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鑑抄博主”,為何讓文學圈沉默?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主筆|肖楚舟

近期,一位特殊的讀書博主“抒情的森林”在社交平臺引起關注。用對比圖的形式,指出一些作家的小說中“過度借用”他人文字的現象後,他的賬號關注人數從1000多上漲到6000,且持續有熱度他質疑的作家,有長年暢銷的兒童作家、暢銷作家、青年新星、老牌純文學作家。
隨著“抒情的森林”不斷揭露新的作家,輿論場呈現出詭異的氛圍。一面是文學愛好者們在他的評論區頻頻呼喚相關作家及出版方,要求予以回應。另一面是整個文學圈耐人尋味的沉默。
小紅書@抒情的森林
法律意義上,認定文學作品是否構成剽竊,需要多維度、多層次的綜合判斷。但不可否認的是,獨創性的文學表達是一部作品的核心。我們很難說,一位過度借用他人表達的作者,毫無可指摘之處。
在公共輿論中,“抒情的森林”本人也呈現出複雜的樣貌:他是提出問題的人,也成為問題的一部分。有人稱他是“文學圈紀檢委”,在淨化文壇風氣,也有人質疑他斷章取義“蹭熱度”的心思。
接受採訪時候,“抒情的森林”大多數時候語調平和、思路清晰,耐心地向我解釋在帖子中已講過多次的細節。談到自己贏得輿論支援或道德勝利,也會表露出得意。只在提到被惡意攻擊和質疑的時候,他的語調才會明顯提高,說出“不要惹到我”這樣的話。不過,他總是會把話鋒轉回去:我只是一個普通讀者。
我試圖向事件相關的各方打聽訊息。有意思的是,“抒情的森林”和幾位業內人士都對我提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葉蔚林的抄襲事件。編輯們提及此事,是為了說明文學圈知道分辨模仿與抄襲,對真正的抄襲會有公正處理。“抒情的森林”提起這件事,是為了向我說明抄襲不是文壇新鮮事,過去的確存在糾錯機制,而如今情況卻變了。
葉蔚林抄襲事件的始末也頗有意思。上世紀80年代,有人指出他的風景描寫太像俄國作家蒲寧和契訶夫,葉蔚林並未理會。1997年,有人舉報葉蔚林的《秋夜難忘》抄襲了尹世林1990發表的小說《遍地螢火》。葉蔚林無法否認二者高度相似,最後致函《小說選刊》編輯部致歉。
編髮葉蔚林那篇小說的,是時任《小說選刊》編輯的肖復興。2007年,肖復興接受採訪談到,八九十年代相關法律還不完善,抄襲認定主要依賴圈內共識和輿論裁決,但人們的意見往往出奇一致。而法律健全後,人們對抄襲的態度反而複雜起來。肖復興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當然,運用法律的權威來裁定當然是法制意識強的表現,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文學倫理在底線上的退守。”
迄今為止,我們仍未看到任何被“抒情的森林”點名的作家,發出葉蔚林那樣的公開宣告截至發稿前一天,作家孫頻發出了一條回應致歉這是一場遭遇戰:仍保留著上世紀傳統秩序和圈層規則的文學圈,與正在迅速勃興、但力量雜糅的網路輿論場正面遭遇。目前來看,文學圈尚未想出恰當的辦法,去回應這樣一個不容忽視的聲音。
採訪接近尾聲時,“抒情的森林”告訴我,他剛剛下單了最近大火的小說《泥潭》,這本小說因為作者的獲獎感言而吸引了廣泛關注。我心裡一緊,他連忙解釋:“你不要搞錯了,我不是想要尋找貓膩才下單的,我是抱著期待,想看看這是不是一部好作品。”
開始“鑑抄”,純屬偶然
《三聯生活週刊》:你是怎麼開始做“文字比對”這件事的?
“抒情的森林”:起因是去年11月我想要做一個讀書賬號,分享我個人的閱讀體驗。沒想到在給小朋友讀童書時,偶然發現一套銷量巨大、獲獎無數的童書《故宮裡的大怪獸》居然跟日本作家安房直子的作品有大量相似之處。當時我的震驚是核彈級別的。

我一直愛讀文學,之前自然也知道郭敬明、林培源等作家的抄襲爭議,聽說過一些學術圈腐敗、文學圈抄襲的例子,但那些例子極少像我在貼子裡展示的那樣是文字上一比一的復刻。兒童文學的銷量巨大,影響力持久,所以我覺得非常氣憤。可以說,最初刺激到我的是在童書中的發現。後來我就帶著這樣的目光去看我平時讀的作品,結果發現了一連串問題。
我不能說自己是個正義感爆棚的人,也想過還是做普通讀書博主好了。但讀書博主的賽道擠滿了人。後來我的朋友開玩笑說,“你自己開闢了一條賽道”。我只是因為一個偶然的契機,發現了一條自己的路徑,還有些人能聽懂我的話,就挺開心的。像我這樣的讀者,可能也就這點小追求。
《三聯生活週刊》:你最初發童書相關的帖子似乎沒有出圈。真正的影響力擴大還是從揭露幾位大眾視野內的作家作品開始的。你是怎麼發現他們的?
“抒情的森林”:首先,我是一個特別愛讀書的人。我發過一個帖子,2020-2024年這五年我在京東買書花了七萬塊左右,差不多每兩天就收一個快遞。我自己看書的傾向是純文學和社科類書籍,也關注文學新人。文學經典和文學期刊我都讀。
我揭露的作家,本來也都在我的閱讀範圍內,不過也有些“玄學”的感覺。讀到蔣方舟的小說,是因為朋友給我推薦她的書評,我又想到判斷一位作家的寫作水平最好去讀讀她的小說。而焦典這樣的文學新人,進入我視野主要和宣傳有關。她的小說集帶著很多吸引人的標籤,比如名家背書、鄉土題材等等,營銷策略就是要追求吸引到讀者的最大公約數。其實很多新人作家的書我都會翻一翻,沒想到發現了一個“驚喜”。
《三聯生活週刊》:很多人感嘆,從無數作品中找到對應的段落看起來是個不可能的任務。能不能分享一下你“查重”的方法?
“抒情的森林”:其實我的做法是很初級的。我不是純手工查重,沒有誰的記憶可以好到這種程度。我最多用到百度上面免費的學術論文查重軟體。我覺得編輯應該有更專業的工具。具體來說,分幾種情況。
第一種是作者借用了原作中非常獨特的情節。或者涉及到我非常熟悉的作家,主要是依靠我自己的閱讀經驗。比如常怡的作品裡面,講到貓身體裂開裡面鑽出一個人的情節,我立刻想到了麥克尤恩的《夢想家彼得》,因為那是他寫的唯一一本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
另一種情況是,我覺得某個片段在前後文中顯得非常突兀,不像是同一個作者寫出來的,但我也一時想不起在哪裡見到過,就檢索一下。比如最近我曬出來的徐衎這一段“你就像一隻看似龐大的抹香鯨,孤獨地死在我記憶的腦海裡”,就是因此發現的。
第三種情況是我也沒有預料到這段文字是抄的。比如最近我貼出的一段話,“許多技能,都是要花錢才能學到的,學電腦,至少要有臺電腦,學音樂,要請得起老師”。起初我覺得是無關緊要的大白話,沒懷疑有什麼貓膩。結果放進查重軟體裡一查,居然是從一篇公眾號文章裡來的。
儘管我只揭露了幾位作家,但我發現他們模仿的物件中,麥克尤恩、加繆、馬爾克斯、福樓拜出現的機率特別高。我相信編輯們都很忙,沒辦法看過作品的都記得。但我覺得就算沒有我這麼細緻,藉助工具也是很容易辦到的。
《三聯生活週刊》:發一個類似的帖子,要花費你多長時間?
“抒情的森林”:我看書的時間比較隨性,看書速度也比較快。這件事情耗時,主要在於看帖的人會提出一些要求,比如要上下截圖排列,找到具體的出處,要在圖上標註一下,確實挺耗時間的。一篇帖子從整理到釋出,其實主要時間花在標註上面,要花一兩個小時。打個比方說,以前如果我一天看兩小時書,現在就變成四小時。所以這也確實一定程度上影響我的生活和工作。
《三聯生活週刊》:關於“抄襲”的定義,一些業內人士可能和你看法不同。整體來說,判定文學抄襲的標準是很複雜的,而且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指控。對於這些觀點,你怎麼看?
“抒情的森林”:我現在很少在貼子裡用“抄襲”這個說法。我就是想要避免這種爭議,所以發帖就演變成了現在的形式,直接上對比圖,標題只說“異曲同工”。我覺得只要懂中文的人,就知道我說的是怎麼回事。
法律意義上的抄襲,當然是由判決確定的。而我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沒有義務發起訴訟,畢竟訴訟是作者和原作者之間的事情。但我覺得如果一個作者或者編輯,覺得我所舉的例子完全錯誤,那他的反應不應該是沉默。
我也非常謹慎地把我帖子的內容,儘量限制在文字的比對方面。比如有的被我指出的作家,他們過去的創作談會說到很多自己寫作的心路歷程,現在看來有些諷刺。也有些知名作家,身上一直有各種各樣的流言爭議。但那些我都不談。我只曬出文本,不會去質疑作家的其他方面。
你說的的這些編輯、律師的意見,我其實聽到太多了。評論區也好,身邊的人也好,都會對我說。但沒有一個編輯敢公開站出來說,我列出的這些段落不是抄的。我相信只要是懂中文的人,看了我列出的例子,就知道是不是雷同。這需要引用什麼法律法條嗎?
我們如何理解沉默
《三聯生活週刊》:文學圈面對你提出的質疑基本沒有正面回應,你怎麼理解這種沉默?
“抒情的森林”:我覺得沉默的原因是顯而易見的。怎麼回應呢?是否認還是辯白?如果要否認抄襲,他們沒有站得住的角度。現在我提到的幾位作家,基本上沒有還手之力,只能求同情,求放過。有一位童書作家伍劍發帖說我鑑別方式站不住腳說我用了AI其實我從頭到尾都沒用AI像這樣來跟我“對線”的,水平都非常有限。
我理解大家為什麼都不說話。因為本來在一個圈子裡,都熟門熟路。大家都有本能的自我保護心理。我覺得也沒必要逼他們出來說什麼,作者應該文責自負。事實上,我沒有在等作家的回應,而是在說他們最好自覺。
《三聯生活週刊》:你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有沒有預想過會產生怎樣的影響?現在的影響範圍有沒有超出你的預計?
“抒情的森林”:有預想到的部分,也有沒想到的部分。我發童書的帖子的時候,以為這是個很大的新聞,我會迎來“網際網路上的五分鐘”,但起初發了一個月,一篇帖子只有幾十個贊,聲量比我想的小很多。
但我現在覺得,帖子引起的反應,已經超出我的意料之外,算是很好了。比如我聽說很多編輯在潛水看我的帖子,我覺得是真的。我也透過這件事認識了一些作家、編輯、記者,這可能是我做普通讀書博主十年也積累不到的圈層。當然他們跟我的關係很多都是點贊之交。但放在平時,我這樣的普通讀者是不可能與他們結交的。
我覺得圍繞我的帖子,能夠形成一種氛圍也挺好的。我有個帖子下面,有位讀者說有篇小說是抄襲的,我說你可以自己去發帖。他也發了小紅書,現在應該有兩千多個讚了。但有時我也感到很無力。因為兒童文學的那幾套作品,我扒完了以後,對方沒有回應,書依然賣得很好。不過常怡在我發帖後,沒再公開露面過。
《三聯生活週刊》:從來沒有相關人員聯絡過你嗎?
抒情的森林:有的作家在後臺私信我,把病例發給我,意思是我快把他“逼死了”。還有的作家雖然沒有直接道歉,但是承認她以前不成熟。有一位大刊的編輯找過我,我就不說他的名字了。因為我扒出的不止一位作家,都有作品發表在他們期刊。他來私信我,大意是“作者那麼長的稿子都寫完了,這些片段應該不是主觀故意的接著他又問我能不能刪帖。

《竊聽風暴》劇照

我起初不知道他是誰,後來經人提醒才發現是業內非常資深的編輯,所以覺得很憤怒。面對我的帖子,他下意識的反應是“這件事最好不要發生在我們這裡”。他不是在討論作者抄了沒有,而是在討論這個事情鬧大了不好。所以我就很嚴厲地回絕了,我說“你到現在還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三聯生活週刊》:目前看來,你的帖子對作家的影響可能不在於某篇作品的抄襲問題,還可能透過網路輿論被放大,波及到作者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這些附加效應,可能超出合理範圍。你會因此有心理負擔嗎?
“抒情的森林”:說實話,我沒有,我們都是社會人。正如我前面說的,文責自負。比如90年代作家葉蔚林也是因為抄襲別人的小說而“社死”。現在的作家也是一樣,如果你本身享受了網際網路時代的營銷帶來的紅利,那麼現在因此受到的反噬也是對位的。
另一方面,他們的行為也擠佔了別人的機會。當你用這些作品獲得發表機會,贏得曝光,另一個人就失去了這個名額。他的可能性就被抹殺了。難道我們只看到一個作家被揭露之後,可能受到的冷眼、批判、拷問,就不去想想那些從沒有過機會的人?
確實我做這件事,是會對作家的前途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但我也希望,如果你還有文學夢想,就繼續堅持。因為那些都是你從前做的事情,你現在如果還能寫好小說,你就去寫。
未盡的餘波
《三聯生活週刊》:你從去年開始到現在,堅持做這件事的動力是什麼?
“抒情的森林”:主要是成就感。我是偶然開始做這件事的,結果發現正向反饋居然很多。來跟我對質的人,水平都很有限,連我幻想中的那種筆戰都沒有發生。二是我不愁素材。其他型別的博主可能發愁明天發什麼取悅粉絲,但我不同,好像作家們在源源不斷給我提供素材。
還有一重動力。我其實是個怕事的人,但不喜歡被當軟柿子。如果我發了貼,就說明是實錘,你捱打一頓就行。但有的作家粉絲用刷屏、惡評這種手段攻擊我,我就會怒了,連發好幾篇。我發過幾篇嚴厲的話,比如“當一個讀者的意見變成憤怒”。現在作家的粉絲們也都知道我的脾氣了。
我承認既然發出了聲音,當然希望更多人聽見。你可以說我(不斷髮帖)是為了吸引關注。不然我上網是為了孤芳自賞嗎?但我不是為了紅,大家的關注點應該在於我說的問題是不是存在。一個人要想被聽到,有時候是需要大喊的,但我認為我沒有做得太離譜,只是陳述事實。
《三聯生活週刊》:你的帖子受到很多文學青年的關注,有的網友可能把你看做文學圈的正義使者。你怎麼看這種聲音?
“抒情的森林”:我挺怕這種標籤的。前兩天有個評論說我是“文學圈的紀檢委”,有幾十個點贊。當然他們對我抱有很大的善意,但我也挺怕這種標籤的。
我覺得很多期待超出了我的能力範圍,比如有個詩人和女朋友分手了,女生就來找我說要不要去查查這個詩人寫的詩。或者有人說你能不能查一些更大牌的作家。我就發了個表情包,“我不是閒人”,我還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三聯生活週刊》:其實我們生活在一個文學式微的時代。跳出這個圈子看,作家有沒有涉嫌抄襲,可能沒有太多人關心。但文學似乎對你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可以描述一下你自己嗎?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抒情的森林”:首先我不是出版圈內的人。我肯定不是一個作家,也從來沒有在出版社工作過。我目前還沒有成為一個作家的夢想。我並不是出於仇視、反感或者嫉妒去做這件事的。
我不能具體說我的工作是什麼,只能說大概從兩年前開始,我就辭去了朝九晚五的工作。現在能夠比較自由分配自己時間和精力,並不是坐辦公室的上班族。
我之前的工作強度很高,主要是研究趨勢預測網站,做成趨勢研究報告,看起來高階,但也不知道有沒有實際意義,做久了挺耗人的。但這種高強度的工作也讓我變成了一個長期主義者。我可以透露一個資訊,我已經在家鄉跑了11屆馬拉松。這一方面說明我是有“肌肉力量的”。不要覺得我是一個可以隨意被拿捏的人。另一方面,說明我的私人生活乏善可陳,就是個安靜讀書的人。
《三聯生活週刊》:你期待的結局是什麼樣的?
“抒情的森林”:其實有記者問過我,你的訴求是什麼?我覺得這是挺可笑的一個問題。我可以很清楚地說,我跟文學圈沒有關係,我只是普通讀者。只要作者、編輯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那就是一個很好的交代了。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小雅 / 稽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