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位啟示錄

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這個“五一”假期,美國皮尤研究中心釋出了一份報告,結論一貫聳人聽聞。

報告說,連續五年,81%的美國人對中國持有負面看法,其中又有43%的美國人對中國持有非常負面的看法。
而且,很多美國人認為中國的影響力與日俱增,限制中國的力量是頭等大事。
這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美國的對華民意,確實不怎麼友好。
這就很好解釋了,為啥美國的政客,開始對中國越來越“鷹派”,越來越極端。
因為在洶湧的民意和選票面前,“與中國對抗”的理念成為美國政界的“政治正確”。
政客的態度越強硬,就越能收穫選票。
說實話,這樣一個結果,中國人普遍覺得很冤枉。
我一不偷二不搶,辛辛苦苦掙點錢,發展自己的國家,為啥你要對我有這種深厚的敵意呢?
我從來沒想過威脅你啊!
其實吧,這個問題很容易解釋,我們看看美國的上位史就明白了。
美國上位史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美國是透過二戰才徹底成為世界老大的。
但這種認知,也對,也不對。
說不對的地方,是因為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為資本主義在美國的發展掃清了一切障礙,再加上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來臨,讓美國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
到了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成為世界第一。
1904年,美國GDP總值成為了世界第一。
說對的地方,是因為美國雖然GDP成了世界第一,但一直到二戰後,才真正確立世界老大地位。
為什麼如此?因為20世紀初的時候,美國雖然是國力第一,但國際影響力並不是,當時是英國牢牢把持著世界老大的寶座。
為啥?
因為英國擁有廣袤的海外殖民地,掌握著世界的制海權。
甚至美國人也承認自己老二的身份,當時很多美國上流社會,都以與英國上流社會聯姻為榮。
比如《泰坦尼克號》中被人忽略的一點就是,卡爾(露絲的未婚夫)是美國的頂級貴族,政界商界遊刃有餘。
一齣手就是一枚海洋之心,但他還是要萬里迢迢,去娶一個落魄的英國貴族小姐。
貴族小姐還不情不願地打著真愛的旗號,給他帶了個綠帽。
還有被稱為英國《紅樓夢》的《唐頓莊園》,講的也是美國豪門家女兒,去和英國貴族聯姻的故事。
這種心理之下,就連美國的國策,也不敢提出要做世界大國,而是“門羅主義”。
只敢把自己的勢力範圍劃到美洲這一塊,生怕觸怒了英國。
那麼美國是怎麼成為世界老大的呢?
如果我們縱向回顧美國上位史,就會發現美國採取了三步走的戰略。
第一步,一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說實話,在美國人眼裡面,當時的歐洲人就是一群神經病。
幾百萬人為了那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像野獸一樣廝殺,哪怕一天死6萬人也在所不惜。
經歷了南北戰爭血腥的美國人自然不願意趟這個渾水,所以總統威爾遜發表“中立”宣告,表示美國不會干涉歐洲列強事務。
雖然嘴上說不參加戰爭,但其實手底下的小動作卻沒停下過。
無論是同盟國還是協約國,美國都不亦樂乎的賣武器,來者不拒,比如英國人手中的恩菲爾德P17步槍,就是美國造的。
1914年到1916年,美國對歐洲的出口額增加了400%。
1917年,全世界40%的黃金儲備全部落到了美國手中,並且歐洲國家還欠下美國100億美元的戰爭債務。
就這樣賺啊賺,一直賺到1917年,歐洲打得精疲力盡,美國覺得差不多了,於是組建200萬遠征軍,挺進歐洲。
據說當時德國駐土耳其大使曾經一臉懵逼地問美國大使,你們不是要中立嗎?為啥要和德國宣戰?
美國人說,“我們美國人是為了道德和原則而投入戰爭的。”
嚴謹的德國人實在無法理解,那你們大發戰爭財的時候,咋不考慮道德和原則呢?
是何種利益催動美國人下場參戰呢?顯然,是借一戰謀取更重要的國際地位。
美國遠征軍很給力,不到一年就把德國打投降了。
然後美國總統威爾遜興致勃勃地拿著他的十四條到了歐洲去開會了,還提了一個“國聯”的提案。
其實是想用國聯這個協調機制,取代英國一家獨大的機制,幫助美國爭霸。
但美國萬萬沒想到,英國反客為主,拉攏法國、日本,成功控制了國聯。
就這樣,美國辛辛苦苦打下的獵物,卻被英國人搶走了,美國總統威爾遜憤怒地退出了國聯。
儘管如此,美國在退出前,還是給英國埋下了兩顆雷。
第一顆雷,是在裁軍會議上,美國支援日本這樣的小國,竟然拿到英國60%的造艦配額,極大助長了日本的野心。
第二顆雷,是在國際會議上,美國一個勁地為德國鳴不平,增強德國的屈辱心理,埋下了下次大戰的種子。
第二步,二戰。
十幾年之後,美國埋的雷,終於快爆了。
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限制,讓德國人自始至終心懷不甘,這也就間接導致了納粹黨的上臺,歐洲局勢開始越來越緊張。
對當時的英國來說,其實對戰爭爆發有心理準備,但並沒有完全準備好。
所以我們看到30年代,英國一直持綏靖政策,想禍水東引,讓德國去和蘇聯拼命,自己撈好處。
但萬萬沒想到,希特勒閃擊波蘭後虛晃一槍,開始入侵西歐,英國不得不參戰。
結果一觸即潰,被迫進行了敦刻爾克大撤退,雖然人大部分都撤回來了,但幾十萬支步槍、700多輛坦克、2500多門火炮卻扔給了德國人。
這樣一來,英國出現了嚴重的武器短缺,不得不求助於美國。
這時美國修訂了《中立法案》,廢除了武器禁運的條款,允許交戰國在美國購買軍火,但實行“現購自運”的原則。
也就是說必須美元現金支付,並自行運輸。
這對英國帶來了困難,因為當時的世界貨幣是英鎊,沒有那麼多美元。
於是英國只能開始向美國變賣大量海外資產,同時增加了在南非的黃金開採量,透過這種方式獲取美元來購買軍火。
但是,海外資產也是有限的。
1938年的時候,英國黃金與外匯儲備高達40億美元,到了1940年就只剩10億美元了。
為了戰爭陷入財政困境的丘吉爾,不得不提出一個請求,希望英國可以透過租借來獲取軍火,而不必直接支付美元和黃金。
羅斯福答應了,很快推出了《租借法案》。
但是《租借法案》也有個條件,英國必須把一戰時期對美國的欠款還了。
這筆欠款,在1940年的時候還有35億美元沒還,這種現象其實在歐洲很普遍。
過去美國免除過不少歐洲國家的欠款,英國本來也想讓美國免除,但美國表示,別人可以,你不行,一分都要還!
可是山窮水盡的英國怎麼還呢?
美國提出,英國必須將一些重要公司股份轉讓給美國,而且只給英國72小時,否則不保證《租借法案》透過。
結果英國迫於無奈,只能把很多頂級公司、工廠賣給了華爾街,徹底打斷了英國工業的脊樑。
《租借法案》通過後,問題又來了。
租借的物資,還是要英國自己負責運輸,可是德國潛艇的狼群戰術讓這些真金白銀換來的物資一船一船地沉入了大海。
英國海軍雖然實力不俗,但用於反潛的驅逐艦卻並不多。
為了建設一個反潛屏障,英國看上美國退役的驅逐艦。
美國答覆可以,但需要拿英國在大西洋上巴哈馬、牙買加、聖露西亞、特立尼達等8座島嶼來交換。
說實話,這些島嶼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隨便一座都比這50艘驅逐艦價值高多了,但英國沒辦法,形勢逼人,只能答應。
然後美軍開始在這些島嶼上擴建海軍基地,從此,大西洋上的制海權,徹底易手。
更嚴重的是,美國利用英國對美國的依賴,徹底奠定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
要知道,雖然二戰讓英國衰落了,但國際貿易的40%左右還是用英鎊結算,倫敦仍然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這是美國不能容忍的。
一開始,美國還只是要求英國廢除英聯邦的外匯管制,總領土面積超過3000萬平方公里的英聯邦國家,都可以實現美元與英鎊的自由兌換,算是在英鎊體系中撬開了個小角。
真正圖窮匕見,是在二戰後期。
1944年,佈雷頓森林會議召開,英美正式開始交鋒。

英國派出的自己在經濟界的王牌統帥,英國經濟學家約·梅納德·凱恩斯,美國則派出了經濟學家、財政部部長助理哈里·德克斯特·懷特。
凱恩斯提出,要建立世界銀行,發行一種超主權的貨幣,作為世界流通貨幣。
顯然,凱恩斯已經認識到,因為黃金的外流,英國再想維持當年英鎊的這種霸權地位是不可能了。
但是哪怕英鎊下臺,也不能讓美元上位,所以他先發制人提出創造一個主權貨幣的方案。
美國方面,則提出應該把美元確立為主要的世界貨幣。
羅斯福甚至公開揚言,“這個偉大的國家將要擔當一個更加重要的角色。”
考慮到當時的美國憑藉二戰確實如日中天,所以這個方案吸引了很多國家。
最後為了透過讓美元與黃金掛鉤的方案,美國人還搞了個小伎倆。
當時因為美國是會議組織者,於是故意把一場對英國很重要的會議,和暗藏美元和黃金掛鉤的會議同時召開,而美元與黃金掛鉤的條款,就隱藏在協議某一條中。
凱恩斯沒有發現這一條,於是參加了另一場會議,結果在美元與黃金掛鉤的會議中,與會的44個國家中除英國以外全部選擇了懷特方案。
等凱恩斯發現,已經晚了,最終透過爭取,只保留了在英鎊區繼續使用英鎊的權利。
從此,佈雷頓森林體系正式建立,英鎊徹底跌下了神壇。
有人其實不解,在歷史上,老二取代老大成為新的霸主的時候,往往伴隨著血雨腥風。
但只有美國取代英國是個例外,西方學術界把這一過程,稱為霸權的“和平交接”。
為什麼能實現和平交接呢?
英國的衰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是英國處於戰爭之中,別無選擇。
二戰初期英國是什麼境況?
英國軍隊從歐洲大陸退回英倫三島,德國轟炸機天天到英國轟炸,英國人朝不保夕,糧食缺乏,連王宮的草坪都開始種土豆了,可以說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這個時候的英國就像一個溺水者,有人願意拉英國一把,那不管啥條件,也要答應了。
所以哪怕美國利用戰爭對英國趁火打劫,各種拿捏英國,英國也必須要忍著。
因為這關乎英國的生存,和當世界老大相比,顯然生存更重要。
就這樣,英國人幾百年積攢的傲氣,被一點一點消磨殆盡,到了二戰之後,其實已經認可美國成為新霸主的結局了。
有一次,希臘和土耳其給英國提交了一個照會,希望能增加援助,但英國此時已經無力援助,於是又把這兩份照會給了美國,希望美國能接替這一任務。
這件事成為了一個標誌,美國人從此確認,“英國此刻已將領導世界這一任務,連同其全部負擔和全部光榮,一齊移交給了美國。”
第三步,拆毀英國殖民地。
前面講了,英國可以在英鎊區繼續使用英鎊,其中包括印度、緬甸、中東以及非洲等等很多國家。
在當時,還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那麼,如何破壞英鎊在這些國家的統治地位呢?
簡單,讓這些殖民地獨立不就得了?
於是羅斯福找丘吉爾說,你看,咱們打德國,打的旗號是結束德國法西斯對其他國家的奴役,可是你手裡這麼多殖民地,都是搶來的,也都在奴役他國,說起來和德國人差不多,這怎麼能行?
丘吉爾雖然很惱火,但也不敢得罪羅斯福,最終二人達成一致,發表了聯合宣告,也就是《大西洋憲章》。
其中就包括“恢復各民族的主權和自治權”、“各民族有權利選擇其政府形式”,“不得違背民族意志改變領土”等等內容。
你看,這哪是針對德國啊,分明是針對英國好麼?
結果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印度、非洲、東南亞一幫小國一聽,啥?要恢復自治權?
好啊!
現在忙著打仗,暫時可以擱置,但等打完仗,一定要找英國人好好說道說道!
結果就是,二戰一結束,英國殖民地的獨立風潮,就開始席捲全球。
本來,英國其實還是沒有放棄治療的,還想保留一下自己的勢力範圍,所以比較遠的印度、緬甸獨立了,但非洲和中東一些殖民地一直沒有鬆手。
一直到蘇伊士戰爭爆發。
蘇伊士運河是英國在北非、中東、遠東殖民地與英國本土的重要聯絡通道,對英國來說,萬萬不能丟。
但1956年7月,埃及總統納賽爾宣佈收回蘇伊士運河的主權,引發英國憤怒,於是和法國聯手入侵塞得港,蘇伊士運河戰爭爆發。
但是,雖然英國軍事上贏了,但政治上壓力卻很大。
蘇聯向英國發出了通牒,要求英法撤軍,否則可能使用核武器。
英國趕緊去找美國幫忙,但美國說,這事我幫不了你。
你們對埃及的入侵行為,違反了聯合國憲章,我現在是聯合國老大,如果我偏袒你們,聯合國憲章就沒有了權威。
這話說得好聽,其實就是想趁機拆掉英國的殖民地體系罷了。
不僅如此,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還致電英國首相艾登,向他施壓,還否決英國向國際貨幣組織發出的貸款申請,美國國會也透過決議宣佈停止一切對英國的經濟援助。
最終,英國扛不住壓力,只能選擇停火、撤軍。
這場戰爭意義重大,其他殖民地一看英國竟然這麼慫,那還有什麼顧忌?
於是開始瘋狂搞獨立運動,結果到了70年代末,英國的殖民地基本都獨立了,英國殖民體系徹底崩潰。
2  修昔底德陷阱
就這樣,美國靠著種種坑蒙拐騙、千方百計的手段,終於將英國從世界老大的位置上拽了下來,順利完成了崛起大業。
但是很快,美國人笑不出來了,因為蘇聯崛起了。
美蘇冷戰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這裡不重複了。
反正就是美國幾乎用了除了直接衝突之外所有能做的敵對行動,終於打贏了冷戰,獲得了勝利,最終保住了自己的老大地位。
但這樣一來,一幫冷戰學者不就失業了麼?
所以,他們迫切需要一個新的敵人。
為了找到這個新的敵人,他們回顧了現代國際政治體系建立以來,所有世界爭霸歷史,特別是美國是如何幹翻英國和蘇聯的,最終提出了一個理論:
修昔底德陷阱。
什麼是修昔底德陷阱呢?
說的是公元前431年,古希臘爆發一場戰爭,即雅典及其城邦同盟與斯巴達及其城邦同盟的“伯羅奔尼撒戰爭”。
修昔底德擔任過雅典的最高官職將軍,身為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親歷者,他提出:
“使得這場戰爭不可避免的是,雅典人勢力的壯大以及斯巴達由此產生的恐懼。”
據此,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新興大國必然會挑戰守成大國的地位,而守成大國也必然會採取措施進行遏制和打壓,兩者的衝突甚至戰爭在所難免。
也就是說,這個案例雖然發生在古希臘時代,但這個理論卻和修昔底德沒什麼關係,只是美國學者杜撰的理論而已。
這個“修昔底德陷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其實一點也不科學。
比如,格雷厄姆·艾利森在提出“修昔底德陷阱”時,設定了兩個基本前提:
一是斯巴達是當時的老大,而雅典是挑戰者;二是戰爭的責任,在於斯巴達不接受雅典的崛起。
其實從歷史看,這兩個前提都是錯的。
第一,雅典和斯巴達,是希臘文明的兩個體系。
只不過斯巴達更注重陸地,而雅典更注重海洋,根本沒有什麼斯巴達主導希臘一百年的事發生。
第二,戰爭的責任,是雅典先攻打斯巴達同盟,由此才引爆了戰爭。
但艾利森卻認為是斯巴達不能接受雅典崛起,於是就發動了戰爭。
那麼問題來了,按照這一理論,一戰的原因,是“現存大國”英國,無法接受德國的崛起,最終爆發戰爭,戰爭責任應該在英國。
但艾利森在以一戰舉例時,卻說英國是被迫無奈的捲入戰爭的,因此責任全部歸於德國。
你看,這不是雙標麼?
單純從學術角度來說,修昔底德陷阱也漏洞百出。
艾利森挑選了16個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的案例,有12次導致了戰爭,結論是戰爭難以避免。
但問題在於,歷史上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的矛盾絕不僅僅16次,很多矛盾也並沒有爆發戰爭啊,很多都是透過協商和聯姻解決了。
艾利森除了硬套歷史以外,還舉了一個猩猩的例子。
說潛在的繼任者日漸強壯,最終一定會與頭領爭奪猩猩群的領導權。
可是把動物界的規律,套在大國關係上,靠譜不靠譜?
以,這個修昔底德陷阱就是個扯淡的話題。
無非就是“先射箭再畫靶”,先提出一個理論,再找論據而已。
但是就這樣一個漏洞百出的理論,現在在西方的學術界卻奉為聖經,並且開始以這套理論,來制定對華關係。
為什麼?
我們看看艾利森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身份和時間就知道了。
艾利森這個人很不一般,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
冷戰時期就開始在五角大樓國防政策委員任職,克林頓時期他是國防部助理部長,卸任後在學術圈,承包了很多美國政府研究課題。
時間呢?2012年,美國提出“重返亞太”的前夕。
看到沒?
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其實就是美國為了給遏制中國崛起找理由,而讓自己的理論界編出的一個理論性支撐罷了。
為啥?
因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美國學術界對中美關係是有其他不同觀點的。
比如羅斯查爾德家族研究權威尼爾·弗格森,在2006年就提出了“中美聯生共同體”概念。
認為中國作為最大生產國、美國作為最大消費國,兩國天然互補,所以世界理應由“中美共治”。
所以在很長時間裡,國際學術界給這一理論起了個名字“G2”,這也是很多中國人懷念的時代。
但是這時候,美國當政者的迫害妄想症又犯了
他們覺得美國自己當年為了奪取世界老大的地位,對英國使用了各種各樣的下三濫手段,那麼中國崛起後,會不會也對自己使用這種手段?
不行,絕對不能讓這種事情發生!
必須在中國沒徹底崛起之前,打斷中國的崛起之路!
所以修昔底德陷阱的理論也就應運而生了,主要是為了替代G2理論,給自己打壓中國找藉口罷了。
反正修昔底德陷阱是“正確”的理論,那麼美國人出於維持自己地位的需要,打壓中國也就是合理的了,是符合歷史規律的,沒必要揹負什麼負罪感。
俗話說,手握錘子,看誰都是釘子。
一旦修昔底德陷阱成為美國製定對華政策的依據,那麼美國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打壓和遏制中國,而不管中國到底有沒有取代和挑戰美國的意圖。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人覺得自己發展是和平崛起,而美國卻焦慮得不行,一個勁地疑神疑鬼,打壓中國的根本原因。
3給中國的啟示
說實話,從美國提出修昔底德陷阱,到現在已經12年了。
哪怕從中美貿易戰開始算,中美交鋒也已經6年了。
在這6年時間裡,美國遏制中國的計劃成功了沒有?
並沒有。
為什麼?
因為中國和美國以前所有的對手都不一樣。
第一,中國沒有像英國和蘇聯那樣,有那種咄咄逼人的攻擊性。
中國只想要個公平的貿易環境,只想改善自己國民的生活,對取代美國統治世界沒有興趣,更不會像英國和蘇聯那樣,對美國各種使絆子。
哪怕美國惡意挑釁,中國也有足夠的戰略定力。
所以,中國並沒有像“修昔底德陷阱”中的雅典那樣不斷挑釁。
第二,中國有著足夠的抗壓能力。
中國有世界最完備的工業體系,有足夠的人口和市場,有不差的技術和創新能力,還有團結一致的國民。
這就導致美國不論使什麼招,給中國造成什麼困難,中國人都能想辦法去克服。
所以,雖然中美之間的態勢緊繃,但並沒有緊張到爆發戰爭的地步,而且因為核威懾的原因,美國也不敢主動和中國爆發全面戰爭。
這樣就有點麻煩了,修昔底德陷阱不靈了啊!
所以,現在美國又冒出來一個新理論。
新理論可以說是修昔底德陷阱的修改版,大意是中國也許不會主動超越美國,但不代表美國不會衰落。
如果美國國力下滑,那麼中國就會被動超過美國。
這個觀點的意思就是說,要想維護世界和平,中國太強大了不行,美國太衰弱了也不行,最好是能夠維持現狀。
這個理論是誰提出的呢?
還是那個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艾利森。
2023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艾利森受邀參會,他基於自己的新理論,提出了一個十分“新穎”的觀點。
他表示,要避免中美兩個大國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就要像“澶淵之盟”的宋遼一樣。
摒棄彼此間的嫌隙,加強外交關係和各方面的合作,達到所謂的“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平衡狀態。
說實話,艾利森顯然學過一點中國歷史,但學得不透。
“澶淵之盟”在艾利森看來是維護了和平,但這種和平是什麼?
是宋朝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的城下之盟!
用一方妥協來實現的和平,根本就不是一個公平的盟約!
所以,“澶淵之盟”也許艾利森認為是個好詞,但對中國人來說,毫無疑問是一種侮辱!
中國人都知道“澶淵之盟”後面是什麼,是一個國家對軍備的廢弛,最終導致了“靖康之恥”!
所以,千萬不要被“澶淵之盟”一時的和平所矇騙。
只要美國人的“迫害妄想症”不治好,美國人藉著和平大旗,打壓中國的企圖和行動,就不會終結。
這就引申出一個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美國?
很多人其實對當前外交領域的“戰狼風”頗有微詞,更對安克雷奇“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的貼臉開大也指責頗多,認為把美國得罪狠了,日後不好收場。
他們認為在外交中,不應該硬碰硬,應該做出適當讓步與服軟,那麼美國就會“放中國一馬”,中美就能夠和平共處發展。
可能麼?
不可能。
西方世界對於同為白種人的俄羅斯都無法接納,怎麼可能接納文明體系和種族都截然不同的中國呢?
美國五角大樓早已經把話挑明瞭:
俄羅斯是美軍的“嚴重威脅”,而中國則是美軍“未來的長期挑戰與頭號目標”。
人家軍隊已經把中國當頭號假想敵了,中國人也應該認清現實了:我們已經無路可退!
所以,對待美國人,第一是不能心存幻想。
因為再幻想也沒用,美國不會和你攜起手來一起和和氣氣的謀發展,搞經濟,然後讓你超過他。
第二是絕對不能怕。既要靈活處理,又要針鋒相對,不能害怕日後不好相見。
看看歷史就知道,老美上位成為老大之後,英國做什麼了?
馬上不計前嫌貼上去成為美國跟班,不論美國幹什麼事,英國都是第一時間響應,這說明什麼?
昂撒民族特徵就是慕強,你沒超越他的時候,他非常焦慮,真的超越他了,他也就服氣了。
所以,我們現在與美國博弈中,根本不用考慮是否會得罪美國太狠未來不好相處。
實際上,只要我們未來足夠強大,老美自己也會貼上來做跟班,如同歷史上英國一樣。
這,就是美國上位史,帶來的啟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