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暴雨 王戰新
為什麼全國各地的古鎮,正在批次倒閉?
答案或許不是它虧本做不下去,而是一開始壓根沒打算做成。
天眼查資料顯示,全國有幾十個古鎮的背後開發公司已經登出跑路。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各省均有分佈。

還有一些古鎮,背後開發公司沒有登出,但實際業務已經叫停了。比如位於濟南市長清區的宋風古鎮,就成了當地有名的爛尾樓,人跡罕至,雜草叢生。
為什麼搞得如此狼狽?
“人造古城”陷入窘境,問題在“還是在“人”。
這不是陰謀論,《焦點訪談》最近就曝光了湖南張家界,耗資24億建大庸古城,日均遊客不到20人,四年累計虧損超10億,瀕臨破產,當地承認是“決策失誤”。
知名評論員“關不羽”卻提出了一個大膽猜想:整個大庸古城專案,會不會自始至終就是個高階的“資本局”?
仔細想想,專案開發失敗了,但操盤者未必是輸家,如果他們並不需要為這個失敗的專案埋單。
那到底,誰為全國2800多個古鎮專案買單呢?古鎮虧損現象背後,暗藏哪些玄機?

就說這個大庸古城專案吧,張家界的旅遊資源,“老天賞飯吃”都吃不完。
為什麼要砸20多億去折騰這個古城?還選了“大庸”這個冷門歷史IP?
從立項到開工僅用了3個月,專案審批順利到飛起。但前期策劃不嚴謹為後期建設埋了不少雷,導致專案工期從550天拖延至5年,成本從18.8億飆升至24.4億。
建成後,198個商鋪竟然只租出去四五家,而這些商家還沒有繳納租金。
購票人數也是一減再減。2024年上半年,大庸古城的購票人數只有0.23萬人,同比暴跌接近82%。
從2021年到2024年,大庸古城持續虧損,虧損額度超過10億元,唯一一個經營性盈利專案就是停車場。

▲空蕩蕩的大庸古城(圖/影片截圖)
按理說,大庸古城背後站著的可都是文旅資深玩家——老牌旅遊城市張家界市的國資、老牌旅遊業上市公司張旅集團,運營能力不該如此拉胯。
但現實就是如此荒誕,一個世界級旅遊城市竟然搞出了現象級文旅爛賬。
這不禁讓人想起,青海省旅遊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海旅投”)及下屬13家公司集體破產清算,堪稱“破產者聯盟”。
從省級國資文旅平臺到4.8億註冊資本清空,整個過程寫滿了荒誕,包括並不限於:
董事長、副書記、副總、總經理助理集體進去了;
2371萬投了一個沒有產權的營地,3000多萬元買了個“資不抵債”的公司;
一千多萬搞了一個審批漏洞百出的汽車融資專案……

從大庸古城,到青海旅投,故事簡直不要太相似。
不調研、少論證,只要“拍板快”,立項就能上。專案沒人管,虧了沒人問,領導調走就算完事。
投資節奏比遊客入園還快,出了事才想起“我們是不是忘了算賬?”
或許,有些人從來就沒指望古鎮、古城專案真能盈利。
輕飄飄一句“決策失誤”,那是因為他們花的不是自己的錢。
比如大庸古城投資20多個億,要麼是從金融機構借來的,要麼就是“外財”(財政轉移資金)。
2015年前後文旅熱,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大量的轉移支付的配套資金,為文旅專案提供了啟動資金,再加上國資有政府信用背書,為這些專案打開了金融渠道的閘門,這錢不拿白不拿、不借白不借。
《旅界》的一篇文章就犀利點出,他們把旅遊當成了“借殼搞基建”的渠道,講文旅的殼,做財政的錢,乾地產的活,收資產的賬。

所以,為什麼全世界只有中國熱衷搞仿古文旅小鎮?
為什麼明明全國真正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名鎮不過312家,硬是被開發出了2800多個古鎮專案?
要知道全國總共只有2844個縣級行政單位,相當於每個縣都標配一個“古鎮”,實在是太濫太泛了 。
沒有古建築,也要東拼西湊個古鎮出來?你以為是商周古鎮,細看竟然是“上週”古鎮。
各種古鎮相似度高達99%,吹的都是想你的風,吃的都是烤腸臭豆腐,賣的都是義烏小商品。
局外人痛心疾首批評“跟風建設”“決策失誤”時,局內人笑而不語。
這些仿古文旅專案的癥結在於:成敗的評判標準已然扭曲。實際效益無關緊要,流程合規性成了唯一標尺。專案啟動有批文,考察過程存影像,啟動儀式有排場,資金支出有單據——這便構成了亮眼的“任務完成證明”。
客流量達標了嗎?收益目標實現了嗎?長期生存有保障嗎?這些難題,自然移交給了繼任者。
問題的關鍵,在於底層邏輯的錯落。你以為他們搞的是市場化文旅公司,實際上他們謀求的是升官渠道。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早就拍出來了,當高育良書記被問到美食城專案時,他大方承認:就是政績工程,當年的經濟滑坡了,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這美食城就匆匆上馬了。認識不足啊。
說到底,當旅遊變成政績的嫁衣,縱然是老天爺賞飯吃,再頂級的山水也只能淪為資本遊戲的背景板。

當然,也有一些古鎮是符合市場規律、為遊客服務的。
典型案例是浙江烏鎮。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三十年前的烏鎮其實是浙北的窮困區,交通落後,屋舊人稀,破敗凋零。藝術家木心曾痛心地描述故鄉:“這是死,死街……”發出“永別了,我不會再來”之嘆。
1999年,桐鄉市決定實施烏鎮古鎮保護與旅遊開發工程,由陳向宏擔任專案負責人。經過科學合理的規劃和一系列市場化運作,烏鎮內外形象全面升級,打造了“烏鎮戲劇節”“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等文化IP,吸引了全球各地的遊客。作家木心也最終落葉歸根,如今烏鎮的木心美術館成為打卡勝地。
2016 年到 2019 年,烏鎮每年的客流量都基本達到千萬量級,最賺錢的時候,一年營收高達 21.79 億元,淨利 8.07 億元 。

功成後,有人問陳向宏究竟有何心得,他指著心臟回答:
“我們要做的不是複製建築,而是延續文明的心跳。”

2025年風高浪急,世界格局鉅變,面對關稅、脫鉤,普通人如何守護自己的錢袋子?若你有這個困惑,一定要看智谷趨勢內部研判,每週為您解讀國際、宏觀、政策、樓市、商業等重要動向。全年48期,助你看清趨勢,直達財富的本質訊號。原價299/年,透過本文訂閱,智谷老讀者福利價199元/年,還加贈一年12場閉門直播!
限時開放30個名額
299元立減100元
三天後視窗關閉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參考資料:
1、《焦點訪談 | 耗資24億元的大庸古城,為何淪為了“空城”?》,央視新聞
2、《虧了10億的大庸古城,僅僅是決策失誤嗎?》,冰川思享號
3、《又一家地方文旅投集團暴雷背後》,旅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