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讓孩子用DeepSeek寫作業嗎?

我對DeepSeek說:“我想寫一篇文章,關於用DeepSeek做寒假作業的體會,請幫我擬一個標題”,它是這麼設計的:
我覺得DeepSeek挺自信的,甚至有點自戀。如果它有心,大概是真心覺得自己能當“導師”,還能幫學生“開竅”。它不僅高估了自己還大大高估了我家小朋友。這孩子才不會琢磨什麼“技術實驗”,一心想的是,趕緊把寒假作業湊合完,好去打遊戲,最好還能不被老師發現。其實,老師們八成也都用上了AI,孩子們用DeepSeek寫寒假作業,在他們那才不是“沒發現的秘密。”
《同學兩千歲》劇照
過年前幾天,DeepSeek的訊息在社交媒體上炸了鍋,都說這個AI特好用,女兒趕緊安了一個,目標十分明確:“過完年剛好要提交中期作業。”她先讓DeepSeek寫了篇觀鳥主題的遊記,遊的是家鄉的一個小湖。
南豔湖觀鳥記
清晨五點,我輕手輕腳地推開家門。天還未亮,空氣中浮動著潮溼的露水氣息。我背上望遠鏡和相機,騎著腳踏車向南豔湖駛去。
這座位於城市邊緣的溼地公園,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每年春秋兩季,數以萬計的候鳥在此停歇。車輪碾過柏油路面,發出細微的沙沙聲。路燈在晨霧中暈染出一圈圈光暈,像漂浮的蒲公英。
轉過最後一個路口,南豔湖的輪廓在晨曦中漸漸清晰。蘆葦蕩在微風中輕輕搖曳,發出"沙沙"的私語。我放好腳踏車,輕手輕腳地走向觀鳥臺。木製的臺階發出輕微的吱呀聲,驚起幾隻夜鷺,"撲稜稜"地掠過水麵。
東方泛起魚肚白,湖面泛起粼粼波光。忽然,一聲清脆的鳥鳴劃破寂靜。我舉起望遠鏡,只見一群紅嘴鷗正在淺灘處覓食。它們潔白的羽毛在晨光中泛著珍珠般的光澤,紅色的喙像點綴其間的珊瑚。一隻蒼鷺優雅地邁著長腿,在淺水中緩步前行,時不時低頭啄食。
太陽漸漸升起,湖面熱鬧起來。一群綠頭鴨排成整齊的隊形掠過水麵,翅膀拍打聲清晰可聞。遠處的蘆葦叢中,幾隻小正在築巢,它們忙碌的身影在葦稈間穿梭。忽然,一隻翠鳥如箭般射入水中,激起一圈漣漪,轉眼又叼著一條小魚沖天而起。
正當我沉醉在這生機勃勃的景象中時,一陣刺耳的轟鳴聲從遠處傳來。一群大雁受驚飛起,在空中盤旋。我循聲望去,只見湖對岸的工地上,挖掘機正在作業。那片原本是沼澤的棲息地,已經被填平了大半。
我的心揪了起來。望遠鏡中,幾隻正在覓食的黑翅長腳鷸顯得焦躁不安。它們纖細的長腿在泥灘上快速移動,似乎感受到了威脅。遠處,一群白鷺被迫離開棲息地,向更遠的湖區飛去。
太陽已經升得很高,湖面的倒影漸漸模糊。我收拾器材準備離開,耳邊卻迴響著此起彼伏的鳥鳴。這些美麗的生靈,它們的家園正在一點點消失。或許有一天,這片溼地將不復存在,這些動人的景象只能存在於記憶中。
回望南豔湖,晨光中的水面依舊波光粼粼。但願這片候鳥的天堂,能夠永遠留存。
這篇文章先是讓女兒驚喜了一下:“寫得不錯啊,能用!”然後開始質疑:“南豔湖能有這麼多鳥嗎?我都沒看見啊。”繼而猶疑:“這後面發揮得也太多了,又是工地又是挖掘機,這都沒影的事兒,而結尾那幾段有點矯情啊。”DeepSeek初體驗,女兒的結論是:文筆好、有深度,但是有點扯,還有點故作高深。她表示:“出於對老師的尊重和誠信,我還是自己寫吧。” 然後,這篇遊記就成為她文字類假期作業中唯一沒有使用AI的作品。
DeepSeek給我這個成年人帶來的衝擊其實更大,在看到這篇被女兒棄之不用的遊記時,我的感覺是:如果說豆包、KIMI還沒有對寫作這個工種造成絕對的碾壓,DeepSeek這回八成能做到。其實AI大模型出現之後,我就知道我們這些文字工作者要卷生卷死。果不其然,過去的一年中,越來越多需要文字處理的甲方開始選擇使用AI完成工作,實在不行才會去找像我這樣的“活人”。在業務接洽的過程中他們會表達這樣的期待:“找您來寫,就是知道您的水平是比AI強的。”然而,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我也無法保證,自己每次都能表現得比AI更好,“好”這個詞往往是要分情況討論的。現實就是,我們這些賣文為生的人要為同樣的酬勞付出更大的精力,偶爾還會收到甲方隱晦的吐槽:“花錢找你,寫得還不如免費的AI”。
《歡樂頌》劇照
DeepSeek橫空出世,可以想見,一大批寫作者會被淘汰。瑟瑟發抖之餘我也開始嘗試利用AI給自己的文章提供思路和靈感,甚至雕琢文字。打不過就抱大腿啊!推己及人,在技術狂飆的時代成長起來的10後,他們有興趣、有能力也有必要接觸DeepSeek這樣的產品,即便有時候是用來偷懶、對付作業。所以,我決定以此為由,放手讓女兒用DeepSeek做寒假作業。
AI做作業,果然不費媽。DeepSeek首先在道法作業上表現出了超高效率。作業要求對一本涉及法律知識的書籍進行精讀,並完成7個讀書筆記,包括摘抄、感悟、質疑和思考三個部分。老師列的書目,對成人來說也有一定門檻,孩子不願也沒空看,直接交給AI解決:“請提供羅翔的《法治的細節》的讀書筆記7篇,每篇約450字,每篇分摘抄、感悟、質疑和思考三個部分,每部分150字左右。” DeepSeek首先給出了一個範例,孩子發現,這個範例有點深奧、不太好用,隨後繼續提出要求:“給初中生當參考,簡單一些,不要例子,直接給出7個”。DeepSeek立刻生成了7篇符合女兒要求的讀書筆記,女兒毫無愧意地將它們抄到本子上。抄的過程中她忽然問我:“什麼叫程序正義?”我說:“你去問問DeepSeek”。
《家有兒女》劇照
道法的另一項作業是用學習到的知識點對新聞事件進行分析,新聞事件不難選,重點是必須要用課本上的內容。我提醒孩子:“亞冬會開幕了,寫它。”這次似乎不太順,孩子疑惑:“DeepSeek好像不知道亞冬會開幕了,一直在聊籌備的事。”我也好奇,這個AI莫不是不會讀新聞?倆人頭對頭研究了半天才發現,孩子沒點“聯網搜尋”,而人家的知識庫只截止到2023年9月,不讓聯網自然不知道這段時間發生了什麼。女兒笑著說:“不怪它,怪我。”
在其他科目的作業中,DeepSeek成了女兒的好幫手,大大提升作業效率。它能分析每個地區的地理地貌特點,列出各地建築、服飾、食物和自然條件的關係,讓女兒輕鬆就能完成地理的三個實踐作業;它能給出全世界各種鳥類的外觀和習性介紹,並按照初中生的水平翻譯成英語;它還給出了一個歷史小報和一個道法小報的設計方案。不到兩天的時間,女兒風捲殘雲,完成了所有細細碎碎的“花活”。
如果要分析利弊,其實很難說清。的確,孩子放棄了看一本好書的機會,不過這本書她原本也看不太懂,至少透過AI瞭解了書的核心內容和觀點;孩子沒有複習課本知識,還繞開了在網上搜尋資料並整合的過程,但是她透過AI找到了完成這些工作更有效率的方式;孩子在一些作業中偷工減料,但這讓她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部分,比如讓地理小報變得五彩斑斕,用觀鳥手繪填滿生物小報的空白處。
《好東西》劇照
時間走到了寒假的尾巴,所有的作業幾乎都寫完了,就還差一個讀後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或《詩經》。自己寫還是讓DeepSeek寫?這是一個問題。孩子決定先讓DeepSeek試試,經過了一個假期的錘鍊,她至少越來越會提問了:“請完成一篇《詩經》的讀後感,字數600字左右,涉及《詩經》裡草木和昆蟲,主題是‘《詩經》裡的自然迴響’。”
《詩經》的草木間,藏著文明的臍帶
當雎鳩的鳴叫穿透三千年的晨霧,荇菜仍在河畔舒展嫩莖,那些被風霜浸透的詩行裡,始終跳躍著原始的生機。《詩經》的韻律與山川同頻,字句與草木共呼吸,它用最古老的語法記錄著華夏先民與自然締結的永恆契約。
水鳥振翅的弧線是最初的比興,先民們從雎鳩的關關和鳴中捕捉愛情的韻律。在《王風·黍離》裡,黍稷的榮枯成為王朝興衰的映象,稷苗抽穗時周大夫的踉蹌腳步,踏碎了宗廟祭器最後的殘片。草木不僅是情感的喻體,更是歷史的見證者:桑中陌上的採桑女與樵夫對歌時,他們腳下被踐踏又重生的蓼藍,正默默編織著禮樂文明的經緯。
蟋蟀在《豳風》的七月流火中振翅,將農事節氣譜成二十四節氣的密碼。先民們觀察黃鳥啄食桑葚的軌跡,在《小雅·黃鳥》中寫下"無啄我粟"的控訴,這種樸素的生態意識比《寂靜的春天》早了二十五個世紀。楊柳的柔枝拂過戍邊將士的鎧甲,飄落的楊花便成了最早的邊塞詩意象,在《小雅·采薇》裡化作漫天風雪中的鄉愁。
最動人的是《周南·芣苢》中的集體勞作:婦女們俯身採擷車前草的姿勢,與田壟間拾穗的剪影重疊,勞動號子化作重章疊唱的韻腳。這些被朱熹斥為"鄙俗"的民間歌謠,恰是最純粹的生命詩學——當手指觸碰草葉的剎那,文明的基因便順著葉脈注入《詩經》的血肉。那些被冠以"風雅頌"之名的詩篇,不過是大地借先民之口唱出的古老歌謠。
今日重讀《詩經》,總能聽見渭水河畔的鹿鳴穿透鋼筋森林,看見南山腳下的薇菜在玻璃幕牆上投下綠影。當我們在電子螢幕前吟詠"蒹葭蒼蒼",那些沉睡的草木基因正在甦醒。這部用露珠與蟬蛻寫就的詩集,始終在提醒著被水泥隔絕的現代人:我們的靈魂深處,依然住著那個能與草木對話的古老部族。
孩子把DeepSeek寫的這篇文章發給我,附言:“寫得也太好了!”隨後又沮喪起來:“好得完全不像是我寫的。”“所以,你要不要提醒它你需要個初中水平的?”“算了,我還是自己寫吧,這篇文章裡提到的詩可以當素材,不過我喜歡最後一段,用它來壓軸。”女兒最終自己寫了一篇,用DeepSeek提供的句子作為結尾。之後,她把自己的作文發給DeepSeek,讓它提供文章所涉及到的《詩經》篇章和註釋,“作文裡提到的那些詩我得看看,不然容易穿幫。”讀後感,讀了才有感,有感再讀,本末倒置,不過好歹也算讀了。
作業寫完一身輕,我帶著孩子去郊區湖邊玩。郊區比城區冷,小湖上結了一層厚厚的冰。上午到達,逛到中午,陽光溫暖、氣溫漸漸升高,堅冰開始融化。冰面上出現一條條巨大的裂縫,伴隨著冰塊碎裂的聲音,有時是一聲脆響,有時又像沉悶的雷鳴。孩子側耳傾聽、兩眼放光。自然的造化如此神奇,讓人詩興大發,於是,我們讓DeepSeek賦詩一首。
《冰聲》
——立春第三日過葦岸觀融冰有感
碎玉在深處咳出裂紋
風解開冬日的繩結時
漣漪已從低音區漫過琴橋
白鳥驚起的剎那
枯葦正顫抖著
將倒影刺入冰層下的謎語
而斷裂持續發生,如遠雷
碾過光的褶皺。直到
整片湖面成為春天的擴音器
所有凝固的獨白開始流淌
水波推搡,在暮色中
替沉默鑿開一道溫暖的縫隙
詩寫得還是不錯的,但是這些文字帶給我的觸動遠不如孩子的那句感慨:“我竟然聽到了冰融化的聲音!”我想這大概就是人和AI的區別所在吧。女兒可以用DeepSeek寫作業,但沒法用它“行萬里路”,AI無法替代人類對真實世界的感知和探索。只要孩子們還對這個世界有興趣,願意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雙手去觸控,他們就不會因AI而迷失。
《少年新知》是《三聯生活週刊》旗下的原創青少年雜誌,我們的自我定位是人文思維啟蒙。我們希望這本雜誌能夠陪伴青少年一起直面真實複雜的世界,讓他們意識到,看待世界不是隻有一種方法。
自2020年6月創刊,《少年新知》已經推出45期雜誌。我們的主題涉及時間、魔法、友誼、家庭、偶像、未知、運動、冬日、海洋、傾聽與表達、網路生存、像偵探一樣思考、歷史、成長的煩惱、微觀世界、寫作實驗室、清單、博物館、愛情、野外、情緒、音樂、美食、建築、物理、秋日、漫畫、流行、故事、社團、身體、AI、南北朝、遊戲、古生物、語文、蘇東坡、廚房、旅行、希臘神話等。
許多願意為青少年寫作和繪畫的成年人加入了這本雜誌的創作。科學、遊戲、哲學、文學、心理學、藝術專欄的創作者不斷地輸送著前沿的研究和對日常生活的思考,試圖回應青少年對現實世界的困惑。

點選圖片,一鍵下單


《少年新知》訂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