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說
昨天,2024 高考作文題目陸續公佈,23年前高考過的菠蘿也試著從“癌症”主題挑戰了5篇高考作文。如果你是閱卷老師的話,能給幾分呢?
每個人都要學習與他人相處。有時,我們為避免衝突而不願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坦誠交流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相遇。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面對癌症,患者和家屬雖然是戰友,但想法經常並不完全一致。到底應該怎麼治療?激進還是保守?最後要不要送進ICU搶救?雙方思考角度或許不同。我經常看到患者和家屬之間為了“照顧對方感受”而互相欺騙,家屬不敢告訴患者得了癌症,患者不敢告訴家屬他/她其實已經知道了真相。大家都挺累的。
我原則上支援告知患者真相,當然,並不是簡單粗暴地說:“你得癌症了,晚期,生存率30%,你把銀行密碼先告訴我吧!”
大家可以採用逐步揭示的方法:先提供一點兒資訊,觀察反應,如果還正常,再逐步告知更多細節,減少心理衝擊。
我支援和患者坦誠交流,告知真相,因為首先透明的交流有利於建立彼此的信任,避免把精力用在猜疑上,其次,我相信每個患者都有權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包括癌症的診斷、治療方案和預後。這是尊重他們作為獨立個體的生命基本權利。最後,知道真相也有助於患者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和生活方式。
有時候,同樣面對一種副作用很大,但只提高10%生存率的療法,大家選擇會截然不同。有人會選擇放棄,因為每一天的生活質量都很重要,他不願意痛苦地活著,但也有人會選擇拼一把,因為他的女兒馬上要結婚了,他想親眼看到她披上婚紗,無論付出什麼代價。
沒有坦誠的交流,親屬是非常難幫忙做出“正確選擇”的。
當然,坦誠交流的前提是瞭解患者的心理承受水平。不同患者對待癌症和生命的態度差異很大,對於對癌症不瞭解,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患者,真相可能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影響免疫力和治療效果。我親眼見過本來挺健康,體檢篩查出癌症後就吃不下睡不著,2個月就瘦掉幾十斤,很快離世的人。遇到這樣的情況,科普教育和心理諮詢等專業輔助是很重要的。
總之,尊重患者知情權是現代醫療倫理的基本原則,但在癌症科普知識和生命教育還不普及的情況下,具體實施時要慎重考慮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家屬和醫生可以共同努力,以溫和、同理和專業的態度,幫助患者理解和接受自己的健康狀況,並提供持續的支援和關懷。
在繽紛的世界中,無論是個人、群體還是國家,都會面對別人對我們的定義。我們要認真對待“被定義”,明辨是非,去蕪存真,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於透過“自定義”來塑造自我,彰顯風華,用自己的方式前進。以上材料能引發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
當一個人被診斷“癌症”,幾乎不可避免立刻被貼上一系列標籤:患者?倒黴的人?
但癌症患者不能被這些標籤所定義。每個人都同時擁有豐富多彩的個性和身份,患者當然也是如此。他們絕不僅僅是“與癌症鬥爭”的病人和勇士,更是朋友、家人、戀人、同事。
癌症不能改變,更不能剝奪人的興趣和愛好。治療中的他們,依然是熱愛旅行的探險者、酷愛烹飪的美食家、或者痴迷音樂的愛好者。康復後的他們,依然是那個喜歡跳廣場舞的大媽,那個熱愛打遊戲的小夥,那個追星追到機場接機的粉絲,又或者只是喜歡每天躺在床上刷短影片,喜歡喝奶茶吃薯片的普通人。
癌症只是他們生活的一小部分,遠不是全部。
有人在與病痛鬥爭,接受治療的同時,繼續著自己學業、工作和生活的目標。癌症並沒有阻擋他們追求夢想的腳步,相反,許多人因為癌症更加珍惜時間,努力實現未完成的目標。我見過患有癌症的藝術家在家裡繼續創作精彩的作品,也見過化療中的年輕人在病房準備演講的稿子。我已經讀過至少三本癌症患者寫的書了。他們用文字記錄著自己的心路歷程,也記錄著自己的生活。
有的癌症患者具有常人都少見的樂觀積極態度。有人在病房裡拍搞笑影片成了網紅。誰能想到,病房裡也能拍出爆笑大片?還有人組織病友們一起開“閃亮比賽”,投票看誰的光頭更好看。這樣的人你會貼什麼標籤呢?苦中作樂嗎?並不是,他們是“情緒感染者“。他們用幽默和樂觀打敗陰霾,用積極的生活態度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包括醫院裡那些低落的人。
癌症患者,是我見過活得最真實、最精彩的一群人。每個人都不一樣,沒有任何共同標籤可以描述他們。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他們只是一群更加勇敢,更加努力生活的人。
長久以來,人們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號”探月任務揭開了月背的神秘面紗;隨著“天問一號”飛離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遙遠的深空……正如人類的太空之旅,我們每個人也都在不斷抵達未知之境。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
液體活檢,英文名叫Liquid Biopsy,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其實就是從你的血液中尋找癌症的蛛絲馬跡。它能幫助我們探索很多以前的未知之境,比如回答:你身體裡到底有沒有癌細胞?
對於健康人,它能用於篩查癌症,防患於未然;對於患者,它能幫助監控治療效果,提前發現復發,早干預早治癒。
傳統的活檢需要動刀子、取組織樣本,想想都疼。而液體活檢呢?通常只需要抽一管血(偶爾還可以用口水和尿)就能獲取大量資訊,是不是瞬間感覺輕鬆了許多?
腫瘤液體活檢的原理很簡單——在我們的血液中,不光有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還可能會有一些“神秘訪客”溜進來,比如掉下來的腫瘤細胞、或者死去腫瘤細胞的DNA片段等。液體活檢的任務就是透過分析基因和蛋白質等資訊,搜尋血液裡面有沒有這些壞蛋,從而判斷你體內有沒有癌症。
用於健康人篩查的時候,還最好告訴你腫瘤長在哪裡。最恐怖的事兒,就是告訴你身上有癌症,但不知道在哪兒。是不是很嚇人!?
液體活檢就像是一部偵探破案劇,首先是到收集的血液樣本中,尋找那些可疑的癌細胞資訊。很像偵探拿著放大鏡在犯罪現場尋找蛛絲馬跡,頗有點大海撈針的味道。
如果發現了可疑證據,偵探要做詳細的分析,比如對可能的癌細胞DNA進行測序,就像偵探在分析嫌疑犯的指紋,試圖找出它們的身份。最後,偵探會彙總所有的線索和分析結果,做出判斷:是誤會,還是真有罪犯?
有了液體活檢,以前的盲盒終於開啟。防癌的未知之境終於向我們敞開了大門。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工智慧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麼,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
隨著人工智慧(AI)在癌症研究和治療中的火速上位,不少我們曾經摸不著頭腦的問題逐漸迎刃而解,比如AI已經可以幫醫生分析乳腺X光片或肺部CT掃描,識別連醫生都可能漏掉的早期微小癌變。皮膚上有顆痣?別擔心,拍個照片,AI就能告訴你病變是良性還是惡性,要不要去醫院。還有個性化治療、新藥開發、患者管理、知識共享等各個領域,AI都會顛覆我們的認知,極大推動癌症領域的發展。
但我並不認為問題會越來越少,因為人類最大的特質,就是好奇,以及喜歡吵架。所以新問題肯定會像韭菜一樣不斷冒出來。
而且大家別忘了,還有很多AI自己本身帶來的問題。
個人資料隱私怎麼保護?想象一下,每個人基因資料被上傳。你剛在超市買了瓶酒,結賬的時候超市AI突然喊道:“嘿,老王,你有基因突變,喝酒臉紅,致癌風險比別人高十倍。你還是吃西蘭花吧!”這是不是有點驚悚。你是要命,還是要隱私?更何況,駭客們肯定很愛玩“偷菜”遊戲,不過他們偷的不是菜,而是你的醫療資料。你可能會說,那就裝防火牆啊!但誰來給防火牆付費呢?你願意多交稅嗎?
還有誰來負責的問題呢?如果AI 給出的診斷錯了,把你的癌症說成了重感冒。在你臨死之前,是該找AI開發者、醫院,還是那個按下“用AI 開始診斷”按鈕的醫生呢?這事兒比《甄嬛傳》的劇情還複雜。
這只是一些小例子,很多癌症的問題會被解決,但也同時會出現更多問題。AI的創新融入社會的道路不會平坦,我們期待AI帶我們飛,但也要做好顛簸準備。這一路,我們的問題可多了去了。
個人成長需要開啟視野,人際交往需要開啟心扉,科技創新需要開啟思路……開啟,發現新的自己;開啟,帶來新的氣象。每一次“開啟”,都有一段故事。請以“開啟”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每個孩子的笑臉都像陽光下的向日葵般燦爛。當你聽到醫生說:“孩子被確診為癌症”的時候,你一定心碎了,陽光似乎被烏雲遮蔽。但請你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這只是暫時的,烏雲背後,有一扇希望之門等待被開啟。
拿到診斷結果,你的心一定如同被石頭壓住。但此刻,我們需要勇敢。我們告訴孩子:“你是個小勇士,這是一場冒險,我們會一起打敗‘怪獸’!”孩子可能不完全理解,但他們會感受到你的信心和勇氣。在孩子打怪獸的過程中,家庭的支援是最重要的。彼此的每一個擁抱,每一句鼓勵,都是無價的支援。孩子會知道,他們並不孤單,整個家庭都是他們的堅強後盾。
治療癌症是一段漫長而艱難的路程,但我們要讓它充滿希望。每一次化療,是“超級英雄訓練營”,每一次放療,是“宇航員探險”。我們告訴孩子:“這是都是戰勝體內小怪獸,讓你變得更強大的秘密武器。”
醫生、護士、社工都是孩子的戰友,我們可以一起把醫院變成“冒險樂園”。在治療的間隙,孩子們可以戴上自己喜歡的服裝,帶上最愛的玩具,讓每一天都充滿期待,充滿童趣。志願者會定期來到醫院,他們的陪伴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的笑聲和溫暖的撫慰。
儘管在與癌症鬥爭,我們還是可以為孩子創造美好記憶,比如病房裡的生日會、節日活動,讓孩子有事情可以期待。孩子每一次療程結束,每個小小的勝利,都值得慶祝。也許可以一起畫張畫,記錄下這段勇敢的旅程。讓孩子感受到,每一步都是在向勝利邁進。
每一天的堅持,都是向希望和未來邁進了一步。我們陪伴家長,用專業點燃希望,用愛和勇氣,照亮每一個勇敢孩子的前進之路。
等到烏雲散去,陽光燦爛,孩子們的笑臉再次綻放,希望之門一定會為孩子們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