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信收到!但我們還在牌桌上

“一覺醒來查個郵件天塌了!”

“真正的心寒不是大哭大鬧……”

“學校趕在放假前給我來了封拒信。”

最近幾天,一年一度的美國藤校和熱門校的早申陸續放榜。截止至12月15日,我們統計出國內的孩子共收到638份offer,其中藤校offer有76份。
看著一份份霸屏的喜報,我內心更牽掛的卻是那些收到拒信後心痛難過的孩子。
我也想借機對所有的父母說:
孩子的成績好,記得抱抱Ta;成績不理想,就更要抱抱Ta,用我們無聲的關心告訴Ta:
不管結果如何,爸爸媽媽都會堅定地站在你的身後。比起成績,我們更在意的是你的情緒和感受。
更何況,今年的錄取季才剛剛拉開序幕。早申輪落榜再正常不過,大多數想去美國的孩子,都是在常規輪上岸的。
我記得有人統計過,近兩年美國知名院校和文理學院的早申錄取佔比大概在40%左右,大約60%左右的錄取集中在常規輪的RD階段
所以,這把牌沒打好沒關係,申請美國大學又不止這一次機會。
只要人還待在牌桌上,哈耶普斯麻、康奈爾、紐大、埃默裡等等夢校的招生官,就總有一天會看見優秀的你。
向下滑動檢視
好訊息:目前中國孩子已經拿下3個普林斯頓、3個加州理工,55個康奈爾,125個紐大,35個聖路易斯華盛頓,23個波士頓,3個卡爾頓,2個維克森林(錄取資料還在持續更新中)
01

申請美國大學都有哪些機會?

各個錄取批次,你分清楚了嗎?

與高考的一考定終身截然不同,美本錄取不是一錘子買賣,光是錄取批次就已經超過了六輪,低年級的家長很容易就被繞暈了。
所以,瞭解美本不同的申請批次,對於制定有效的申請策略至關重要。 
簡單給大家科普一下。
美國大學的申請包括提前申請、常規申請和滾動申請
提前申請(Early Admission):包括ED和EA兩種型別
-ED(Early Decision,早定):繫結性,只能申請一所,必須接受錄取。
  • ED0:特定學校(如芝加哥大學)的額外機會。
  • ED1:第一輪,截止日期一般在11月。
  • ED2:第二輪,截止日期一般在1月。 
-EA(Early Action,早動):非繫結性,可以申請多所,可以選擇不去。
  • 常規EA(Early Action)
  • REA(Restrictive Early Action):只能申請一所REA,不能申請其他學校的ED,但可以申請其他學校的EA
  • SCEA(Single-Choice Early Action):申請後不能再申請其他學校的ED或EA。

常規申請(Regular Admission, RD)
可以申請多所學校,根據意願選擇接受哪所學校的錄取。申請截止日期通常在1月,結果在3月或4月公佈。
滾動申請(Rolling Admission, RA):
隨時申請,名額先到先得, 申請者越早提交越有利。
美國大學的招生錄取擁有極大的自主權,不同的大學可以採取不同的錄取政策。
舉幾個熱門校的例子——
  • 斯坦福、哈佛、加州理工等:REA/RD
  • 普林斯頓、耶魯等:SCEA/RD:
  • 康奈爾、哥大、賓大、西北、杜克等:ED/RD
  • 麻省理工、喬治城、密歇根安娜堡、南加大、北卡教堂山、東北、俄亥俄州立和伊利諾伊香檳等:EA/RD
  • 紐大、約翰霍普金斯等:ED1/ED2/RD
  • 芝加哥大學:ED0/EA/ED1/ED2/RD
美國為什麼要搞出這麼多的申請花樣?簡單一點難道不好嗎?
其實,他們提供一次又一次的機會,給出這樣那樣的限制,無非就是為了吸引並鎖死優秀的孩子。
美國大學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高冷,對於學校來說,早申就是一場生源大戰。而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早申就是一次對夢校的表白,表達你的情有獨鍾,展示你對學校的忠誠度和歸屬感。

好學生和好學校,永遠都是一場雙向奔赴。

02
早申錄取更偏愛哪類孩子?
前兩天,某所國際學校的老師告訴我,他們超過70%的學生申請了ED或者EA。
難怪國際圈裡流傳著一句順口溜:衝名校,要趁“早”;求安心,要祈“早”。
那麼,早申錄取更偏愛哪類孩子?具備什麼優勢的孩子更容易早申成功?我給大家講兩個故事。
長板要足夠長
我聽朋友聊起過一個高中文科女孩的故事。
她沒提供AP,沒有競賽成績,標化壓根沒來得及考,託福110,卻直接拿下了賓大的ED。
你看,標化高雖然是好事,但也不是標配,所以千萬不要忽略了分數之外的錄取因素。
一味地死磕高分,而喪失掉大量發展自身長板的時間,就真的是本末倒置了。
這個女孩成功的核心,在於不是堆量,而是求質,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長板,精準選對了夏校。
她平時的興趣特長就是閱讀和寫作。所以,她有針對性地申請了愛荷華寫作營IYWS,還成功被錄取了。
估計好多家長都不知道愛荷華大學在哪兒,但這個寫作營,在整個北美的文學圈裡,是非常被認可的,而且也是非常難錄的寫作夏校,每年在國內的錄取也是個位數。
對於文科生來說,拿個競賽得個獎,搞個科研發篇論文,這些其實挺難的。而參加了一個許多家長都不知道的夏校,就可以拼掉不少有活動、有獎項、標化高的對手,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不是哈佛、耶魯、斯坦福的夏校才叫好夏校。那些能夠把孩子的長板顯現出來,能夠成為畫龍點睛的那個睛的夏校,對孩子來講才是最好的夏校。
同樣的道理,美國早申的篩選邏輯不是看那些擺在明面上的成績、競賽、論文、科研、夏校等等。這些只是體現學術興趣的工具之一,申請時不是所有的工具都要用上。
招生官更想看到的是,你拿著一件最趁手的工具,展現出了你的興趣特長,你的冒險精神和你的人格魅力。
斯坦福的招生官就說過,他們看重的並不是孩子在特長上拿了多厲害的獎,而是看重Ta的熱愛是怎麼發展出來的,Ta為了這個熱愛,吃了什麼苦,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給自己的定位要足夠準
ED錄取後不能反悔,這讓不少孩子在擇校時左右為難:衝高怕浪費了機會,保守又怕錯過了好學校。
這時候,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然後找準自己的定位,就顯得特別關鍵。
我認識一個在普通民辦國際校上學的男孩。
他的早申材料沒啥亮點,託福沒到90分,沒有競賽獎項加持,人設也不夠驚豔……但是,他的ED目標非常明確,直接選擇了50名左右的大學,最後成功上岸。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一句話,“像我這種情況,如果等到RD階段,別說學霸可能會和我競爭,那些托福考到90分的,我也比不過。”
我不由得感嘆,這孩子真是人間清醒。
講真,早申不僅是仰望星空衝名校的機會,也是腳踏實地選保底的機會。

有時候,躍躍欲試地盲目衝高,可能會從ED的藍海直接跌入RD的紅海。而那些認清自己的實力,不做無畏冒險的孩子,反而有可能一擊即中、提早上岸。

03
做好打滿全場的準備!
早申上岸當然是喜從天降,但沒上岸也不是滅頂之災。
美本申請從來不是一局定勝負,而是一場戰線拉得更長、更加全面的考試。它在評估綜合能力的同時,也考量著孩子的心態和抗壓能力。
各種情況的孩子,只要堅持不下場,做好打滿全場的準備,那麼常規輪就有的是機會。
早申拿到Defer的孩子仍有機會被夢校錄取!
拿到Defer,表示孩子既沒有被錄取,也沒有被拒絕。學校會在下一輪的RD常規輪階段,重新稽核孩子的申請材料。
也就是說,被Defer的孩子還有機會進入心儀的學校,他們接下來可以做好這些準備——
  • 如果學校沒有在郵件裡寫明Defer的原因,可以發郵件問問學校,然後根據回覆進行針對性的提升。
  • 按照學校要求提供更多的資訊材料,包括最新的成績單、課外活動、志願服務等,證明你的豐富經歷和持續努力。
  • 如果有機會,提交額外的推薦信、新的個人陳述或者任何可以展示自己特殊性的材料。
  • 關注學校的郵件和通知,確保不會錯過任何關於申請狀態更新的資訊。
  • 與招生辦保持聯絡,詢問錄取進展,充分表達你的就讀願望。
早申收到拒信的,在常規輪也還可以申請其他學校。
如果說早申輪拼的是誰更理解大學的申請邏輯,誰更早一步找準自身定位,那麼常規輪比的就是,誰的材料更加精益求精,誰更有堅持到底的精神。
接下來怎麼做,可以提高被其他學校錄取的機會?
  • 最佳化申請材料,對你的早申文書重新潤色,再看看有沒有需要補充的地方。
  • 拉出想要申請的學校名單,可以多申請幾所,並注意拉開梯度。
  • 考慮多國聯申,增加被錄取的可能性。

常規申請RD階段,每一個孩子都要盡力讓招生官看到你的獨特之處。
和早申材料一樣,常規輪的文書也要讓招生官看到不一樣的你,包括你的興趣脈絡,挑戰和貢獻。
常規輪可以申請多所學校,這時候為了避免套路化和同質化,你更要針對不同學校去微調主文書,再看看申請的學校需不需要補充文書。
跑到現在,已經進入到RD準備的後期,每個人都覺得疲憊不堪了。
越是這時候,越要給自己上勁,看看材料還有什麼修改提升的空間,看看針對不同學校的文書,是不是具備新意和獨特性,是不是匹配學校的磁場和氣質……

說白了,美本申請不是什麼玄學。當你在極限條件下壓榨自己多一些,你被招生官慧眼識珠的機率也就更大一些。

最後,讓我們再一次告訴那個早申失利或者拿到Defer的孩子:
行百里者半九十,再堅持堅持,曙光就在前面,即將到來的常規輪才是你的主場。
早申只是2025錄取季的起點,正有上萬多個孩子和你一起,耐著嚴寒跑向人生的春天。
❤
姐妹們有商品、育兒等方面的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大管家貼心又靠譜,包解決,包滿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