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林海東
5月21日,朝鮮宣佈了6月下旬召開勞動黨八屆十二中全會的訊息。同一天,在清津造船廠還舉行了新建造的5000噸級驅逐艦下水典禮。後者本來應該是件錦上添花的事情,給即將召開的八屆十二中全會獻禮之類,同時弘揚朝鮮的國威以及戰爭遏制力。然而,出事兒了。
5月22日,朝媒報道了新建5000噸級驅逐艦下水發生嚴重事故的訊息。在朝鮮的報道體例中,這可謂“即時”。雖然是事故,但也沒有隱瞞;儘管朝鮮可以“報喜不報憂”地把這件事情壓下來,但還是釋出了事故訊息,就像軍事偵察衛星發射失敗之後“即時”釋出訊息一樣。這算是朝鮮的一種進步,畢竟自曝家醜總比被美韓先曝光來得好,起碼佔據了一個主動。
朝媒的本次報道沒有配發任何圖片,這讓我們無法看到現場情況。由於事發突然,商業衛星影像也難以獲取,因此,我們無法準確描述事故的具體情況。而這一點,恐怕要讓軍迷們失望了。
按照朝鮮官方訊息的描述,主要問題出在下水過程中“沒能保障底盤移動平行度”,結果,“船尾部分的下水滑板先脫離擱淺,部分割槽段船底被破孔導致船艦失衡,船首部分未被脫離船臺”。這個描述其實挺有畫面感的,大致是船斜了,而且可能仰著頭,而且船底破了,可能進了水。這種狀態,就像生孩子的時候嬰兒的腳先出來了,叫做倒生或是逆產;當然,也有吉利的說法,叫“腳踏蓮花生”,孩子將來大吉大利。
在精心準備的一場典禮上,這顯然是一場意外,本來打算辦喜事,結果半途中新人意外受傷,喜事沒辦成。所以,人在現場的金正恩目睹意外的發生,不出意外地發火兒了。將心比心,換誰誰也會發火兒,整啥呢這是?
個人認為,這次事故的出現在於朝鮮的這次新艦下水典禮做了加法。以4.25“崔賢”級(5000噸級)首艦“崔賢”號下水典禮為例,新艦在典禮開始時已經提前下水並停靠於泊位,做好了典禮準備。但此次典禮卻增加了新船自船塢下水的環節,這事兒成功了當然好看,香檳一砸,船往水裡一滑,激起無數水花,配上漫天飛舞的綵帶、氣球,外加騰空而且的煙花。典禮步驟設計得不錯,視覺效果也好,但誰都想不到,主角不給力,全劇隨即垮塌。這倒應了一句老話,多做多錯。
問題出在哪兒?金正恩現場定性——“指揮不熟、操作不慎”。他隨即將這一技術事故上升到責任事故——“這起事故完全由做事不慎、不負責任和不科學的經驗主義所造成;是既不可有、又不可接受的嚴重的重大事故、犯罪行為”。這種定性大致意味著有人腦袋難保,丟腦袋的大致不會是元帥的那些“寶貝”或清津造船廠的絕大多數工人階級,廠長、指揮下水的中層幹部以及相關人員恐怕要首當其衝。
金正恩惱火的,不是新艦下水沒下成,而是這件事情“損害了我們國家的尊威與自尊心”。新船沒能下水,是技術問題,而丟臉面、傷自尊則是政治問題。金正恩惱的,大致是後者。出了問題,要有人擔責,金正恩現場點名,稱事故責任完全在“軍需工業部、國家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金策工業綜合大學、中央船舶設計研究所等相關單位和清津造船廠的有關人員”,要求在八屆十二中全會上對上述人員“不負責任的嚴重錯誤”進行立案調查。也就是說,此事的波及範圍較廣,處理也有不同的等級,有人5月丟腦袋,有人6月摘烏紗。
新大艦怎麼辦?當然是修復,而且同樣上升到政治高度。金正恩指出,“儘快修復驅逐艦是直接關乎國家權威的政治問題,而非單純的業務性問題”,要求在八屆十二中全會召開之前“無條件完成”。滿打滿算40天,不容易,但朝鮮是個善於創造各種“奇蹟”的國度,只要元帥下了令,沒有什麼“奇蹟”是創造不出來的。為什麼這麼急?金正恩說,要讓“清津造船廠和羅津造船廠工人所付出的火熱的愛國忠誠和勞動貢獻作為推動國防力量強化程序的輝煌功勳煥發光彩”;簡單說,不能因為這起事故埋沒了工人階級的忠誠和勞動。
朝鮮在同時建造多艘5000噸級驅逐艦,這是已知的情況;南浦造船廠的“崔賢”號只是第一艘,清津造船廠這艘是完工的第二艘。金正恩此次提到羅津造船廠,則預示著羅津參與了第二艘的建造,或者在建第三艘。如果羅津那邊也在建,那麼,6月下旬除了清津這艘“事故艦”修復下水之外,還可能出現雙艦下水的情況。而這則意味著明年初的東海艦隊將至少裝備兩至三艘“崔賢”級新大艦,明年3月的美韓聯演以及美日韓三方海上聯演大致就要面對朝鮮的“遠洋海軍”了。
朝鮮的海軍武力強化路線,雖然宣稱由2021.1勞動黨八大制定,但真正大規模動起來,是在近兩年,有跡可循的時間大致在2023年,算是一種“大躍進”。@養雞曾經感嘆過的朝鮮新大艦建造速度之快,正是這種“大躍進”的結果。而眾所周知的是,蘿蔔快了不洗泥,“大躍進”勢必帶來各種各樣的問題,此次清津新大艦下水事故因此其實是必然結果。雖然責任在上述那幾個單位的相關人員身上,但在我看來,首先應該為此事負責的是元帥本人,那些設計典禮環節、流程的人(可能來自宣傳鼓動部)也應該擔負部分責任;當然,這在朝鮮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板子只能打在軍需、造船那些“相關人員”的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