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的新聞:“國家體育總局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近日網上出現質疑國家體育總局下屬單位幹部袁某某透過個人社交媒體釋出不當言論的資訊。國家體育總局已關注到相關情況,並立即開始調查處理。”
體制內的“雙面人”是最噁心的,因為他們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碗罵娘,好事一樣不少佔,還要跳出來噁心人。
假如說,留守兒童、下崗職工子女,或者小時候遇到暴力強拆、父母擺攤被城管砸了之類的,他們發表一些對社會、對政府不滿的言論,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只要不是公然造謠、汙衊,實事求是講出自身經歷,我甚至還要幫他們說話。
但是體制內的“雙面人”不一樣,他們噁心就噁心在“吃飯砸鍋”——不侷限於他們自己,他們的家屬同樣享受了“改革紅利”,也必須包括在內——袁昊然是如此,北極鯰魚也是如此,還有個至今沒下文的許可馨,也別忘了隱藏得很深的胡錫進。

我們隨便看一眼袁某某領導的典型言論:


大家有沒有覺得很眼熟?這不就是公知橫行年代標準的“老殤人”的風格麼?再舉個例子,前幾年去世的歌手趙英俊,他早年的一些言論也被網友提及:


這就是那個年代“標準”的發言風格,這背後的問題也是我一直強調的:我們有一代人“殤”濃度太濃了,這是歷史遺留問題。
1987年6月《河X》紀錄片在央視立項。這個片子有多離譜我就不說了,以至於現在這個詞彙是敏感詞,發都發不出來,所以本文我就用只能用XX代替了。
引用一段王震將軍對這部片子的評價吧:“片子我看了兩遍,解說詞的本子也看了兩遍,引起很大的火!它把我們的民族一頓臭罵,把我們的黨一頓臭罵,把公有制一頓臭罵,實質上是主張搞私有制的。它說我們黃種人的人種不好,連我們的女排也罵。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十三屆三中全會閉幕會上,王震將軍又請求發言怒批《XX》:“傷了我的心……傷了中華民族的心,把中華民族誣衊到不可容忍的地步!《XX》從龍說起,說我們黃種人不好,說我們自私、愚昧,一連十二個黃字……但後面是講的改革呀,改革呀。照那樣改,改到底,再過五十年啊,就回到1840年鴉片戰爭那個年代!為什麼這樣的壞東西能夠出很多書?!”
王震將軍進一步指出:“將來我去見毛澤東時,我要對他講:你講搞不好要改變顏色,過去我不懂,現在懂了!”“(《XX》)你們都稱讚,我也不稱讚,無非就是開除黨籍。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不能放棄,你不去鬥爭人家,人家就來鬥爭你。”

雖然但是,王震將軍的反對有用嗎?沒有用。因為就他一個人明確反對,其他人要麼明確支援,要麼不置可否。王震將軍氣憤且無奈地表示:“現在輿論工具對《XX》的評論是一面倒,全部叫好,不見對立面。建議你們找幾位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寫文章。這場筆墨官司一定要打。這關係到我們中華民族子子孫孫的精神支柱問題,關係到我們走什麼道路的問題。”
於是《XX》流毒全國,洗腦了整整一代人:“當時《XX》還在中央電視臺播放,有些報刊上也闢專版連載《〈XX〉解說詞》、各處座談會上的發言、連篇累牘的文章,一片叫好聲。8月中旬,中央電視臺重播《XX》。在短短的兩個月內,中央電視臺在黃金時段兩度播放同一部系列片;是絕無僅有的事。”我印象特別深,小時候看在《百家講壇》紅遍全國的一位教授的採訪,裡面大談《XX》紀錄片,那口氣就跟談饅頭是碳水雞蛋是蛋白質一樣理所當然,那是他們一代精英的思想鋼印。
1985年柏楊《醜陋的中國人》出版,迅速風靡全國——準確的說是大學生群體。到了88年,全國大學生基本人手一本《醜陋的中國人》,人手一份紀錄片《XX》的解說詞。
所以我一直強調:在80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精英不行——不是出生於80年代,而是更早一些60和70早期居多,他們三觀成型於80年代——而且特指那些上過大學的精英,算算年紀差不多就是這一波,小時候沒什麼紅色記憶,一長大了就讀《醜陋的中國人》、看《XX》,能好了才怪。最蛋疼的是這一波精英之後成為了中國社會管理階層的中堅力量——中層領導、私營企業主、大學教授、中學校長、律師、傳媒精英、網路意見領袖……我們現在和未來要有相當長一段時間經歷親美派的陣痛。

不過還是中國人口基數眾多,我為什麼在講一代人的時候要加“精英”兩個字?因為這種和平演變洗腦,主要集中於大學生群體中,勞動人民還是又紅又專的。然而蛋疼的就是,這群大學生畢業後,基本成為了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遺害深遠。
我以前在分析“美分黨”的構成部分的時候就寫過:跪舔洋大人這種事吧,上面早就不做了,韜光養晦這種路線早不走了,看我們我們外交人員,該打臉就打臉,該掀桌就掀桌。下面就沒有媚洋的傳統,一百年前就有義和團了,中國老百姓可能知識不多、見識不廣,但是骨氣從來都是有的——但問題就出在這“中間一大坨”。
“殤一代”精英們有一個算一個,以各路教授、律師、媒體人和部分官僚為代表,基本都是新自由主義信徒逆向民族主義立場——做學術做科研的留在美國死活不回來了,經商的拼命往國外轉移財產,走仕途的要麼畏洋如虎、要麼舔洋如爹,搞文藝的全特麼跪舔西方價值觀……

這些中間一坨“殤一代”精英——他們主要成長在八十年代,是開放初期同時也是中國國力跟西方差距最大的時候。他們毫無疑問稱得上“精英”,但未必有多“正確”,價值觀形成時期的西方意識形態已經深入骨髓,西方的強大讓很多人PTSD和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值得一提的是,那個年代成長起來的精英如果不是“老殤人”,那都是信仰巨堅定甚至堅定到有點變態的那種(加引號的變態)——可不是麼,因為跟美國差距太大了,當時怎麼看怎麼被碾壓,而且周圍人跟自己都不一樣,再加上信仰堅定,那必然要“孤僻”且“變態”下去。
比如姜文,比如劉慈欣,按年紀都是60後“殤一代”,他們的風格都是孤僻且堅定到變態。姜文就不用說了,以前的文章裡分析過很多,他基本所有作品的主題都是四個大字——“哀悼革命”。
而劉慈欣早期科幻作品裡都是美帝對我們碾壓式的降維打擊——沒啥理由就是打不過;就算打贏了,也是慘勝,自己先把自己毀了,讓美帝害怕了。以後我們再看一些還算正常的60後精英的文藝作品時,可以用心感受一下他們作品裡那種永久揮之不去浪漫主義悲劇色彩。

這些事情吧,雖然看著有些玄學,我既然寫出來,還是有幾分道理在其中,想跟大家分享分享。只是我寫文章從來丁是丁卯是卯,講究唯物史觀和科學敘事,所以要宣告一下。我們再來看一看別的國家類似的故事。
這一屆美國大選,如果拜登不退選,那依然是兩個八十歲上下的老人較量——都是40後。而往屆美國總統克林頓40後,小布什40後,也就是說二十多年了,美國政治兜兜轉轉還是一群40後在較量。而上一屆美國總統奧巴馬是60後,也就是說美國政治人物出現了一個“50後”斷層的現象,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美國50後是政治上“垮掉的一代”(奧巴馬60後),這群50後三觀成型階段——就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這個時候向發達國家經歷了一個特別的歷史階段:滯脹時期,即經濟發展停滯、通貨膨脹。同時,美國在世界範圍內收縮勢力範圍,越戰打得灰頭土臉,佈雷頓森林體系解體,整個社會喪失了二戰結束初期蓬勃發展、積極進取的活力。

那個時候的年輕人主流是什麼樣的呢?娛樂至死。首先雖然他們停滯、通脹,但是發達國家的底子是在的,社會財富積攢了一代,供得起年輕人那麼糟。
就像我講日本宅男的問題時候說的:日本的阿宅跟我們的阿宅不一樣,我們就是再宅——比如三和大神那種,還是要去打零工的,不然養不活自己。然而日本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的三十年,可以養活的起一批寄生在父母財富上的、真正脫離社會勞動的“宅男”了。
同理,一方面有著一代人積攢的財富,另一方面社會發展停滯、年輕人機會匱乏,於是那時候美國年輕人普遍流行娛樂至死、頹廢、放縱的嬉皮士文化,是美國的“費拉一代”。但是並不是所有年輕人都是這樣,那些有理想、有情懷懂得自我奮鬥的年輕人們呢?

答案是這些年輕人們走了另一條道路。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我們紅色思想輸出最猛烈的年代,正好趕上了美國50後三觀成型的階段,他們的認知就是美國就是邪惡帝國主義大本營。50後政治裡出類拔萃政治青年都是最紅的左翼,要麼被FBI暗殺了,要麼坐了十幾年大牢,要麼流亡國外,這波優秀的政治人才都搞沒了,50後自然就顯得成為了“垮掉的一代”了。如果說美國真毀在40後這波垂垂老朽手裡,那是我們當年的意識形態輸出立功了,你說句“毛主席在天之靈”都不為過。
我以前文章裡講過很多美國“紅色運動”的故事,這裡再給大家複習一下,來看看為什麼說美國“50後”最優秀的那一波人才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68年,中國的勇敢實踐引發的全球共運高潮波及到了美國,許多美國年輕學生紛紛穿上了切格瓦拉的襯衫,高舉著毛主席語錄,在各大高校紛紛成立“造反組織”,拉開了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
1968年春天,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首先發難,學生們在給哥大校長格雷森·柯克的一封信中寫道:“我們這些年輕人使你心驚膽戰。我們說,這個社會垮掉了。你和你們的資本主義是社會的病根……你要的是社會安定和服從領導,而我們則要正義、自由和社會主義!”緊接著,哈佛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康奈爾大學、俄亥俄肯特州立大學都相繼爆發了學生運動,學生們佔領廣播室、校長辦公室,提出了“奪權”的口號,要從腐朽的管理層手中接過學校前進的方向盤。

(70年代美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宣傳畫)
在罷課運動後,左翼學生開始在學校內嘗試組建“蘇維埃”,模仿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基層民主選舉、建設武裝力量,要效仿蘇聯和中國革命成功後的“無產階級專政”。新左派的一個組織“氣象員”在它的宣言中寫到:“我們處在世界範圍的魔鬼的心臟,我們的任務是消滅美帝國主義,創造一個沒有階級的世界。”
然而美國左翼的嘗試也僅限於此了,沒有完備的先鋒隊建設,沒有明確的革命綱領、鬥爭路線,沒有工人階級的支援,沒有爭取更廣泛的群眾組織,更沒有經濟基礎,而僅僅是憑藉著一腔熱血和革命激情,所有的努力註定都是無根浮萍。
左翼運動在美國真正開花結果的是與黑人運動相結合。黑豹黨的兩位創始人休伊·牛頓和鮑比·希爾最早崇拜切·格瓦拉,並透過切·格瓦拉順藤摸瓜瞭解到共產主義思想與革命鬥爭理論。他們從古巴等地輾轉淘來了革命領袖毛澤東主席的著作,並在黑豹黨內和底層黑人中大範圍推廣。

上圖是當時歷史真實影像,黑人同胞們人手一本“紅寶書”認真閱讀,他們把“毛選”“毛語錄”親切地稱為“Little Red Book”。2016年美國公共電視網釋出了紀錄片《黑豹黨:革命先鋒》(The Black Panthers: Vanguard of the Revolution),“革命先鋒”這四個字,在美國人看來可能是“亂黨”,在我們看來可以說是非常高緯度的讚美了。
黑豹黨的黑人青年們真是把毛選學到家了,我在《失傳的屠龍術:美國黑人運動與“黑豹黨”的往昔榮光》這篇文章裡講過,黑豹黨真的深入基層,去黑人貧民窟搞扶貧和掃盲運動;深諳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道理,籌措強制對抗白人警察,把貧民窟變成自己的游擊區……
最牛逼的是他們提出了廣泛的統一戰線的口號:他們不是反對白人,而是反對資本主義和白人統治者,他們號召所有少數族裔、女性以及一切被壓迫被剝削的底層人民團結起來,朝著社會主義的偉大目標前進。

但是,這些進步青年的下場是如何的呢?黑豹黨兩位創始人休伊·牛頓和鮑比·希爾紛紛入獄。在審判鮑比·希爾的過程中,發生了美國司法史上最醜陋的一幕(之一)。
法院先是拒絕了鮑比·希爾請自己律師辯護的請求,於是希爾自己慷慨陳詞、為自己辯護。而法官則命令法警把希爾綁在椅子上,用膠帶封住了他的嘴。

黑豹黨兩位領袖雙雙被捕後,宣傳部長埃爾德里奇·克里弗( Eldridge Cleaver)扛起了領導大旗。已經看透了美國統治階級真實面目的黑豹黨宣佈進行“城市游擊戰”。
而FBI局長——臭名昭著的“暴君”胡佛——馬上認定黑豹黨是勾結國際紅色勢力的反美組織,開始在全美範圍內逮捕、暗殺黑豹黨領導人,全美多個地方黨支部遭受縱火、爆炸。埃爾德里奇·克里弗也被警察逮捕,在進步人士的幫助下偷偷跑出美國,輾轉古巴、北越,在國外建立了黨支部。
黑豹黨的兩位創始人在監獄中,繼任的克里弗又流亡國外,但是黑豹黨依然沒有放棄鬥爭,他們推舉了福來德·漢普頓(Fred Hampton)為第三代領袖,依然在黑人貧民窟組織著“城市游擊隊”,給予美國統治階級迎頭痛擊。
然而美國政府的吃相更加醜陋了,這一次連法律途徑都不願意走了,警方特種小組直接衝進漢普頓在芝加哥的家中,把他和另外幾位黑豹黨領導亂槍打死在沙發上。這位卓越的黑人領袖年僅21歲。

歷史往往不忍卒讀,那時候美國革命黨和黑豹黨每選出一個新領袖,FBI就暗殺一個;每在一個城市建立支部,FBI就破壞一個……當時大量的優秀青年要麼被迫遠離政治,要麼在FBI的秘密監禁中下落不明,要麼流亡國外。
所以說,美國政壇缺乏50後優秀人才,也是情理之中的現象。所以說還是那句話,如果說美國真毀在40後這波垂垂老朽手裡,那是我們當年的意識形態輸出立功了,你說句“毛主席在天之靈”都不為過。

說完了美國我們再來看看蘇聯的歷史。我在《破解蘇聯的政治密碼》這篇文章裡講過:對蘇聯來說30後是政治上“垮掉的一代”,之前一直是勃列日涅夫那一系“老人政治”,有人說這是蘇共喪失活力的表現,但是也應該看到,該接班的沒有能力,後繼無人——30後戈爾巴喬夫一上臺,馬上把蘇聯搞垮了。
原因就是衛國戰爭把20後這一代打光了——毫不誇張,太慘烈了,活活打光了蘇聯一代青年。所以30後在政治上往上走,一方面太容易了,整個中層基層都缺幹部;另一方面又沒人指導、沒人教誨、沒人手把手傳授經驗。
衛國戰爭打得有多慘?在人類歷史上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了,怕是後面也沒有來者。看二戰別的戰場,殲滅一個軍,都算是大規模的戰役了,然而蘇德戰場是一個集團軍一個集團軍被打光……

衛國戰爭真是整整打光了蘇聯一代青年:納粹德國對蘇聯佔領區實行大規模的種族滅絕政策——在他們眼中斯拉夫人不比猶太人好多少,都是要批次屠殺的;1923年出生的蘇聯男性80%犧牲在這場戰爭中。
以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例,戰場上一個成建制的連消亡是以“秒”這個單位來計算的;羅季姆採夫近衛13師,進入斯大林格勒戰場一週戰損90%,一萬人剩幾百人,就剩下的這幾百人就包括守住了“巴普洛夫大樓”的英雄們;說更直白點,你是個剛入伍的新兵蛋子,上了斯大林格勒前線,僥倖72小時沒死,你大機率就已經是個營長了。
有一個經典的故事,蘇聯紅軍打進了德國本土,有一些燒殺搶掠的報復行為。有一說一,蘇軍在德國的軍紀問題,跟當年德軍在蘇聯佔領區搞得種族滅絕相比,簡直就是道德模範。但是德國有個老大媽就問啊:你們不是說來解放我們的嗎?你們不是高尚的共產主義戰士嗎?為什麼做出這些事情?一位蘇聯紅軍回答說:你說的那種戰士啊,我知道,他們都死在了斯大林格勒。

結果就是蘇聯整整一代青年被打光了,尤其是很多政治、軍事方面的好苗子,於是就產生了人才斷層,蘇聯的“老人政治”一方面是斯大林體系的副作用,另一方面也真的是下一代後繼無人,最後選來選去選出一個戈爾巴喬夫,全特麼完了。
所以你甚至可以說納粹終究殺死了紅色蘇聯,不過是在五十年之後。
這些,就是屬於一代又一代人的“週期律”。

相關閱讀:文化革命的意義

第二本新書正式連載完畢:《資本囚籠》全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