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競爭的思想,有底蘊的政治
文|季寺,賈敏
去谷歌化運動
粉絲量巨大的YouTube博主PewDiePie最近釋出了一支重磅影片,標題是“I'm Done with Google”(我不再用谷歌了)。這個影片引發各界熱議。這不僅僅是這位網際網路最受歡迎的瑞典人的一次抱怨,而是他對去谷歌化(DeGoogle)運動的正式背書。去谷歌化運動是一股正在增長的趨勢,目標是因為隱私擔憂和資料追蹤而放棄谷歌那龐大的生態系統。這次PewDiePie給這一趨勢帶來了巨大的推廣。

影片一開場,PewDiePie頭戴錫紙帽,戲謔那些隱私狂熱者的刻板印象,同時又認真指出:“科技巨頭們正在監聽。”他說著壞笑,然後談到自己花了幾個星期時間將谷歌從他的數字生活中剔除。他直言不諱地批評谷歌的主導地位,開玩笑說谷歌生態系統現在已經碰不到他了,除了YouTube,因為谷歌擁有它。他笑著諷刺:“我是真的逃不掉。”
那麼去谷歌化運動到底是什麼?這是一個草根發起的倡議,人們厭倦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谷歌追蹤——從搜尋、郵件到行車路徑。人們希望有不把資料當作廣告金礦的替代品。PewDiePie不是第一個站出來的人,但因為他的影響力,無疑是最響亮的聲音。而且他不只是說說而已,而是行動了起來。
在影片中,他一步步展示了自己的去谷歌化之路。首先,他用DuckDuckGo(一個注重隱私的搜尋引擎)替換了谷歌搜尋。他鼓勵觀眾只需兩分鐘就能更換預設搜尋引擎。然後,他用Firefox取代了Chrome,雖然他說Firefox是“B級產品”,但因為可以為隱私進行最佳化就足夠了。他還考慮過Brave瀏覽器,但最終因為Firefox是開源的而選擇了它。最大的改變是他的手機:他在自己的谷歌Pixel 9手機上安裝了GrapheneOS(強調隱私與安全的安卓作業系統),這個系統可以嚴格控制應用許可權。他問:“為什麼我的鍵盤需要聯網?”,感嘆應用的侵入性。
他沒有止步於此。他自己搭建了郵件伺服器,告別Gmail,放棄Google Drive,改用自建的File Browser(本地檔案管理與分享工具)。他甚至把自己的Steam Deck(Valve公司出品的掌機)改造成了筆記應用Joplin的伺服器。他的遊戲機現在兼當伺服器。他開始用自託管(self-hosting),用Vaultwarden(自建的密碼管理器)管理密碼,儘量避免訂閱服務。他半開玩笑又很認真地說:“我才不花每年20美元買100GB儲存”。
他這麼做的動機中隱私是大驅動力。他說受夠了全面追蹤、掌控自己的軟體,不想屈從於科技巨頭。再者,他說自己很摳門。這種幽默與認真並存的風格是PewDiePie的標誌,也正好打動了粉絲。他也不掩飾這一過程的艱難,比如花了兩天才搞定密碼管理器,換了開源地圖後,約會遲到半小時,但仍堅持了下去。
網路上反響熱烈。X上評論如潮,Reddit上有人在影片帖文下說:“這影片真不錯,洞察力強,提供了不少啟發,能引導你自己去研究探索。他總能把事情搞得特別酷。”Reddit的去谷歌化板塊一片狂歡:“PewDiePie去谷歌化,去谷歌化運動的巨大勝利!”
連Proton Mail(主打隱私保護的瑞士郵件服務)也出來感謝PewDiePie為去谷歌化運動提升了關注度。他們還發了個有趣的小影片,試圖說服PewDiePie改用Proton Mail,而不是自己搭建郵件伺服器。
去谷歌化運動早就開始了,是因為人們對大科技公司掠奪資料的反感。關注科技類YouTube的人可能去年就看過 LinusTechTips(知名科技頻道)的《De-Google Your Life》(去谷歌化你的生活)系列。他的影片第一次把谷歌服務的隱私問題帶給了更廣的觀眾,甚至因為講解如何不花錢看無廣告YouTube,第二集被YouTube下架。
去谷歌化很難,谷歌無處不在:手機、電視、工作工具。更大的圖景是,這可能會促使更多人反思自己的科技習慣,DuckDuckGo瀏覽器線上提及度已經上漲。
賈拉吉·德瓦迪加(Jairaj Devadiga)的文章《谷歌正在讓智慧手機變得更糟》也提供了有趣的視角。這篇文章剖析了在過去十年中,谷歌為了追逐利潤最大化,怎樣逐漸侵蝕了安卓的開源特性。文章最初由屢獲殊榮的獨立調查新聞機構The Lever釋出,後被Jacobin網站轉載。作者德瓦迪加是一位專注於公共政策與技術的經濟學家。
德瓦迪加還記得第一次用上安卓手機時那種掌控感。這個印著谷歌牌子的方形機器讓人一手掌握世界,按心意行事,然後悄然退後。它生活更簡單、更便利。
而現在,儘管電池更大、處理器更快、相機解析度更高,但人們的手機反而讓人感到無力。好像要和裝置“作鬥爭”才能完成一點正事。通知資訊不斷轟炸你,等你處理完這些,可能早忘了原本要幹什麼。還有谷歌的AI聊天機器人——Gemini,甩也甩不掉。只要在主屏按鈕(手機底部的中間鍵)上多按半秒,它就會跳出來,自告奮勇地“協助”你。
曾經是實用工具的手機,如今成了折磨使用者的機器,只為從消費者身上榨取儘可能多的錢。為了維持這種狀態,谷歌正悄悄將安卓的原始碼鎖起來,讓人們更難開發出更好的替代品。當谷歌正因“非法搜尋壟斷”被定罪(美國司法部對谷歌的反壟斷訴訟),其實它對安卓的控制可能對人們造成的傷害,比它壟斷線上搜尋或廣告還要嚴重。
事情並非一直如此。
安卓系統最初是開源軟體,任何人都可以檢視、修改並自由分享其底層程式碼。這樣一來,使用者就可以自由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版本。
比如你討厭谷歌持續監控你、把你的資料賣給廣告商,你可以嘗試安裝LineageOS(一個尊重隱私的安卓開源作業系統版本)。如果你關注環保,兩年後手機廠商不再更新系統,但你還不想讓它變成電子垃圾,LineageOS依然能救你。它有龐大的開源社群,長期支援裝置,即使製造商早已放棄。
或者你是律師、治療師或記者,需要處理大量敏感資訊,那你可以選擇GrapheneOS,一個超級安全的安卓版本,駭客很難入侵。
如果你只是想減少手機使用,還可以試試Light Phone(一種極簡設計、拒絕社交媒體和遊戲的手機),它同樣執行著定製的安卓版本。
但谷歌不希望你有這麼多選擇。自2005年收購安卓後,谷歌實際上打造了一個“監獄”,在裡面它可以監視你、控制你的使用體驗,並從你身上賺更多錢。為此,過去十年裡谷歌逐步侵蝕安卓的開源能力。
比如,它最近公佈了安卓16的原始碼,卻不包括其Pixel手機的裝置樹和驅動程式。裝置樹(Device Trees)告訴作業系統裝置裡有什麼硬體,如相機、螢幕、揚聲器、藍牙等。驅動程式則指示如何使用這些硬體。沒有這些,你的手機只是一塊昂貴的“磚頭”。
今年3月,谷歌宣佈將關閉安卓的開發過程。以前所有人都可以在程式碼編寫階段看到進度,開發者能在谷歌正式釋出前就抓取程式碼,修改、測試並快速推出自己版本。現在他們必須等幾個月,直到谷歌與穩定版一同釋出程式碼,大大延緩了競爭對手的開發週期。
2023年,谷歌停用了安卓開源的撥號器(Dialer)和資訊(Messaging)功能,將未來版本改為專有(Proprietary Software,指原始碼不公開)。這意味著其他人得從零開始編寫打電話或發簡訊的程式。多年來,谷歌已將很多關鍵功能如相機、鍵盤、推送通知等,從開源轉為封閉原始碼,迫使競爭對手不得不重複造輪子,沒法專心開發新功能。
開源曾幫助安卓擊敗iPhone,迅速稱霸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廠商可以快速適配,賣出比自己從頭開發作業系統更便宜的手機。可如今谷歌抽掉了通向成功的“梯子”,防止別人再競爭。
實際上,安卓已不再是開源了。因為谷歌不想讓使用者離開。它為追求利潤,製造了糟糕的使用者體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谷歌把AI強行塞進所有產品,儘管使用者普遍討厭。谷歌最近推出的更新允許Gemini操控電話、簡訊、WhatsApp、實用工具(Utilities),即使使用者明確關閉了它。Gemini連設定定時器、發訊息這些之前的谷歌助手能輕鬆完成的簡單任務都做不好。
再比如Play商店(谷歌安卓應用商店),充斥著掠奪性應用和遊戲。大量應用透過過度廣告、內購(Micro-transactions)步步榨錢。手機遊戲被設計成數字賭場,誘使孩子從小染上賭博習慣。關於孩子在遊戲裡花掉幾千美元,導致家庭經濟受損的新聞屢見不鮮。
社交媒體同樣透過無盡的滾動設計(infinite scrolling),不斷讓使用者刷屏,企業則趁機投放更多廣告。電商、約會App里布滿了“黑暗模式”(Dark Patterns,一種誘導使用者做出不情願選擇的設計)讓人多花錢。
即使你想放下手機,這些App也會不停發通知把你拉回來。它們爭奪每一秒注意力,只為變現。結果是手機成癮問題激增。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人平均每天檢視手機205次。另一項調查顯示,2024年,美國人每天用手機超過5小時,比前一年上漲了14%。全球各地研究者都觀察到類似趨勢。智慧手機已對心理健康造成毒害。多國研究發現,過度使用智慧手機與抑鬱、焦慮、失眠等心理問題直接相關,影響兒童和成年人。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上的一項研究指出,智慧手機成癮會讓兒童和青少年出現自殺想法或行為的風險翻倍。
谷歌掌控著安卓的應用分發,原本可以輕鬆透過標準限制這些濫用,但它選擇不管,因為每筆交易它都能抽成,不在乎有多少人因此破產,甚至更糟。
谷歌知道使用者沒別的選擇。你還能怎麼辦?買iPhone?蘋果的手機同樣強行塞AI,也有同樣的剝削性App和遊戲——而且價格更高。唯一不同的是,蘋果從沒裝過“好人”。在厭倦中,許多年輕人乾脆不用智慧手機,轉而使用“傻瓜機”(Dumb Phones),來奪回時間和清醒。作者這樣評價PewdiePie:他本來不是搞科技的,平時拍日常影片或打遊戲,但他對谷歌的厭惡,到了勸粉絲“拋棄安卓”的地步。
作者認為,谷歌知道自己現在有多不受歡迎,這大概也是它遠離開源模式的原因之一:為了讓使用者更難切換。在作者看來,人們需要一個真正的、服務於使用者而非剝削使用者的開源移動作業系統。一個尊重使用者偏好、不強行塞“功能”的系統。一個對應用有標準,保障使用者心理和財務安全的系統。一個鼓勵真正創新、而不是砸掉已有功能的系統。
走出“混沌少年時”

2025年6月27日,一名18歲的青少年因涉嫌策劃持刀襲擊女性在法國聖埃蒂安地區被逮捕,彷彿上半年成為熱議話題的英劇《混沌少年時》的一齣現實翻版。該名青少年受到法國國家反恐檢察院(PNAT)的調查,這是該機構首次對與“非自願獨身者”(incels)有關的襲擊策劃展開反恐調查,在法國內外引起了對於男性主義思潮的關注和警惕。
近日,巴黎政治學院公眾號“巴政的小獅子和小狐狸”編譯了巴政政治研究中心(CEVIPOF) 博士生特里斯坦·布謝(Tristan Boursier)發表在非營利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上的分析文章。該文指出,“非自願獨身者”是一種以仇視女性主義者為特徵的網路亞文化,指控女性主義者阻礙了男性獲得與女性的性接觸,這一思潮在西方歸屬於更廣泛的男性主義運動,後者如今正在經歷一場數字化重構,社交媒體令其變得更可見、更易接觸,對正在尋求身份認同、性別參照以及對世界的解釋框架的年輕人尤其具有吸引力。
布謝指出,受西方的男性主義煽動而實施暴力的案例不應被解讀為個體的精神錯亂,男性主義應被視為一種“反向社會運動”,即一種為反對進步運動(女性主義運動)而形成的集體動員,旨在捍衛某種特定的社會等級秩序。這種意識形態如今正在“男性空間”(manosphere)中迅速擴散,這種數字亞文化常見於像Reddit論壇、YouTube頻道、Discord伺服器或Telegram群組等平臺。而“新男性空間”(néo-manosphere)在過去十年間愈發活躍,不僅逐漸轉向管理較為寬鬆的平臺,不斷適應病毒式傳播的傳播邏輯,更將其敘事與極右翼、白人至上主義和陰謀論等意識形態交織融合,在數字空間被極右翼人物廣泛利用,影響深遠。極右翼與男性主義共享一種敘事,即認為社會秩序正受到平等、多元和現代性的威脅。極右翼相關的恐怖威脅在近年來呈顯著上升趨勢,兩者的合流趨勢令人擔憂。
布謝在文中提到,在西方男性主義者認為女性主義者和女性已經顛覆了權力關係,男性現在受到壓迫,需要保護。這種敘事建立在政治學家弗朗西斯·杜普伊-德里(Francis Dupuis-Déri)所稱的“男性氣質危機神話”之上。杜普伊-德里是蒙特利爾魁北克大學女性主義研究中心的政治學教授和研究員,也是《男性氣質的危機:對一個頑固神話的剖析》(La Crise de la masculinité. Autopsie d'un mythe tenace)一書的作者。歐洲新聞網站Voxeurop近期對其進行了專訪,杜普伊-德里在訪談中對男性主義、男性氣質等概念進行了辨析。
在杜普伊-德里看來,西方的“男性氣質 ”是一種表徵、一種模式,甚至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參照,它總是被有意無意地認為與女性氣質之間存在著不平等的等級關係。男性氣質的概念無法脫離女性氣質的概念而存在,男性氣質被認為在理性、行動力和創造力、自主性、力量、侵略性和暴力方面高於女性氣質,相應地,女性氣質被認為過於感性、更被動、更依賴他人、更溫柔、平和和富有愛心。這種意識形態的構建基礎是來自宗教典籍或流行科學的簡單化的、充滿謬誤的刻板觀念,但卻對現實、對社會化、對我們對他人和自己的期望等產生了影響。
對於所謂“男性氣質危機”, 杜普伊-德里指出,這種話語至少自羅馬時代以來就在歐洲存在,如今已遍佈世界各地。它認為男性境況糟糕,因為女性佔據了太多空間,取代了“我們”作為男性的地位,而且女性主義者一直在惡意批評“我們”……男性被描繪成女性的受害者,而解決辦法是重新恢復被社會的女性化所摧毀的傳統男性氣質。這種話語總是被用來為男性和女性之間的強烈區分辯護,並在讚揚傳統男性氣質的同時貶低女性渴望與男性自由平等的願望或意願。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男性受害論的表達可以無視現行的政治和法律體系、經濟體系、文化和宗教。當今最富有、最有權勢的男性如特朗普、扎克伯格、馬斯克等都認為存在男性氣質危機。
杜普伊-德里還提到,和任何政治勢力或社會運動一樣,反女性主義運動存在多個分支。西方的“男性主義”反女性主義基於男性氣質危機的理念,旨在為性別角色和性別分工辯護;極右翼反女性主義則以捍衛作為國家支柱的家庭為名,與男性主義、白人至上主義和仇外心理交織在一起;天主教反女性主義以上帝的名義積極反對墮胎權;左翼或反資本主義反女性主義則強調相較於對抗資本主義女性問題是次要的……他還強調,男性主義,或者說男性氣質危機話語,從一開始就是義大利法西斯主義以及後來的納粹宣傳的支柱之一,其核心論點是:義大利男性或雅利安男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遭到了頹廢且女性化的自由主義精英的背叛,而法西斯主義將恢復陽剛之氣和父權家庭的價值。時至今日,極右翼仍然在參與男性主義活動。
法國圖盧茲政治學院公民社會與人類安全講師斯蒂芬妮·拉米(Stephanie Lamy)在去年十月出版了《男性主義恐怖》(La terreur masculiniste)一書。在去年8月與《對話》(the Conversation)的一次訪談中,拉米對於將男性主義視作一種反女性主義運動的定義進行了深化,她強調男性主義並非常規社會運動,而是長時間建構意識形態並透過多種媒介進行傳播的激進團體(milieux of radicalisation)。在西方,儘管男性主義本質上是與極右翼相關的達爾文主義,但拉米在觀察中發現,其成員很少談論常規政治,因此她認為男性主義與左右黨派政治無關,必須被視為某種形式的元政治。
拉米指出,男性主義內部也包含多個不同的運動:“非自願獨身者”運動中的異性戀男性認為,社會因為外貌歧視他們,因此欠他們 “基因優越的女人”;“男行其是”運動(Men Going Their Own Way,縮寫為MGTOW)的成員則認為異性戀是對男性徵稅的一種形式,儘管現實是男性在性和經濟上剝削女性;“泡學家”(PUA)運動則讓男性向其他男性傳播如何規避女性同意從而更多地獲取女性身體的知識。這三種意識形態基本上都是男性聚集起來思考如何對女性進行支配。而“父親權利”(Father's rights)運動則認為男性在家事法庭上受到歧視,其運動目標是在離婚後仍能保留父親特權。這些不同的意識形態形式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們總能為男人生活中的困境提供答案:離婚了有“父親權利”,找不到女友可以找“泡學家”,失敗了還有“非自願獨身者”……基於女性主義者是男性所有問題的根源這一陰謀論,男性主義為西方男性提供了一整套解決方式來為其重新賦權。
該書中表達的主要觀點,即男性主義(在西方社會)是一種被忽視的恐怖主義形式,它應該成為一個國家安全問題。在與激進主義的鬥爭中,安全理論透過各種方式將性別暴力邊緣化。在法國反激進化專案的檔案中,他們不會核查當事人的背景以確認其是否在童年時期或成年後遭受家庭暴力,不會調查暴力行為是否受到男性主義意識形態的啟發。媒體對這些暴力行為的描述也多為人際暴力而非恐怖主義。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責編:朱凡。本期微信編輯:朱凡。本文為思想市場原創內容,點選“閱讀原文”進入澎湃新聞網站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