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人死亡!全球蔓延無特效藥世衛警告多國爆發新疫情

(加西網綜合)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日發出緊急警告,呼籲全球加強應對不斷蔓延的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疫情。截至2025年7月,已有14個國家報告了超過22萬例感染病例和80例相關死亡,疫情呈全球爆發趨勢。

多國爆發疫情 歐洲與美洲出現本地傳播2025年初,印度洋地區的留尼汪島、馬約特和模里西斯首先爆發嚴重疫情。其中,留尼汪島估計已有三分之一人口(近30萬人)感染。相比2004–2005年的上一輪疫情(當時感染26.6萬人、死亡203人),本次疫情擴散更快、影響更廣。病毒隨後蔓延至馬達加斯加、索馬利亞、肯亞和印度,並迅速向歐洲蔓延。法國大陸自5月1日以來報告了約800例輸入性病例,其中12例為本地感染,即患者並未前往高風險國家,卻被當地蚊蟲叮咬感染。

義大利本週也出現2例本地病例,這是疫情首次在該國境內出現傳播。專家認為,氣候變遷正在使攜帶病毒的伊蚊(Aedes)在歐洲地區逐步“安家落戶”,提前引發蚊媒病毒傳播季節。美洲與太平洋島國同樣告急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訊息,截至7月中旬,美國已報告24例旅行相關感染。這些病例多數來自巴西、哥倫比亞、印度、墨西哥、奈及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和泰國等高風險國家。與此同時,太平洋島國庫克群島在6月通報新一輪疫情,已確診19例。病例也在薩摩亞、湯加、法屬波利尼西亞、斐濟和吉里巴斯持續上升。澳大利亞衛生部門已對赴南太平洋旅遊的居民釋出健康預警。基孔肯雅病毒:痛苦但鮮有致命,卻可能致長期併發症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透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叮咬傳播,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唾液等方式直接傳播。症狀多以高燒、劇烈關節疼痛為主,常伴隨肌肉痠痛、頭痛、疲倦、皮疹和噁心。

雖然大多數病例可在一至兩週內緩解,但關節疼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對患者生活造成長期影響。在極少數情況下,病毒可引發心臟、眼睛及神經系統嚴重併發症,如心肌炎、腦炎等。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兒、65歲以上長者以及患有慢性疾病者(如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感染後更易出現嚴重症狀或併發症。若孕婦在分娩期感染,病毒也可能透過母嬰傳播,新生兒可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而出現嚴重病情。暫無特效藥 預防為主 疫苗已在部分國家獲批目前尚無針對基孔肯雅病毒的特效治療藥物,治療多以緩解症狀為主,如服用對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退燒止痛、補充水分等。世衛組織醫學官員羅哈斯·阿爾瓦雷斯博士表示,“我們正在目睹歷史的重演”,提醒全球各國警惕2004–2005年疫情的悲劇重演。2023年底,美國FDA批准了全球首個針對該病毒的疫苗IXCHIQ,適用於18歲以上處於高風險地區的人群。不過,該疫苗目前尚未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接種,預防仍需依賴個人防護。

世衛組織及專家建議民眾夏季戶外活動時穿著長袖長褲,遮擋皮膚使用含DEET或伊卡啶成分的驅蚊劑安裝紗窗、避免室內積水,清除蚊蟲滋生地如有旅行計劃,應提前查詢疫情地區並做好防護隨著氣候變暖和蚊蟲活動範圍擴大,基孔肯雅病毒或將成為下一個長期威脅全球公共衛生的蚊媒病毒。世衛組織呼籲各國加強監測、防疫投入,並提升公眾對蚊蟲傳播疾病的認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