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第一天,2億人被無情“拋棄”:中國式父母的卑微,讓人心疼

作者:肖肖

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
這兩天,在網上刷到一個影片:
一個拄著柺杖,腳步發顫,身型佝僂的老人,站在村口送女兒女婿回城裡上班。
此時已是深夜。
子女反覆勸說,讓父親先回屋休息,怕他站久了身體撐不住。
但老人說什麼都不肯。
還反覆叮囑著:
“太晚了,路上開車一定要注意安全。”
“到了給家裡打個電話,報個平安。”
“回去後,千萬要照顧好身體,有空多回來看看啊。”
子女應聲和著,隨後上了車,把車開遠了。
可直到車燈已經消失在視線中了,老人依然站在原地呆呆地看著。
那一幕,讓十點君覺得有些心酸。
突然想起《親愛的安德烈》中說:
“所謂父母,就是那個不斷對著你的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每年一到春節,總會讓人喜淚參半:
喜,是因為能和全家人團聚熱鬧;
淚,則是因為這難得的相聚實在短暫。
以致讓人說不清:
這到底是種獎勵,還是裹著糖衣的“懲罰”。
也難怪很多人都說:
“春節,就像是做了一場熱鬧的夢。
一場需要等待360天,才能換來5天的美夢。”
01
他鄉的當頭月
不如故鄉的一盞燈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
“走過很多路,但永遠最喜歡回家的路。”
其實就在幾天前,這場回家的幸福才剛開始。
有人開車從深圳穿越900多公里,回到了老家湖南懷化。
當經歷12小時的顛簸終於到家時,看到了父母都守在院子裡等待。
小孫子一下車就撲進了奶奶的懷裡。
兩人笑呵呵地抱了很久。
那瞬間,所有疲勞被一掃而空。
“不管路上多累,團圓就是回家過年的意義。”
也有小夫妻因為路上堵車,凌晨4點才到家。
卻發現爸媽不僅沒睡覺,給他們留著門,桌上留了飯。
還把院子裡和房間裡的燈全都開著。
看到孩子們平安到家了,又放鞭炮為他們接風洗塵。
“他鄉的當頭月,永遠不如故鄉的一盞燈。”
大概很多人的父母,都和前文的爸媽一樣:
一聽說孩子快回家了。
就一天天眼巴巴地盼,茶飯不思。
等到回家那天,甚至連覺都不睡了,定要等孩子到家才心安。
以前十點君也會心疼父母的等待,想著:
“要不,下次別提前告訴他們了。”
但如今卻漸漸變了想法:
或許,期待也是一種幸福。
岳雲鵬的母親就曾和兒子說:
“如果你提前一週告訴我‘你要回家’,我會開心一禮拜;
如果你提前一個月告訴我,我會開心一整個月。”
爸媽想要的很簡單。
見孩子一面,看看孩子的變化,聽聽他最近發生的事。
多一起待待,多說說話。
這份喜悅,連帶著見面之前的等待都成了甜蜜的。
只可惜,這場相聚實在太短暫。
而熱鬧後的分離,更讓人悲傷。
有人因為要值班,得提前離開家。
媽媽聽到後,急得直跺腳。
“大過年的,上什麼班呢!”
可急歸急。
當平靜下來後,又著急忙慌地去包餃子、做飯菜。
給孩子準備了一大箱的年貨,讓他值班時也能好好吃飯。
也有的媽媽,在孩子臨走前硬塞了一個保溫杯。
叮囑女兒:
“一定要先洗再用。”
等孩子上車後擰開保溫杯,發現裡面有一打100塊的現金。
那是媽媽一年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錢。
她知道女兒一向要強,報喜不報憂。
但又怕孩子在外錢不夠花,多受罪。
所以才使了這個“心眼”。
還有的爸爸因為大雪封路。
於是扛著女兒30斤的行李箱,在厚厚的積雪中走了10裡山路。
絲毫不提自己腰椎間盤突出的疼痛。
直到把女兒送上了車,爸爸還在窗外笑著揮手。
可等車子開動,女兒再回頭時,卻發現爸爸正背過身在偷偷抹眼淚。
你們看。
爸媽的愛總是無聲,卻又滿溢的。
它們藏在被年貨塞滿的後備箱裡,藏在車已開遠,卻仍在注視的目光裡,藏在打掃乾淨的房間、熱騰騰的飯菜、燈火通明的等待裡……
細微、瑣碎、不起眼。
但只要我們留心,便能明白其中的深沉。
02
只要爸媽還在
我們永遠有家回
有句話叫:
“不管多大,只要爸媽還在,我們永遠是孩子。”
一位97歲的老父親,聽說51歲的女兒發燒了,非要親自去看看:
“你咋了?吃得下飯不?上不上醫院啊?”
好不容易被外孫勸走了,20分鐘後又自己顫顫巍巍地走了回來:
“要不還是去醫院看看吧?
爸陪你,你不用怕。”
還有一個67歲的爺爺回老家看望90歲的媽媽。
一不小心在沙發上睡著了。
媽媽從屋裡拿了件衣服,輕輕地蓋在了兒子身上。
轉身又進了廚房,去做兒子最愛的紅燒肉。
等菜做好了,兒子也睡醒了。
嘴一張,就吃到了媽媽喂到嘴邊的肉:
“真好,還是小時候的味道。”
有一種父愛如山,是“有爸在,你啥都不用怕”;
有一種母愛如水,是“媽怕你冷,多穿點,別凍著”。
只要爸媽還在,我們總是有家回,有懷抱,有依靠。
又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個故事。
網友小林在折騰19小時後,終於生完了孩子。
當時已經筋疲力盡的她,根本顧不上剛生產完赤裸的下半身,只想眼睛一閉睡死過去。
然而小林的媽媽堅持伏在女兒身邊,拿著紙巾沾著溫水,一點點地擦拭著女兒腿上的血跡。
一遍又一遍,仔仔細細,裡裡外外……
直到都擦乾淨後,才幫女兒穿上了衣服,把她體面地送進產後病房。
那天從醫院回家的路上,母親坐在車裡一直哭。
心疼女兒在生產過程中受的罪。
可一到家,又馬上強打精神,給女兒燉雞湯。
那之後的一個月,小林的父母每天驅車幾十公里,來來回回地給女兒送飯。
生怕一不小心,女兒沒坐好月子會落下病根。
或許對旁人而言,那一晚的小林成了媽媽,受苦都是“正常的”。
但對於小林的媽媽而言,女兒永遠是女兒。
捨不得她吃苦遭罪。

永遠想把她捧在手心裡小心呵護著。

這便是父母:
不論他們多大年紀,永遠想為孩子遮風避雨。
“做一點,再多做一點。”
即便頭腦不再清醒,腳步不再穩健,能力不再強大。
但把最好的一切都給孩子,是他們刻在骨子裡的本能。
03
錢能再賺
但時光不會倒流
話已至此。
不得不提及,那個困擾全天下兒女的千古難題:
到底是該花時間多陪陪爸媽,還是多工作賺錢養家?
康輝就曾在《朗讀者》裡分享了自己和母親的故事。
在他媽媽生命的最後10年,健康狀況很差,但因為工作原因,康輝很少能在旁陪伴。
媽媽不僅沒有怨言,反倒每次在和兒子打電話時都會說:
“我沒事,你忙你的吧。”
遺憾的是。
最終媽媽病危的時候,康輝依然在忙工作:
正在機場的他,準備去國外完成一場重要的時政報道。
儘管事發突然,但工作耽誤不得。
無奈之下,康輝只能登上飛機。
也因此,錯過了和媽媽的最後一面。
“那天,我在飛機上哭的很慘。”
後來,康輝為媽媽寫了一篇悼文,想找一張母子倆的合照作為配圖。
但翻遍手機裡形形色色的照片後,才突然發現:
自己沒有最近和媽媽的合影。
“以前我總認為,以後還會有很多機會和媽媽合照。
卻不想如今再也沒有機會了。”
在康輝寫給媽媽的悼文中,有段話讓我很動容:
人到中年,像這樣的離別本不屬意外。
但無論做了怎樣的心理準備。
那一刻仍然有著太多的痛,太多的不捨與遺憾。
我竟沒有留下一件過去媽媽親手為我織的毛衣。
反而匆匆追逐著那些所謂新鮮的時尚。
畢淑敏曾在《孝心無價》中寫道:
“我相信每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
相信來日方長,自己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
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
世上罕有能陪我們走完一生一世的父母。
來不及,是盡孝中最痛的事。
在母親去世後,康輝時常想:
為了在工作中不辱使命,因而放棄陪伴家人的時光。
和為了更多地陪伴家人,放棄事業中重要的工作機會。
到底哪種才是更勇敢的選擇?
“我依然沒有答案。”
不只是康輝。
我想,這對所有人而言,都沒有“正確答案”。
但或許,能找到一個“不那麼遺憾的答案”。
再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一位76歲,有些老年痴呆的父親,在除夕夜問兒子:
“能不能待到十五之後再走啊,元宵有花燈。”
兒子拒絕了:
“我初七得上班呢。”
沒一會兒,父親又問了一次。
兒子再次拒絕了。
過了一會兒,父親又問了第3遍。
這次把兒子惹得不耐煩了:
“行了行了別問了,都說了不行,還得上班掙錢呢。”
父親沉默了,沒再說話。
過了幾天,兒子在收拾行李時,意外地發現了一本泛黃的日記。
上面記著父親寫的一段話:
“本想初七就外出打工,可5歲的兒子央求我元宵節帶他放花燈。
我想想,十天而已,也換不來大富大貴,就留下了。”
其實,對於我們這些子女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賺錢的確重要。
但錢是賺不完的。
而陪伴爸媽的時光不會倒流。
所以啊。
如果有機會,別糾結,抓緊機會回家陪陪爸媽。
哪怕只是一小會兒。
別讓他們的愛,變成無止境的等待與遺憾。
人生固然難以圓滿。
但遺憾能少一個是一個。
點個贊吧,祝願天下所有的父母能陪伴孩子久一點,再久一點。
THE END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
可以點選右下角的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