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人類演進至今,已然經歷了38億年。
第一個細胞的產生,即生命起源依然被科學家們所津津樂道,不斷探求。而從原核細胞到真核細胞,其演化優化了基因編碼、蛋白質功能、細胞化學和生理,以及真核細胞細胞器的功能,包括它們透過內共生獲得了線粒體和葉綠體,使細胞內的生理生化反應的最佳化程度在單細胞水平已經趨近理化極限,同時已經出現了精密的調節系統,比如藍藻用時鐘控制DNA合成的節律。這差不多算是第一臺個人電腦發明了。
而當單細胞向多細胞演化時,首先簡單的蠕蟲出現了兩側對稱,也有了頭尾之分。為了協調器官和環境,需要統一指揮,於是最早的多細胞生物誕生了神經系統,就開始具備了學習記憶能力。把眾多的單細胞連線在一起,還可以根據功能需要分別組群,這可以類比是最早的把單個的電腦連成區域網,再連成網際網路時代了。
當多細胞生物演化成脊椎動物,並進一步升級到哺乳動物的時候,特別是具備了恆溫和哺乳兩大能力的時候,生命躍升的腳步明顯加快,代謝能力顯著加強,各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更加複雜,這也就對中樞神經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脊椎動物更加適應了海陸空三界。這差不多可以類比成基於規則到特定領域(比如Alpha Go)的人工智慧階段了。比如說Alpha Go下圍棋,這樣的人工智慧階段對神經系統的要求,對我們計算機上的匯流排的頻寬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了。

但生命的腳步可不止於此,哺乳動物中智慧最高的等級靈長目,開始進一步向上突破,它們花巨資投資了大腦,而到了智人階段這樣的腦力擴張更是達到了瘋狂,不惜以難產和長期哺乳為代價,將腦容量從獼猴的120毫升突飛到1400毫升,神經元也從80億迅速增加至860億,尤其是前額葉的新皮層擴張。猴-猿-人開始逐步做好情境感知和簡單推理的智慧階段了。差不多GPT的誕生就是這個階段。

從感受器上講,和其他動物相比,人科這一脈進步飛快地就是視覺的進步,這還是得益於大腦的快速進步,從而大大加強了對空間、時間的感知能力,進而完成了時空適配。現代人視覺帶來的資訊佔到總獲取資訊量的70%或更高,這相當於進入了快速大量的語料學習。

人猿相揖別大概是700萬年的時間,查德沙赫人的腦容量約350毫升,南方古猿Lucy那個時代的腦容量大概450毫升,能人就到了600毫升,智力人900毫升,到了智人就到了1400毫升。
你覺得700萬年的時間很長?這在38億年的生命演化史不過一瞬。然而就在這電光石火之間,猿人腦力的快速演化讓您想起了什麼?
沒錯,它像極了GPT\Llama\Mistral\Claude這些大模型之間的大混戰!

你把腦容量換成GPU算力就能想通了,你A100,我就H100、H200、B100,你1萬卡,我就5萬卡、10萬卡……
所以,“星際之門”意圖所做的事情,就是透過累加海量GPU,比如百萬張GPU卡,以率先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甚至是強人工智慧(ASI)。而DeepSeek為什麼成功?它選擇了“巧演算法”而不是“夯算力”。
舉個不那麼恰當的例子,人類誕生後,開始馴化不同的物種,比如水稻,比如家雞,比如寵物,它們沒有人類這麼高的智慧,但從演化的角度看,它們甚至比人類更加成功,比如很多國家的寵物數量已經超過了孩子數量。
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就在於,其實尼安德特人的腦容量(1750毫升)是超過智人的(1400毫升),其體格也強於智人,但尼安德特人卻被智人團滅了,這是為什麼?


一種可能的解釋是,一些關鍵基因的差異,使得智人擁有了更好的語言和協調能力,更善於差異化團隊分工,所以形成了群狼戰猛虎的態勢,想想二戰後期德國虎氏坦克如何被謝爾曼坦克圍攻的場景就懂了。
當然,今天非洲以外的人類群體,包括您和我的基因組內都還有1%-3%的尼安德特人基因,也算是另外一種基因延續了。

還有一個有趣的事情,由於過度投資了大腦,所以人類的每個新生兒幾乎都是早產兒。即使是這樣也因為頭部過大而給媽媽分娩帶來各種困難,甚至難產。而出生之後的6個月,平均每天近一升從媽媽獲得的乳汁大部分都保供了大腦的發育。然而更令人驚歎的是,大概在2-3歲,嬰兒的大腦會由基因驅動開始一場對大腦的“降本增效”:即突觸修剪開始了。所以你幾乎沒有3歲前的記憶。
你想到了什麼?對,就是大語言模型的實施過程,先訓練後推理,先發散後收斂。大腦的本質是“忘”,別沒事記住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這個在腦科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作童年失憶症(childhood amnesia)。
是不是又想起了,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劍那一段了?記住劍招是訓練,利用劍意是推理,無招勝有招的本質是,我的維度已經在劍招之上。
“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文心雕龍·知音》這一句,誠不欺我!
您看這個圖案,2歲、4歲、6歲兒童的神經突觸網路比較,果然6歲時候的網路更加“簡明扼要”。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