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對伊朗的“限時通牒”

全文2199字,圖片9張,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文章首發於“有理兒有面”(youli-youmian),歡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轉發。
公眾號及其他平臺轉載請在後臺留言。

當地時間3月19日,美國媒體披露一則重磅訊息:特朗普在致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親筆信中,設定了兩個月的最後期限,要求伊朗就新的核協議展開談判,並威脅“如果外交失敗,美國將採取其他手段”。
早在兩週前的3月6日,特朗普稱已致信哈梅內伊,12日伊朗方面確認已收到該信。這封被美方形容為“措辭強硬”的外交信函,表面上是重啟伊核談判的“橄欖枝”,實則暗藏陰謀。
從披露的內容中,世人看到的不僅是美伊博弈的升級,更是特朗普延續“極限施壓”策略的霸權本質——以“談判”為誘餌,以軍事威脅為大棒,試圖將伊朗逼入“要麼屈服、要麼毀滅”的絕境。

2018年,特朗普就讓美國單方面退出2015年達成的伊核協議,重啟“最嚴厲制裁”,試圖透過石油禁運、金融封鎖和科技打壓等手段,將伊朗推向崩潰邊緣。
這次在信件中,特朗普雖宣稱“不想傷害伊朗”,但暗示“軍事行動是最後選項”,矛盾的言語暴露了美國的虛偽——談判從來不是目的,而是迫使伊朗接受“全面棄核、自我閹割”的工具。

特朗普為什麼選擇在這時向伊朗下“最後通牒”呢?
因為在特朗普看來,伊朗現階段的困境為其策略提供了契機。2024年以來,伊朗遭遇盟友體系崩塌(敘利亞政權更迭、真主黨高層被襲)、經濟通脹超40%、貨幣里亞爾大幅貶值等多重危機。
美國國務院3月13日宣佈追加對伊朗石油部長的制裁,正是看準了伊朗“急於解除制裁”的心理。特朗普的算盤是:藉助伊朗內部改革和強硬兩派的分歧,利用限時壓力製造恐慌,迫使伊朗在核政策、地區影響力等議題上讓步。

特朗普的伊核談判提議,首要目標是重塑中東地緣格局。自2015年伊核協議簽署後,伊朗透過“什葉派抵抗之弧”(敘利亞、黎巴嫩、葉門)擴大影響力,成為美國霸權的“眼中釘”。去年,伊朗與俄羅斯簽署的《20年全面戰略伙伴關係條約》,更被美方視為“反霸權聯盟”的形成。如今,特朗普試圖以核談判為名,斬斷伊朗的戰略依託,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首先是瓦解俄伊同盟。特朗普默許俄羅斯充當伊核問題談判的“中間人”,表面上是緩和美俄關係,實則是分化伊俄。俄羅斯雖與伊朗簽署軍事合作協議,但更渴望與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達成協議。美方拉攏俄羅斯斡旋,既削弱伊朗的戰略支撐,又想試探俄伊關係的脆弱性。

其次是進一步肢解“抵抗之弧”。特朗普的新核協議草案被曝包含“限制伊朗彈道導彈計劃”“停止支援地區武裝”等條款,實質上是要求伊朗放棄中東戰略佈局。2024年伊朗盟友體系的崩潰(如敘利亞阿薩德政權倒臺)已讓抵抗之弧瀕臨瓦解,特朗普的談判則是“補刀”——透過條約將伊朗的“退縮”合法化,徹底消除其在中東的軍事存在。

最後是重塑石油美元霸權。伊朗與俄羅斯的本幣結算、去美元化合作,也觸怒了美國。特朗普要求伊朗“全面融入國際金融體系”,實則是恢復美元對伊朗經濟的控制,鞏固石油美元霸權。同時,能源合作是俄伊條約的核心,美方若能迫使伊朗“迴歸西方體系”,將沉重打擊伊俄經濟聯盟。

除了地緣政治算計外,特朗普的伊核策略,也有對國內的政治盤算。
去年大選期間,他以“對抗伊朗強硬派”為口號贏得保守派支援。執政以後,特朗普需要透過“外交突破”鞏固基本盤。限期談判的戲碼,既是對選民“兌現承諾”的表演,也是對民主黨“軟弱外交”的攻擊。
此外,特朗普還需轉移國內矛盾。特朗普上臺以來,就面臨經濟通脹、債務危機等挑戰,對外強硬成為其轉嫁危機的慣用手段。正如《紐約時報》分析,特朗普試圖透過“伊朗威脅論”凝聚民意,“兩個月期限”的設定,既製造緊迫感,又成為其“外交成果”——若伊朗屈服,特朗普可宣稱“拯救和平”,若談判破裂,軍事打擊將被包裝為“捍衛國家安全”。

伊朗如何“破局”?
面對特朗普的“最後通牒”,哈梅內伊直言:“美國的談判是欺騙,伊朗絕不會用主權換麵包。”伊朗外交部重申“不接受恐嚇下的談判”,同時加強與俄羅斯、中國等國的協調。
這種既拒絕單方面讓步,又尋求多元外交突破,折射出伊朗對美政策的成熟。

伊朗的策略,源於對歷史的清醒認識。2015年伊核協議的教訓仍歷歷在目:美國的制裁從未解除,妥協換來的只是更劇烈的打壓。如今,伊朗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經濟去美元化,已構建起抵禦制裁的“戰略緩衝帶”。
同時,國際格局的變化也為伊朗提供了戰略空間。俄烏衝突後,多極化趨勢加速,美國霸權相對衰落。俄羅斯、中國等國在聯合國為伊朗發聲,土耳其、印度等地區大國也拒絕追隨美國製裁,這些都削弱了特朗普“孤立伊朗”的企圖。
更重要的是,伊朗國內凝聚力正在增強,民眾雖苦於經濟困境,但對“美國顛覆政權”的警惕壓倒了妥協呼聲。
哈梅內伊的“抵抗到底”論,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伊朗社會的共識:退讓換不來安全,只有強硬才能贏得生存空間。

特朗普的“兩個月通牒”,延續了冷戰思維的“非黑即白”邏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然而,當今的國際秩序已非單極世界可掌控——伊朗的抵抗、俄羅斯的博弈、多極力量的崛起,都在解構這種霸權邏輯。
特朗普的“極限施壓”,暴露了美國單極霸權的脆弱性,而伊朗的“不妥協”則象徵著多極世界的生命力。兩個月的期限正在倒計時,但歷史的腳步不會為霸權停留。
特朗普的“最後通牒”,終將成為美國霸權衰落的又一註腳,而伊朗的選擇-放棄幻想妥協、堅持戰略自主,則將書寫抵抗強權的新篇章!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