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和平協議持久的關鍵在哪?

路透社撰文分析了烏克蘭戰爭後可能的和平協議,他們認為“沒有繁榮就沒有和平”,下面是他們的詳細觀點,立場不同,僅供各位參考借鑑,請注意甄別。
結束一場大戰的和平協議往往會影響世界格局。1814到1815年,拿破崙在法國戰敗後,歐洲領導人在維也納會議上重新劃分邊界,希望讓歐洲保持穩定。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黎和會的代表制定了國際聯盟計劃。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時,50個國家的代表聚在一起,促使了聯合國形成。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爭結束後,談判可能不會帶來新的全球安全組織,但可能會影響國際合作的未來,而世界確實需要調整。美國總統特朗普削弱了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他的關稅政策導致經濟不穩定,他對白宮澤連斯基的訓斥讓美國盟友失去了信任。不只是美國,歐洲國家希望加強自己的安全,而許多國家也希望建立一個不由西方控制的多邊體系。由於這些原因,烏克蘭和俄羅斯很難達成全面協議,因為雙方的要求差距太大,世界局勢也太混亂。此外,協議也可能很快失效。歷史上,許多和平努力都失敗了,比如1938年和1939年的談判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戰。
雖然全面協議很難實現,但現實的和平程序仍然可能成功,前提是讓大國和戰場國家都參與。歷史經驗可以提供參考。即使是部分協議,只要能停止戰鬥,也有價值。過去,一些停火協議能長期維持,比如1950年代的朝鮮停戰和1970年代的塞普勒斯停火。領土安排也不一定是永久的,比如芬蘭在1940年代割讓土地給蘇聯,後來又收回一部分。烏克蘭的協議不能讓俄羅斯或烏克蘭政府失去公信力,否則可能導致新的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和約削弱了德國政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隱患。烏克蘭還需要得到可靠的安全保障,而不是像戰間期東歐國家那樣只得到空洞的承諾。
最終,烏克蘭的協議可能不會完美,但如果符合這些條件,它就能維持和平,直到將來環境更有利時找到更長久的解決方案。甚至,它可能成為新世界中多邊合作的範例。
對立觀點
俄羅斯和烏克蘭戰爭的協議不僅是烏克蘭的問題,也可能影響國際合作。當前戰爭與其他衝突相連,伊朗和朝鮮在支援俄羅斯。朝鮮提供武器,還派軍隊幫助俄羅斯。因此,一個全面和平方案不僅能結束烏克蘭戰爭,還可能為非洲、亞洲和中東的衝突提供解決方案。建立新的國際安全體系,也可以更好地處理金融戰、貿易衝突和外交危機。
這個和平框架可以借鑑過去的經驗,比如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協議。這些協議不僅涉及領土和人口問題,還試圖從根本上恢復和平。它們的目標是消除戰爭的原因。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協議推動民主化來限制軍國主義,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協議要求德國和日本無條件投降,以結束侵略。
歷史上,交戰各方通常能就戰爭原因達成共識,並向失敗方施壓。然而,烏克蘭戰爭不同,雙方對沖突的原因有巨大分歧,全面協議很難實現。無論是外交調解還是外部壓力,都難以改變這一現狀。
從烏克蘭的角度看,是2014年普京奪取克里米亞,並在頓巴斯地區製造衝突,最終在2022年發動全面戰爭。因此,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改變俄羅斯政府,但這幾乎不可能。從俄羅斯的角度看,烏克蘭政府不合法,甚至被認為受極端勢力控制。此外,烏克蘭的獨立依賴西方,特別是2008年北約承諾的成員資格,因此俄羅斯認為烏克蘭不是真正的獨立國家。
要實現真正的和解,首先需要就戰爭的根本原因達成共識。否則,不管是劃定邊界、安全保障,還是戰爭賠償,都難以實現。歷史上,維也納會議就是例子。1814到1815年,歐洲國家把戰爭原因歸結為法國大革命,而忽視了憲政和人權的影響。結果,會議的協議太過保守,後來一些國家開始反對,最終爆發了革命。如果忽視歷史因素,和平努力可能失敗。
如果無法達成全面協議,那麼部分協議是更現實的選擇。自1945年以來,部分協議已被證明是維持和平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在戰爭陷入僵局時。達成這些協議時,沒人知道它們能持續多久。但很多情況下,它們起到了作用,並且持續很久,尤其是在大國推動和平的情況下。朝鮮停戰協議就證明,即使沒有正式的條約或複雜的安全保障體系,只要大國願意維持和平,協議仍然可以有效執行。
沒有繁榮就沒有和平
成功的戰後和平協議不能損害各方政府的合法性。這一原則適用於歷史上的重要和平協議,如二戰後的安排,也適用於較小的協議,如義大利和南斯拉夫解決的裡雅斯特爭端的協議。1919年巴黎和會的一個主要問題是,戰勝國要求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承擔前德意志帝國的侵略責任。新德國領導人簽署了一項包含“戰爭罪責”條款的條約,使德國需要支付鉅額賠款。這樣,德國的民主制度和新的歐洲秩序一開始就承受了沉重負擔,最終導致二十年後戰爭的再度爆發。

為了讓和平持續,協議各方必須保持與世界的經濟和金融聯絡,使政府能滿足人民的戰後期望。如果社會感到失望,可能會再次走向戰爭。1919年的協議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但二戰後的和平協議認識到了和平和繁榮密不可分。德國沒有被迫簽署和平條約,超級大國也確保德國不需要償還戰前債務。直到1990年德國統一,柏林才正式簽署結束敵對狀態的條約,距二戰結束已有45年。
如果烏克蘭的和平協議後,有人試圖破壞基輔或莫斯科的政府,和平可能會破裂。任何一方都可能利用非軍事手段削弱對方。烏克蘭人擔心,如果和平協議涉及新選舉,俄羅斯可能利用宣傳戰或暗中干預,幫助親俄候選人。俄羅斯領導層則擔心,烏克蘭的民主可能在戰後激起國內反對力量。
烏克蘭戰後恢復如果進展緩慢,可能損害基輔政府的信譽,引發民眾失望,使國家更易受外部干預。歷史上,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是成功的戰後恢復案例。美國透過這一計劃幫助歐洲重建經濟,使國家迅速恢復增長和穩定。計劃不僅提供資金,還推動政府和私營部門合作,實現具體目標,並鼓勵歐洲自主恢復。
烏克蘭戰後恢復的第一步是消除阻礙經濟的因素。例如,鋼鐵廠停產導致關鍵副產品短缺,如用於半導體生產的氖氣。陸地和海上的雷區阻礙黑海通道,使糧食出口受阻。烏克蘭的高科技產業有潛力,許多烏克蘭人精通軟體開發,並在戰時推動技術進步。但要讓這些行業繁榮,必須恢復正常經濟活動。外國投資者不應只把烏克蘭看作礦產和金屬來源。採掘業易受腐敗影響,無法創造高質量的技能型就業崗位,而烏克蘭需要這些崗位來吸引流亡的難民。恢復計劃必須推動普遍的繁榮,而不是讓少數人迅速致富。
軍事力量的介入
烏克蘭的停火協議需要外部保障,這些保障必須提供真正的穩定,而不是僅有承諾。歷史上,許多薄弱的安全保障導致新的衝突,二戰前夕的例子最為典型。
1938年的《慕尼黑協議》是這樣的案例。英國、法國和義大利領導人與希特勒談判,決定捷克斯洛伐克的命運,但未諮詢捷克政府和人民。他們以為與希特勒達成協議能避免戰爭。英國首相張伯倫在廣播中說:“我們怎麼會在一個遙遠國家的爭端中挖戰壕、戴防毒面具?”但不到一年,英國人便真的戴上了防毒面具。法國人當時普遍質疑:“為但澤而死嗎?”認為不該為波蘭領土完整再捲入戰爭。但外交手段未能阻止戰爭,隨後法國人不得不為自己的國家而戰。
1939年3月,德國佔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英國和法國試圖調整策略。英國與波蘭達成安全協議,承諾如果波蘭受攻擊,將提供援助。但英國無法提供有效的軍事支援,德國入侵後,波蘭很快被佔領。
僅有口頭承諾無法維持停火協議。如果保障措施包括足夠的軍事力量來威懾違反協議的行為,即使是臨時協議也能奏效,而不必承認永久性領土讓步。二戰後德國、朝鮮、三一斯特和塞普勒斯的和平安排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各方確信這些安排能防止進一步衝突,從而減少了在領土問題上的討價還價。
為了防止東烏克蘭再度爆發戰爭,停火線需要可靠的軍事力量保護。有關國家必須部署足夠兵力和裝備,以便在任何一方違反協議時能做出強有力回應。如果缺乏可執行的安全保障,停火協議只會成為下一次戰爭的前兆。
美國和中國在停火協議上的作用至關重要。美國對烏克蘭有影響力,中國對俄羅斯有影響力。它們可以提供維和部隊,或由其他國家承擔這一任務。在烏克蘭一方,歐洲部隊可以執行維和任務。法國和英國已提出這一可能性,它們的軍事經驗和核地位使其成為合適的候選國。在俄羅斯一方,中國或中亞國家也可承擔類似任務。
大國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領導人認為他們能做到這一點,世界只會變得更加動盪和危險。1807年,拿破崙與俄羅斯沙皇在涅門河的一條木筏上會談,劃分歐洲,暫時結束戰爭。但雙方最終爆發衝突,拿破崙戰爭又持續了近十年。
包容性的外交更適合解決當前衝突。歐洲和亞洲許多領導人已經提出建立新多邊主義的想法,現在他們有機會把想法變成現實。如果他們能為烏克蘭停火提供可靠保障,就能證明,即使沒有美國作為全球警察,一個真正的多邊國際秩序依然可以運作。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