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留學大變天?申請季這些offer,真是越扒越有料…

大家好,這是我們EduKnow#留學圈熱點的第76篇文章。

最近留學圈烏雲密佈,家長群裡瘋狂討論:又是撤銷留學生簽證,又是砍科研經費,美國癲成這樣,還值得去麼?質疑聲給剛剛稍有漲勢的美本留學潑了盆冷水。
今年CommonApp3月釋出了最新資料,中國2024–25季申請人數量為18,355人,比上一季增長6%,終結了自2021–22季以來三年連跌之勢

如果說2021-2022季充斥著混亂、玄學,甚至投機,那四年後的現在,美本申請算是正在恢復常態。
但,這些常態也挺殘酷的。
在今年放榜季落下帷幕後,我們對EduKnow收錄的8800+封offer進行了一些篩選分析。結合CommonApp和美國部分大學申請、錄取資料,我們看到回暖表象背後的現實:
耶普斯麻對中國籍學生髮放的offer不足百枚(實際僅71枚),而公立名校北卡教堂山EA階段竟拒絕SAT1580高分者。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國大學正透過「早申繫結」等策略牢牢掌控著主動權。
透過資料,我們至少窺見三大問題的真相:藤校錄取真的回暖?生源池優勢到底有多明顯?以及熱門「保底校」到底怎麼了?

哈耶普斯麻和藤校,看似回暖實則更卷

到底哪個「生源池」的孩子更有爬藤優勢?這是每年申請季必談的話題。畢竟,池子劃分直接決定了你的競爭對手是誰,申請難度肯定因此不同。
美國大學在劃分申請池時通常有三種方法,一類是看公民身份,二是看高中所在地,三則不區分
對此,每所學校都有各自政策,不過超7成美國大學是按第一類來劃分。也就是說,沒有入漂亮國籍或者綠卡的孩子,即便是美高娃,也還是國際生。
麻省理工學院(MIT)、斯坦福大學(Stanford)、埃默裡大學(Emory)、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西北大學(Northwestern)等學校都屬於該類。

於是我們在收錄offer時也嚴格定義了中國籍,不包含持有綠卡的娃。這樣一來,我們將錄得的「哈耶普斯麻」和「八大藤」offer進行了一番梳理,得到了以下圖表。

(注:此表格統計的哥大錄取不包含雙學位專案)
儘管是這些資料並非完全統計,但也能看到幾個趨勢。
首先,在「哈耶普斯麻」這一頂級梯隊裡,海高生源池顯示出明顯優勢。如果加上其他藤校,海外高中offer數佔比達44%。
雖然部分學校(如達特茅斯)甚至出現陸高孩子反超的特殊案例,但如果考慮到海高跟陸高總競爭基數,也就是「分母」的巨大差異,不難發現——海高孩子更容易在頂級較量中獲得勝算。
其次就是,女娃娃們“殺瘋了”
在這金字塔尖的奪位戰上,性別差距悄然拉大。除了耶魯、斯坦福和達特茅斯外,其餘頂尖校對女生更“偏愛”,甚至連理工強校MIT打破了刻板印象。我們收錄到的7位MIT中國孩子錄取,有5封都發給了女孩。
文書、活動、推薦信……女孩在軟實力上的細膩呈現,或許正戳中美國名校的偏好靶心。

此外,簡單從offer數量上看,斯坦福、康奈爾是這一梯隊裡對中國申請人更為慷慨的學校。
如果看這些學校的總體錄取率,則呈現表象回暖的跡象。比如耶魯今年有50,228人提交了申請,錄取2,308 名學生,錄取率約為4.6%。相比去年的3.7%是大大回暖。

再看看其他藤校,布朗大學在今年申請人數明顯減少至42,765名,錄取了2,148人,整體錄取率5.65%,也比去年要高。
康奈爾大學錄取了5,824人,比去年增加308人。
哥倫比亞大學哥倫比亞學院 (Columbia College) 和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今年共收到59,616份申請,競爭人數相比前一年有所減少,最終錄取2,557人,擴招230人。
達特茅斯學院今年共收到了28,230份申請,低於上一年,有1,702人被錄取,錄取率為6%,較去年增加17人 。
但這波錄取率回暖主要因為申請人數少了,跟大學們陸續恢復標化要求有關,並非因為申請難度下降。
在標化可選時期,實在拼不出成績,申請人可選擇不提交,不少渣娃勇闖天涯的故事在前兩年比比皆是。一旦恢復標化要求,申請人們的「膽量」肉眼可見的縮減。
還有一些風向性體感,並不能完全找不到資料支撐。比如我們看到一線城市高中壟斷頭部錄取,國內高中已出現feeder schools,未來可能將會影響國內擇校。
對於地處非一線城市的學生更需透過競賽(如ISEF、丘獎)或海外夏校彌補地域資源差距。
一個更為隱秘的趨勢是,這幾年各平臺收錄到的頂級校offer數量看似上漲,但實際沾到雨露的牛娃卻似乎愈來愈少。更多時候,N張牛校offer被同一個牛娃包攬的情況更為明顯。

美國公校,「潑天富貴」受不住?

接下來的幾個部分,從更宏觀資料上講一講我們看到的趨勢影響。
這兩年有一社會現象引起熱議——「中產作死三件套」。送孩子上國際校成了很多中產家庭的高風險操作。
想去美國留學,有沒有價效比更高的選擇呢?公立學校成了「真香之選」。
去年一輪普漲後,美國私立大學雜費早已衝過9w美元大關,耶魯9w美元,普林斯頓8.7w、達特茅斯8.7w…
反觀公立學校,學費優勢變得格外吸引人
北卡教堂山分校(全美第27)學雜費6.8萬美元,佛羅里達大學(第30)漲價後僅5.6萬,佐治亞理工(第33)同樣維持5.6萬水平。相較私立院校動輒8-9萬的支出,公立大學每年可為家庭節省約2-4萬美元。
反映到申請量上,公立院校出現碾壓式增長。
CommonApp資料顯示,2024–25季,公立院校申請量達到4,360,680份,同比增長10%,而私立院校僅增長2%。
其中,德州增速為全美最高,申請量從2023–24季的80,323份增至2024–25季的110,385份,漲幅達到37%。
佛羅里達增長6%,州內UCF、FSU等公立系統成主要推手;佐治亞增速也達到6%。

但在表面繁榮背後,美國公立院校競爭日趨白熱化。
比如加州雙雄錄取愈發嚴苛,UCLA國際生錄取率6.3%,UC Berkeley僅3.3%(22,247名國際申請者中錄取735人)。
另一所理工強校佐治亞理工EA2輪次(針對州外及國際生)錄取率低至8%,國際生僅5.9%,超23%申請者被延期至常規輪。
而一直以來招收中國學生的「大戶」伊利諾伊香檳分校(UIUC)自加入CommonApp後,申請人數首年暴增33%,2025年申請總量破7.3萬,錄取率從2020年的63.3%驟降至2024年的42.4%,國際生錄取率更低至34.5%。
由於公立學校的服務本地學生的天然屬性,資源更向美國納稅人傾斜明顯,對與國際學生而言,錄取數量縮編,標化權重隱形迴歸,將讓競爭力一般的孩子「保底」策略更容易輪空。

早申這顆定心丸,美國大學都想吃

除了公立學校熱度上升之外,「求穩」成了美國大學的錄取風向。具體來說,與其坐等申請人主動來,越來越多的學校傾向早申就繫結候選人。
CommonApp有兩項資料透露了關鍵資訊。
今年早申人數上漲,RD申請人數卻在下降,願意在早申階段早早下車的孩子越來越多。
具體來講,883,078人提交早申,較去年上漲7%;375,595人只提交了常規申請,較去年下降1%。

提供早申選項的美國TOP30院校也在增加。比如約翰霍普金斯在2020年新增ED2,南加大2022年新增EA,芝大今年新增ED0,萊斯今年新增ED2,佛羅里達大學今年新增EA,南加大則考慮在2026年新增ED申請。
大部分學校早申輪錄取率會是常規輪的2-5倍,早申的優勢依舊明顯
這其中尤其值得說道的就是芝加哥大學。
芝大今年在ED0階段一共錄取了27名中國學生。而芝大ED1和ED2加起來只有38人錄取,而去年兩輪次足足68人。
ED0和常見的ED1和ED2輪次一樣具有繫結性質,一旦學生被錄取就必須在該校就讀,並撤銷其他學校的offer。
芝大在整個早申輪的錄取人數與去年旗鼓相當,顯然該校更喜歡繫結錄取,毫無約束性可言的RD自然就冷落了。
越來越多美國大學加入早申行列, 美其名曰是提前鎖定生源,保證入學率,本質上是在掐尖錄取。
當然也有學校反其道行之,比如卡耐基梅隆。該校在2025Fall申請季確實取消了ED2輪次,但保留了ED1和常規申請(RD)。
這可能是因為CMU在ED階段難以鎖定足夠多的高質量申請者,最終仍需在RD階段錄取更多學生。學校取消ED2,實則也是集中資源提升ED1的吸引力,最佳化招生效率。
可以看見,大學們更願意在早申輪提前繫結,常規輪成了「貼身肉搏」。
這一趨勢對學校是穩準好,卻將孩子置於"囚徒困境"中:不早申=慢性自殺。於是讓常規輪廝殺更激烈,不僅考驗實力,還考驗耐性。

保底校們高攀不起

從不同排名的學校來看,前五十越來越難有「保底校」這一說。
TOP30乃至TOP50級別很多大家以為覺得“穩紮穩打”的大學,今年開始爆冷。
例如,萊斯大學今年的申請人數增加了13%,共有36,749名學生申請。
紐約大學今年更是創下了申請人數歷史新高,收到了超過120,000份申請,比去年增加了3%,是該校歷史上最大規模申請。
與此同時,聖母大學的REA和RD申請者數量創下了歷史新高,錄取率為 9%,比上一年下降了兩個百分點以上。
北卡教堂山的錄取難度也提升,早申時就有SAT1560、1580的孩子EA被翠拒,連進waitlist的機會都沒有。
可以說,這些學校不再能被“輕視”為藤校保底,難度將越來越高。而那些將夢校目標直接定在TOP30的孩子,將更需要客觀看待自身實力與學校匹配度。
總總如此,有一種聲音出現:美國大學申請變味了。
以前國際教育還能讓孩子享受快樂教育,即便追逐自我,大機率也能上個排名不錯的學校。現在呢?無論是否選擇爬藤,所選目標是何梯隊,美本申請都更需要鑽營。
與此同時,美國大學從未像今天這般現實:它們想要“早繫結”的忠誠,想要能扛住9萬美元學費的家底,想要文書裡閃閃發光的“人設”,更想要政治正確下的“安全牌”。
而普通家庭能做的,或許只有早規劃、冷理性,以及告訴自己和孩子:“美本錄取不是終點,只是人生副本之一。”
近期活動推薦
近期我們正在持續推出高質量直播對談,主題覆蓋:美本留學、標化培訓、英國留學等,可預約直播場次如下,點選【預約】,開播提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