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檢查不是提問做得越多越好?

就拿量體溫來說。
體溫是生命體徵的一種,廣義上講量體溫也是一種檢查。
大部人家裡有體溫計,我們在家就可以自助做量體溫這項檢查,透過量體溫,我們可以知道孩子有沒有發燒,燒到多少度。
但就家庭護理而言,頻繁量體溫意義並不大,因為要不要吃退燒藥,更多取決於舒適度,而不是體溫。要不要去醫院也主要看孩子一般情況和其它緊急狀況,而不是看孩子燒得高不高。
相反,因為量體溫很方便,孩子發燒時會忍不住想知道多少度,然後看到體溫不退或上升就焦慮,就會想給退燒藥,一會給孩子擦身,一會冰敷,一會給孩子貼退熱貼,一會給孩子喂退燒藥,一會吃抗生素…..最後反而可能折騰孩子或亂用藥增加不必要的風險。
而且測體溫也常常出現偏差,我就常常接到親友的的問詢,說給孩子量了體溫只有35度多,要不要緊?其實只要孩子精神、面色好,這樣的溫度都是沒量準。
所以量體溫除了確認孩子是不是生病了,如果是就多留意一下孩子的狀態外,沒有其它意義。頻繁測量“檢查”,量了高,焦慮,量了低,擔心,最後因為關心則亂而讓孩子多受罪,甚至多吃藥。
其它檢查其實也有很多類似情況,而且其它檢查指標更多,更復雜,專業性更強,查個血常規就看到各種向上向下箭頭,查個肺炎支原體抗體看到 +,然後就各種焦慮,但其實只要孩子精神狀態好呼吸平穩,並不需要因為這些檢查而改變治療方案。
所以檢查不是做得越多越好,有針對性,經過審慎評估的檢查才有意義,不會因為結果而改變治療方案,也不能改變健康結局的檢查,就沒有意義。

相關閱讀:
如果遇到健康困惑,可以到怡禾 查答案,個體化問題還可以問診醫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