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三喵先生
最近聊了不少川普上臺之後對烏克蘭戰爭的騷操作。川普這些操作也有不少人在給叫好,所謂“烏克蘭雖然抵抗了幾年,這也是垃圾國家”,所謂“美國給烏克蘭投了那麼多錢簡直就是無底洞,結束戰爭必須是跟俄國和談,別無選擇”,等等等等。


◇ 圖為相關新聞截圖

◇ 圖為《紐約時報》魯比奧說:烏克蘭在未來達成的任何俄烏和平協議中都必須做出領土讓步。
當然,川普自己之前也聲稱要迅速結束戰爭,就必須考慮到俄國的感受,這包括但不限於承認俄國透過各種手段佔領的領土等等,而川普也在這個問題上表示可以跟俄國談。世界之所以對川普如此行為反應如此劇烈,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川普打破了一個底線。

◇ 圖為聯合國安理會會議:聯合國強調任何和平協議均需尊重烏克蘭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
面對世界上的紛紛擾擾,美國當然不可能事事都給予及時干預回應,但是孔子有云,必也先正名乎?你不干預可以,但是有些事情是絕對不能承認的,這是個起碼的態度,有了這個底線也能為後來在合適時機的干預留有餘地。這條相當重要的底線在外交歷史上有一個名字,叫“不承認主義”,它不但是一百年來美國能當世界老大的保證,也對世界和平穩定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麼,不承認主義是怎麼回事?美國打破這樣的底線會有怎樣的惡果?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 圖為“叢林法則”簡單定義
說起來這不承認主義緣起於一戰之後。在20世紀之前世界各國,尤其是各個列強,奉行的是誰拳頭大誰有理的叢林法則,用武力改變現狀也被認為是天經地義,普法戰爭,日俄戰爭莫不如是,直到一戰爆發,在新技術的加持下,戰爭帶來的殺戮與破壞遠超人們最殘酷的想象,戰爭的慘烈後果促使人們思考止戰之法。

◇ 圖為凡爾登前線德軍墓地
戰後各國簽署的《凡爾賽條約》,《華盛頓條約》等協定是初步劃定了戰勝列強的勢力範圍,但這遠遠不能阻止新的戰爭。所以各國的政治家也在儘可能的範圍內對國際秩序修修補補,比如成立了國際聯盟,試圖用協商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最大限度避免戰爭。

◇ 圖為阿里斯蒂德·白里安(1862年3月28日—1932年3月7日),以對德和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以非戰公約和倡議建立歐洲合眾國而聞名於世(左);弗蘭克·比修斯·凱洛格(1856年2月22日~1937年12月21日)美國著名律師,外交家、曾任地方檢查官、全美律師協會會長,聯邦參議員,駐英大使,國際聯盟常設法庭法官(右)
到了1927年,法國外交部長白里安和時任美國國務卿凱格洛發起簽署了一份《巴黎非戰公約》,簡稱“非戰公約”或者“白里安-凱格洛公約”。這份公約規定放棄以戰爭作為國家政策的手段,只能以和平方法解決國際爭端。一開始的簽字國有十五個,包括了德國義大利等日後很有精神的國家,後來條約締約國擴大到六十四個,1929年條約正式生效。
可以說,這份非戰公約的簽訂有著歷史性意義,從國際法的法理上講,它是基於“不法行為不產生權利”的原則,跟過去那種“法律承認既定事實”是完全不同的,從法理上完全否定了武力侵佔他國領土的合法性,在思想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此條約的提議者凱格洛也獲得了192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當然,這公約沒有武力做背書,沒什麼實際約束力。1929年中東路事件爆發,英美法等國譴責蘇聯違背非戰公約,但也只是譴責而已了。

◇ 圖為九一八事變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在短時間內蠶食東北並且扶植傀儡成立了偽滿洲國。中國政府隨即向國聯提出申訴要求制裁日本侵略,並照會英、美等國,希望它們對日本之侵略行動予以勸告或干預。這個時候的英法實力早已大大衰弱,國內的綏靖主義也是主流思潮,而美國政界對於國際局勢的基本策略是孤立主義,指望這幾個國家即刻出兵制止日本並不現實,但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史汀生並不打算承認日本侵佔東北和扶植偽滿洲國的行為。

◇ 圖為1934年3月1日,溥儀經日方允許身著龍袍率隨扈祭天大臣登壇祭祀

◇ 圖為亨利·劉易斯·史汀生,1911-1913年、1940-1945年間兩度擔任美國戰爭部長
1932年1月,史汀生同時向中日兩國政府提出照會,聲稱凡是違反非戰公約而造成的事實,已經破壞中國的主權獨立或領土與行政完整,所以美國政府不能承認。這個照會是非戰公約的另一次實際運用。當然包括美國在內,英法等西方國家並沒有能力改變日本侵佔東北這一現狀,但是它還是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一則過去國際上的的慣例是隻要本國的實質利益沒有受到損害,天大的事本國都是保持沉默的,不承認主義打破了這種慣例;二則正是因為美國帶頭不承認,國際主流社會對於偽滿洲國也都是不承認的態度,由此也導致日本和英美關係惡化直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 圖為1945年9月8日,杜魯門(右)指著日本停戰詔書,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中)和陸軍部長亨利·劉易斯·史汀生(左),史汀生手持密蘇里號上簽字的受降書
1945年日本戰敗之後戰勝國對日本算總賬,既然“基於武力佔領造成的領土改變統統不算”,所以不但東北能夠迴歸,甚至甲午戰爭以來日本侵佔的臺灣也得以迴歸中國。由於史汀生這個照會打破了處理國際衝突的既有慣例,並且有很深遠的影響,因此,所謂“以武力改變現狀不得承認”的原則,被簡稱為“不承認原則”,又稱史汀生原則。

◇ 圖為薩姆納·威爾士(1892-1961),美國外交官。1914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後進入外交界。歷任國務院拉美司司長、駐古巴大使等職,1933至1943年任助理國務卿和副國務卿
沒過幾年,史汀生原則又有了應用的機會,德意日三個軸心國各自擴張,蘇聯也是蠢蠢欲動。1940年,蘇聯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威爾士援引史汀生原則,對這一侵佔不予承認,並發表了威爾士宣言。儘管1941年之後美國和蘇聯同屬同盟國陣營,共同對抗納粹德國,但是戰爭期間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的吞併始終不為美國所承認。
1942年威爾士還公開發表宣告,聲稱蘇聯的軍事侵略在任何情況下都站不住腳,如果美國和西方盟國在波羅的海三國問題上退縮了,那麼就開了一個極壞的先例,到時候波蘭東部和整個東歐都不再太平。戰爭期間為了顧全大局,威爾士的這些話被刻意冷處理,而往後幾年的歷史發展也的確很不幸印證了他的預言。蘇聯以戰勝國的身份,名正言順地吞併了東歐。
到了戰後,美國政府也秉持威爾士宣言的精神,對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的行為一直不予承認,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這三國從蘇聯獨立為止。事實上也正是美國和西方的這種不承認態度,波羅的海三國的民眾也才有勇氣一直跟蘇聯死磕,前有森林之子(詳見:永不屈服:「森林兄弟」為何硬剛蘇軍半個世紀?| 循跡曉講),後有人鏈。而波羅的海三國的抗爭,也是蘇聯解體的關鍵節點。直到如今,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也還有專門關於威爾士宣言的雕塑。

◇ 圖為1989年8月23日的波羅的海之路和平示威,大約200萬人加入這場活動,他們手牽手組成一個長度超過600公里的人鏈,穿過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
二戰結束之後,“不承認原則”成了國際上文明國家通用的準則。無論是1956年蘇軍出兵匈牙利還是1990年伊拉克侵佔科威特,國際上的文明國家都不予以承認。而這個原則最近的一次應用就是2014年俄國侵佔克里米亞。如今的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固然非常艱苦,而整個戰線的相對靜態也有相當長一段時間了,但這完全不意味著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所謂成果應該得到承認。按照給川普叫好的那些人說法,中國抗戰許多年,到1944年還發生了豫湘桂戰役這樣大範圍的喪師失地,那麼當時美國軍援中國算不算無底洞?當時的我們算不算他們眼中的垃圾國家呢?
說到底,國際上的很多不公,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總會有不能即刻得到制止糾正的情形,但這“不承認原則”卻是一個底線,至少它留有未來給過去的錯誤糾正的餘地,當年如果沒有這樣的原則,日本也就堂而皇之地把東北三省據為己有了。這麼看來,川普這段時間的各種騷操作,突破的就是這樣一個底線。如果這層底線被突破,那麼20世紀以來人類付出慘痛代價建立起來的脆弱國際秩序和平衡都將蕩然無存。儘管川普本人說自己有無數錦囊妙計讓美國再次偉大,讓戰爭迅速結束,但其代價之慘痛也只能是後人來承擔了。至於後人會付出怎樣更慘痛的代價,還能不能確立一個類似“不承認原則”但底線,這的確不是川普和一些人能夠考慮的,卻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了。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買一贈四,收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