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溫伯陵(ID:wenboling2020)

1973年3月9日,周總理向教員呈送了一份檔案,名為《關於恢復鄧小平同志的黨的組織生活和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的決定》,並在檔案中寫下自己的意見:
“關於恢復鄧小平同志的國務院副總理職務問題,政治局會議幾次討論過,鄧小平同志已回北京,為全國樹立這樣一位高階標兵,政治局認為需要中央做出一個決定,一直髮到縣團級黨委。”
教員收到檔案以後,審閱一番,便在檔案下方批示道:“同意。”
小平同志恢復工作,至此再無疑義。
3月28日,周總理、李先念副總理約見小平同志,做了恢復職務後的第一次正式工作談話。
次日,教員在游泳池住處約見小平同志,剛見面便握著他的手寒暄道:“努力工作,保護身體”,緊接著就問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問題:
“這些年,你是怎麼過來的?”
小平同志輕描淡寫的說:“等待。”
教員和小平同志分別六年後的第一次見面談話,就在這種微妙的氣氛中,開始了。
事後,小平同志自然是正式恢復工作,並以國務院副總理的身份參加外事活動,還能列席政治局會議,參加重要政策的討論。但在這件事中,我最感興趣的不是小平同志恢復工作以後如何整頓經濟,而是他說的那兩個字——等待。
等待,他為什麼要等待,又在等待什麼呢?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接下來就聊聊我的看法,而搞清楚這個問題,對我們的現實生活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人要做成一件事情,最難的是從0到1,在這個起步階段,想做事的人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
每個父母都希望子女安安穩穩、衣食無憂,對於那些有豐厚回報卻超出常理的事情,有天然的牴觸情緒。那麼人在做事的時候,絕大部分父母都會持反對意見,要求他謀個穩定的工作,保本最重要。
如果沒有堅定的決心,這一關就過不去。
做事需要全身心投入,必然沒有時間處理家裡那些雞毛蒜皮的瑣事,那麼配偶便可能不理解,覺得他是逃避家務,整天嘮嘮叨叨。
如果沒有處理家庭事務的技巧,這一關也過不去。
當他專注於自己的事情,便可能脫離原來的生活軌跡,和曾經的親朋故交格格不入,那些人會冷嘲熱諷陰陽怪氣。
如果沒有“事必成、功必建”的信念,他會不由自主的放棄自己的事,迴歸原來的生活軌跡。
而在前進的路上,他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唯一能做的便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因為人天生具有的惰性,而產生逃避情緒或畏難情緒,這件事基本就半途而廢了。
無論是百年前的革命家、還是現代創業者,甚至是上班族想學一門手藝,都會遇到以上這些問題,無非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
只要有一個檻邁不過去、一個困難解決不了,這件事就不可能做成。
但如果這個人抱定必勝的信念,做成他想做的事,便會完成從0到1的積累,從而擁有極大的自信、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形成一整套獨屬自己的成功方法論。以後遇到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就能把從0到1的經驗不斷複製、放大,做成更大的事情,取得更大的成功。
也就是說,人要走上坡路,必須以一次巨大的勝利做基礎,然後從勝利走向勝利,和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而這個過程,小平同志在紅軍、長征、抗日、解放大西南的艱苦鬥爭中,已經完成了,甚至在主持中央一線工作的時候,他的1已經進化到50、80。
正因為小平同志有解決問題的自信、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論,有解決問題的平臺,才能談得上“等待”二字。
否則的話,又能等出什麼來呢,空耗生命而已。
那他所等待的,又是什麼?
兩字,機會。
眾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週期的——
歷朝歷代的盛衰轉變、烈火烹油和百業蕭條迴圈往復、人有生老病死、萬物有興衰枯榮等等,都是其生命週期的外在表現。
身處正週期的時候,很多人被眼前的繁華迷亂心智,但也有人在積極準備,等待負週期的機會出現,例如四世三公家族的袁紹,青年時便結交英豪,等待天下大亂以後逐鹿中原。
身處負週期的時候,很多人被眼前的困難纏繞,整天唉聲嘆氣,但也有人在絕望中看到希望,等待時局好轉以後大展身手。例如下放江西的小平同志,以及在兵荒馬亂中讀書不輟的學子。
無論身處哪一個週期,這些有準備的人,都能在下一個週期開啟以後,發現屬於自己的機會,並利用前一階段積累的方法論,開啟新的事業高峰。
這就是等待的意義。
事實證明,小平同志等待多年,終究用畢生的積累,開啟了獨屬於自己的新時代,建立了獨屬於自己的新功業。
王勃在《滕王閣序》裡說:“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這句話,其實也是小平同志一生的註腳。
新年第一篇文,與諸君共勉。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溫伯陵(ID:wenboling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