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拉賓法則|溫言細語才是家庭最佳溝通方式

Albert Mehrabian
梅拉賓法則(The7-38-55Rule),也稱為7-38-55規則,是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賓(Albert Mehrabian)在1971年提出的關於情緒交流的概念
梅拉賓法則深刻地揭示了人際交流中印象形成的複雜性: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對他人的第一印象,只有7%是直接來源於對方所傳達的具體言語內容。相比之下,聲音的特質,比如語調、音量等聽覺元素,對印象的形成起到了更大的作用,佔據了38%的比重。更令人意外的是,視覺元素,包括面部表情、肢體語言等非語言訊號,對印象的影響最大,佔據了高達55%的比重。
梅拉賓法則,
在家庭環境中同樣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個家庭的和諧,
很大程度上取決於
家庭成員之間是否能夠以溫和、尊重和理解的方式進行溝通。
作家梁爽在著作中敘述了一次與家人共度的難忘時光。
那是一個寧靜的夜晚,
她的雙親前來家中作短暫的停留。
當夜幕降臨,父母已進入夢鄉,梁爽與她的丈夫卻仍沉浸在客廳裡,觀看一檔充滿激情的辯論節目。
隨著節目的進行,
兩人因支援不同的辯手而產生了分歧,
爭論聲逐漸高漲。
就在這時,
丈夫的一個輕聲的示意讓她意識到家中的寧靜已被打破,她立刻調整了自己的聲音,變得柔和而低沉。
出人意料的是,
當梁爽開始用更低沉的聲音表達自己的觀點時,
兩人不僅沒有繼續爭執,
反而能夠平心靜氣地欣賞完了整個節目。
她發現,
隨著聲音的降低,她的語速也隨之放慢,語氣變得更加柔和,態度也更加溫和,不再像之前那樣情緒激動。
這次經歷深刻地影響了梁爽,
她感慨地說:
“我開始明白,大聲說話並不代表豪放,
而是一種對他人感受的忽視。
降低說話的音量,能夠顯著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因為大聲喊叫只會推開對方,
而輕聲細語則能拉近我們的心靈距離。”
自那以後,
在與家人的溝通中,
學會了控制自己的音量,
避免用高聲對親人說話,不再用大聲來解決問題。
她深知,愛是無法透過大聲吼叫來傳達的。
只有用溫和的話語與家人交流,
家中才能真正充滿愛與和諧的氛圍。
有一個發人深省的心理學實驗:
研究者錄製了母親以超過85分貝的音量說話的聲音,
然後播放給10位7至10歲的孩子聽,
並要求他們寫下所聽到的內容。
結果顯示,
只有13.3%的孩子能夠準確複述。
這揭示了一個現象:
父母說話聲音越大,
孩子的注意力越難以集中,
教育效果也難以實現。
研究表明,
處理同樣的事情,不同的聲調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當大人批評孩子時,如果用低聲調,孩子更容易接受。
父母的低聲教育,
會讓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接納,
從而更願意接受父母的教導。
採用低聲的方式育兒,
不僅對孩子是一種幸運,對父母同樣是一種福氣。

生活中,

我們經常看到大人高聲責罵孩子,
結果往往是雙方情緒越來越激動,
最後大人一肚子氣,
孩子也不服氣。
《正面管教》一書中寫道:
“最極致的教育,
就是既不懲罰也不嬌縱孩子,
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
把價值觀、社會技能、生活技能教給孩子。”
作為父母,
我們應該學會控制情緒,
不要讓隨意的吼叫傷害到孩子。
透過低聲育兒,
我們可以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寬鬆的家庭環境,
讓他們自由、自在、自信地成長。
只有這樣,教育才能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心理學領域,
存在一個稱為“表情暴力”的概念。
這指的是,當一個人持續展現出不悅或憤怒的表情時,對他人而言,這無異於一種精神上的侵犯和傷害。
在家庭關係中,這一點尤為重要。
面對矛盾和分歧,家庭成員應當避免以冷漠或怒容相對,因為這樣的態度只會加劇緊張和衝突。
相反,
當人們面對一張充滿微笑和善意的面孔時,
即便是再大的怒氣和問題,也更容易被平息和解決。
林語堂說:
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做遊戲。
幸福之家,
宛若一罈精心釀製的陳年佳釀,
它需要家中每一位成員以愛為原料,
用心靈去細心釀造。
維護和培養一個和諧的家庭,
是我們生命中最為關鍵且意義深遠的使命。
在家庭中,
每位成員若能常常說出溫暖人心的話語,
做出體貼入微的行為,那麼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將變得更加融洽,家庭的氛圍也將變得更加和諧溫馨。
讓我們一起培養有夢想的孩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