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公眾號點選右上角“…”設置星標 ↓
自2018年美國發起對華技術戰以來,中國在半導體產業的“卡脖子”困境就一直是公眾、媒體、產業和政策各界的關注焦點。而2022年以來,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和國際競爭,更進一步放大了國內的焦慮。事實上,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起步並不算晚,早在1965年中國就研發出第一塊積體電路,僅比美國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積體電路晚了七年。並且,在冷戰背景下,中國在早期建立起了相對自主、全面的半導體產業鏈。那麼,看上去起步不錯的中國半導體產業,為何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展之後,依然會面臨“卡脖子”的命運?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回頭去看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整個歷史,考察不同階段的內外環境和經濟社會條件,如何塑造了技術戰爆發之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格局和特點。在本期播客中,李寅老師簡要但又相對完整地回顧了中國晶片產業從誕生一直到中美技術戰爆發的發展歷程,為我們理解這個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歷史參考。
本期嘉賓:
李 寅,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創新經濟學、產業政策、新興技術治理。
在本期節目中,你可以聽到以下內容——
-
計劃經濟時期中國半導體產業如何起步
-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艱難探索:從無錫742廠,到908工程,再到909工程
-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結構和正規化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
美國貿易戰和技術戰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意外影響
本期播客節目可在以下平臺收聽:



↑也可在微信平臺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