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今天小編一睜眼開啟手機,發現朝鮮新驅逐艦下水時當著金正恩的面發生了嚴重的事故,朝鮮朝鮮清津造船廠——在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的注視下,一艘新建的5000噸級驅逐艦在下水過程中因操作失誤導致船體嚴重受損。這艘被視為朝鮮海軍現代化重要里程碑的艦艇,最終以船尾滑板脫離、船首卡滯船臺的尷尬姿態半傾於水中,暴露出朝鮮軍工體系深層的技術與管理危機。
我想很多人和小編一樣都想知道這艘艦的受損情況,小編根據公開的資訊瞭解到:
”朝鮮5000噸級驅逐艦是否報廢仍存疑:艦體因滑板失控導致船底破孔、結構變形,若龍骨受損則直接報廢。
金正恩已下令"下月全會前無條件修復",視其為"政治任務",但未公佈技術評估。技術層面,船底破孔可修復,但若主結構變形則成本過高,朝鮮受制裁難以獲取高階材料,可能僅作"表面修復"。目前該艦尚未宣佈報廢,但實際服役可能性低,或轉為試驗平臺或拆解。不過最終結論需待朝方事故報告。

從技術層面看,事故直接源於滑板系統失控。現代船舶重力式下水需保證船底滑板移動的平行度,誤差需控制在毫米級別。然而朝鮮此次操作中,船尾滑板因指揮不熟練和操作不當率先脫離,導致部分船底結構撕裂,船體失去平衡。更嚴峻的是,朝鮮選擇的是技術難度更高的橫向下水方式,滑板安裝於船體前方,水面位於右側,這種側向下滑的設計對滑板同步性要求極高。正如衛星影像顯示,二號艦建造時採用的船臺設施簡陋,滑板組拼接非剛性,相鄰滑板纏繞導致受力不均,最終造成“底盤移動平行度失控”的災難性後果。這種失誤在現代造船工業中極為罕見,尤其是對於5000噸級的大型艦艇而言,凸顯朝鮮在精密工藝上的短板。
事故背後折射出朝鮮軍工體系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朝鮮近年透過引進俄羅斯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如清津造船廠採用模組化建造技術,能在400天內完成萬噸級艦艇建造,甚至為“崔賢”號配置74單元垂髮系統,超越中國052D型驅逐艦的垂髮數量。但另一方面,這種“速度優先”的戰略導致質量控制被犧牲。

俄方撤離後,朝鮮技術人員對複雜工藝消化不足,例如相控陣雷達基座通風設計模仿俄式方案卻焊接粗糙,滑軌液壓同步系統操作培訓缺失。金正恩斥責的“不尊重科學的經驗主義”,正是軍工領域盲目追求政績而忽視技術規律的寫照——為完成“五年艦艇現代化計劃”年均下水3艘主力艦艇的指標,清津船廠將俄方指導的36個月建造週期壓縮至14個月,雷射定位校準被簡化為人工目測。
此次事故的深層警示在於,脫離基礎工業支撐的軍事躍進註定難以持續。朝鮮缺乏民用造船業反哺,導致高素質技工斷層,年輕工人僅有建造小型巡邏艇的經驗卻承擔大型驅逐艦工程。
值得關注的是,金正恩要求“下月無條件完成修復”的指令,再次將政治需求凌駕於技術規律之上。常規船體結構修復需至少6個月應力測試,強行趕工可能埋下更大隱患。要在封鎖環境中構建科學化、標準化的軍工體系,仍需突破人才、管理和技術的多重桎梏。一艘軍艦的擱淺,不僅是個技術事故,更是一個國家工業化道路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