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送年貨背後:光明村的今與昔

內容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豹變
作者 | 陳法善
推薦人 | JIANG
清晨六點多,天還沒亮,72歲的時守俠早早醒來。
“(心情)高興啊,起來轉轉玩玩”。
時守俠是江蘇省宿遷市光明村人,距劉強東家僅幾十米。幾天前,她和村民們接到通知,1月8號這天,劉強東要為光明村鄉親們送年貨,年滿60歲的老人,每人還能領到1萬元紅包。
訊息傳出後,村裡跟“炸開了”一樣,村民們熱烈地討論著,期盼著。
這不是時守俠第一次領到這麼大的紅包。早在十年前,劉強東就為光明村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送上1萬元紅包。當時,時守俠和老伴領到了2萬元,老兩口種了一輩子地,一年也掙不了幾千塊,“兒子都沒給過我這麼多錢,大強子(鄉親對劉強東的暱稱)對我們比親兒子還親。”
走出家門,時守俠看到村莊已經熱鬧起來,不少網紅達人趕來直播。村委廣場佈置得喜氣洋洋,擺放著一長排將要發放給村民的年貨,足有幾十米長,嶄新的電動車、冰箱、助聽器、手機等擺得齊齊整整。
劉強東父親熱情地跟鄉親們嘮家常,給大家發零食,“很隨和、樸實,根本看不出是大老闆的父母。”一位正在直播的網紅忍不住感慨。
過去十餘年,京東在宿遷陸續設立全國客服中心、京東智慧產業園,捐資新建了醫院、學校等,將宿遷這座城市帶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Part 1
 全家五位老人領到5萬元 
一月的蘇北小城,天氣有些嚴寒。因劉強東送年貨、發紅包,整個村莊籠罩在一片喜慶中。村廣場旁的小路上支起了十幾個攤位,可以畫糖畫、寫春聯、套“娃娃”。
平日,村子裡主要住著老人和孩子,8號這天,很多在外地生活、工作的人特意趕回來,“過年都沒這麼熱鬧”,時守俠笑著說。
光明村新春大集現場平時在宿遷市區送快遞的董良利,也特意請假回來,陪父母一塊領年貨和紅包。董良利母親說,2015年發紅包那次,她差20天沒滿60歲,沒領到紅包。每次跟拿到紅包的姐妹聊天,她都羨慕得直拍大腿。這次,她跟老伴可以領到2萬元,成了別人羨慕的物件。
為此,一大早,她特意穿上平時捨不得穿的絳紅色外套,披上粉紅色圍巾,“心裡高興,穿紅色沾沾喜氣。”
上午9點,董良利父母排隊進場領紅包和年貨。33件年貨,有手機、電動車、小冰櫃、取暖器,甚至還考慮到老人聽力不好,準備了助聽器等。
村民們用三輪車搬運年貨
在京東工作14年的客服張倩,家裡開來了兩輛三輪車。今年,她爸爸、叔叔、伯伯都超過60歲,加上爺爺奶奶,全家五位老人能領到5萬元。最近,同事知道她是光明村人,打趣她:“羨慕倩姐!”“能領多少錢啊?”“發財了啊!”
人群中,還來了一群特殊的老人。他們是劉強東當年所在小學的老師,來領劉強東送的10萬元紅包。其中有一位老師不是劉強東的任課老師,他說:“我當時教五年級,劉強東那會兒讀二年級,接到通知的時候,我感到很意外,他還記得我,特別感動。”
同樣感到驚喜的,還有新併入光明村的村民。光明村位於宿遷東北方向,離市區20餘公里。早年間,劉強東老家名叫長安村,邊上還有左莊等村子。2015年第一次發紅包時,光明村現任村支書張立新,擔任左莊村村支書,當時沒領到年貨,很是羨慕。“當時就盼著村子能跟長安村合併,沒想到真夢想成真了。”
這幾年,長安村陸續跟周邊的幾個村子合併成光明村,人口從原來的3300多人增加至近6000人。今年,這些“新光明村人”也能領到劉強東的年貨和紅包,成了別人羨慕的物件。
但在幾十年前,長安村(光明村前身)是附近有名的貧困村。當年,長安村村民大多是從駱馬湖地區遷過來的移民。宿遷民間有句俗語,“人生有三苦:跑船、打鐵、賣豆腐”。為了謀生計,當地很多人外出跑船,辛苦、危險又不怎麼掙錢。
早年間,劉強東父母也靠跑船為生,常年在外,劉強東從小和外婆一塊生活。“日子過得很苦”,村民們回憶說,“但那孩子(劉強東)聰明、仁義,有管理天賦。”
劉強東的小學數學老師張建記得,80年代,生活條件艱苦,學校裡連像樣的課桌都沒有,都是學生自帶向日葵秸稈,鋪在泥巴砌成的、坑坑窪窪的桌面上,然後用稻草把表面填平整,當桌子用,坐的是小馬紮。那時候,劉強東是班長,也是學校的大隊長,經常幫同學帶向日葵秸稈。
有一年暑假,為了幫老師分擔莊稼活,劉強東帶著20多位同學,主動到老師田裡幫著插秧。“他是班長,把同學分成幾組,分割槽域包乾到組,很能幹。”
在老師印象中,劉強東經常考第一,帶動班級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後來,他班上的同學基本都考上了初中,而在當時,學校平均升學率不到40%。當年教過他的老師,因他考了全鎮第一,被評上了縣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是民辦轉公辦教師的關鍵加分項。這位老師也因此成為了全縣從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的第一人,工資從14.5元漲到了50.5元。“不是我教出了好學生,而是我遇到了好學生,我們相互成就。”老師感慨道。
1992年夏天,光明村發生了一件喜事——成績優異的劉強東考上中國人民大學,成為村裡第一個大學生。
村民紀長勝回憶,那時候,鄉親們都發自內心為劉強東感到高興,“那會兒都沒吃的,只能送雞蛋,每家出一毛、兩毛,多的給五毛。當時,大強子就對我說,‘以後一定會報答你’。”
劉強東也發文回憶過這段往事:“我十八歲離開老家的時候,揹著76個茶葉蛋和外婆縫在內褲裡的500元現金!這些都是父母親戚朋友和村民湊出來的血汗錢,茶葉蛋是那個年代村裡面最好的營養品……父老鄉親們的恩情,我會用一輩子來還!”
大學畢業後,劉強東在中關村創立京東,此後20多年,京東逐步發展為年收入過萬億的世界500強企業。
對劉強東來說,他一直惦念著當年鄉親們對他的幫助。不少光明村村民回憶,京東創業初期,劉強東曾回鄉招人,早年跟著他乾的村民,有的“身價至少都幾千萬了”。
Part 2
 超三成年輕人在京東上班 
2015年至今,劉強東多次回鄉給村民發年貨、紅包。對苦慣了的村民來說,這筆錢太過珍貴,捨不得用,“只有孩子生病了、要交學費了,才拿出來。那幾年真是解燃眉之急了。”時守俠說。
回饋鄉親,光送錢送貨還遠遠不夠。俗話說,想要富,先修路。這些年,光明村率先通了柏油路,蓋起了養老院、學校、健身房,很多都由劉強東捐資新建。
2017年,光明村被宿遷市選為首批試點農房改造的三個村之一,村民以房換房,不用自己掏錢,就從低矮的瓦房搬進了兩層聯排別墅,每層面積超過了70平米,外帶一個寬敞的院子。在這之前,他們住的多為單層瓦房,有的門前還是泥巴地,下雨天腳很容易陷進泥裡。
“別的村跟我們根本就沒有可比性。”光明村村書記張立新語氣中頗為驕傲。
光明村新蓋的別墅(上)和老舊的瓦房(下)
而想要徹底幫鄉親脫貧,幫助解決就業是關鍵。在京東把客服中心設在宿遷之前,對當地年輕人來說,想要找到一份工資五六千、雙休、有五險一金的工作,非常難,大多數人只能外出打工。董良利就曾是務工大軍中的一員,每次回家,路上要花2天,為了省路費,他兩年才回一次家。
“回家的時候,大老遠就看到孩子在家門口等我們回來。孩子對我們太陌生了,真到家了,盡躲著我們。”董良利說,“那時候起,就想著回來找工作。”
2015年,經朋友介紹,董良利回到宿遷,成為一名京東快遞小哥。到如今,他月收入上萬元,兩個親哥哥也被他介紹進京東。一家人這才結束了在外漂泊的日子。
“送快遞是辛苦,但付出就有回報,工資比宿遷很多公務員都高,很知足了。”董良利說。“如果辭職,出去可能連月薪3000的工作都找不到,還沒有五險一金。”
和董良利一樣,高祥也曾在上海一家五金廠當了十年鉗工,計件工資,每做一個齒輪拿一兩毛錢。加工金屬的過程充滿了難以預測的危險,“削下來的鐵屑亂飛,很危險,有的工友眼睛都被扎瞎了。有次我小腿被劃開一道大口子,流了好多血。”
2015年,高祥成為京東物流宿遷倉庫的一名倉儲員,負責大家電的出入庫管理。這份工作有些辛苦,但好在工作穩定、時間規律,“比經常加班做齒輪輕鬆多了。”
在他的介紹下,在農藥廠上班的表弟,也加入了京東。如今,高祥每月收入穩定在萬元左右,雖也有工作壓力,但“同事的離職率很低,一個蘿蔔一個坑,想進來不是件容易事。”
據村書記張立新統計,光明村大概三分之一的人在京東工作過。“有文化、沒文化的,都能在京東找到對口的工作”,如今近九成在宿遷市區買了房。
“日子好了,眼界廣了,村裡人思路也打開了,不再盯著種地,而是發展起農旅園、民宿,打造當地特色農產品品牌,腰包鼓了、臉上笑容也多了。”張立新說。
Part 3
 快遞員退休金4400多元 
在理性的商業分析框架中,因為人才流失、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等原因,宿遷在之前被認為不是建立大型客服中心的理想之地。
2009年,劉強東想將京東客服中心建在宿遷,以回報家鄉。這個決定一度被很多人不解。在劉強東的堅持下,京東客服中心在此落地,分散在全國的80多名客服全部遷到宿遷,開始集約化辦公。
隨著京東不斷壯大,客服隊伍擴張至2萬多人。如今,京東宿遷客服中心員工中,超過一半都是宿遷本地人。“京東客服基本上把宿遷會電腦的、會說普通話的全部招完了,現在開始在周邊的城市去招。”劉強東2016年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宿遷的京東全國客服中心二期大樓
“我的同學很羨慕我在京東工作。她在無錫當會計,工資只有4000,只有三險,沒有公積金。”京東客服張倩說。來京東這些年,依靠自身努力,她的工資已經翻了一倍。
事實上,過去三年半,京東已經連續7次為員工加薪。2024年9月,京東宣佈,京東零售集團和職能體系將用兩年時間,逐步實現20薪。針對客服人員,2024年2月,2萬名京東客服全員平均漲薪30%,到12月,又將客服月固定工資大幅提升,實現全員平均漲薪2個月。
優厚的福利待遇,給了宿遷年輕人安穩的生活和保障。張倩說,她身邊很多同事都是老員工,“工資高、有五險一金,買房還有住房保障基金,很少有人想走。出去很難再找到更好的工作了。”
前些年,張倩買房時,靠公司給的住房保障基金交了首付,“買了房價就大漲。現在月供2000來塊,沒啥壓力。”

如今回過頭看,京東的決定帶來了雙贏。員工有了滿意的工作,京東也因為客服員工的成長,服務質量有了重要保障。如今,當初不被看好的宿遷已經成為全國的客服重鎮,網易、噹噹、途牛、小米等公司都在當地設立客服中心,解決了幾萬人的就業問題。
在京東客服中心,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陽光天使”客服團隊。他們因為身體殘疾,找工作困難,有的常年在家待業。為了幫助殘疾人就業,京東客服成立了“陽光天使”團隊,十多年從8個人持續擴大到幾百人。
“宿遷符合條件的殘疾人幾乎都到京東了,這兩年很多外地家長也過來,因為對京東放心,要把孩子送過來上班。”“陽光天使”團隊負責人石傑說。
隨著京東的眾多業務在宿遷紮根,當地也從相對落後的地區逐漸成長為“電商名城”,讓更多人過上了好日子。
高祥對此感受深刻。前些年,為了方便上班,他在公司附近買了套90多平的電梯房。當時,他所在的小區還屬於郊區,房價便宜。這些年,隨著京東更多園區投入使用,來定居的人多了,街道跟著繁華起來,房價漲了不少。
除了工作、居住環境改善,京東提供有五險一金的工作,讓更多人對未來有了盼頭。2024年10月,宿遷城中營業部的劉從江成了京東在當地的第一個退休快遞員,每月退休金4400多元。這個訊息很快在京東快遞員中傳開了,許多人羨慕不已,“每天釣魚、打球、下棋,這麼多錢怎麼用得完。”
“這麼多企業家,這麼照顧家鄉的不多。如果大佬們都這樣做,小城市的小年輕也就不用都去大城市打拼了,幸福感會強很多。”張倩感慨道。
而這樣的鬆弛感已經悄然萌芽。在光明村,老人們打牌又有了新談資。平日裡,牌友們除了聊國家大事,就是京東市值突破多少億、又在哪裡建倉了。
董良利讀六年級的小女兒養了一隻銀灰色的寵物貓,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陪貓玩一會。發年貨的前兩天,時守俠和老伴在房子東北角種下一棵桂花樹,期待來年花開時的香氣。
這些細微的變化,都在悄悄訴說著一個樸素的道理:日子好了,人們才有心思去享受生活。
注:本文圖片來自原文、網路等。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
— END —
首席訪談
近期熱門影片推薦
 cheif interview 
對影片名片感興趣
識別二維碼
專業顧問為您量身定製
首席
往期文章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