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要一意孤行?

自從3月份,長和不顧國家利益,要把43個港口賣給美國後,李嘉誠就處在了風口浪尖上。
隨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開始審查交易。3月末,交易一度傳出了暫緩的聲音,外界以為,事情會不了了之,李嘉誠不會頂著國家壓力,強行推進交易。
416日《華爾街日報》放出了一則訊息,長和與貝萊德的交易,將被拆分為兩個。
也就是把港口交易拆成兩樁,關注度最高的兩個巴拿馬運河港口,依舊賣給貝萊德,剩下41個港口,賣給義大利首富阿龐特家族。
3月份,國家層面已經明確說了底線,令人遺憾的是,李嘉誠沒聽進去,還想透過拆分的方式,推進交易。
427日,市場監管總局重磅發聲,要求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規避審查,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
不得采取、任何方式、法律責任,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那麼,李嘉誠的拆分交易背後,藏著什麼秘密?
具體來說,李嘉誠把43個港口拆分為兩個資產包,一個資產包是A資產包,包括巴拿馬運河沿線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
另一個資產包是剩下的41個港口,就稱為B資產包吧。
貝萊德旗下的全球基礎設施合夥公司(GIP),將獲得“A資產包51%的股權,義大利阿龐特家族旗下的終點站投資公司(TiL),獲得49%的股權。
B資產包”剛好相反,GIP獲得49%股權,TiL獲得51%
阿龐特家族是義大利首富,資產超過500億美元,擁有世界最大的航運公司——地中海航運(MSC,李嘉誠和阿龐特家族的一代目路易吉·阿龐特,是老熟人。
早在2003年,李嘉誠就曾聯合阿龐特家族,共同收購一個英國港口,此後,雙方又多次合作開發港口。
相比43個港口全部賣給貝萊德的舊方案,新方案屬於換湯不換藥。
巴拿馬運河沿線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依舊會落入貝萊德手中,和舊方案毫無區別。
剩下的41個港口,也難保不會落入貝萊德手中,一來貝萊德在“B資產包”有49%的股份,二來貝萊德和阿龐特家族多年來一直有合作關係。
在終點站投資公司裡,貝萊德就有股份。
誰能保證,阿龐特家族拿到41個港口後,不會再轉賣給貝萊德?
所以,市場監管總局再次發聲,警告李嘉誠。
嘉誠對此沒有回應,他大機率還是想推進交易。
427日這次警告,和3月份的警告存在很大不同,3月份時,美國尚未對全球發動關稅戰,我們和特朗普,還沒有完全撕破臉。
當時雖然中美已經互加了20%的關稅,但雙方的關係似乎還有轉寰餘地。而進入4月後,隨著特朗普發動關稅戰,中美互加關稅到了125%以上,雙方完全撕破臉。
特別是417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正式出臺了針對中國製造船舶的鉅額收費政策。
這個收費政策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針對中國製造、中國運營的船舶,自20251014日起,船舶中的貨物每噸加收50美元,此後逐年上升。
2028年,每噸貨物將加收140美元。
另一部分,針對中國製造、非中國運營的船舶。
20251014日起,船舶中的貨物每噸加收18美元(或每個集裝箱加價120美元),也是逐年上升,到2028年,每噸貨物加收33美元(或每個集裝箱加價250美元)。
這個政策,是有可能被推廣到美國之外的,比如貝萊德控制的巴拿馬運河港口。
別的美國總統或許不會,但以特朗普的為人,就難說了。到時候,咱們的損失指不定有多少。
李嘉誠明知道這些,卻還要推進交易,態度多少有些明確了。
特朗普上臺那麼久,到處極限施壓,試圖訛到好處,卻鮮有人買他的賬。
即使澤連斯基,也敢在特朗普面前硬氣一把。
如果李嘉誠第一個妥協,會被特朗普視為對中國“贏”的證據,進而增強敲詐的信心。
長和在1997年收購巴拿馬運河兩個港口時,就曾引發美國許多政客的不滿。
比如,有議員說,一旦讓李嘉誠拿下港口,中國政府會在戰時進行操縱,讓美國的龐大艦隊被堵在狹窄的運河裡。
由此,引發過一系列風波。
直到2001年,國務卿鮑威爾親口承認,收購不會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風波才稍稍平息,收購才得以透過。
但這麼多年來,美國政界對此事感到不甘心的,大有人在。
在這些政客眼中,長和就是他們的代理人,李嘉誠再怎麼否認也沒用。
特朗普的心態,我估計不會差太多。
所以,當貝萊德CEO拉里·芬克在3月初向他通報,已經和李嘉誠達成交易時,特朗普非常開心,視為對中國的一次勝利。
其實從2014年開始,李嘉誠就不斷把資產往西方轉移,重點是歐洲。他就不可能在貿易戰中,站隊中國。
在那個時候,雙方還是留了一絲體面的,畢竟李嘉誠一定程度上代表香港商界,大陸對於這個香港商界領袖,實在不好批評,以免李嘉誠回去說什麼不該說的,動搖港商在大陸投資的信心。
因此,大陸對李嘉誠一些“壞規矩”的行為,往往睜一眼閉一隻。
比如,從90年代開始,大陸經濟開始騰飛,90年代末大陸開始房改,而李嘉誠也差不多是這個時候,進入了大陸房地產市場。
那時候,無論是大陸企業家,還是大陸的政府部門,對房地產開發還不太瞭解,還是個小白,而李嘉誠已經在香港房地產市場,積累了“先進經驗”。
一進入大陸房地產市場,簡直大殺特殺。
大陸的房地產商,因缺乏自有資金,走的是“高週轉”路線,快速拿地快速開發,快速銷售快速回款,拿著利潤再快速拿地快速開發,再快速回款,再去拿更多的地。
就是靠著這種路線,才實現了企業的迅速崛起。這種模式有明顯的缺陷,那就是資金鍊脆弱,稍有風吹草動,可能就會資金鍊斷裂。
而李嘉誠則不一樣,他不缺錢,不著急還拿地的貸款,還有“港商領袖”的光環,各地很歡迎前來投資,會給出各種優惠條件,比如低價拿地。
李嘉誠低價拿地後,便選擇捂盤不動或者龜速開發,動輒10年以上,等樓盤開發好,房價也上來了,這時候再賣就能大賺一筆,有時候一個樓盤的資金回報率,可能超過大陸房企開發十個樓盤了。
最著名的,就是北京御翠園專案
2001年,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公司,以7億元摘下40萬平方米的姚家園地塊,換算下來,樓面價約1750/方米,準備建設御翠園”(逸翠園)高檔住宅專案。
瞭解北京的都知道,這塊地有多好,四環附近,距離朝陽大悅城3公里,距離三里屯、國貿、燕莎等商圈非常近,還有地鐵線規劃。
可以說,只要拿下,肯定賺錢。
但和記黃埔一直拖拖拉拉,幾年都沒有開工。
2005511日,建設部等七部門出臺了《關於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
對超過出讓合同約定的動工開發日期滿一年,依然未動工開發的,徵收土地閒置費;滿兩年未動工開發的,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
李嘉誠2001年拿地,說是2003年開發,實際上2005年還沒開發,屬於無償收回土地的範疇,但就在滿兩年的前一天,李嘉誠動了(時間點掐得真準)。
他的應對手段有兩個:
第一,把地塊分期,先劃出一小塊蓋個一期,這樣就能向政府交代:我的確開工建設了,不存在土地閒置的問題。
第二,國八條只是要求動工,但沒有說明,動工的硬標準是什麼。李嘉誠就可以鑽空子,挖個坑也算動工,打上幾根樁也算動工。
就這樣,一期2006年開始銷售,價格9000/平,這已經是買價的五倍之多了。然後一直等到2011年,才開始建設“御翠尚府”,此時售價已漲到2.6萬元/平。
接著,剩下的土地又不動了。
2010年國土部曾列出1457宗閒置土地的“黑名單”,其中就點名了李嘉誠的北京逸翠園2H12H2地塊存在土地閒置問題。
2014210日,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又釋出了《關於平房鄉姚家園新村商品房二期H組團專案公眾參與意見採信情況的通告》,公開了網上“收回和記黃埔公司的土地開發權,重新進行土地招拍掛”的建議。
這就是公開提醒李嘉誠:不要再玩捂盤的把戲了。
但李嘉誠怎麼可能乖乖聽話?
各種手段和理由拖拖拖,等御翠園二期拿到預售證時,已經是2023718日,售價已經突破9.07元了。
1750/買進,9.07/平賣出,利潤高達50倍,做啥生意能比這利潤更高?
成都南城都匯專案,也是李嘉誠“捂盤”的典型。
2004年,李旗下的和記黃埔(成都)有限公司,以21.35億的價格,購得南城都匯所在地塊,樓面地價1030/平方米
這個地塊位於成都著力打造的高新區,成都希望,這塊地能夠開發出一塊高品質住宅專案,像旁邊的桐梓林專案一樣,吸引更多的高淨值人群落戶高新區。
但和御翠園一樣,拿地後整整2年時間,和黃沒有任何動作。
期間,和黃還將其中的886畝地抵押,從銀行獲得了26.21億元貸款,已經比購買地塊的總價還高了4.86億。
成都知道李嘉誠在捂盤,但還是給他留了面子,一直勸說李嘉誠儘快動工。
而李嘉誠硬是把這塊地,分成了8期來建設。拖拖拉拉,12年過去了,專案才開發了6期。
此時,該區域房價已經漲到1.6萬元/平方米,李嘉誠靠賣樓,前前後後賺了180億人民幣。
2020年,成都市政府實在受不了了,勒令李嘉誠趕快完成建設。
沒想到,李嘉誠虛晃一槍,把剩下的7期、第8100%的股權,賣給了禹洲集團、成都瑞卓置業有限公司聯合成立的RZ公司,作價約78.47億元(大概2.4/平方米),把爛攤子扔給了成都人,自己拍拍屁股走人了。
光這一筆交易,就賺了38.11億元,這遠超當年21.35億元的土地拍賣款。
成都高新區怒了,直接出臺了一份檔案:
因和記黃埔地產(成都)有限公司存在捂地、捂盤行為,嚴重影響區域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經研究,禁止高新區金融機構向該公司及其專案公司提供新增融資、貸款,禁止高新區內金融機構向該公司進行重大資產重組提供幫助。
為了規避限制,李嘉誠把和黃成都公司更名為舜鴻成都公司。同時為了脫身,和黃向另一家公司RZ公司,提供了3.43億美元的賣方美元貸款。
RZ公司拿到錢後,入主舜鴻成都公司。也就是說,李嘉誠給別人錢,讓別人來接盤。
RZ接手後才發現,舜鴻成都公司的坑非常多,光是各種訴訟就一大堆。更關鍵的是,等舜鴻成都公司8期專案更名為山河玖璋推向市場後,因為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售價僅為1.5萬元/平方米。
RZ在均價2.4萬元時接盤,再1.5萬售出,顯然要賠錢。
賺不到錢,RZ也就沒法償還李嘉誠的貸款,李嘉誠以此為由,下令接管舜鴻成都公司的100%股權,並透過股東會決議罷免了舜鴻原法人及董事會成員,還透過法律打官司,要求收回專案。
這樣一來,李嘉誠又狠狠割了一把韭菜。
本來,成都希望把專案剩下的房子進行法拍,一方面能保交樓,另一方面把專案盤活。
但李嘉誠提出,8期專案是當年貸款的擔保,RZ還款之前不能處理,法院只能撤拍。
至此,這個專案只能繼續爛尾。
回顧一下李嘉誠在內地的專案,幾乎沒有不捂盤的。
北京東方廣場,開發週期約12
上海御翠豪庭,開發週期約13
上海世紀匯廣場開發週期約12
東莞海逸豪庭專案1990年代購入,分多期開發至2024 年,因囤地 95個月還被罰了8000
大連西崗專案2011年以19億元購入,8也沒怎麼動工,最後 40 億元轉售融創,直接轉賣賺了21
李嘉誠的玩法,有太多違規違法的地方,不僅僅在大陸,類似的玩法,李嘉誠在香港也是一堆,以前不好查他,是怕被批評為“破壞投資環境”。
而李嘉誠利用大陸的這種心態,肆無忌憚地割韭菜。
過去,大陸是看著李嘉誠港商的面子,隨著雙方撕破臉,也就沒那麼多顧慮了。
總有人說,長和出售港口是“在商言商”,你憑什麼管?
但美國那邊,可沒有把這樁交易當作商業交易,貝萊德CEO拉里·芬克,從交易一開始,就和特朗普保持著聯絡,隨時通報進展。
美國國務卿盧比奧、國防部長海格塞斯,更是親自跑到巴拿馬,向巴拿馬當局施壓。在美國的連續施壓下,巴拿馬當局有點頂不住了,被迫聲稱,當年與長和簽訂的港口運營合同存在違規,可能要重新審計。
美國都不惜動用國家力量了,你還能說,李嘉誠和貝萊德的交易,是純商業交易?
對面處處講政治,我們也必須講政治。
有些人,享受了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紅利,而在氛圍寬鬆的全球化時代,的確是可以最大限度在商言商的。
比如,李嘉誠在2014年後的撤資,我們就沒說什麼。
但近十年的種種變化已經表明,曾經的全球化時代一去不復返,相應地,各種氛圍就不能再過於寬鬆,在商言商的範圍會收窄。
這不是故意為難李嘉誠,而是世界性大趨勢。
現在是什麼時候?
中美對抗最關鍵的時候。雖然中方對特朗普的態度,就是不談判,但誰都知道,後續特朗普大機率要談判。
“關稅戰”開始後,中方透過堅決的抵抗,已經讓特朗普眨眼了,不得不對部分商品進行豁免。在姿態上,他也明顯放低了。
我們是有希望在談判中,獲得有利條件的。
要是這個時候,讓特朗普“贏”一次,對談判可能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可能前功盡棄。所以,在談判前夜不能輕易讓步,哪怕是很小的讓步。
李嘉誠手上的港口,不僅是商業戰略的一環,也是中美博弈大棋局的一環,美國想要?
可以,拿籌碼來換。
港口不是不能賣,但絕不能這麼輕易賣掉。
————————————–
↓想要收藏優質文章的讀者可以買買書↓
————————————–
為什麼推薦大家加入我的知識星球?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有任何問題或者看更多文章可以聯絡助理:lukewen86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