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丨智合研究院
跟風者?
試驗田!
過去數年間,美國大律所對倫敦金融街同行們的影響幾乎是全方位且空前的。
這種影響首先從收入開始擴散。Law.com International 2023年釋出的一項排名就顯示,如以英國區營收為依據進行排名,前30強中美國律所的佔比幾乎已經要達到一半。當年的具體排名中,排前列的美國律所已經和本土最頂級的“魔圈所”體量相差無幾。
再之後,就是美國律所憑藉全球體量優勢掀起的方方面面競爭:抬高起薪門檻,吸走優秀畢業生;開出天價頂薪,挖角頭部合夥人。
至少在倫敦本地市場,英國頭部律所看起來頗有些“難以招架”的意味,只能被動跟隨美國同行的步伐:
過去五年間,受美國同行們的鯰魚式刺激,“魔圈所”新晉律師(NQ)的平均薪酬從10萬英鎊上漲到了15萬英鎊,漲幅近50%。對頂尖層次人才的爭奪則更為激烈:美國律所開出了最高2000萬美元鎊的價碼,英國律所被動跟進卻拿不出如此高的代價。
五大“魔圈所”之一的司力達近日宣佈,2025年春季將不會為其大多數初級律師加薪,相關報道稱之為“2019年以來倫敦人才爭奪戰的首次降溫”。但與此同時,美國律所霍金路偉剛剛宣佈初級律師起薪再漲4%(13.5萬鎊→14萬鎊)。

人才戰帶來的成本壓力讓不少英國律所同步陷入了制度模式的困局:比如當計點制無法為律所提供挖角高階人才需要的資金支援,是否應該學習美國律所而擴大非股權合夥機制——根據ALM的相關報道,魔圈所之一的富而德就已經陷入了這種兩難抉擇中。
以上種種,讓人不由發問:英國律所,開始掉隊了麼?
答案是:“否”。雖然英國律所在美國律所面前似乎節節敗退,但如果將視角放諸整個英國法律服務市場,我們會發現這其實是片全球範圍再無第二處的“試驗田”:
有的英國律所率先掀起新一輪英美律所跨洋合併的浪潮,並勇於在“美弱英強”的體量對比下推動美國成員進入管理層;
有的英國律所先於美國同行一步,在“四大”尚未突破美國市場之時,以收購等形式主動進軍替代性法律服務市場(ALSP)的藍海。
有的英國律所在美國律所高調推行“全員GPT”時,敏銳意識到第三方AI的不穩定性和不可控性,選擇與微軟等頭部供應商合作開發系統完全受律所資料控制的定製化AI工具。
英國市場的特殊性註定了英國律所能在這裡完成兼收幷蓄、引領潮流的過程——外來與本土、傳統與新興、過去和未來,從未如此融合。
世界第二大市場
為何兵家必爭?
先看看是什麼催生了這片“試驗田”吧!
英國,繼美國之後世界第二大法律服務市場,市場規模居歐洲之首(佔27.6%),整體創收體量佔西歐法律服務行業總創收的三分之一,佔全球法律服務總創收的(2021年總額約為7130億美元)的5%以上。
2012-2023年英國法律服務行業總創收(億英鎊)

由於起步時間早,英國也擁有著全球最成熟、最完備的法律服務市場——美國創收體量更大,但成熟度卻猶有不足。在倫敦,大約平均每150人中就有一位執業律師。全英範圍統計,則平均約每470人中有一位執業律師,相當於每千人中執業律師超2名(2019年)。
2012-2023年英國法律服務業從業人員數量(萬人)

過去十年間,無論其他市場如何風雲迭變,美國、英國這兩大市場都處在穩步上升的整體發展態勢,近兩年更是迎來空前強勁的增長,增長率兩位數的律所隨處可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美國律所持續加強著對英國市場人才和業務資源的“掠奪”。
根據英國行業組織The City UK與巴克萊銀行聯合釋出的年度觀察報告《英國法律服務2024:法律卓越,國際知名》,2023年英國法律服務產生的總收入達471億英鎊(約合人民幣4142億元),與之對應的則是36.8萬名法律服務從業者和33040家律師事務所。
體量是基礎,最終決定英國市場特殊性的在於以下這三重“密碼”:
一是長久歷史積澱下來的“規則輸出”軸心。
全球320個司法管轄區中,約27%將英國普通法作為法律體系基礎;40%的跨境交易專案以英國普通法為首選法律。為了取得英國市場在法律規則輸出方面的優勢,全球20家最大的律師事務所中,有5家的總部位於英國;世界排名前40位的律師事務所,均在倫敦設有辦事處;有來自約45個司法管轄區的200多家外國律所在英國開展業務。

二是地緣文化角度作為“跨區交流視窗”的戰略價值。
脫歐後的英國在相當多場景下扮演著“跳板”角色:既是美國律所進軍歐洲市場的前哨站,也是中國律所跟隨“一帶一路”戰略佈局全球的“西大門”。在中美趨於脫鉤,美國律所紛紛撤離中國市場的當下,還客觀上承擔著中美交流融合的節點價值——隨著美國律所在倫敦競爭的力度的持續加大,隨著中國律所越來越多地實際進駐金融街,這重價值還會進一步凸顯。
三是全球排名前列的創新孵化能力。
在魔圈所的積極參與下,英國市場正快速孵化出多家在法律科技和人工智慧領域居於領先地位的技術公司,比如基於法律大語言模型開發產品、同時服務律所和企業客戶的Luminance,面向律師提供AI驅動的任務管理、合規審查工作平臺的Lawhive,等等。2023年,英國法律科技公司就已經超過350家,全年吸引投資超55億英鎊。
誰理解了英國,
誰就先理解未來
北大歷史系教授錢乘旦曾在《英國通史》中寫道:“不瞭解英國,就不能理解當今世界。”
這句話,置於當下的法律服務行業,仍同樣成立。
相較於更多以“利潤”作為發展擴張唯一標尺的美國律所,英國律所在其市場特性的驅動下表現出了不同的精神核心:他們雖然同樣追求利潤,但其發展本身卻呈現出“傳統與激進相融合”的基本特徵。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在法律科技、新興市場等前沿事物的佈局上,英國頭部律所和美國大律所們處在同一進度;但在美國律所因短期利益而紛紛退出中國甚至是亞洲市場時,絕大多數的英國律所仍採取了審慎守正的態度,並未選擇貿然離場——即便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盈利能力。

而在律所管理方面,英國律所也似乎比美國律所更“拿得起放得下”。據ALM的最新報道顯示,半年前高調宣佈與紐約律所克萊默(Kramer Levin)合併的史密夫斐爾(HSF),已在正式合併前進行了領導層的調整變動,“整個架構更以美國為中心”。最近3起大型律所合併案例,英國律所發起的便佔了2起。
某種意義上講,具備這一特徵的英國律所,比創收能力過人的美國律所更值得中國律所學習。
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和“出海”大潮的全面鋪開,國內律所越來越多地需要走出國門、面向世界,在更廣闊的市場上拼搏。即便是完全聚焦於本土法律服務的律所,也免不了要和最前沿、最新興的業務發展方向快速接軌同步。
恰好,這些都以英國市場、英國律所經驗探索最為豐富。
單純和美國市場、中國市場對比,英國市場終究有其發展的特殊性,當地律所的發展經驗也無法直接生搬硬套。但在全球資訊、資源空前交融的大背景下,英國市場“試驗田”的特性仍決定了於此誕生的很多經驗和思考都別無二處可尋。很多未來法律服務的相關特徵,我們也很有可能先一步在英國市場看到。
所以,至少在法律服務行業,“誰理解了英國,誰就先理解未來。”
看見不等同於掌握,發生在英國的種種發展趨勢最終也會投射到各地律師行業。但先於其他人看見趨勢的人,總會多一個理由驅使自己採取行動,不是麼?
END
偷師一線成熟模式,
解鎖法律剛需場景
律師不能只埋頭辦案
更要抬頭看路!
英國——全球第二大法律市場
全球名列前茅的創新孵化能力,
可以幫助律師:
打破內卷、創新思維、提升自我
8天英國遊學,從這裡開始
劍橋大學經典領導力課程
英國魔圈所深度參訪交流
定製化律政探索揭秘之路
獨具匠心的英倫風貌體驗
8月17-24日,
與中國精英律師一起,走進英國。

關注智合
和百萬法律人同行


責編 / 吳夢奇Scott編輯 / 顧文倩Aro
分類 /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