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靜的次第

安靜下來是個很好的狀態,但這件事要做有個次第。需要先靜才能後安,安是靜的自然衍生結果。
拓展閱讀:《安靜下來》
你說不對啊,我安都沒安,怎麼能靜喃。這件事涉及人的內在對外界的變化如何去反應的問題。靜有個前置叫,即外界不管怎麼變,你總是能截斷眾流的,這些事都影響不了你,不會被外境所牽引著走。
此時,你就是整個宇宙的那個不動點。熟悉物理中座標變換,比如洛倫茲變換的同學馬上就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你無非就是變一下座標系,自己就是那個不動的原點,讓其他外境去動,自己不動就好。
這個定的功夫沒做到前,是很難談靜的。一些人把自己放到離群索居的地方,即便是到了終南山這些地方,依然有外境,只是人際關係可能少了一些牽絆影響。你之前一直定不了,都是因為你從來沒有生起那種你可以成為全宇宙不動原點的信心,你向來覺得你是無常之海驚濤駭浪中的一葉扁舟,只能跟著飄。
能定,你就能做到心不動。這時,外境有事湊到跟前,來了感而應之,應完這一下就了。對於這個過程,莊子講“用心若鏡”的譬喻很貼切,如同鏡子一樣,外境有事如同大雁飛過一般,過來的時候鏡面上映照出雁影。而等大雁飛過鏡子的邊緣,出了訊號區,鏡面上覆歸無物,不留絲毫痕跡。當你開始能這樣做之後,你發現外境的所謂有事只是個離散事件,不是連續劇情,正是因為你一直不能定,心念念相續在想那個早已經飛過的大雁,外面離散的事才在內部變得連續起來的。很可能整個一天,只飛過一隻大雁,兩秒鐘而已。但是你就是會在心裡面連續想24小時。
兩秒 vs 24小時,你現在知道為啥定了之後,能靜了吧,因為閒來無事掛心頭,真的有大把時間讓你可以靜。
靜下來,腦中無事,鏡面無痕。放空之後,以你為原點的各種感知立刻敏銳起來。這個時候你說你想點啥事,做點啥事,或者不想點啥事,不做點啥事,是不是就是個很從容舒服的狀態,從容舒服有無兩可就叫
這時就徹底的安靜下來了,在實操層面是定,靜,安,如此次第來的。
《大學》裡講: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回想讓自己不動的座標系變換,這就叫“知止”。所以真的是要讀經典,好東西一直都在手邊,寫在紙上穿越了時空,很像三體人脫水後的智慧存在。而當你定靜安下來之後,就有了機會去喚醒這些脫水後以文字方式暫存的貯藏智慧,可以開始用鮮活的人生體驗去具身印證。
安,即有無之間的內境,是你鮮活人生全然主動的最大能量聚焦態。對你這個受限於肉身的有限個體來講,主動應用有生於無這個天下大道,能且只能在的這個當口。
拓展閱讀:《凌晨四點的人間》
在安中,你可以去展開外掛宇宙上接遠古的玄妙過程,於當下遍周法界曰玄,以有限達致無限曰妙。透過鮮活人生體驗,感受到之前從未感受過的精一玄妙,可以是天啟於uplink之後的宇宙高維資訊,也可以是復現並接力古聖先德的廣大甚深智慧。
於是,在定靜安之中,與這些本不存在於你理性大腦邏輯推理中的高維資訊與甚深智慧同在同行。再往後,知行合一,應用之妙那還不是順其自然嘛。
於是《大學》裡面繼續講: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說的就是這個與精妙同在,和知行合一應用的後面兩個階段。
前面的定靜安階段,沒啥區別。後面慮和得的兩個階段,佛道儒三家選擇各有不同,佛家的選擇是慮了都是幻境,跳脫就好,得了無生法忍,看穿遊戲本質,不再跟你玩這套遊戲了;道家的選擇是慮了天地通泰,得了復歸自然,壽與天齊,逍遙於三界五行;儒家的選擇是慮了人是天的同構代理,得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和從天而來一以貫之的操作。
在慮和得的方向旨歸選定後,三家必然會返回去在那個從容舒服有無兩可的安之境中,做偏好牽引。佛家要修止觀,道家要煉內丹,儒家要安於乾道,都在為後面的慮和得做個導引。
沒有好壞,都是選擇。你自己會去選慮什麼,得什麼?跳開儒釋道這些現成選擇也可以的,要與時俱進嘛。只不過因為我們受制於有限肉身,定靜安這三步還是要先走起,不然都沒得可選。

作者 | 品哥
讀了理科的文科生。
投稿或者交流歡迎新增阿蘇微信(jymsu202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