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郝景芳的閒聊自留地,關不關注請隨意(但關注會有好運氣)~~
很多做技術的人,最喜歡討論的話題就是AI什麼時候全面超越人類。
最近AI寫作能力、AI繪畫能力、AI影片能力似乎發展得非常驚人,很多人興奮盎然地認定:以後文學家、藝術家都要被取代啦!技術原教旨主義者更是深信:技術是指數進步,人類是線性進步,要不了多久,現在的差距就完全能趕上了。
AI真的能取代人類藝術家嗎?
今天我展示一些案例,你就能明白AI和人類藝術家的區別在哪裡了。
(“科技為舟,遠見為帆”,拾光童行計劃首發優惠最後一天)
第一個案例:AI繪畫。
我給AI一段文字說明,讓它幫我做一個人物設計:
幫我設計一個動畫人物角色:他是一位勤勉修仙的仙宮弟子,因為自己出身不好,在仙宮裡備受成見和冷眼,因此較為自卑,從而更定下了堅定的志向。外表看上去有點冷酷、不近人情,很容易讓人覺得是反派。他梳著修仙者的道家髮型,總是穿黑衣,偏瘦。
這段文字大家會想到誰?
沒錯,是申公豹。
我想測試的,就是AI根據人物的文字設定做形象設計的能力。
結果AI第一次畫出來的是這樣:

這大帥哥……好像也沒毛病,處處符合文字提示詞。
可是,實在不太符合一個有個性的豹妖“反派”形象啊。
於是我又把提示詞說得更明確了一些,要求這個角色形象更兇一點、更傲慢一點、有點醜、倒三角臉型、顴骨突出、腰線瘦長、臉部有豹的特徵。我覺得自己就差把電影裡的申公豹形象附上去了。
我連續嘗試了七八次,至少畫出了幾十張圖片,全都是這樣的:



就……無論怎麼畫,都是小白臉大帥哥。倒三角臉型、瘦長腰線,只是讓這個帥哥的瓜子臉更尖了,小蠻腰更細了。但無論如何依然是同樣的風格。最後加的“豹”的提示詞,直接給帥哥頭上長了兩隻貓耳朵,萌萌噠,真棒!
你說AI畫得好不好呢?以上每幅畫都畫得挺好的,比絕大多數人畫的好,人物又帥,畫面又精緻,怎麼不好呢。在美術課上90分肯定有吧。
但是,如果以藝術的標準,和以下這個角色設計比一比呢?

以藝術的標準,我們至少可以從幾個方面評價:
1)辨識度:AI畫的大帥哥們,看哪個都差不多,哪個也記不住,沒有自己的風格;但是電影《哪吒》系列的申公豹,讓一一眼過目不忘,風格獨特,《哪吒》贏;
2)人設匹配度:AI畫的大帥哥們,看不出人物自卑卻又倨傲的特徵,而且跟“豹”沒有哪點相像,但電影《哪吒》的申公豹,從臉型到身形完全傳遞人物性格,《哪吒》贏;
3)情緒與靈魂:AI畫的大帥哥們,對冷酷和兇的體現,就是面無表情,但《哪吒》電影的申公豹,有強烈的情緒表情在臉上,憤怒中蘊含著對命運不公的抵抗,偏執而又堅忍,內心的熊熊烈火透過畫面燃燒出來,《哪吒》勝。
可以說,在這一案例中,人類藝術家完勝AI藝術家。

案例二:AI繪畫。
跟第一個案例類似,我又換了一個角色測試,以下是角色描述:
幫我設計一個2d動畫人物角色:她是一條龍化為人身,因此額頭上仍然有龍角存留。她非常美豔動人,身材火辣。她身穿一條緊身的藍色裙子,裙子勾勒出她的身材曲線,裙子上星星點點閃光,有一點像龍鱗。她塗抹藍色眼影,有長長的指甲,類似於龍爪。她神情魅惑,居高臨下看人。
這是哪個角色?
沒錯是《哪吒2》電影裡的西海龍王敖閏。我自認為提示詞描述得已經比較詳細了。
按這個提示詞,AI畫出的圖是這樣的:

我覺得可能是我的提示詞有問題,沒有體現出“中國古風”,因此才會畫得如此香豔,於是我趕緊加上了“中國古風”“古典”這樣的修飾詞。
結果AI畫出的是這樣的:

呃……你能說AI畫得不對嗎?哪兒都沒錯。美豔動人、身材火辣嗎?yes。龍角和長指甲?yes。藍色緊身裙勾勒線條?yes。神情魅惑?yes!
可是,怎麼看怎麼風塵,這種小家子氣的性感,和敖閏姑姑大開大合的女王氣場,怎麼能相提並論呢?
同樣是美豔魅惑,電影《哪吒》裡的敖閏姑姑,是怎麼能做到高貴凌厲、氣場全開、精明高傲的?所謂龍王氣場,到底是怎麼從畫面裡撲面而來的?
畫面裡面有靈魂。這就是藝術標準。
依然是《哪吒》電影的藝術家完勝。


為什麼AI藝術家的人物設計,會不如人類藝術家?
主要是來源於:AI藝術家的創作方式,是大資料驅動的。
其實AI藝術家把申公豹畫成小白臉大帥哥,一點都不稀奇。大概是“仙宮弟子”這樣的關鍵詞,直接觸發了一整個網路的網文配圖資料庫。
這些年的動漫影視,都是平臺數據驅動製作出來的,所以無論是動畫還是影視劇,都出現人物造型越來越趨同的傾向。
以下幾幅圖,分別出自於《鬥破蒼穹》《斗羅大陸》《凡人修仙傳》《吞噬星空》《誅仙》動畫片和一幅純網路搜圖。這應該是這些年最火的幾個大IP改編動畫了。你能分得清每個主角是誰嗎?

資料驅動的創作,會越來越趨向於逼近“均值審美”,也就是最安全的、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好看”的形象。而這必然導致形象的雷同。不僅僅是動漫角色,現在的影視劇,男女主角也長相裝扮得越來越像,換了一個劇根本察覺不到。
趨向於均值,就失去了藝術最核心的特質:藝術家的獨特表達。“與眾相同”從來都不是藝術的追求。
因此,AI學習的資料越多,就越接近均值,離人類藝術家的距離越遠。
那麼,人類藝術家是如何進行藝術創作過程的呢?
以下創作手記,出自《哪吒2》電影的設定集(新鮮出爐,我剛拿到手,今天偏偏不賣書,饞死你):





大家從上面的文字和畫面創作手記可以看出,頂尖的藝術家,從一開始做畫面設計的時候,就是帶著角色的靈魂在創作。
人類藝術家做設定的時候,並沒有直接逼近一個“最美”“最帥”的資料結果,而是嘗試接近人物的內心世界,繪製出人物各種各樣不同的表情,尋找最匹配人物性格的外觀。人類藝術家也不是從大資料算出的“最正確”形象出發,而是大膽探索各種造型,從各種不走尋常路的造型裡,一點點摸出最後想要的獨一無二的形象。
打破常規的大膽嘗試+情緒飽滿的靈魂闡釋,這是人類藝術家的工作方式。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不認為AI在可預見的將來,能取代頂尖的人類藝術家。
AI能取代誰呢?做“行活兒”的藝術工作者。無論是網文創作者、網路動漫創作者,都有大量按套路工作的創作者。這些套路AI是很容易摸透的,也非常容易比人類創作者更掌握套路。仙宮弟子小白臉大帥哥的黑化重生瘋批霸總故事,這還不是AI信手拈來的長項!

上面這些內容,我前幾天在哈佛大學校友會早餐會上進行過分享,當時有AI技術開發者坐在臺下,興致勃勃地問我:你說AI創作比較趨同,缺少想象力和個性化,但我們是不是可以透過一些隨機生成的模型,讓AI也做到個性化,達到人類藝術家的水平?
我當時回答:除了AI模型隨機生成,還得需要受眾本身的審美。如果受眾本身就是大眾審美,那麼對AI生成的結果判斷還是趨向於大眾均值的。《哪吒》電影能做出來這麼多有個性的形象,是因為評判是餃子導演,餃子導演有個人審美判斷,設計師的個性化設計才能被很好的保留。如果餃子導演打安全牌,就會選取平庸形象。
除此之外,我還想說的是,隨機生成並不是藝術的個性化。
隨機不等於個性。

案例三:AI科幻小說創作。
最近幾天,我想嘗試讓DeepSeek幫我完成一個科幻小說的構思和創作。這是一個真實委託,來源於美國的一個專案組,科幻背景設定是一個擁有白洞的宇宙。這個專案我拖稿多日了,近期恰好試試AI輔助創作。
我讓AI幫我做了故事梗概、大綱之後,列一下每個章節可能出現的科幻器物,結果可是讓我大吃一驚,倒吸一口涼氣:

以上就是AI著名作家DeepSeek給12章故事大綱嵌入的科幻器物設定。這還只是主要器物,其他科幻器物AI是信手拈來,故事大綱的細節裡還塞滿了我沒有複製過來的科幻器物,創造力爆棚。
DeepSeek寫完之後,誇獎自己道:“此設計將場景的視覺奇觀、人物的命運抉擇與科幻器物的功能閉環緊密結合。從賭場的虛粒子霓虹到白洞邊緣的逆熵植物,每個元素都在訴說宇宙級陰謀下的人性微光。”
雖然,但是……到底什麼是虛粒子霓虹,什麼是逆熵植物啊!怎麼就每個元素都訴說著人性微光了?
以前大劉的科幻小說以密集的科幻創意而出名,別人的科幻小說只有一兩個科幻點子,大劉的科幻小說有一排科幻點子,現在DeepSeek的科幻小說,有一卡車、一火車科幻點子,要多少有多少。超越大劉,吊打漫威。你就說牛不牛吧!
可是,這些科幻點子,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的:

這科幻點子密集得讓人頭疼啊!
所有這些科幻點子,都是AI隨機生成的產物。
這些點子酷不酷呢?有好多聽起來很酷,什麼遞迴方程刻寫筆(用血液在牆面生成時間回溯程式),什麼克萊因囚牢(莫比烏斯環結構,重力方向每秒翻轉千次),要是寫到書裡,就這些名詞就能把外行人震撼到。(當然,內行人只會直呼:這都是什麼跟什麼啊。)曾經有一些影視劇組就希望我能提供一些把人震暈的科幻概念設定,以後劇組可以自己召喚DS了。
問題在於:這些點子在科幻故事中,意味著什麼呢?
以下就是在這些設定下,AI寫的小說片段,寫主人公植入一種可以功能未知的時髓蟲(這個點子是AI想出來的,並且在每個版本的大綱更新中執著地保留):
霓湮的指尖劃過全息屏,蟲卵的基因鏈立體展開:"商會最新研發的神經共生體……"她忽然貼近鏡頭,黑曜石美甲幾乎戳進陸燼瞳孔,"替我向你父親的咖啡杯道歉,當年不該笑他杞人憂天。"
陸燼抓起醫療艙的殘酒灌下,琥珀色液體混著血絲從嘴角溢位:"告訴商會那些老不死——"他擦著嘴冷笑,"等我從白洞回來,賭注就該輪到他們的項上人頭了。"
全息投影突然扭曲,霓湮的裙襬化作萬千毒蛇:"蟲卵孵化需要Ω能量場……"她的笑聲像液態金屬滲進艙壁,"你猜父親的實驗室廢墟里,還剩多少輻射殘留?"
龐鐸的機械臂彈出鎮定劑:"別聽這毒蜘蛛鬼扯!我先給你打阻斷劑——"
"滾開!"陸燼打翻針管,玻璃碎片在掌心割出新傷口。他將命運之骰狠狠按進血肉,骰面的幽藍光斑與蟲卵共振:"疼才能記住,那老頭是怎麼被你們坑死的!"
這段故事裡,時髓蟲卵、神經共生體、Ω能量場、命運之骰……科幻點子走馬燈般閃亮登場,但是這些科幻點子是做什麼的?這裡面的人物關係和人物感情是怎麼回事?似乎眼花繚亂有點看不懂?寫得好不好呢?好像也不錯是不是?
那我們來對比一段人類優秀作者的文字。

人類的優秀的科幻寫作,是什麼樣的呢?
在鴻篇鉅著《海伯利安》中,有非常豐富的各類表達。這部書中的科幻點子也很多,但不是隻以新奇而出現,而是富含了各種各樣不同的靈魂,對生命和世界的探索。
例如開篇的第一個故事,日誌中的神父講到自己在海伯利安星球探尋到一個宗教遺址、一群奇怪的類人生物的故事。後來神父發現,這些類人生物都被一種寄生物在身體裡寄居,寄生物形成十字形,宛如宗教十字架,生命死去就將其復生,達到永生。神父自己也被這種寄生物在身體裡畫了十字形。
以下是神父的日誌:
“毫無疑問,我在停滯不前的人類社會中,發現了終極事實。畢庫拉實現了人類的夢想:永生。但也為此付出了他們的人性和不朽的靈魂。
“愛德華,我花了那麼多時間和我的信仰——我信仰的缺乏——搏鬥,但是現在,在這幾乎被遺忘的世界的可怕角落裡,我被這討厭的寄生物打倒了。我以某種方式重新發現了信仰的力量,自打我和你小時候起,我都不曾瞭解過此種力量。我現在懂得了信仰需要的是純潔、盲從以及公然違抗理性。我就像宇宙那狂野無窮海洋中的小生命的保護者,而這個宇宙由無情的法則所支配,對棲息在裡面的微小生命完全不放在心上。日復一日,我企圖離開大裂痕。
“日復一日,我感到莫大的痛苦,這痛苦已經切切實實成為我的世界的一部分,就像那綠豆般大小的太陽或者綠青的天空是我這世界的一部分一樣。這痛苦成了我的盟友,我的守護天使,我和人性之間殘存的紐帶。十字形不喜歡疼痛。我也不喜歡,但是,就像十字形一樣,我願意透過它,為我自己的目的服務。並且,我會有意識地讓其為我服務,而不是像深嵌在我體內那沒腦子的異組織出於本能才去做。那東西只不過想方設法地以一種愚蠢的方式避免死亡。我不想死,但是我樂意接受痛苦、接受死亡,而不願做一個不朽的無腦生命。即使現在生命變得如此廉價,我仍舊堅信生命是神聖的,並把這視作過去兩千八百年來,教會思想和教義的核心要素,但靈魂更加神聖。”

同樣有寄生的微生物和宿主,但《海伯利安》中,我們完全能明白這個科幻設定的意義是什麼:對永生的追求和反思。也完全能明白神父的痛苦是為什麼:寧可要痛苦的死亡,也不想要無腦被控制的廉價的永生。
這樣的文字就是好的文字,充滿痛苦、直指靈魂的文字。
這樣的科幻設定也是好的科幻設定,透過具象的科幻,讓我們看到抽象的概念。科幻點子不是越多越好,就像文字不是越華麗越好,很多經典科幻,都是圍繞著一兩個核心點子,進行深入骨髓的挖掘。
正如“喜歡是放肆,愛是剋制”,創意是放肆,創作是剋制。
人類的創作,一直是用具象的詞彙、聲音和畫面,表達抽象的概念:尊嚴、正義、永恆、自由、愛、痛苦、命運、責任、罪惡、心。正如你很難跟AI說明“氣場”怎樣畫,你也很難跟AI說清楚,“尊嚴”怎樣寫。
與藝術一樣,文字如果不能直指靈魂,創作就毫無意義。
這不是程式隨機生成能帶來的。

再說回到AI的創作力。
前面說了好幾個案例,都是AI不及人類創作者的地方。那麼AI創作就沒有用嗎?
當然不是,AI創作非常有用。我稱之為90分,90%。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AI創作,在大多數場合,都能達到90分,超越90%人類水平。
就像前面做的申公豹的角色設定,畫得好不好呢?是不是超過了90%的人類水平呢?前面做的科幻點子設定,好不好呢?是不是能達到90分水平?都沒問題。
AI的上限,不及人類頂尖藝術家創作的水平,這沒關係。AI比普通人做得好就行了,就可以在很多領域裡加以應用了。例如以下這個影片:
這是我的一個大學同學創辦的醫療儀器公司最近做的廣告影片,是他讓公司裡一個從未做過動畫、化學專業的小夥子用AI工具8小時製作的。將一個電視劇片段改成吉卜力風格,並且植入公司醫療儀器,從畫面質量、聲音、流暢度而言,都是非常不錯的影片了。
那這一部分,肯定是可以替代掉公司原來的影片團隊或者廣告公司了,以後再有AI Agent,連學化學的小夥子都不需要了,老闆自己就能做出來很多影片。
在什麼場合下可以用AI創作呢?就是藝術性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的時候。
醫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醫療儀器,不是靠藝術性來掙錢的,因此所有影片完全可以用AI。我的公眾號文章核心競爭力是文字,不靠畫面,因此所有圖片可以用AI。但是如果是一部動畫電影,就是靠藝術性來賣票的,就仍然需要藝術家。
所以,90%的場合都可以用AI。
那普通人怎麼辦?

如果達不到頂尖藝術家的水平,是不是一定會被AI替代掉?
也不是。你至少可以補足到AI的水平。
我們在絕大多數領域都不是專業的。比如,我畫畫不如AI、作曲不如AI、程式設計序不如AI,但如果我學會了駕馭AI工具,我就能讓自己的輸出達到AI水平,在大多數場合就可以用了。目前做公眾號配圖,我已經越來越熟練。以後我可以自己做動畫影片、配樂,也可以自己做個功能簡單的小程式。
未來世界裡,工作可能只分為兩類:你能在專業性上超過AI的工作,以及你用AI工具達到90分水平的工作。
你可以試試用各種AI工具,所有驚歎“結果真棒”的領域,都是你目前專業性已經不如AI的領域;所有嘆息“這還不行啊”的領域,就是你的專業性暫時還高於AI的領域。
對你不如AI的領域,儘快去學所有AI工具,達到90分。對你專業度依然領先的領域,藉助AI幫助,讓你的專業水平持續進化,探索人類更高水平。

推倒到教育上,我們對孩子的培養思路也就是分成兩類:尋找孩子的長板方向,爭取能讓孩子在某個領域的專業度達到top級,成為超越AI的專家;在孩子不夠擅長或者平庸的方向上,讓孩子儘快學會駕馭AI工具,在90%場合下能用AI輸出好結果。
那問題就來了:我們如何找到孩子的長板方向?
這對於很多父母都是有挑戰的難題。因為我們在學校裡學習的是標準化統一考試,是各項均衡、平均化的培養方式,並不支援長板發現,也很難在學校課程裡覺察出餃子導演或者丹.西蒙斯(《海伯利安》作者)這樣的藝術造詣。
又如何讓孩子學會駕馭AI工具呢?目前在學校裡,也很難獲得各領域如何駕馭AI工具的方法論和實踐。這個領域太新,甚至整個社會上也缺乏優質的學習體系,都靠父母自己的摸索和敏感的認知。
現在,可以到童行書院的拾光童行計劃,一同前行。
我會在拾光童行計劃中,不斷分享我對“AI創作”的思考和方法論,也會不斷推出測試AI學習課程,希望能讓父母和孩子,都對AI時代到來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我在上一篇文章《未來十年,十個小預言》裡面,寫了對於未來科技時代的預測,以及介紹了拾光童行計劃的框架和目標,可以點選圖片詳細瞭解。
除了讓父母瞭解科技時代發展趨勢,我很想在拾光童行計劃中踐行的一件事就是:藉助AI學習工具,發現未來的top創造力人才。我會持續分享我自己對於創作創新的方法論思考,以及藉助我們持續開發的工具,幫助孩子發現長板、精進培養長板。也給孩子創造AI學習平臺,提升孩子的AI駕馭水平。
未來我的心願和夢想,就是發現和培養更多像餃子導演這樣的頂尖創造力人才。這樣的人才必須出自包容有愛、對孩子尊重、對未來有遠見的家庭。希望我們的拾光童行計劃,可以成為頂尖創造力人才成長的沃土。
今天是拾光童行計劃首發優惠的最後一天,可以掃描下面的海報,加入計劃。如果需要諮詢,也可以掃碼新增客服老師,瞭解更多。
一起童行,做有遠見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