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帶娃與養老,海外華人父母的現實生活與挑戰|北美候鳥海外華人社群

更多在美生活養老幹貨,敬請關注公眾號,歡迎加入【北美候鳥社群】各類家長群養老群參加線上線下活動、交流分享經驗。合作\投稿\聯絡我們: 
更多赴美養老、移民、海外生活的攻略,請檢視文末。歡迎留言。進群請關注公眾號。
在北美候鳥的家長群裡,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叔叔阿姨們的分享關於帶孩子的不易,在我們的年輕人群裡,也時常瞭解到子女們對於父母們帶娃的看法。我們理解到,兩代人之間的隔閡不僅僅是溝通和看法,有些是愛與責任導致的天然邊界隔閡無法輕易逾越。今天這篇文章,希望能夠讓父母們瞭解和孩子們生活的邊界,也希望孩子們能理解到父母們的內心需求。歡迎留言評論,更歡迎指正和分享您希望瞭解和分享的話題。
>>推薦閱讀:

隔代帶娃與養老,海外華人父母的現實生活與挑戰

文 | 北美候鳥社群 湯圓
圖 | 北美候鳥社群 各家長群家長們
我們常常見到,很多家長在出發去海外子女家之前都會很興奮的說"我們就要與孩子一家團聚了!",但在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常常可能是:"孩子馬上要生產了,我得去幫忙照顧孩子、再幫忙照顧孫子"或"孫子還小,總不能讓孩子們這麼累,我們能幫忙就得幫忙"…….種種表述與內心想法的差異,折射出海外華人家庭養老議題的複雜性:名義上的"家庭團聚"與"安享晚年",實質上往往很容易演變為,一場無休止的付出與責任。

一、從團聚養老到全職帶娃:意料之外的人生轉折

1. 啟程時的雙重期待

中國父母們對來到海外的孩子身邊,既有濃重的思念、又有強烈的責任感。大多數老人來到海外之前,都懷揣著雙重期待:既想和子女團聚,享受天倫之樂,又希望能為子女分憂。正如一位家長所說:“趁著我們還能動,儘量給孩子幫幫忙,減輕點孩子的負擔”。也時常能看到,各類資訊和攻略不斷的提醒大家,入境海關切記不要說是幫孩子“帶孩子”,因為外國人理解的帶孩子,並不是中國父母們認為的家庭團聚的行為,父母們的細緻入微的幫襯更像是一種“職業”行為。

2. 現實的轉變

"從早上8點到晚上9點,一刻不得閒。"原本期待的休閒養老生活,很快被繁重的育兒責任和家務所取代。一位剛來美國一年的奶奶分享:"本來說就幫忙帶幾個月,可現在孩子上班忙,請保姆不放心孩子完全交給別人,加上價格也太貴,我實在不忍心看著他們這麼辛苦。"
攝影:長白山(北美候鳥攝影群)

二、多重身份的角色衝突

1. 養老者 VS 照顧者

"回到西安就特別想那邊,擔心孫子;回到美國又特別想家。"這種情感的撕裂感,反映了老人們在"養老"與"照顧"兩種角色間的艱難平衡。他們既是需要休養的老人,又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這種矛盾的身份定位常常導致身心俱疲。

2. 在海外的“外國人” VS 海外小家庭的“支柱”

在美國,他們是需要適應新環境的"外國人";在子女們的小家庭裡,卻要擔任起維繫家庭運轉的重任。一位老人感嘆:"考了駕照,學用智慧手機,研究美國和現代流行的育兒理論,事事都要重新學,但還是得撐著。"

3. 長輩 VS “幫工”

"誰的娃誰做主。"這句話道出了很多老人的無奈。在子女家中,他們不得不按照美式育兒方式帶孩子,有時甚至被視為"專業保姆"。一位老人說:"有人說父母是專門來帶娃的,這話聽著特別扎心。",老人們往往容易覺得,自己做家務和帶娃是“專業人做專業事”,說這句話的時候,一位家長說,覺得暖心酸心又扎心,因為總算自己有點價值和熱量還可以為孩子付出,但又僅僅只是一個家庭服務者的角色。
《灣區傍晚》攝影:長白山 (北美候鳥攝影群)

三、性別差異下的不同境遇

1. 女性長輩的全能轉型

女性長輩往往更容易適應照料者的角色,但付出也更多。北美候鳥群裡一位家長說,“除了Costco購物外,農貿市場買菜、做飯、帶孩子、打掃衛生,事事都要管。"這種全方位的付出,甚至強度堪比996,往往讓她們透支了身心。

2. 男性長輩的價值迷失

對男性長輩來說,角色轉換的挑戰更大。今天,在北美候鳥的養老群裡,有一位曾經在高校任職的家長說,"以前在單位是領導,退休很久了也會被單位記得寫信電話問候,但是現在在孩子這裡,我連哄孫子睡覺都不會。"
曾經榮耀的職業身份的喪失,全新的環境、新的角色需求的演變、面對孩子家庭裡對家務和育兒的幫忙需求,甚至育兒能力的不足,常常讓他們陷入對自我存在價值的質疑。
《霜葉紅於二月花》攝影:liulijuan(北美候鳥西雅圖家長群)

四、代際觀念的碰撞與調適

1. 育兒理念的差異

"美國這邊不讓哄著睡,說要培養獨立性。"東西方育兒理念的差異,常常讓老人們感到困惑和無奈。但為了家庭和諧,多數人選擇了妥協和適應。

2. 家庭關係的重構

一些家庭找到了平衡之道:"我們現在住得近但不住一起,早上自己活動,下午帶帶孩子,晚上回自己家。"這種安排既保持了適度的付出,又維護了個人空間。

五、多代同堂家庭生活模式的探索

1. 建立明確界限

"幫忙可以,但不能替代。"越來越多的長輩們意識到設定界限的重要性。這包括時間的界限、責任的界限,以及經濟的界限。

2. 保持獨立性

一位家長說,"老窩不能丟,養老錢不能撒手。"經濟和生活的獨立性,是維持尊嚴和話語權的基礎。一些老人會刻意保持自己的社交圈,給自己週末或者定期放假,參加華人社群活動,維持生活的多樣性。
《大康河的秋》攝影:簡單(北美候鳥西雅圖群)

結語

海外華人父母的養老之路,從最初的"團聚"需求到實際的"帶娃"責任,折射出新時代下家庭關係的複雜演變。這不僅是個人選擇的問題,更是一個需要整個社會共同面對的課題。或許,解決之道不在於完全規避隔代帶娃,而在於如何在付出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在責任與自由之間尋求共識。畢竟,真正的家庭幸福,應該建立在每個成員都能保持尊嚴、尊重、自由和快樂的基礎之上。
更多在美生活養老幹貨,敬請關注公眾號,歡迎加入【北美候鳥社群】各類家長群養老群參加線上線下活動、交流分享經驗。合作\投稿\聯絡我們: 
【北美候鳥社群】
常用資訊彙總 2024.10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