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燕園到鄉野
走過江南塞北
情繫廣袤鄉野
用創新產業煥活古老的土地
他是何輝
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2021級碩士校友
到祖國需要的地方
紮根、生長、結果
在回應需求中創造價值,在實際行動中傳播善意
今時如此,日日亦然

何輝(右二)
為了引導畢業生到基層、中西部、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就業創業,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開展2024年北京高校畢業生就業典型宣傳季活動。北京大學校友何輝入選北京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先進典型。
打造農業發展軟硬體設施,服務農業生產和政府工作;深挖細分市場抓住市場空白,打造高階農產品品牌以產促農;打通農貿市場經營管理堵點,數字化升級改善農產品經營環境……作為農村數字化轉型與鄉村振興的踐行者,他在祖國需要的地方,書寫著北大青年的創業故事。
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參賽學生代表的回信中說道:“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青年是創新的重要生力軍。”何輝正是在實幹篤行的創新創業中為鄉村振興奉獻著力量,在人民需要的地方揮灑青春。

紮根鄉野,敢闖會創
創業就是不停地尋找機會,只有保持持續的行動力,才能在變化的市場中找到機遇;也要緊跟科技前進的步伐,找準一個細分賽道。
聽著琅琅的書聲,何輝在學校的自習室裡完成了首個專案合作。在這個過程中,憑藉對商業的洞察力,何輝和夥伴們不斷挖掘潛在的專案,逐漸勾勒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商業模式。在隨後的三年歲月中,他們在每一個承接的專案中沉澱底層技術,積累專利和軟著,為公司成長構築起堅固的競爭優勢。與此同時,團隊規模也由初期的3人逐步壯大,直到現在的規模。

何輝在做專案分享
“要知山下路,需問過來人。”何輝說,創新創業的初期,要主動向身邊的前輩學習討教,要敢於邁出步伐,以實際行動衝破未知的迷惘與困惑。在探尋創業方向的路上,他常常與來自各行各業的創業前輩及導師展開深入的交流探討,而這些經驗豐富的前輩與導師們,也都無一例外地慷慨相助。令他印象尤為深刻的是,竇文章教授悉心指導創業過程中的問題,更是曾經花了數個小時,分享自己少年求學和工作拼搏的經歷。以親身經歷深切激勵何輝,要“在實踐中找方向,在過程中去努力拼”。
一次偶然的機會,何輝與一位企業家深入交流。這位企業家被何輝對創業夢想的熾熱執著以及他所展現出的卓越能力所觸動,主動為他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專案機會。正是這次相遇,成為何輝創業征程的起點。

何輝在專案洽談中
2022年,在掌握了生產端的優質農產品資源後,何輝將目光轉向了消費端的優質農業產品領域。他敏銳地發現,在200至400元這一中端價格區間,是一個容易被市場所忽視的“空白地帶”。然而,何輝也深知,要想進軍這一領域,必須深度融合產品的創意、實用性和文化內涵。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與深入的市場調研,何輝決定從中國傳統的水果文化入手。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在中華文化中,桃以這樣一個華麗的方式出場。中國人對於桃的審美意趣源遠流長,花色妍麗,果稱佳品,桃子自古便被賦予長壽、吉祥與甜蜜的美好寓意。憑藉著對這一文化瑰寶的深刻理解與敬意,以生產端所精心遴選的優質桃子為基石,何輝團隊匠心獨運地打造出一款別出心裁的桃子禮盒 ——“果王來了”。
為了保證禮盒的品質與獨特性,何輝四處走訪,最終遴選出北京周邊及河北產區的優質桃子。禮盒不僅承載著桃子本身的特點,更凝聚著古往今來中國人的情感寄託,將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為消費者呈獻一份獨具一格的文化佳禮。短短幾個月內,“果王來了”就創造了不凡的業績。

就這樣,在專案的實踐中,在創新創業的洶湧波濤中不斷積累著寶貴的經驗與豐富的資源,他的航線愈發清晰,步履也更加穩健。而在一個個用心塑造的農產品品牌背後,他始終堅守初心,以實際行動助力農村經濟的繁榮,積極反哺農業發展,在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穩步前行。
談到創業秘訣,何輝說:“需於細微之處發力,要耐得住寂寞與孤獨,在實踐中構建起自己的商業邏輯,唯有如此才能更穩健地橫向拓展。”而這種“小步快跑”的模式,不僅能實現輕資產運營、降低資金負擔、提升自我造血能力,還能做到讓產品匹配市場,降低試錯成本。

“廣袤的土地上各種想法都能生根發芽”
2022年,何輝從北京大學畢業。在校期間,何輝一直修讀金融經濟,他說,旁人多覺得學習金融就會有光鮮的未來,其實也不然,他們也會在人生的分岔路口躊躇徘徊。在請教創業前輩的時候,師兄們也提示何輝:
選擇創業方向,一定和國家與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到國家需要你的行業中去。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將農業強國建設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在一二三產業中,農業是數字化滲透最低的行業,中國科技貢獻率對農業產出的影響在世界排名中處在中等偏上水平,農村廣袤的土地是大有可為的空間。

對何輝來說,選擇踏上鄉村振興的道路是心之所向。他對《紅星照耀中國》中“打著赤腳、眼裡有光”的形象情有獨鍾。做事有信心,堅持有信仰,即便是有困難,也要奮力向前。他堅信,農業的數字化程序是必然趨勢。
他選擇將農業數字化作為切入點,希望透過科技手段,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農民收入。在這個過程中,商業價值的實現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當前,他的創業版圖已成功涵蓋生產端的多元數字化農業軟硬體設施、農業產業專業諮詢服務、農產品採購加工業務,以及銷售端的市場數字化升級改造等多個關鍵領域,業務足跡廣泛遍佈重慶、山東、新疆等諸多地區。
夢想的萌芽,在北大的沃土裡深植。何輝談到,在學校,不僅汲取了導師與前輩的寶貴經驗與熱忱相助,還得到了啟動創業的悉心扶持與條件支撐。“對隻身在校外闖蕩的夥伴而言,學校的支援讓人感到很溫暖,像有港灣一樣。”在北大的歲月裡,個人的人生軌跡與祖國的命運緊密交織在一起。立足於自身所學,全力以赴地去創造價值,在服務社會的同時也收穫豐厚且意義深遠的個人回報。 就這樣,何輝從北大啟航,走向廣闊無垠的鄉村天地。

傳播飽滿的種子
何輝說,“微小之中蘊含著匯聚宏大的力量”。這在創業實踐的漫漫征途中得以彰顯,而放諸其他領域亦是同樣。每一次積極的行動,每一份善良的心意……涓滴細流自能匯聚無限江河。
一朵雲能推動另一朵雲。
何輝曾多次參加支教活動。從斯里蘭卡的棚屋到西南的山區,在跨越山海的支教路上,何輝與孩子們相互成就。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希望的傳承。能為當地的孩子們講講課本中外面的世界,給他們注入不一樣的活力,讓他倍感價值。當何輝為當地的孩子們傾心教導之際,淳樸善良的當地人也以別樣的溫暖與感動回饋於他,使何輝在心靈深處 “收穫滿滿”。
在斯里蘭卡支教期間,何輝寄宿在一位獨身老人家中,即使語言不通,回憶起也是異鄉中溫暖的港灣。村裡的孩子們的眼神像冉冉升起的紅日一樣明亮,滿溢著對世界的好奇與憧憬。無論是在課堂上充滿活力地汲取知識,還是在課餘盡情地嬉戲玩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散發著蓬勃的朝氣。這些珍貴的畫面與情誼,都讓何輝深深覺得,自己能夠為這片土地貢獻一份力量,能夠與他們一同成長,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
離開了支教地之後,何輝還會一直與孩子們保持著聯絡。曾有一位在西南地區支教時教過的小學六年級留守兒童,在時光悄然流轉多年之後,主動聯絡上何輝,並激動地告知她自己報考了北京的學校。收到學生的錄取訊息,何輝不禁慨然,問及學生緣由,回覆說是何老師在北京,那一刻,他感到無比欣慰,年幼時期的引導能持續到學生的成年。他希望將這份善意播撒到世界的更多角落,用教育照亮更多孩子的心靈。如若機會允許,他更打算去到非洲的曠野繼續他的支教之路,讓這股善意的微流溫暖更多土地。

有想法才不會被圈養。回首創業歷程,何輝認為迄今為止最大的成就,並非取得了多麼耀眼的業績,而是歷經風雨洗禮,至今仍堅守在創業的道路上。熱情不改、初心不輟,他依舊在這條道路上馳騁。談及未來,何輝神采奕奕地向我們講述他下一階段的規劃,言語間滿是堅定與執著,那是他向著 “給社會帶來積極影響” 這一理想繼續邁進的鏗鏘步伐。
瑪麗·凱·阿什曾說:“伸手摘星星,即使一無所獲,也不至於滿手泥汙”。他說,我們都要做摘星星的人,要向上伸展,既然有想法,為何不大膽去嘗試。既然設定了目標,就要讓理想照進現實。
“我們會經歷這樣那樣的困惑、挫折和失敗,但我們要始終相信堅韌不拔之志,定能助我們走向正確的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聽黨話、跟黨走,胸懷憂國憂民之心、愛國愛民之情,不斷奉獻祖國、奉獻人民。”近年來,無數北大人從“一塔湖圖”的學術殿堂奔赴祖國廣袤的基層一線,“將論文寫在田間地頭,用腳步丈量祖國河山”。他們以紮實的專業知識堅守於國家的戰略所需,以忘我的奉獻精神躬耕於群眾的急難愁盼,以高尚的為民情懷賡續著北大的精神傳統,在全國各地書寫著新時代北大人的奮鬥故事。北京大學校友會推出“我以初心赴山海”校友專題報道,聚焦北大校友在基層一線的生動實踐,一同聆聽北大人與民同心、與國同向的青春華章。

統籌:邱放
採寫:孟家琦、張祺祺
圖片:受訪者提供
排版:丁葉萱
責編:張張
稽核:李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