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香港又一小學生墜樓!12門AP名校學霸、運動明星為何也難逃教育悲劇……

為什麼越是名校生越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學校、家長、社會到底應該如何防範此類現象的發生?
作者:桃子媽;本文來源:公眾號“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
3月4日,香港警方接到一起小學生墜樓報警電話,學生年僅11歲,就讀於聖公會馬鞍山主風小學六年級。
該學生墜樓後昏迷不醒,由救護車送往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搶救,於1點15分不幸離世。
目前,學校已即時啟動危機處理小組,由教育心理學家、社工及教師為學生提供情緒支援。
之前有家長指出,該小六學生將在3月末進行第三次呈分試,並表示“他們課程真的很緊張,現在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壓力都很大,需要適當放鬆一下。”
這已經不是近期香港第一起學生墜樓事件。去年12月,元朗陳榮根紀念學校有一位12歲的學生墜樓,該男生患有ADHD,疑似情緒失控;當月16日旺角一名12歲學生身著校服從天台墜樓……
根據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資料顯示,2023年共有43名0-19歲的香港青少年自殺,其中10-19歲的自殺率達7.2%。而且越是名校,學生焦慮抑鬱的情況越是突出。
這讓我們想到此前,美國頂尖私立高中之一、比爾蓋茨孩子的母校Harvard-Westlake(簡稱HWL),9個月裡連續發生了三起學生自殺事件。普林斯頓大三學生血淚控訴:別上藤校,會變得不幸。全網播放量破百萬,更是引發家長圈對名校生心理問題的討論。
為什麼越是名校生越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學校、家長、社會到底應該如何防範此類現象的發生?
幾年前,當我聽說有名校學生自殺的時候,我的反應是既難過又震驚的;然而這幾年,當我聽到同樣的訊息,在悲傷的同時,還有一種“事情果然又一次發生了”的深深的無奈。
令人難過的是,精英學生的“暴走”行為還不僅限於自殺。
之前,康奈爾大學一名Dai姓亞裔男生上網發表極端的仇恨言論,母親怕他自殺,趕去看他,結果男生已經被警察逮捕,可能會面臨多年監禁的處罰。
這名男生在事發之前,簡直就是“別人家孩子的模版”——高中時是全國獎學金的獲得者,提前學習了12個AP課程,還在醫院裡擔任志願者;進入康奈爾後,他積極幫助其他學生學習Matlab語言,並擔任學校科學奧運會的director of logistics……
然而,據男生的家人說,孩子爬藤成功一年以後就陷入了重度抑鬱,聲稱自己失去了人生的目標和動力。他在醫生的建議下休學了兩個學期,但仍然沒有好轉的跡象。
有網友分析,說有些人想要自殺,但是沒有勇氣,就會故意做犯法的事情,引來警察“協助”他們……無論這樣的說法是否有道理,這位康奈爾精英學生“自毀”的傾向是非常明顯的。
本文配圖自 | 電視劇《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很想死”已經成為
美國青少年“公共衛生危機”
在中年人紛紛研究養生,想要多活幾年的時候;為什麼那些明明擁有最好的青春年華的精英孩子,卻一次又一次地“很想死”呢?
2023年5月,美國衛生局局長就釋出了一份新的局長建議,呼籲人們關注美國青少年身上所發生的“公共衛生危機”。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監測報告,在過去的10多年間,美國青少年持續悲傷和絕望的感受(其中包括想要自殺的想法和行為),已經增加了百分之四十。
同為世界大國,中國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最近,一份《關於青少年心理焦慮、抑鬱的問卷調查報告》新鮮出爐,報告在研究了全國2萬多名青少年的資料後發現——

一週出現一次以上焦慮的青少年,佔比高達41.1%;

在導致焦慮、抑鬱的因素中,“升學壓力”排名第一,佔比54.66%;
“在抑鬱青少年的背後,可能是撐不住的成年人”。
意外!大學生自殺率比普通人低十幾倍,
但精英大學的大學生自殺率特別高!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社會學研究其實發現——能夠考上大學的青少年,他們的自殺率,其實是遠低於平均水平的。知識能夠提高認知水平,也能減少衝動行為。
在美國,本科生的自殺率低於普通人,研究生的自殺率低於本科生。
儘管一項針對157所四年制大學的研究(文章2013年發表在《大學生心理治療雜誌》上)發現,自殺是繼意外傷害之後大學生的第二大死因,但大學生的自殺率遠低於普通人群。
根據 CDC 的資料,美國所有 18-24 歲人群的自殺率約為每 10 萬人中 的80.5 人。這個平均資料是大學生自殺率的 14 倍多!
也就是說,能上大學的孩子,其實心理狀態要比普通同齡人更健康。
But!但是!然而!精英學校的自殺率,卻遠遠高於普通大學——
比如,麻省理工自1964年到2000年之間的36年內,有47名學生自殺,自殺率為10萬分之14.6,是全美高校平均值(10萬分之6.5-7.5)的兩倍。
僅僅在2014-2015一年,麻省理工就有六位學生自殺,還有一位教授也自殺了。
在2011年進行的一項包括13所高校在內的調查中,麻省理工學生自殺率第一,哈佛大學自殺率第二,普林斯頓大學則拒絕提供學生自殺的資料。
另外,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學生自殺率也居高不下,不過這兩所學校缺少1960年以後學生自殺的資料,因此無法和其他學校進行橫向比較……
由於資料敏感,主動提供學生自殺資料的高校在全美不足15%。
值得注意的是,精英學校的自殺者中,亞裔學生的自殺率佔比更高——
比如,麻省理工過去15年內的19例自殺學生中,有8例為亞裔,佔比42%。如果把亞裔學生作為一個整體,過去15年麻省理工亞裔學生自殺率為10萬分之29.1,遠高於同期全校10萬分之11左右的自殺率。
在康奈爾,從1996到2006年的十年間,共有21名自殺學生,其中亞裔有13名,佔比高達61%。
“完美主義”
是殺死精英學生的元兇
2022年,斯坦福大學年僅22歲的明星足球隊長凱蒂·梅耶(Katie Meyer),被發現在宿舍內自殺。
作為球隊隊長,2021年賽季,梅耶參加了斯坦福大學足球隊的全部20場比賽,帶領球隊在聯盟中獲得第四名的成績……然後,她們輸給了當地的競爭對手,聖克拉拉大學隊。
梅耶的父母在尋找女兒自殺的答案時,對媒體說:
“孩子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在高水平的學術和競爭的環境中。”
“她們存在焦慮和壓力,要求完美,想要成為最好的,成為第一名……”
另外一位精英男孩諾亞(Noah)的媽媽,也說“完美主義”是傷害優秀孩子的元兇。2018年,諾亞因為試圖自殺被送到醫院搶救。
住院六週後,兩位敏銳的精神科醫生才發現,諾亞的問題不僅僅是抑鬱症,而是由“強迫行為”引發的抑鬱症。
事實上,正是“強迫行為”(obsessive compulsive behaviors)的存在,讓諾亞成為了一名成績全A的學生。因為適度的完美主義,是一種能激勵人不斷努力,追求卓越的特質。
但當“強迫行為”發展為嚴重的“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造成“適應不良”的時候,危險就發生了,因為諾亞這個時候在潛意識裡就會說服自己——如果他不能完美地達到他為自己設定的那些不切實際的標準的時候,他就應該去死。
什麼導致了
“完美主義”和“強迫行為”的流行?
根據我的觀察,其實很多學霸都有一點強迫症狀的基因,他們對完美的追求,是刻在骨子裡,代代相傳的。
我有個學霸朋友A,他的爸爸是典型的工作狂,因為工作超級忙碌,在教育上倒是很佛,幾乎從來不管孩子。
但A偏偏就屬於“天生自虐狂”。A告訴我說,自己小學時期曾經有段時間有種執念,覺得外面到處都是細菌,出門坐個公交車,回家就要拼命洗澡洗手換衣服。
長大一點之後,A倒是能夠努力控制住自己不停洗手洗澡的慾望了,但卻產生了一種“要把學習成績搞到盡善盡美”的執念。所以,他才擁有了大家眼裡的“超能力”,連續7、8個小時坐在書桌前面學習,甚至一天就做掉一整本奧數習題。
和自帶強迫基因的A不同,另外一些孩子即便沒有“強迫基因”,卻不幸擁有強勢的父母,這些父母本身也有一些強迫的症狀,見不得孩子有任何瑕疵。
波士頓大學知名心理學家彼得·格雷(Peter Grey)發現:“直升機”式(包辦一切/操控一切)的父母最容易培養出缺乏“彈性”和“韌性”,擁有“完美主義”和“強迫行為”的孩子來。
因為成年人管束過多,“過去幾十年來,孩子們遠離成年人玩耍的機會急劇減少,(為了培養成年人認為有用的興趣愛好)他們也無法探索和追求自己的興趣……”
一方面,是家長和學校在學術上要求嚴格;另一方面,在生活上,成年人卻插手過多,大包大攬,把孩子養成了巨嬰。
“我們養育了這樣一代年輕人,他們沒有機會學習如何解決自己的問題;沒有機會陷入困境並找到自己的出路;沒有機會經歷失敗並意識到自己可以倖存下來;沒有機會被別人罵,也沒有機會學習在沒有成人干預的情況下應對困難……”
“所以現在,我們面臨的是這樣的情況:18歲及以上的年輕人,上大學後仍然無法或不願意為自己承擔責任,仍然覺得如果出現問題,他們需要成年人來解決。”
以及,在感覺無力解決問題的時候,選擇極端的方式,自殘甚至自殺。
當好孩子的“安全墊”
我的學霸朋友小黃就是一個擁有“直升機式”家長的人。她告訴我說,她的媽媽強勢又強迫,就連擦個地板都要蹲在地上,把肉眼很難發現的汙漬,用清潔劑、抹布甚至砂紙給反覆打磨擦乾淨……
而對於小黃,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媽媽的要求一直是:所有考試成績不許低於95分,否則就拒絕在卷子上簽字,而沒有家長簽字的話,小黃第二天上學一定會被老師當著全班的面嚴厲批評。
儘管從小到大,小黃媽媽對女兒照顧得無微不至,讓她無需承擔任何家務,“只需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努力學習上”,但在媽媽的嘴裡,自己的女兒永遠不夠優秀、不夠漂亮、不夠理智、不夠成功、賺錢不夠多,工作不夠輕鬆,總有哪裡比不上誰誰誰家的某某某……
上小學的時候,小黃會因為在考試裡不小心做錯了一道本該做對的題目,而當著全班放聲大哭;到了青春期,因為激素變化的原因,小黃真的有過自殺的衝動。
但當她好不容易剋制了衝動,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媽媽的時候,她媽卻覺得這是“沒用的人才會說的廢話”,媽媽回答她說:“想死那你就去死好了,嚇唬誰呢?我還想死呢。”
我問小黃:“你是怎麼安全熬過來的?”
小黃說:“幸虧我有一個‘安全墊爸爸’。”
“安全墊爸爸”就是那個隨時隨地會告訴小黃“你只要盡力了就好”,“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是完美的”,“哪怕考試不及格,天也不會塌下來”,“無論你成功不成功,爸爸也永遠喜歡你”的那個人——是無論你是否出色,在你跌落的時候,都願意像“安全墊”一樣去接住你的,那個人。
小黃後來進入了一所非常有名,競爭也非常激烈的大學。
進入大學後的某節課上,一位教授告訴大家:
“我希望你們永遠記住這句話——你們能走到這裡,已經非常非常了不起了,這裡集中著全中國最聰明的孩子,所有人全都已經習慣了拿第一。
所以,你們大多數人,在這裡一定會失敗,一定沒辦法得第一,那也沒關係,只要盡力了就好……
以後的人生很漫長,你會發現,不是非要事事得第一,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一個人最重要的,是過上有價值的人生。
小黃說,那位教授的話,她也一直記得,她很感激,在每次最難過最絕望的時候,爸爸和教授的話,都讓她相信“無論現下遇到什麼挫折,困難永遠都會過去”,“沒有人是完美的,不完美也沒關係”。
小黃還說:“其實每個孩子,特別是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孩子,他們心裡自我激勵、自我批評的聲音已經震耳欲聾了……這時候,我們需要的根本不是什麼催人上進的催命符,而是安全墊式的避風港。”
【爸爸真棒】:“爸爸真棒”是一個K12原創教育平臺,致力於理性、深度、有啟發的融合教育探索。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