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金錯刀頻道

古鎮旅遊,真的已經走到末路了嗎?
青磚、綠瓦、紅燈籠,義烏小商品、鐵板魷魚、“想你的風”網紅路牌——走過十座古鎮,卻似原地踏步,這一幕正成為中國2800多座古鎮的殘酷寫照。
過去十年之間,中國古鎮旅遊迎來爆發增長期。有資料顯示,中國各地已陸續建成的古鎮數量,位居全球第一。

但近兩年古鎮旅遊卻遭遇“滑鐵盧”,降溫之勢明顯,不少投資幾億、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明星”專案也難逃落敗的結局。
當鳳凰古城、周莊水鄉陷入“千鎮一面”的審美疲勞,當遊客在擁擠的巷弄和喧囂的叫賣聲中疲憊不堪,古鎮旅遊似乎已經走進死衚衕——號稱門票全免,但體驗卻越來越糟。
就在很多古鎮消磨著年輕人的耐心與期望時,烏鎮卻扛住了壓力,在古鎮旅遊的“寒冬”中逆勢生長。
它被最挑剔的年輕人稱之為“去班味兒旅行勝地”“全民NPC的古鎮”,還有人回來發文說“烏鎮旅遊後勁兒太大了…”

資料顯示,烏鎮遊客結構中,80後、90後佔比高達70%,年輕人用腳步為它投下了最真實的贊成票。在年輕人厭倦了千篇一律的時代,烏鎮為何能成為他們的心頭好?
烏鎮的這場逆襲,絕非偶然。

其他古鎮在免門票,
烏鎮在“收買人心”
古鎮二字,起初並沒有跟網紅相連。
所謂“古鎮”,一般是指有著百年以上歷史,現在仍然儲存完好的較大規模古代居住性建築的商業集鎮。
而古鎮成為各地知名旅遊景區,既為地方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也滿足了遊客對“詩與遠方”的需求。
以人氣最旺的古鎮之一烏鎮為例,中青旅2024年年報顯示,烏鎮景區在2024年接待遊客超743.38萬人次。而在大規模開發之前,烏鎮一度是浙江嘉興桐鄉市最後一個通公路的鄉鎮。
在對烏鎮模式的嚮往之下,不少開發商開始將目光投向了古鎮開發之中,也炮製出許多“網紅古鎮”。

但並不是所有古鎮都能如願以償成為烏鎮。
如今開啟旅遊APP,搜尋“古鎮”二字,滿屏都是免票、超值的廣告語。但稍微深入就會發現,所謂的免票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套路:
所謂免票,不過是把大門敞開,等你興沖沖走進去,才發現每個小景點都要單獨收費,可能所有景點小票的費用加起來比原來的門票還要貴,小吃街的價格比景區外翻了三倍,連廁所都散發著可疑的氣味。
遊客們苦網紅古鎮久矣,主要集中在兩大最糟心的體驗上:一是審美疲勞的絕望,二則是服務荒漠的絕望。
要麼是同質化嚴重,走遍江南,竟似踏入同一片風景;要麼是過度商業化,每一條石板路都變成了密集的“購物街”;《光明日報》曾發文一針見血地指出,不知何時起,古鎮漸漸“長得”越來越像,古鎮裡的商鋪和特色小吃也越來越像,相似性漸漸地取代了每個古鎮的獨特性。
在服務上,許多古鎮管理混亂、設施陳舊,現代便利彷彿被隔絕在景區之外,秩序與美感雙雙缺失,高昂價格換來的卻是日益縮水的體驗。
有旅遊從業者跟金錯刀透露:“現在古鎮競爭激烈,免票之下還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都學會了溫水煮青蛙。”
而當你踏進烏鎮的瞬間,疑惑就消除了一大半,來到這裡最直接的感受到的是:
這裡聞不到臭豆腐的油膩味,聽不到“抖音神曲”轟炸耳膜,更看不見同質化的義烏小商品。瞭解後才知道,烏鎮堅持“一店一品”,始終保持限價政策,避免亂價商戰導致遊客挨宰。

景區內古建築密密麻麻,卻是繁複而不雜亂的,一張地圖想去哪裡一目瞭然。只要沿著主幹道走,就不會迷路。
當其他古鎮還在為排隊驗票焦頭爛額時,烏鎮的遊客已輕鬆漫步在智慧化的便利之中。

一張人臉,暢行無阻。從預約購票到刷臉入園,從酒店入住到景區內消費,人臉識別技術讓繁瑣流程成為歷史。無處不在的高速Wi-Fi覆蓋,讓分享美景、查詢資訊、移動支付變得無比絲滑。
烏鎮對細節的苛求近乎偏執。
你可能想不到,烏鎮景區內所有酒吧,有分時段音量分貝限制規定,有專人檢測檢查,景區內遊客喝多了酒有人專門陪你走;景區內吃飯比景區外還便宜,還可以在志願者之家喝免費茶水。

就拿最容易被景區忽視的廁所來說,烏鎮裡每間廁所空調、綠色植物、沙發座椅一應俱全,但內建景觀都不一樣:
廁所放置著小橋流水盆景,廁所裡有熱水,還有淋浴間,夏天高溫,便池裡就放冰塊除異味。

盛夏遊客多、天氣熱,烏鎮就在景區多個點位端出涼茶涼茶,不計成本、免費派送,甚至還派送綠豆湯、燒仙草等涼湯飲料。
烏鎮制定的數千條服務標準,覆蓋了遊客接觸的每一個觸點,確保了體驗的高度一致性。
這種無處不在的潔淨感和秩序感,保證了烏鎮最本質的口碑。

全員NPC的烏鎮,
靠什麼把年輕人迷住了?
其實,古鎮在進化,年輕人的旅行開啟方式也在進化。
幾年前“特種兵旅遊”是他們熱衷的方式:在喧囂的景點之間急匆匆地穿梭,剛到一個景區就立刻奔赴下一程。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反思這一旅行方式,他們意識到真正的旅行並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沉醉於每一座城市的獨特魅力與細膩風景。

而這些年烏鎮也在不斷思考:如何讓每一次體驗,都成為遊客生命中的一段美好記憶;如何讓每一處風景,都承載得起文化的重量?
為了讓遊客玩得爽,烏鎮也動了不少“小心機”。
首先,當其他古鎮還在計算客單價時,烏鎮已經在思考這趟旅行的人生價。
拿烏鎮的木心美術館來說,它絕非一座冰冷的陳列館。

它不只是展示木心先生的畫作與手稿,它更透過精心策劃的臨展、深度的文學沙龍、靜謐的閱讀空間,將一種“孤獨而豐沛”的精神氣質彌散開來。對很多年輕人說,來這裡尋找的不僅是一位藝術家的軌跡,更是一種對抗喧囂時代的精神共鳴。
而烏鎮戲劇節,它則徹底打破了“古鎮只屬於過去”的刻板印象。

黃磊、賴聲川、孟京輝等戲劇大咖的號召力,青年競演單元噴薄的創造力,古鎮嘉年華瀰漫街巷的狂歡氣息,共同構成了一個巨大的“藝術磁場”。
年輕人蜂擁而至,因為這裡不再是靜態的看客,而是一場他們可以深度參與、甚至成為其中一部分的鮮活文化盛宴。當世界級的先鋒劇目在古老的石橋邊、靜謐的水劇場裡上演,傳統空間被賦予了全新的靈魂。
同時,古鎮的核心價值不是一堆老房子、古董,而是其承載的文化精神與生活方式。

藍印花布作坊、敘昌醬園、益大絲號……這些傳統技藝場所,在烏鎮絕非僅供拍照的背景板。
它們被精心保留、活態呈現。遊客可以親眼看到匠人如何染布、如何制醬、如何繅絲,甚至親手參與體驗,遊客手持一張門票即可深度探索染織技藝、婚俗文化等非遺場景。這種深度互動,讓“非遺”不再是書本上的名詞,而是一種帶著溫度的生命延續。

科技在烏鎮更是文化的賦能者與表達者,夜晚的西柵,運用先進的泛光照明技術,在古老的建築立面描繪出夢幻的水墨長卷,講述烏鎮千年故事。
可以說,當無數古鎮還在兜售廉價的“古風”符號時,烏鎮早已換道超車,致力於構建一個可感知、可沉浸、可對話的文化“精神場域”。
烏鎮的“門票”內,藏著對商業的剋制、對服務的偏執、對文化的敬畏裡,每一分錢都在為遊客的體驗買單。

烏鎮的體驗感,
藏著“別人不敢做”的笨功夫
烏鎮的崛起,為深陷泥潭的古鎮旅遊乃至整個文旅行業,提供了一份珍貴的啟示錄。
上世紀80年代,因城市化躍進和操盤團隊的短視,多數中國古鎮,經歷了九死一生。烏鎮也不例外,經歷了一場噩夢。
1999年春節的一場大火,燒燬了西柵沿河的13間房子,也徹底改變了烏鎮的發展軌跡。同年,烏鎮開始進行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
而26年過去,烏鎮並沒有因為商業化而失去特色,反而讓全員成為了NPC。
去過烏鎮的人也許印象深刻,從西柵進景區要靠船伕搖船過河。為了環保,烏鎮景區河道內都是人工木船,不使用任何有汙染可能的機械船。

有趣的是,這些船伕基本都是烏鎮本地人,這些船伕跟北京司機一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只要起個話題,什麼都能跟你聊起來。
因為烏鎮採用了顛覆性的“整體產權開發、複合多元運營、度假區整體管理”模式。景區內所有商鋪、酒店、設施均由烏鎮旅業統一規劃、招商、管理、定價、結算。
這從根本上杜絕了惡性競爭、欺客宰客、無序經營等傳統古鎮的頑疾。
所有工作人員,從船工到保潔,都是公司員工,接受統一嚴格的培訓。這種強管控模式,保證了服務品質的底線極高且穩定可控。

也就是說,這些“演員”中的許多人原本就是古鎮的居民,“表演”的就是自己的生活,只是按照技能分門別類、按部就班地分配了更清晰的角色:賣菜的阿姨、炒菜的廚師、搖櫓的船工…
其實,遊客並不是反感古鎮,而是反感不真誠。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在《白鹿原》大火之後倉促上馬,投資3.5億元,結果火了不到一年就涼涼,經過多次停業整改依然無力迴天,最終開業僅四年就難逃被拆命運。
大庸古城總投資超過25億元,遠遠超過預算,最後日均遊客不到20人,四年累計虧損超10億,瀕臨破產,當地承認是“決策失誤”,這些都是不真誠的因,造成了口碑崩塌的果。
這屆年輕人可是連5塊錢配送費都要糾結,為啥心甘情願給烏鎮花門票錢?答案或許就藏在超預期的體驗裡。
在這個古鎮旅遊被快餐式消費異化的時代,烏鎮用二十年時間證明:
真正的競爭力不是收割流量的能力,而是創造價值的能力;不是短期的商業變現,而是堅持長期主義的文化滋養。
烏鎮對流量的理解不是單一收割團客,而是為高粘性、復遊、過夜遊客定製體驗,不讓遊客覺得“來都來了”,而是“來了,還來”。
這是烏鎮最凡爾賽的底牌。
@The End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