果發現自己情緒波動較大或有心理問題的早期特徵,如食物大幅度下降或增加,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排斥與人交流等,不要猶豫直接向外求助,預約心理諮詢辦公室,評估是否需要個人干預治療。
家長如發現孩子心理狀態不好,千萬別忽視。
多陪伴多聊天多傾聽,告訴孩子你已經足夠好,用實際行動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並在必要時積極向專業的心理人士尋求幫助。
教育的終極目標應是培養健全的人,孩子們的未來,不應該止步於丘吉爾大道的鐵軌。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棕櫚大道本科申請,微訊號:palmdrive_undergrad,棕櫚大道:創立於矽谷的高階教育諮詢機構,致力於為學生打造最具個性化的成長及申請方案。被家長和學生稱為“有溫度有情懷的機構”,是「名校錄取」+「真實成長」雙保障教育的踐行者。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