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哥大保錄取騙300萬判刑10年的訊息在小紅書裡瘋傳,這也讓一批家長突然醒悟到,名校Offer的光鮮背後,竟然藏著這麼多醜聞和黑幕。
保分、保錄、保獎,甚至據業內人士透露,作為國際教育的高地上海都有學校存在成績單造假的現象。

2025頂尖美本放榜結果出爐後,家長們懸著的心終於落下了!
今年,上海牛娃“殺瘋了”,拿下234枚錄取,北京緊跟其後,拿下192封,廣深雖然和京滬有差距,但依舊有113枚的成績。總共1291封藤校&Top10錄取,國際教育圈沸騰許久!
放榜後,編輯部也持續追蹤著頂尖美本的錄取資料,這不,也讓我們發現了一家“清流”寶藏機構世思覓:今年第一屆畢業生,就已經把過半學生送進美本Top10!收穫2枚斯坦福、3枚芝大,並且100%學生收到至少1枚錄取!
關鍵是他們不鼓勵“走捷徑”、“過度包裝”,而是更擅長自然發酵,讓孩子真正成長為更優秀的樣子,進入世界名校。

能夠做到如此亮眼的榜單,足以證明這家寶藏機構的硬實力,畢竟:
世思覓的創始人,是從業25+年,美式教育的親歷者和觀察者Daniel司徒國健。他畢業於全美頂尖私立學校韋伯中學,獲得康奈爾大學學士&碩士,把上千名學生送進了安多福、埃克塞特、哈佛、斯坦福等美高與美本名校;

當大陸學生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時,世思覓早已走進香港、新加坡、泰國、迪拜等地,為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與家庭,創造了與40多所頂尖寄宿美高對話的機會,讓教育不斷“破圈”;
在世思覓全球化視角和經驗的幫助下,學生更能夠快速跳出美本申請的資訊繭房,迴歸自己。採訪世思覓兩位身處一線的資深大學升學顧問Zixin和Shirley時,我問了一系列留學圈當前最關注的話題。
Zixin Yan
Zixin 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獲社會科學與比較教育碩士學位。她堅信教育的核心在於引導學生髮現熱情,克服挑戰,在申請旅程中實現個人成長。Zixin幫助眾多學生錄取哥倫比亞大學、UCLA、南加大、紐約大學等頂尖學府。
Shirley Yu
Shirley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國際比較教育碩士學位。她注重學生的個人成長,擅長挖掘學生的獨特優勢,結合其學術背景與興趣,展現最亮眼的個人特質。Shirley幫助眾多學生斬獲芝加哥大學、範德堡大學、康奈爾大學、密歇根大學等知名院校。
相較於多國背景,招生官更看中學生在多文化背景中的收穫。如果轉學只為豐富履歷,卻沒有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沒有參與當地文化,那這種曲線救國的方式並不適用。
中美地緣政治日漸脫鉤已成定局。在這個地緣政治較量的背景下,STEM方向的中國留學生進一步受限是可以預見的。但並不是所有的STEM都會被限制。像數學、金融這種和前沿技術不搭邊的專業並不太可能會限制人數。而且中國留學生一直是美國教育收入大頭,如果政府真的要做移民或簽證政策變動,大學也會站出來反對的。

老師們則斬釘截鐵地告訴我:
沒有普遍適用的秘訣和公式。
“大家對美本的認識還是太單薄了。看許多的牛娃故事,就會產生‘我只要這樣做也有機會爬藤’的錯覺。事實上,決定申請成功與否的,從來不是故事的選題或履歷的堆砌,而是成長本身。”
👇可以掃碼新增老師👇
本期新增還可以領取獨家福利
① UniPrep大學規劃小組試聽課名額(僅限5人,9-10年級學生)
② 1對1諮詢(僅限5人)
③ 世思覓美本獎學金計劃優先稽核(僅限5人)


靠體育、藝術特長爬藤
對普娃來講其實是一場騙局
當前的美本申請,正在陷入一場巨大的“注水”陷阱。
很多家庭會先從學校排名、專業排名、未來就業度入手,再透過一系列牛娃模版,推演出一套看似適合孩子的“爬藤捷徑”。事實上,所謂的捷徑、只不過是巨大的資訊繭房。
比如近年來,我們觀察到越來越多孩子會採取藝術爬藤、體育爬藤、或者卷一些非常小眾的活動,一切目的,都是為避免讓招生官對申請材料產生“視覺疲勞”。
曾有家長問過世思覓老師:“如果籃球打到學校或聯賽第一,是不是可以走體育爬藤路線了?”
但美本所需要的“特長生”,和國內藝考或體育校招大相徑庭。在所選的體育專案上,學生需要達到國家級甚至國際級水平,透過美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註冊成為學生運動員,並且與高校教練保持高頻聯絡。
如果想衝擊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高校,還需要同時保持GPA3.0以上,SAT在1450以上。以及,需要父母源源不斷地提供財力支援。

■ 美國《Money》雜誌的調查顯示,美國的父母在為孩子的運動投入的各項開支中,排名前三的是冰球、滑雪和曲棍球
音樂特長同理,小紅書上經常有人吹捧靠鋼琴、小提琴特長提升藤校錄取率至30%。真相是,這類學生的演奏能力可能已經完全達到進入柯蒂斯、茱莉亞的標準。
如果小眾爬藤路線走不了,孩子也沒有某一領域突出能力,該怎麼提升Top美本錄取率呢?Shirley給出的答案是:
在學術領域,要衝進Top30,在GPA、標化達標的同時,學生也需要明確自己的專業細分方向。比如經濟學有眾多分支,你是更喜歡量化分析,理論研究,還是從跨學科融合角度去切入?
如果已經確定了細分方向,比如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去研究小額信貸對中國農村脫貧發展的影響,又打算投入多長時間、做什麼型別的活動?
在非學術領域,學生需要透過長期深耕的活動與學術形象形成反差感,製造記憶點。無論是教授推薦學生,還是招生官審閱材料,能夠用一句話概括的特點,一句話展現的故事感,更容易留下印象。
Shirley曾帶過一位Top30錄取的學生,他選擇的方向是發展經濟學,非學術領域則一直在探索音樂興趣,他的申請人設就是“關注扶貧的搖滾樂手”。

申請過程中,也不乏一些學生對夏校、競賽、活動、特長的盲目參與。事實上,這些專案沒有普適的優先順序標準,必須基於學生的個體特質動態校準策略,既要彌補能力短板,更要聚焦核心優勢。
-
如果孩子並非考試型選手,那麼與其強硬堆砌競賽,不如挖掘學生在創造力或領導力的潛力,設計個性化的活動;
-
如果孩子本身走的是學術路線,那麼參加高含金量的競賽和科研夏校則更為重要。
歸根結底,規劃策略的本質是用差異化定位對抗同質化內卷。
以及,在準備Top30文書時,許多申請者常陷入兩個誤區:過度雕琢Why Major/ Why School的學術框架,或焦慮於尋找獨特的personal statement文書主題。Zixin提到,真正打動招生官的不是宏大敘事,而是認知獨特性。申請者需要用思維辨識度而非故事稀缺性來講故事:
比如世思覓今年申請季的一位女生,她的校外活動是拳擊,申請的是工程專業。她的文書立意也很直接,講述了自己如何在拳擊和工程這兩個比較男性領導的領域,展現自己的女性力量:
這位學生的文書,一句話寫拳擊比賽場景,一句話寫自己在夏校的經歷。比如,前文寫自己拳擊時被打倒在地,對應自己在leadership能力上被質疑的時刻。後面,經過一系列的自我反思,她對失敗有了新的認知,這個認知又對她的比賽和工程學習起到幫助。”
跳出資訊繭房後,我們再來看世思覓的兩個芝加哥大學錄取故事。


性格內向執念牛劍的學霸,
從申請美本吃虧到ED芝大經濟學,做對了啥?
如果你只是單看B同學的申請履歷,很難從中捕捉到“突出點”,甚至會覺得有些棘手,除了夏校之外,幾乎沒有校外活動,校內活動也較為普通。但他卻透過講好自己“平平無奇”的故事,ED階段拿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offer。
要知道,芝加哥大學雖不屬於常春藤聯盟,但其"學術扛把子"的地位毋庸置疑。"諾貝爾搖籃"的稱號與"東有哈佛、西有斯坦福,中有芝加哥大學"的美譽,早已奠定其學界標杆地位。
B同學就讀於北京的一所國際學校,當B同學最初找到Shirley時,夢校衝刺牛劍的他,履歷在美本申請中顯得尤為單薄:
競賽只參加過NEC,缺乏高含金量獎項背書。
放眼他的活動,基本只有校內的經濟社團、學生會、合唱團等。
這樣的背景在崇尚"全人發展"的美本申請池中幾乎沒有競爭優勢,更不要說進芝大了。
因為本身特長不突出、再加上B同學優先選擇英國牛劍,Shirley為他制定了一條強化學術+兼顧英美雙申的路線。

在學術方面,Shirley著力打造環環相扣的證據鏈來展現B同學的學術熱情:從連續三年參加NEC並在11年級斬獲全球獎,到同步攻堅哈佛HIR國際評論寫作競賽摘得銀獎,再到暑期參加UCSB SRA科研夏校與John Locke夏校,每一步都在加固其學術研究的人設。
在活動呈現方面,面對活動同質化困局,Shirley果斷放棄虛構影響力,決定針對其“校內深耕型申請者”的定位,深挖平凡的校園經歷的價值,透過講述在校內的長期深度活動參與來體現對高中community的貢獻及領導力,從而建立與頂尖大學社群需求高度契合的聯絡。
和B同學溝通時,Shirley敏銳捕捉到B同學有個很細微的習慣–咬手指。但他在參加合唱團活動時,需要用到雙手拿譜子,這時他便不得不改變這個習慣。
就是這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啟發了Shirley:
有時候,參加活動的立意並不一定非得是為了改變世界,也可以是為改變自己”。

於是,Shirley透過克服習慣、收穫自信的主題進行延伸,透過校內看似平平無奇的活動,反映B同學的成長轉變,同時也串聯起樂隊、節目主持等其他零散活動。
真正奠定勝局的,是團隊對芝大特質的精準把握。Shirley表示,其實B同學當時的履歷想要進芝大還是挺難的,畢竟芝大除了非常看重學生的學術成就和潛力之外,也希望能看到學生的創造性,思考性。這時候,補充文書和video essay的作用就非常關鍵了。
而在補充文書題目中,B同學與團隊老師共同商討,決定選擇自定義Fermi question的題目。透過回答“家裡的小狗從出生開始總共搖了多少次尾巴”,B同學不僅展現了邏輯思維能力,也透過幽默感打破學術論證的沉悶,展現自己的多維性格。
在video essay中,B同學也將補充文書中討論的主角 – 家裡的小狗 – 一併帶入境,讓申請材料變得生動起來,同時,B同學也在video essay中分享了自己與朋友的日常,展現了自信且陽光的一面,暗含了主文書“咬手指到握話筒”個人成長。
從申請美本有點吃虧,到撬動培養了無數諾貝爾獎得主,全美最頂尖的芝大經濟學院,B同學的故事毫無捷徑可言。之所以能夠逆轉局勢,關鍵還是在於完全熟悉目標院校後的“對症下藥”。
👇可以掃碼新增老師👇
本期新增還可以領取獨家福利
① UniPrep大學規劃小組試聽課名額(僅限5人,9-10年級學生)
② 1對1諮詢(僅限5人)
③ 世思覓美本獎學金計劃優先稽核(僅限5人)


鄙視鏈底端的工科男,
如何ED2拿下芝大Physics錄取?
如果說,前文的B同學還算有學術優勢,那麼ED2進入芝大的X同學,“起跑線”就更低了。
X同學來自大陸一體制內學校,與其他國際課程體系的申請者相比,課程難度是吃虧的。不僅如此,他還是美本申請鄙視鏈底端的工科男,託福110分左右、無校外活動,在校內也只是有多個社團的小leader頭銜。
Zixin告訴我,通常拿到這種Case,老師和家長,甚至學生自己,都直接認為他無緣名校。這時候,顧問的角色十分重要,一定要跳出模板化思維,看到孩子更深層次的潛力。
雖然X同學有著一系列的“短板”,但他的長板也很突出–對物理的絕對熱愛,絕對求知慾。
在申請材料準備過程中,Zixin打出了幾個連招:
證明學術能力通常會採取競賽和科研,但競賽一年一輪次,科研則是一步一個腳印,學生需要選擇更符合自己的。
X同學參加了BPHO拿下銀獎,也有數學和藝術競賽獎項,但學術上的能力論證還不夠。於是,沿著對物理的興趣,他做了3個物理相關的科研,並發表文章。

■ 世思覓為學員規劃競賽活動,展現學術能力和創新精神
美國大部分學校是不喜歡“書呆子”的,所以Zixin花了很長時間在挖掘X同學的領導力、社群活動和拍攝video essay上。另外還要考慮,如何讓他透過對物理的理解,延伸到社會層面的思考。
Zixin說,X同學經常會講出非常學術的話,而顧問要做的就是不斷翻譯,讓admissions officer能聽懂看懂。
■ X同學寫的一句話,想表達的是透過物理發散自己,從物理到思維美學的轉化。以及在材料裡還提到了他在生物物理上的研究。X同學這個研究主題的出發點,緣起於他的一位關係很好的老師得了癌症

X同學的文書題目,是從物理學家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延伸而來的。海森堡的核心觀點是,微觀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被精確測量。換句話說,就是你無法同時知曉兩個概念。
X同學透過文書,展現了自己的思維方式,他在文書裡提到時間和能量的關係。從物理學中的兩個變數守恆問題,拓展到哲學思考,講述了自己對自由和控制,以及社會上其他互補能量的感受。
而這一系列的申請策略,恰恰符合芝大的錄取口味–既有學術追求,又有發散思維的人才。
Zixin說,X同學在ED1階段失利,讓他失望了好一陣子。但在“申請技術”上,因為提前做好了學術證據鏈規劃,所以衝刺芝加哥大學的整個路徑也很絲滑。


始終在教育的拉伸區內,
幫助孩子,成為更高版本的自己
同為美本美碩均為教育專業出身的Shirley和Zixin認為,在世思覓,“相比孩子的錄取結果,我們更關注孩子在‘拉伸區’中獲得的具體成長。”
世思覓的許多老師,都是教育學出身,他們對教育的情懷,和關注成長的信念,早已超脫了申請本身。Shirley觀察到,許多機構在拿到藤校offer、或者逆襲Top10後被“神話”了。但真實的美本申請,是走下神壇,走到學生身邊。
在這次採訪中,兩位老師也提到了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間”理論,他認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
-
一種是現有發展水平,也就是單純靠現有能力,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
-
另一種則是潛在發展水平,也就是透過外界支援與合作,能夠達到的水平。

兩者之間的空檔區域,就是最近發展區。
我們再通俗地去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指的就是舒適區以外,困難區以內的活動空間。世思覓的老師們,會透過與學生的長期深度溝通,精準判斷學生的舒適區、困難區,最大程度上幫助每一名學拓寬自己的拉伸區。

每位學生的現有發展水平及潛在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所以在世思覓團隊的教育方法論中,個性化規劃是去看到每位學生的“能”與“不能”,瞭解他們的不同成長環境,從而幫助學生在拉伸區內獲得最大程度的成長。
與校內老師專注於知識傳授不同,留學顧問還需提供長期陪伴與情感支援。確實,申請季的孩子往往更“易碎”,這時候來自家庭和顧問的情緒價值,是他們很需要的“支點”。
比如,當家長因藤校執念與孩子產生路線分歧時,顧問除了需要用專業和經驗為孩子匹配最合適的院校之外,還需要耐心地去調節家庭關係;
比如,申請路並非一帆風順。學生收到夢校拒信時,顧問要做的除了技術上的轉變申請策略,還有耐心對待他們的傾訴,在他們情緒低落時進行“心理按摩”,然後一起合作尋找更多解決辦法;
更多的時候,Sesameed的兩名老師告訴我,顧問們在做的,是花幾十個小時陪學生打磨一條最完美的video essay,為擰巴的國際路線家長提供更多資訊差、緩解焦慮,以及,幫助孩子不斷突破舒適區,在拉伸區裡創造更多,除了申請結果之外的可能性。
如兩位老師所說:
👇可以掃碼新增老師👇
本期新增還可以領取獨家福利
① UniPrep大學規劃小組試聽課名額(僅限5人,9-10年級學生)
② 1對1諮詢(僅限5人)
③ 世思覓美本獎學金計劃優先稽核(僅限5人)

「 寫在後面的話 」
這其實是一場祛除爬藤濾鏡、跳出捷徑思維的採訪。在社會動盪、種族問題加劇、政治問題等一系列的衝擊下,我們更需要理清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一紙藤校offer,而是真正愛每個孩子,鼓勵他們沿著自己的興趣深度探索。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世思覓的老師深知,學生的可能性,就藏在他們的一點一滴裡。
留學規劃不是強行將“爬藤模版”生搬硬套在孩子身上,而是發現、放大、喚醒、和呈現孩子本身的獨特性。

更多世思覓申請案例及最新活動
👇可以點選連結關注官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