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第100天

內容來源:筆記俠(Notesman)
 | 賈寧 排版 | 拾零
第 8928 篇深度好文:7596字 | 18 分鐘閱讀

《中美關係》專欄
筆記君說:

今天,是特朗普第二次就任總統的第100天。

按照美國的政治傳統,總統執政100天是一個重要節點,被看作總統執政表現的“試金石”。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1933年的羅斯福總統執政時期。
當年,羅斯福的“百日新政”從大蕭條中拯救了美國,並打下了美國成為世界強國的基礎。
現在,誇口“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特朗普,又交出了怎樣的成績呢?
我們綜合了多家機構最新的民意調查資料後,發現特朗普現在的平均支援率是42%,這個支援率是高還是低呢?
比一比,你就知道。
肯尼迪和艾森豪威爾在就職一百天裡的平均支援率是70%以上,里根和奧巴馬是60%以上,就連特朗普最看不起的拜登的平均支援率,也有55左右%。
算下來,我們發現:特朗普這個42%的執政百日支援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80年所有美國總統裡面,排名倒數第一。
倒數第二的,是2017年的特朗普,那時候他的平均支援率是45%。
今天,我們就從特朗普為何發動關稅戰,他的行事動機這幾個方面,跟大家掰開揉碎聊透特朗普和美國政府的隱憂和結構性問題,以及講講我們的應對辦法。
這是筆記俠“中美關係專欄”的第5篇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一、特朗普為什麼
能在關稅問題上為所欲為?
1.“三權合一”的特朗普,無法無天
三權分立,是美國從建國之初就建立起來的經典政治制衡制度。
在這個制度裡,美國聯邦政府由國會、總統(還包括對總統直接負責的內閣成員和聯邦法院組成。國會擁有立法權,總統擁有行政權,聯邦最高法院擁有司法權。
但是,2024年的美國大選中,共和黨不但由特朗普贏得了總統寶座,更是在國會中大獲全勝,同時控制了眾議院和參議院。
在這之前的特朗普第一任期裡,他還抓住了3名大法官去世的機會(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實行終身制),親自提名並任命了3名補位的大法官,現在聯邦最高法院的9名大法官裡,有6個是共和黨保守派,其中就包括特朗普這3個“自己人”,牢牢掌控了聯邦最高法院。
就這樣,拿下了立法、司法、行政權的特朗普大權在握,成了繼羅斯福之後,第一位“三權合一”的美國總統。
雖說如此,但美國政局從來不是鐵板一塊,依然充滿了各類派系鬥爭。所以,特朗普真正能使用的“武器”,只有關稅權和戰爭權。
特朗普是商人出身,“賠本的買賣不能幹”這個道理,他比誰都清楚,在他的第一個任期裡,就沒有發動任何軍事行動。
所以,他舉起了關稅這根“大棒”。
2.在關稅問題上,美國總統擁有哪些權力?
原本在歷史上,根據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八款的規定,國會擁有制定關稅法的權力。
但是在後面的實際操作中,國會發現如果把徵收、調整的權力轉移給總統,會增強總統和貿易部門在國際貿易中談判的籌碼,同時跟國會動不動扯皮討論比起來,總統的辦事效率更高。
這樣一來,總統就在貿易政策尤其是關稅調整上,有了相當大的單獨決策權。
所以你看,特朗普現在挑起的“關稅大戰”,從表面上看是他個人為所欲為,其實人家也是合法合規的操作。他依據的法律條文主要有下面這幾條:
① 1962年《擴大貿易法》第232條:允許美國總統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對進口產品加徵關稅;
②《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允許美國總統對“不公平貿易”國家實施報復性關稅;
③ 1977年透過的《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案》:允許美國總統在宣佈國家緊急狀態後,對涉及外國異常或特殊威脅的商業活動進行直接管控。
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為所欲為,正是因為國會在這些法案條款上對總統的授權,但是他濫用了這項權力,讓這些本來作為“應急機制”的工具,變成了他手裡揮舞的“談判大棒”。 
二、特朗普為什麼要這麼做?
特朗普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今天說過的話明天就能改口,這讓不少人覺得他是傻瓜或者瘋子。
他確實不是一個正常人,但如果輕率地把他當做傻瓜和瘋子,那未免也太小看他了。
特朗普是一位成功的商人,精力旺盛,辦事利索務實,喜歡快刀斬亂麻。另外,他可以說是“知行合一”,喜歡不喜歡什麼都掛在臉上和嘴上。
他曾經負債累累,最終還清所有債務,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商業集團。
可能正因為這些經歷,讓他以為自己能夠拯救階層和族群不斷分化,正在走下坡路的美國,能夠“讓美國再次偉大”。
他意識到三個問題:
第一,製造業尤其是高階製造業的空心化,對一個國家是致命威脅。
在特朗普看來,現在美國製造業的空心化程度,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將來美國很有可能無法造出合格的飛機和艦船,這已經影響到國家安全問題了。
美國軍方買螺絲釘的事(成本100多美元的“軍用航空螺絲釘”,結果報價高達9萬美元一包)還猶在眼前,除了滋生腐敗外,這怎麼不算一種戰略物資依賴進口+被卡脖子呢?在美國眼裡,這就是某些順差大國威脅到了美國國家安全。
所以,他要透過關稅這個武器,對其他國家進行“極限施壓”,從而讓更多國家的企業不得不在美國投資建廠,開設分公司,這樣就可以重振美國製造業,提振美國經濟,改善傳統工業區美國人(這些地方的人口以特朗普的鐵桿支持者居多)的就業狀況。
第二,美國債臺高築,內外交困。
今年年初,美國國債的規模是36萬億美元,而且平均每年有7萬億到8萬億債務到期,為了支付到期債務的本金和利息,美國政府的做法是“再融資”,簡單來說就是“借新還舊”。
剛才我們說到美國欠了36萬億的國債,那美國政府每年的收入和支出是多少呢?
美國是實行“財年制度”的,在2024財年(2023年10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美國政府的收入是4.9萬億美元,支出居然是6.8萬億美元,也就是說有1.9萬億的赤字。
眼看著這債非但還不上,而且越欠越多。
這種日子別說特朗普,換成任何人都知道,是過不下去了。
所以,特朗普上任之後,馬上砍出三板斧:精簡機構、賣身份卡、抬高關稅。這三件事都是為了同樣一個目標:開源節流,改善美國政府的財務狀況。
第三,在全球化程序中,中國的快速發展讓許多美國人感到了威脅。
特朗普和他的內閣成員中,持“中國威脅論”者,不在少數。
早在特朗普的第一個任期裡,他就透過貿易戰、科技戰等手段對中國持續施壓,導致中美關係從密切接觸走向對抗。
後來2021年到2024年執政的拜登政府,雖然跟特朗普政府屬於對立黨派,但他們對待中國政策方面是一致的。
他們都在尋找各種冠冕堂皇的藉口遏制中國經濟、貿易、科技的發展,企圖透過技術封鎖、政策立法、構造“小院高牆”等一系列手段孤立中國,重構由美國主導的排斥中國的全球貿易格局。
特朗普第二次就任美國總統以來,更是變本加厲執行這個政策。
在一些人看來,他的一些行為尤其是貿易政策,是在“逆全球化”。
其實,特朗普並不是在搞“逆全球化”,而是在搞“排除中國在外的全球化”。
中國,始終讓一些美國人寢食難安。他們一些政策的終極目的,就是要對中國實行戰略遏制。
我們來總結一下:特朗普對外主張緩和與俄羅斯的關係,讓歐洲盟友自己承擔防衛費用,把注意力集中到太平洋地區,同時對內大刀闊斧推進政府部門改革,用關稅武器創收開闢財源,讓製造業迴流美國。
這一切,看上去很美好。但是,註定無法實現。 
三、特朗普錯在哪裡?
1.無視事物的客觀規律
按照正常邏輯,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要發展工業化或者重振工業化,都需要以下4個要素:
① 人,就是可以勝任工廠工作的勞動力人口。
② 財,相應的投資。
③ 物,主要是廠房裝置等基礎設施。
④ 市場,消費所生產產品的市場。
這四個要素裡面,美國不缺投資和市場,問題主要出在人和物上面。
我們先來看“人”這塊。根據美國全國獨立企業聯盟的調查,在今年3月,美國有將近一半的建築業、運輸業和製造業的小型企業主都無法找到合適員工,這說明美國正經歷50年來最嚴重的製造業勞工短缺,製造業空缺是2000年那時候的兩倍。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說:美國現在社會學畢業生年薪的中位數是4.5萬美金,如果去汽車廠流水線打工的話,工資直接翻兩倍。但現實是美國大學生寧可擠破頭當白領,也沒人願意擼袖子幹藍領。
為什麼?因為在美國,只有30%的藍領工人覺得自己的工作是受尊重的。
這事兒得從40年前說起。當年美國製造業斷崖式下滑,流水線工作一夜之間成了"時代的眼淚"。高中老師天天給學生洗腦:"進工廠?那是沒出息的去處!"整個教育系統像著了魔似的,把大學文憑捧成人生通行證。
就這樣,全美高中生被捲進升學狂潮,大學學費在20年裡漲了整整一倍!
更魔幻的是,政府撒錢補貼教育,錢袋子居然全掉進了大學管理層腰包——過去幾十年,大學行政人員數量增速是學生數量增速的2到4倍,活生生把象牙塔變成了生意場。
更要命的是,全美近半數大學裡的教師居然都是臨時工!教育質量的金字招牌早就被市場邏輯砸得稀碎。現在美國本土學生扎堆商科金融,實驗室裡放眼望去全是中國和印度學生。
教育變成了資本遊戲,實用主義碾碎了工匠精神。美國,這個曾經用福特流水線改變世界的國家,正在親手拆掉自己最驕傲的工業鐵王座。
我們再看看“物”這塊。
現在美國很多地方還用著60年代裝的輸電線,70年代建的變電站,都已經到了使用壽命的極限,現在指望它們給現在的新能源車、智慧工廠供電,這就好比讓黑白電視播4K電影!
與此同時,一些需要接入新電網以保障生產的工廠,卻要等待好幾年才能接入。
交通情況同樣不容樂觀,現在全美有三分之一的橋樑在玩命硬撐,急需修復或更換。
當鋼筋鐵骨開始生鏽,美國這個曾經用州際高速公路重塑北美大陸的國家,正在親手掐斷製造業的輸氧管。
特朗普一心想著“再工業化”,但急功近利的他以為管理國家只需要扭轉貿易逆差,卻不知建立一個工業強國所需的各項配套,比如從大興基建減低工業成本到培養一流製造業人才,要耗時多少年。
更關鍵的是,資本總是傾向於流向利潤最高的地方,而製造業的利潤相對較低,投資週期又長。特朗普想讓資本回到製造業,就像是想讓密西西比河水倒流,讓總統山下的石頭滾到山上,註定只是一個宏大的夢想。
2.忽略事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歐文一針見血地指出,“21世紀的美國有一位20世紀的總統,而他想讓美國回到19世紀”。
19世紀和20世紀初,關稅是美國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而且透過45%左右的高關稅政策,美國確實保護了剛剛成長起來的鋼鐵行業和紡織行業。
在歷史上,二戰之後的日本和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的韓國,也透過高關稅政策讓本國的汽車行業和電子、汽車和鋼鐵行業獲得了高速發展。
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共同的背景?
那就是,利用關稅讓製造業蓬勃發展,有“發展中國家”“某個產業培育的早期階段”“後發優勢”“趕超潛力”這些關鍵詞。一個國家的某些產業,要在有競爭力的前提下,透過高關稅政策,才能讓產業獲得迅速發展。
而且基本上,製造業的轉移,都是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
脫離以上這些大背景,指望高關稅就能讓“製造業迴流”的特朗普,其實是在刻舟求劍,是不合時宜的。
3.重振製造業和美元霸權,不能既要又要
維護美元霸權和製造業迴歸本身是一個結構性的悖論——這早已是經濟學界的一個常識。
製造業迴流為何搞不成,就因為它必然讓美元貶值。
而美元貶值等於砍了當今美國的命根子。近年來美元信用其實已經出現裂痕,各國其實都在兩手準備,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黃金價格暴漲。
大家都覺得美元似乎在涼,但不好說啥時候涼,總之多囤黃金以備不測,總是好的。
如果現在美債開始被狠狠拋售,美元開始貶值,大家如果繼續待在美元體系裡混,都要被狠狠割一刀,那我們不如不跟他玩了。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美元國際貨幣地位自然土崩瓦解。
這個後果,絕大部分美國人是無法接受的。所以,這時候美聯儲就要跳出來,來遏制特朗普。
美聯儲和美國聯邦政府這兩者的關係不是上下級,而是獨立性與合作性並存的雙重結構,美聯儲接受政府人事提名與國會監督,但是在貨幣決策上擁有高度自主權。
現在的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是拜登在2021年12月親自提名連任的,任期五年,到2026年12月。
這也是特朗普“大滿貫”勝利後,民主黨僅剩的關鍵崗位人物,是民主黨“全村的希望”。
所以,最近這段日子,特朗普和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之間,鬧得雞飛狗跳。
目前的態勢就是特朗普希望美聯儲降息,可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咬著牙堅持不降息。在關稅戰剛打響的時候,特朗普就在社交平臺上提醒鮑威爾:美聯儲應當儘快降息。結果鮑威爾卻置若罔聞。
4月16日,鮑威爾釋出了一份報告,通篇沒有提降息的事,反而抨擊特朗普在瞎搞,遲早出大問題。此話一齣,美國股市立即大跌,所有人都感覺美國經濟要不行了。
鮑威爾搞了30多年金融,算盤打得比誰都精明,他知道現在降息大機率會讓美國經濟瞬間暴斃,不降息的話,還能撐一段時間,最起碼堅持到自己2026年退休,此後美國經濟就算垮了,那也算不到鮑威爾頭上,自然有特朗普和新任美聯儲主席來背鍋。
所以,繼續扛著唄。
4.錯誤頻出的特朗普,為何還有人支援?
我們總結一下:雖然特朗普這樣荒腔走板,犯下如此多的錯誤,但是在MAGA(特朗普的鐵桿支者)們看來,無論他有多大的問題,都不會動搖特朗普在他們心中崇高的形象和地位。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在MAGA們的心中,一個政治家的道德品質是不重要的,美國的法律與憲政制度是可以被踐踏的,美國過去堅持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也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原本,特朗普想透過關稅戰以及後面的步驟在美國重建“民族國家”,但如果美國這樣持續撕裂下去,這個目標無論如何也是無法實現的,反而會加劇美國社會的離心和分裂。
四、我們是怎樣應對的?
1.關稅戰,對我們來說是個重大機會
特朗普現在搞的關稅戰,對我們這樣一個出口佔經濟結構比較重的國家來說,當然會引起陣痛。尤其是跨境電商和外貿企業,正在受到不小的衝擊,但是我們要看到,這裡也蘊藏著發展的機會。
第一,原本推進緩慢的中歐貿易協定、中日韓貿易協定等等,在美國的助推下,開始漸漸重新啟動。中國長期圍繞“一帶一路”展開的戰略佈局,也開始慢慢出現實際功效。

大家都很清楚,我們中國現在已經不可能也不應該繼續“韜光養晦”了,現在我們完全可以適當地“前進一步”,主動承擔起全球自由貿易的責任。
第二,我們到了應當從一個長期高度依賴外需的經濟體,轉變為一個以內需消費驅動為核心的經濟體的時候。
這一輪關稅戰,倒逼我們重新思考怎樣重構國內消費市場,把“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加速了我們從出口導向型經濟向內需導向型經濟的深度轉型的過程。
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如何切實提高居民收入?如何推動收入分配改革?如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如何減輕中低收入群體的稅負?這些都是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
中國必須從目前這種“金字塔型”的收入結構,也就是少數人非常富有、大多數人收入有限的模式,逐步過渡到“紡錘形”結構,即壯大中間階層,讓更多普通民眾真正“有錢”,消費能力才能隨之提升。
其中,完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是重中之重。
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發展產業同樣要面對不確定性。把錢投到某個產業,不一定就能成功。很多時候,與其押寶一個產業,不如把錢用來“保住一個人”。

只要人還活著,就會有社會產出;哪怕產出不大,但總是存在。而只要人存在,就有可能創造價值。
在今天這個風險社會,所有人都在面對各種可能的意外。再強大的人,遇到生病、災難、失業,也無能為力。如果沒有穩定的社會福利制度作為支撐,就不可能形成真正健康的消費體系。
這也是中國老百姓雖然有40%的高儲蓄率,但心裡依然不安穩,不太敢花錢的原因之一。
2.政治局會議釋放的最新訊號
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也明確指出了應對當前局勢的幾條策略。
本次會議延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表態,對中低收入人群增收、服務消費等持續做出部署。
企業紓困方面,主要安排兩方面內容,一是加強融資支援,在貨幣政策上拿出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二是內外貿一體化,或主要對應出口轉內銷相關政策,或主要涉及進一步支援出口產品進入國內市場、多渠道支援轉內銷等方面。此外,從表態來看,整治內卷方面的表態,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改為“規範競爭秩序”。
不光有政策取向上的重視,更有實打實的應對舉措。會議特別提到,要儘快清理消費領域限制性措施,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加大資金支援力度,擴圍提質實施“兩新”(推動新一輪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加力實施“兩重”(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建設。
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這就是中國給出的破局之道。
歸根結底,“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要繼續做好自己的事,堅定繼續開放合作的道路。
同時我們更要清楚,合作談判桌不是祈禱室,能拍桌子的手,才配握簽字筆!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
結語:企業家要具備政經哲思維
透過拆解特朗普的行事邏輯和戰略,我們可以看出:關稅戰也好,大國博弈也好,都不僅僅是單純的政治行為或者經濟行為,而是結合了地緣政治、經濟理論、政治哲學的一個複雜的過程。
所以,今天的企業家,要具備“政經哲思維”。
什麼是“政經哲”思維?
就是理解國際關係變化調整動作、認知權力結構、國際博弈權衡等,重構競爭維度,穿越週期陷阱,突破創新瓶頸,建立組織價值觀和原則,不至於讓自己的視野太狹窄,太技術化。
政治是望遠鏡,經濟是放大鏡,哲學是指南針。
政治學揭示權力博弈的普遍規律,經濟學解構資源配置的底層邏輯,哲學構成透過事物表象直達本質的能力。
對於企業家和創業者,系統學習政經哲思維帶來的不是立竿見影的戰術技巧,而是重構商業認知正規化的綜合能力。
政經哲思維構建的多維見識,最終會轉化為企業戰略決策、組織進化、見識拓寬三大維度的實際價值。
政經哲思維是一項長期受益的投資,它的內涵廣大,思想深厚,需要長期學習、思考、實踐,是企業家和創業者終其一生的學習領域和永不落幕的研究範疇。它會讓我們看得更遠,決策更科學。
作為國內第一個面向企業家的PPE,筆記俠希望“建一流的政經哲商學院”,賦能第五代企業家兼具中國智慧與國際視野。最好的學習方式是向最好的學習,有一流的同學、一流的導師、一流的校組織,就一定會有一流的智識、見識和洞見。
筆記俠PPE課程2025級學員,持續招募中。
掃描下方海報二維碼或點選“閱讀原文”報名,加入筆記俠PPE(政經哲)大家庭👇🏻
參考資料: 
1.《短短100天,特朗普就把美國推向危機邊緣》,觀察者網 
2.《42%意味著什麼?劉和平:美國病了,病得不輕!》,直新聞 
3.《中國封建歷史上失敗帝王的幾乎全部特徵,都能在特朗普身上找到》,底線思維 
4.《關稅戰重挫,特朗普支援率跌穿美歷史紀錄》,財經雜誌 
5.《美國國債的遠慮與近憂》,經濟觀察報 
6.《特朗普100日|管不了俄烏衝突,打不贏關稅戰,特朗普錯在哪?》,小查閒聊
7.《美國再工業化不過是一場白日夢》,亞洲雷達 
8.《美國研究|黃靖:特朗普關上了全球貿易的大門,鑰匙在哪裡?》,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 
9.《一文看懂:為何製造業迴流的致命阻礙,正是美元霸權》,碳基觀測站 
10.《徐一睿:關稅戰全面打響,中國做對這點很關鍵》,學人Scholar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