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回暖專案集中,京滬粵所佔八成份額

作者 | 宋威
來源 | 智合研究院
2025年上半年,IPO市場回暖跡象明顯,企業上市節奏加快,律師服務需求同步上升。從專案數量到費用分佈,行業整體走勢趨於積極。然而,在活躍表象之下,業務分佈依舊高度集中,京滬粵大所穩居主導位置,留給中小律所的空間依然有限。
IPO回暖,頭部律所繼續主導局面
根據iFind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A股共有51家企業完成IPO,較去年同期增長15.91%;募資總額達373億元,同比提升14.79%。
2020至2025各年上半年上市企業數量及募資情況
資料來源:iFind
整理/製表:智合研究院
在資本市場企穩的背景下,企業上市意願增強,為律師行業帶來業務增量。根據iFind資料顯示,A股IPO律師服務總費用達3.83億元,同比上升37.69%,呈現出明顯的回暖趨勢。
2020至2025各年上半年IPO律師費用及同比
資料來源:iFind
整理/製表:智合研究院
分上市板塊來看,創業板和滬深主機板仍然是IPO律師業務的主要來源。根據iFind資料,2025年上半年,創業板、滬深主機板、科創板和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15家、12家、7家和10家,對應律師費用分別為12616萬元、8057萬元、4918萬元和2197萬元。創業板和滬深主機板合計佔比高達81%。
2025上半年各板塊律師費用分佈
資料來源:iFind
整理/製表:智合研究院
從法律服務的供給端來看,IPO業務具有極高的專業門檻與複雜性,涉及公司治理、財務合規、資訊披露、監管協調等多個維度,因此一直是頭部律所展現綜合能力的關鍵領域。
縱觀2025年上半年的IPO分佈情況,依然延續著“強者恆強”的行業格局。從具體律所表現看:
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以9個IPO專案登頂上半年榜首,專案收入突破6000萬元。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浙江天冊律師事務所、廣東信達律師事務所、北京德恆律師事務所和北京海潤天睿律師事務所緊隨其後,業務數量分別為6個、3個、3個、3個、3個,專案收入分別為4618萬元、3524萬元、3029萬元和2597萬元。
2025年上半年各律所IPO專案(已上市)數量及收入情況
資料來源:iFind
整理/製表:智合研究院
從地區分佈來看,京滬粵三地律所幾乎瓜分了整個市場的主導份額。根據iFind資料,2025年上半年,北京地區律所IPO專案數量位居首位,高達22個,佔比43%;上海和廣東緊隨其後,IPO專案資料分別為13個和7個,佔比分別為25%和14%。整體而言,三地律所合計佔據大部分市場份額。
2025年上半年分地區律所IPO專案數量
資料來源:iFind
整理/製表:智合研究院
格局未改,中小所仍難破圈
IPO受理專案是資本市場活力與潛力的重要體現,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未來市場動向。iFind資料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共受理177家企業IPO申報,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和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仍然位列前二,其餘專案也基本被頭部律所瓜分。
2025年上半年各律所IPO專案(已受理)數量及收入情況
↑↓滑動檢視更多
分地區來看,北京、上海和廣州的律所仍然佔據主要地位,其中北京律所專案數量更是高達102個,佔比總量比例近70%。
2025年上半年分地區律所IPO專案(已受理)數量
資料來源:iFind
整理/製表:智合研究院
在各交易所層面,京滬律所仍佔據絕對主導地位。根據iFind資料,2025年上半年北交所受理IPO企業數量共計115家,其中京滬粵律所代理的企業數量共計98家,佔比85%;上交所受理IPO企業數量共計30家,京滬粵律所代理的企業數量共計27家,佔比90%;深交所受理IPO企業數量共計32家,京滬粵律所代理的企業數量共計29家,佔比91%。
2025年上半年不同板塊分地區律所專案(已受理)數量分佈
資料來源:iFind
整理/製表:智合研究院
中小所的現實困境
儘管IPO市場整體向好,但專案資源依舊集中於少數頭部律所。中小律所的參與度極低,難以在現有格局中撕開缺口。
IPO業務對專業深度、組織能力和流程把控的要求極高,單個專案週期動輒數月甚至超過一年,任何環節出錯都可能導致整體失敗。這種高強度、高風險的業務形態,對團隊穩定性和資源排程能力提出了嚴苛挑戰。對中小律所而言,往往難以承受長期投入與不確定回報並存的壓力。
專案經驗的缺口也是一道現實壁壘。企業在選擇律所時越來越看重過往案例,頭部律所憑藉已完成專案形成正向迴圈,而多數中小律所則因“沒有做過”而被排除在候選名單之外。履歷不足成為一種結構性限制。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人才的流動。熟悉IPO流程、能獨立推進專案的律師極為稀缺,而中小律所缺乏持續的專案資源與發展空間,很難長期吸引或留住這類人才。人員不穩定直接影響事務所整體的專業輸出能力,也使得原本就脆弱的業務線更難展開。
在市場集中化趨勢下,中小律所面對的不是一兩項挑戰,而是一整套系統性制約。這些問題的存在,並非源於短期失策,而是多年來行業生態分層的自然結果。
結語
IPO市場的回暖正在推動法律服務需求回升,也讓行業內部原有的結構性差異變得更加清晰。專案總量增長的同時,資源分佈仍舊集中,頭部律所的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
從企業選擇律所的標準,到監管機構對申報材料的要求,穩定性與履歷導向愈發明顯。在此背景下,律所間的競爭正在由單一專案博弈,轉向長期能力與體系建設的比拼。組織規模、經驗沉澱、客戶路徑,正逐步拉開發展間距。
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IPO法律服務的集中趨勢仍將持續,而圍繞“是否具備持續接住大型專案能力”的判斷,也將成為律所分化的重要分水嶺。
本文作者
宋威
智合研究院高階研究員,專注於法律服務、法律科技市場研究與觀察
關注智合
和百萬法律人同行
責編 / 吳夢奇Scott編輯 / 顧文倩Aro
分類 / 原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