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傳統教育去創新學校的孩子們,現在怎麼樣了?

教育的目標是幫助每個獨一無二的孩子,在真實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深深地紮下根去。
本文作者:蠍子號。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牛津大學人類學家項飆曾用“蜂鳥”比喻當代社會的一種懸浮狀態:人們必須以極高的頻率振動翅膀,才能勉強懸停在空中。既無法前進,也無法紮根。
這種“懸浮感”正在校園中醞釀著更深的危機。
當教育簡化為一場競技,當分數成為衡量價值的唯一標尺,學生的創造力在枯竭,心理健康在崩潰。
人們知道教育出了問題,文憑正在貶值,但誰也不敢輕易走下“內卷”這趟高速列車。
藍橡樹關注深圳愛文學校(以下簡稱“愛文”)已有六年。
六年間,我看著它從一個大膽的教育理念,長成一棵大樹。我漸漸意識到,我們今天面臨的許多教育困境,愛文早在六年前就已開始構建解決方案。

2018年,愛文正式落地深圳,延續自2012年創校以來持續打磨的AWE(Avenues World Elements)課程體系。這一課程框架以專案制學習(PBL)和跨學科探究為核心,注重學生真實能力的培養,並已透過NEASC與WASC雙重國際認證,與 IB、AP、A-Level 等課程體系一樣受國際認可。
如今,深圳愛文已有兩屆畢業生。在剛剛結束的2025申請季,17位畢業生共收到來自全球頂尖院校的超過370份錄取通知,包括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波莫納學院、紐約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多倫多大學、悉尼大學、都柏林大學等世界名校,累計獎學金突破1700萬美元。
深圳愛文2025屆畢業典禮現場
這份成績單是對創新教育模式可行性的有力證明。
想了解愛文畢業生去向與故事?
歡迎掃碼關注
2025年初夏,我第五次走進愛文校園。這一次,我看到了一幅更完整的愛文教育圖景:從稚氣天真的小學生,到即將步入世界名校的畢業生;從剛剛結束來深圳交換之旅的紐約校區、AEON(愛文線上校區)、新加坡學生,到已經畢業的愛文校友。他們的故事串起的成長鏈路,讓我對愛文有了更深的思考。

創新教育如何落地?它如何與海外升學乃至不可預知的未來無縫銜接?在回答這些宏大命題之前,我想先從兩個畢業生的故事說起。

一場持續三年的“人生實驗”

2023年6月,在愛文一年一度的J-Term(世界課堂月)專案展上,我第一次見到Roy,一個10年級的男孩。
深圳愛文2025屆畢業生Roy
他和組員們剛完成一個為期三週的專案,主題是《你好,你的外賣到了》。為了這部紀錄片,他們在盛夏跟著外賣員穿梭於深圳街頭巷尾。與眾不同的是,他們的鏡頭沒有直接對準外賣員,而是採訪大量的消費者和商家,從側寫視角,呈現這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群體。
《你好,你的外賣到了》海報
“我們經常點外賣,但我不想只單方面去講外賣員多辛苦,”Roy認真地解釋創作初衷,“我希望能有更多元的呈現,讓大家看到這個群體真實的處境。”
為此,Roy和團隊煞費苦心。這個曾經老師眼中的“交作業困難戶”,在自己真正熱愛的專案面前,像換了一個人。他身兼記者、攝影師、剪輯師數職,在團隊中主動承擔起推進度的角色。情緒穩定,目標清晰。
Roy和《你好,你的外賣到了》團隊的其他成員
愛文老師告訴我,這與Roy九年級剛來愛文時的狀態判若兩人。從小隨家人輾轉香港、希臘,疫情後又獨自回到深圳,顛沛流離的成長經歷讓他比同齡人更能理解多元文化,但也讓他內心少了一份紮根的歸屬感。那時的他,是一個在人群中顯得有些迷茫、散漫,缺乏自信的男孩。
改變的發生,源於愛文獨特的專案制學習。在這裡,作業不拘泥於形式,無論是寫報告、做模型還是拍影片,只要能清晰地展示你對事物的理解和看法,都會被認可和鼓勵。
這讓熱愛攝影的Roy找到了釋放能量的舞臺。他發現,許多課程的作業都可以用拍攝來完成,從英文課的《麥克白》翻拍,到人文課的《城中村的意義》紀錄片,他一年裡竟拍了四部短片!
每一次創作、每一次展示,都為他帶來了巨大的正面反饋。這些看得見的成果,不僅重塑了他的自信,更讓他對自己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認知。
貫穿Roy高中三年、讓他得以施展才華的核心平臺,正是愛文的Mastery大師專案。最終,Roy憑藉那部充滿人文關懷的紀錄片作品,成功申請到了他嚮往的紐約大學(NYU)媒體專業。
我問他為什麼是NYU?他笑著說:“紐約大學是一所沒有圍牆、完全融入社群的大學,足夠開放、多元——這一點,和愛文太像了。”
Roy在愛文J-Term世界課堂月,瞭解世界各地文化
在今年愛文畢業生的大學申請材料中,Mastery大師專案是幾乎每個人都會濃墨重彩書寫的一筆。因為每個學生的熱愛各不相同,這些持續了三年的專案也五花八門:
哲學愛好者舉辦了一場模擬法庭;科技發燒友成功發射了可回收火箭;文藝青年完成了自己的小說處女作;一位“野生”插畫師則憑藉奇思妙想的作品集,敲開了帕森斯設計學院的大門……
Mastery大師專案不預設答案,它只問一個問題:“你,真正想做什麼?”從10年級開始,每個學生都可以在這片土壤上自由探索。學校則充分利用地處西麗大學城豐富的高校及企業資源,透過邀請大學教授和各行各業的專家走進課堂,參與專案指導,全力支援學生們去做真實世界裡真正有價值的專案。
如果說,專案制學習點燃了Roy這樣天馬行空的孩子,那麼,它能否接住一個從高壓“刷題”體系中走出的傳統學霸?答案是肯定的,Michael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證。
Micheal(右一)
在轉入愛文前,Michael就讀於一所“卷AP考試”出名的國際學校。講臺上的老師、課桌後的學生、標準答案的試卷,是他所熟悉的全部教育模式。初到愛文,面對圍坐討論的課堂、沒有標準答案的議題,以及需要到真實世界裡去完成的專案,他既新鮮,又有些不知所措。
但很快,這位學霸找到了新的“卷”法。“我發現這裡的‘卷’,不再是看誰對課本知識掌握得更牢,而是‘卷’你在課外的主動學習和獨立思考,拼的是自主學習的能力。”
Michael迅速找到切入點。他將自己對社會學的興趣,與“後疫情時代年輕人湧入寺廟”這一社會熱點相結合,展開深入研究,並完成了一篇高質量的論文。
這個過程,對他而言,是“一次從做加法到做減法的過程”——從試圖掌握所有知識點,到學會聚焦一個自己真正熱愛的領域,並將其做深、做透。
Michael的論文
愛文中學部Mastery專案導師Bonnie是這些“人生實驗”的引導者。她在法國和英國獲得了當代藝術與博物館學的碩士文憑,曾在多國博物館從事公共教育,深諳如何搭建知識與公眾之間的橋樑。愛文的Mastery大師專案與她的教育理念完美契合。
Bonnie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專案
“我們透過讓學生持續2-3年深入探索個人興趣領域,來培養他們最珍貴的內驅力,讓他們從‘被動安排’轉向‘主動學習’。”Bonnie說,“尤其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單純的說教是蒼白的,你需要用真實的實踐去引導他們,讓他們在行動中找到自己。”

大師專案“後勁”十足

大學,另一段探索的開始

近年來,“留學價效比”討論不絕於耳,甚至出現了“留學生退學潮”。其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許多學生在進入大學前,長期在知識學習的單一維度裡,從未有機會真正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方向。
當他們終於有機會自由選擇時,卻感到茫然,等摸索出一些門道,大學四年已悄然過去。
而愛文的畢業生,似乎沒有這個煩惱。可以說,當他們踏入大學校門時,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大學生”了。他們帶著明確的課題、成熟的方法論和強烈的內驅力,去主動連結大學裡的各種資源——找專案、找導師、找同伴,將愛文的學習方式,與大學生活無縫銜接。
Joe是愛文2024年的首屆畢業生,目前就讀於頂尖文理學院衛斯里安大學。在愛文時,他就是Mastery大師專案的積極參與者,花了近三年時間,創作了一部受《三體》啟發的英文科幻小說《光子核心》,已經在亞馬遜上出版銷售。
深圳愛文2024屆畢業生Joe
進入大學後,儘管學業壓力巨大,Joe依然在堅持文學創作。他告訴我,他正在構思一部以校園霸凌為題材的中文小說,希望探討留學生身份認同與心理健康問題。這份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也源於他自身的經歷。
Joe創作的小說
對他和許多愛文校友而言,大學不是終點,而是另一段探索的開始。成長旅程中那些不可迴避的試錯與彎路,正成為他們理解自我、積累經驗的重要部分。
因此,無論是進入大學還是未來步入社會,他們都擁有更強的目標感,以及一套將目標變為現實的方法論。
此外,Mastery大師專案所錘鍊的學習方法,在大學課堂中也極具優勢。尤其是在西方大學,小組討論、專案合作是常態。積極自信地表達觀點、在團隊中有效協作,這些都是愛文學生在三年高中裡被反覆訓練的能力。
沒有標準化課程考試成績(如AP、A-level、IB),是否會影響大學申請?Joe坦言,起初他也有過擔憂。但事實證明,他的申請完全不會受此影響。
愛文高中三年在校成績和託福成績保證了他的學術基線,而那部作為Mastery大師專案成果的科幻小說,則成了他申請材料中最亮眼的部分,向招生官立體地展現了他的個性、熱情與深度思考能力。
來源:愛文原創播客《無界有聲》

迴歸真實,

對抗未知的終極解藥

如果說熱愛與探索只是口號,那麼教育最終只會流於形式。愛文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這些理念,真正滲透到了從幼兒園到十二年級的每一個教學環節中。
讓我們把視線拉回到6月底的愛文J-Term專案展現場。這裡彷彿一個生機勃勃的教育生態系統,清晰地展示出,一個孩子是如何在愛文的體系中,一步步找到自己的軌道,並駛向廣闊天地。
小學部今年的主題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如何讓低齡孩子理解“權利”這個抽象概念?愛文的老師們將它分解為一個個可觸控、可感知的專案。
一年級的孩子走訪南頭古城,在對比中直觀理解食物、水和庇護所是生存的基本權利;二年級的孩子則透過設計一款遊戲,去體會“玩耍和休息的權利”;三年級的孩子在學習野外生存技巧中,領悟到安全、健康的重要性。

在這個階段,老師的引導和參與度非常高,學習更側重於直觀地去看、去感受、去體驗、去記錄。

到了四、五年級,自主性開始萌芽。孩子們飛往雲南大理,但任務各有側重。四年級學生以兒童視角出發,策劃並設計了一家“兒童友好型旅行社”。
五年級學生更進一步,他們深入當地學校,透過問卷訪談,為當地孩子設計一所他們夢想中的學校。
在愛文J-Term現場,我遇到來自紐約校區五年級女孩Espy,她穿著自己扎染的裙子,披著扎染的披肩,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興致勃勃地向我介紹她們團隊設計的教室:牆壁被刷成保護視力的淡黃色和青綠色,有充足的採光和綠植……
你會發現,愛文的每一個專案都不是空中樓閣,它們被詳細記錄,並與愛文獨創的課程框架(AWE)一一對應。這確保了學生的每一次探索,都有清晰的育人目標和能力指向。
愛文AWE課程體系
中學生的專案則更加聚焦,今年的主題是“科技向善”,探討技術倫理與社會責任。依託愛文的“行業領軍者計劃”,學生們在行業導師的帶領下,為城市流浪動物設計解決方案,完整經歷從調研、設計到原型製作的全過程。他們是學習者,更是解決真實問題的行動者。
雖然沒有分數,但專案制學習並非沒有評估。透過完整的專案過程記錄、階段性的成果展示和持續的反思覆盤,老師和家長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生的思考脈絡與成長軌跡。

對於高年級學生而言,每週能固定4小時完全投入在自己的熱愛上,是一種奢侈,愛文的Mastery大師專案提供了這樣的土壤。
在現場,我遇到了10年級的Josie。她一年前從深圳頂尖公立學校轉來愛文。前段時間,她嘗試進行創意寫作。但這學期,她的興趣點又轉移到了腦神經科學,正在研究強迫症的成因,她為此申請到了深圳灣實驗室的暑期實習。
在她的專案白板上畫著她的思維導圖。“在這裡,老師會引導我們用視覺化的方式,把思考過程呈現出來。”她說,“我們每個人都很不一樣,Mastery大師專案就是一個個性化的分水嶺。在小學和初中的廣泛探索後,大家在這裡逐漸走上了自己的路。”
Bonnie老師向我展示了另一個畢業生Emma的三年Mastery大師專案軌跡,清晰地呈現了專案是如何層層遞進的:
10年級: 透過“黑暗中對話”活動,確立了幫助視障群體的研究方向,開始進行全球視障人群現狀的資料調研。
11年級: 製作了名為《繪聲繪色》的播客,透過採訪視障人士與特教老師,讓更多人聽見這個群體的聲音。
12年級: 綜合前兩年的積累,設計了一套完整的“無障礙主題公園”藍圖,突破傳統設施的侷限,強調“體驗的平等”。
最終,這個充滿同理心與創造力的專案,幫助Emma拿到了日本早稻田大學的錄取通知。
無論是研究寺廟經濟,還是為視障群體設計公園,或者是野外生存,你會發現愛文的專案,都帶著濃濃的“煙火氣”。它們深深紮根於深圳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挖掘學生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問題。

這恰好呼應了項飆教授提出“重建附近”來解決當下困境的理論。
當教育不再懸浮於宏大敘事或瑣碎的知識點,而是迴歸到對身邊具體的人和事的關懷時,孩子才能獲得真實的成長,才能擺脫懸浮狀態,獲得迎接未來一切挑戰的定力與智慧。

結語

沒有沿用任何主流的標準化課程,而是堅持跨學科、專案制的學習方式;不以分數為唯一導向,而是鼓勵學生去追尋自己真正的熱愛。
在聽完這些真實的故事後,我想問一個問題:這樣一所學校,你願意讓孩子來讀嗎?
這不僅是對一所學校的選擇,更是對一種教育可能性的回答。它關乎我們是否願意相信,教育的目標是幫助每個獨一無二的孩子,在真實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位置,並深深地紮下根去。
據瞭解,受越來越多外地家長的熱情問詢,深圳愛文學校將於2025年下半年推出寄宿專案。曾僅限紐約、深圳兩地走讀的頂尖創新教育資源,如今向全球學子敞開懷抱,開啟學術+生活雙導師制度。感興趣的家庭可掃碼瞭解更多專案資訊:
歡迎掃碼關注
廣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