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海外學界 ·
特朗普全面凍結政府機構所持信用卡,會議差旅、實驗室採購大範圍受阻
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報道,當地時間2月26日,白宮釋出《成本效益倡議》(Cost Efficiency Initiative)行政令,其中規定在未來30天內,凍結所有聯邦政府機構僱員持有的信用卡。只有救災或“其他關鍵服務”可獲例外,但必須由機構負責人和該機構的政府效率部(DOGE)負責人協商批准。
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匿名研究人員透露,這可能會導致實驗室採購物資受阻,甚至讓NIH臨床中心(Clinical Center)難以為臨床試驗患者購買藥物。美國國家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一位資深科學家特別指出,政府採購卡也在此次凍結範圍之內。此類採購卡通常用於1萬美元以下的小額採購,例如購買檢測病原體所需的實驗室試劑,以及裝置的維修維護,否則就需要經歷長達數月的合同招標流程才能採購實驗室常用的關鍵物資。
除凍結信用卡外,該行政令還特別針對了科研參會的差旅費用,其中規定,機構負責人應禁止機構員工使用聯邦資助的會議差旅經費……(除非)提供簡要的書面理由。該命令要求建立一套新的書面申請記錄系統,且相關理由將公開發布。
據介紹,NIH的一封內部郵件顯示,NIH管理層正在尋求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的額外指導意見,並“建議目前儘可能暫緩使用政府採購卡進行採購”。(Science news)
· 人工智慧·
OpenAI釋出GPT4.5,稱其“最大和最好”

圖片來源:OpenAI
據OpenAI當地時間2月27日訊息,他們釋出了最新一代的基礎模型GPT-4.5(研究預覽版),並稱這是他們迄今為止最大和最好的聊天模型
。透過擴充套件無監督學習,GPT-4.5提高了其識別模式、建立聯絡和無需推理即可產生創造性見解的能力。
GPT-4.5透過擴充套件計算和資料以及架構和最佳化創新,來擴充套件無監督學習。結果得到了一個更具廣泛知識和對世界有更深入理解的模型,從而減少幻覺並提高可靠性。早期測試表明,GPT-4.5能夠與人進行更加自然的對話,即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的需求與意圖。而且它具有更廣泛的知識庫,可用於改進寫作、程式設計和解決實際問題等需要創造力的任務中。它還展示了代理規劃和執行方面的強大能力,包括多步驟編碼工作流程和複雜任務自動化。OpenAI堅信計算量每增加一個數量級,就會出現新的功能。GPT-4.5仍是一個計算密集型的大模型,比GPT-4o還要貴。而且與OpenAI其他推理模型不同,GPT‑4.5在響應之前不會思考,是一個更通用、天生更智慧的模型。也就是說,GPT-4.5這樣的模型可以透過預訓練變得更聰明、知識儲量更豐富。OpenAI表示,他們將GPT-4.5作為研究預覽共享,以更好地瞭解其優勢和侷限性。現在,ChatGPT Pro使用者可以在模型選擇器中選擇GPT-4.5。下週,OpenAI將開始向Plus和Team使用者推出該產品,然後在下下週向Enterprise和Edu使用者推出。(OpenAI)
· 考古學·
維蘇威火山灰雲令大腦化作玻璃

死者碳化遺骸被發現於赫庫蘭尼姆的床上。(圖片來源:原論文)
物質要形成玻璃,其液態形式必須冷卻得足夠快,才能在變成固態時不結晶——這需要該物質和它周圍環境之間存在很大的溫差——而且這個物質還必須在遠高於周圍環境的溫度下變為固態。因此,自然條件下很難形成玻璃,更不用說有機玻璃。最近,發表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一項研究報告了公元前79年維蘇威火山爆發時喪生於赫庫蘭尼姆(Herculaneum)的一名死者頭骨中出現的獨特深色玻璃狀有機物,可能是死者被極熱但持續時間極短的火山灰雲殺死時形成的。
研究團隊分析了一個赫庫蘭尼姆死者頭骨和脊髓內採集的玻璃碎片樣本,死者被發現躺在奧古斯都學院(Collegium Augustalium)的床上。透過X射線和電子顯微鏡成像等分析表明,大腦要玻璃化至少需要升溫到510攝氏度以上,然後急速冷卻。
作者指出,如果這個個體僅被掩埋了赫庫蘭尼姆的火山碎屑流加熱,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因為這些流體的溫度不會超過465攝氏度,而且冷卻緩慢。因此,基於對現代火山爆發的觀察,作者認為在維蘇威火山噴發期間,迅速消散的超高溫火山灰雲是第一個致命事件。他們推測,這類事件可能將死者的體溫升至510度以上,然後隨著火山灰雲消散後急速冷卻到環境溫度。死者頭骨和脊椎的骨骼可能保護了大腦沒有完全熱分解,使碎片形成了這種獨特的有機物玻璃。(Nature)
· 基因組學·
中國團隊繪出食蟹獼猴完整基因組
獼猴——包括食蟹獼猴(Macaca fascicularis)和恆河猴(Macaca mulatta)——是被廣泛用於生物醫學和演化研究的動物模型。然而這些物種的基因組複雜性和遺傳差異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充分探索。本週《自然》(Nature)發表的一篇論文呈現了食蟹獼猴的完整基因組,揭示了該物種獨特的基因組結構。
為了填補這一空白,研究團隊構建了食蟹獼猴的完整基因組,這可能是迄今為止首個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完整基因組。他們還獲得了恆河猴和食蟹獼猴的高質量群體基因組資料,以研究這兩個物種之間的遺傳差異。他們的分析表明,兩種獼猴的差異在骨骼形成、新陳代謝和大腦發育相關的基因區域尤為明顯。研究人員還試圖找出獼猴和人類之間的基因差異,他們發現了93個大規模基因組重排,以及約400個在兩者大腦皮層中呈現不同表達水平和表達模式的基因,其中一些基因表達的改變是由三維基因組結構的演化變化引起的。此外,獼猴的基因變異數量至少是人類的三倍,這表明獼猴的遺傳多樣性更高。這些發現為基因組差異如何影響遺傳多樣性帶來了新啟發,或會為兩種獼猴之間的差異提供新見解,併為未來的生物醫學研究提供參考。(Nature)
· 物理學·
達拍瓦級峰值功率的電子束
最近一項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研究在粒子加速器中產生了高能(10GeV)、超短(持續時間為飛秒)、超高電流(約0.1兆安)且峰值功率達拍瓦級(1015W)的電子束。這樣的超強粒子脈衝可提供相當於100萬座核電站的功率。
研究者先是在直線加速器中產生一束電子,接著讓這些電子穿過一系列磁鐵。這些磁鐵會使電子束快速轉向左、而後向右、再向右、接著向左,最後返回其原始軌道。相比於高能電子,這些磁鐵更能使低能電子偏轉,因此低能電子在返回其原始軌道前會進行更大、更長的偏移,再加上起初電子束前面電子的能量比後面的較低,因此電子束後面的高能電子可以最終追上前面的低能電子,實現電子束的壓縮。不過,為了產生更短、更強的電子束,這些電子需要進行多次加速和壓縮。這種超強電子束能夠使科學家以新的方式操控材料,模擬行星內部的條件,甚至是分裂原子。(Science news)
撰寫:王怡博、二七
封面圖片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