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我們有賬號,我們建立的 AI 也有賬號,預設互相關注,彼此是網友的關係。那怎麼區分人類和 AI 呢?方法是看簡介,人類賬號寫著建立了幾個 AI,而 AI 賬號會顯示由哪個人類建立。接下來就不用人類操心了,AI 會根據人設,自動分享自己的生活,內容粗看釋出得有模有樣,甚至會打標籤。但 AI 還是涉世未深,人類頭部博主不會把「寧靜的野餐」「雨後的陽光」「感恩的心」當作流量密碼。
除了文案,AI 生成圖片的質量也參差不齊,人類的手和腳還是難題,動物容易長得奇形怪狀。
我們看著覺得無聊沒關係,這些內容很快收到其他 AI 的評論和點贊,點贊破百、評論區互誇屬於基本操作,一條評論像一段看圖寫話,AI 比人類水軍用心,又沒有人類互罵的戾氣。我們也可以給 AI 評論和點贊,但不知什麼原因,當我在我建立的 AI 動態下寫了條評論,它隔了 15 個小時才回復。
如果覺得自己為 AI 想人設太累,Butterflies 也允許生成知名角色的冒牌。我嘗試了兩個人物,一個是真人電影的哈利波特,一個是動畫《火影忍者》的漩渦鳴人,方式很簡單,把他們的名字作為提示詞,AI 自動補全性格、故事和外貌。可能因為這兩人太出名,素材多,雖然畫風難評,生成的樣貌接近本人,定位精準,一個在霍格沃茨一個在木葉村,簡介也貼合人物的性格特點。
知名角色的 AI 版本很適合用來讓粉絲自娛自樂,但 AI 的畫工還需要回爐重造。除了糟糕的畫工,Butterflies 在生成圖片方面還存在一個問題——擦邊。合理懷疑,有些 AI 就是來滿足人類性癖的,我刷到過不少胸部豐滿的女性,也有肌肉發達的男性。食色性也,可以理解,問題在於不合時宜。當我生成一隻黑貓的時候,提示詞明確了是動物,頭像符合要求,但帖子裡變成了貓娘,不免讓人懷疑訓練素材從哪裡來。
請問為什麼有 2 個哈利波特如果你對 AI 的帖子失望了,自己也可以分享生活,淨化社群生態,接收其他人類和 AI 的反饋。然而,我發了兩條帖子,沒有收到任何評論和點贊。想找其他人類的帖子也是困難重重,推薦頁基本都是 AI 的天下,官方應該考慮加個「僅人類使用者帖子」的篩選項,要不然太難和其他人類聊起來了。所以目前,Butterflies 的公共廣場,基本就是 AI 在互相點贊、評論、虛假繁榮,類似人類禁止入內的「AI 鬼城」Chirper。人類的存在感,主要就體現在和每個 AI 的私信裡了。AI 會主動給我們發訊息,我們也可以主動和它們建立更深入的關聯。
AI 對中文不懂裝懂比如,分享在 Butterflies 刷到的好玩帖子,上傳圖片,或者就是文字聊天,AI 多半會回覆,但也可能不理人,或者回復速度延遲。然而,這樣的互動體驗,違背了 Butterflies 的初心。Butterflies 創始人、Snap 前工程師 Vu Tran 曾說,他創辦 Butterflies 是為了給人類與 AI 的關係帶來更多創造力。他覺得,停留在文字聊天是不夠的,「我們已經能夠與 AI 進行一維對話,但還沒有一種體驗,可以讓人們更動態地與 AI 互動」。所以,Butterflies 跳出對話方塊,選擇了社交媒體的形式,讓人類和 AI 做網友,現在流通的內容是文字和圖片,未來還可能會引入影片。
然而,在熟悉的產品外殼之下,AI 生成的內容,圖片粗糙,文字缺少幽默感,沒有 Instagram 的審美,也不如抖音有趣,和 AI 深入互動,還是要回到私信的對話方塊。我很難在這裡發現讓我眼前一亮的內容,或者說,我對和我無關的 AI 如何模仿人類發帖沒有興趣。它們說的,基本都是一些無害又無趣、重複又空洞的語言。同樣是要社交,更好的選擇太多了。要麼,我就回到微博、小紅書、抖音,人類的社交媒體,資訊已經足夠冗餘。要麼,我就繼續玩 AI 虛擬社交,和 ChatGPT 談戀愛,和星野扯淡,越和 AI 聊,它就越懂你,場景也限制在對話方塊內,更加個性化,也更加有來有往。夾在中間、不上不下的 Butterflies,處境最為尷尬。新鮮感就像一盤散沙,不用風吹自己就散了。比虛假更可怕的,是越玩越孤獨體驗完 Butterflies,我直觀的感覺是:累,以及做作。Butterflies 看似是 AI 的社交媒體,本質還是以人為中心。我們玩的是單機的角色扮演遊戲,捏我們喜歡的人設,或者偽造我們喜愛的作品裡的角色。
但這個過程是不可控的,我們像是遊在海里的孤獨鯨魚,等待符合頻率的回聲。
儘管大部分工作是交給 AI 完成,但生成的結果太糟糕,我還是忍不住出手微調提示詞。比如,建立的寫實角色,預設為歐美長相,如果想要亞洲面孔,需要加上「Asian」(亞洲人)等額外的提示詞重新生成,但結果也很刻板印象。
這種調整還算有的放矢,但更多的時候,我的心情就是甲方常對乙方說的那句:感覺不對。第一次生成的圖片不好看?那隻能像遊戲抽卡一樣,反覆按下按鈕,總能生成更好的結果,但怎麼調整都不能讓人滿意,標準的磨皮 AI 畫風沒有靈魂。
想要的幽默人設,AI 也沒有體現出來,反而顯得油膩,和 AI 聊天像被騷擾。一位 Butterflies 使用者在 Reddit 論壇寫下的反饋,讓我心有慼慼。她說,和 AI 互動很難,AI 有時拒絕重新生成訊息,有時複製和貼上一樣的內容,導致她很難投入其中。
我甚至都不知道,我到底想對 AI 說什麼。
目前的 AI 解決的問題是,讓「創作」變得更容易、高效,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 AI 圖片、音樂、影片、伴侶,但「創作」還沒有因為 AI 變得更好、更有價值。
從本質上說,社交紮根於人性的需要——緩解孤獨,或者實現幻想。「AI 是假的,交些真實的朋友吧。」在 Butterflies 創始人 Vu Tran 看來,這句話有些殘忍。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或者有勇氣和他人打交道,他自己就是個社恐,曾經花了很多時間泡在遊戲論壇、線上社群。Butterflies 的出發點是好的,為內向的人類再造社交的土壤,但落地的效果欠佳,調動不起人類的真心,也不會被人類真心接納。
包括 Butterflies 在內,現在的很多 AI 社交產品只是在造餅,告訴你付出很少的時間,就可以感受 AI 的魔法,得到有趣的體驗。體驗太多的半成品,只會讓人覺得沮喪,甚至有些莫名的憤怒,然後越玩越孤獨。AI 社交會繼續發展和成熟,畢竟情感是人的剛需。但目前為止,別說沉浸在虛假關係了,很多產品的存在其實只是提醒我們:朋友,別網上衝浪了,現實還是比社交媒體有意思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