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8點聊聊「投射與認同」無回放⬇️

作者 | 明冬
來源 | 十點讀書
ID | duhaoshu
前陣子在小紅書刷到了一段影片,感觸良多。

影片中的女生Leah說,
她是個沒什麼朋友的人,但不妨礙她是個好人。她是個很容易跟別人相處的人,她只是沒有朋友而已。
簡單的一段話,卻得到了上萬點贊,引起了無數人共鳴。
有網友評論說:“我一直以為我是個‘異類’,我沒什麼圈子,連閨蜜都很少。是Leah治好了我的‘無朋友’羞恥症,讓我明白,沒有朋友不代表我性格有問題。”
誠然如此。
沒有朋友,也只是一種正常的人生狀態,並非低人一等,並不需要羞恥。
莊子說:“古代有種高貴如鳳凰的鳥,名叫鵷雛,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
在我看來,那些沒什麼朋友的人,往往也如鵷雛一般,行止有節,不輕結緣,非摯友不交,非深情不付。
不理解的人,會盲目給她們貼上“孤僻”“內向”“不會來事”等標籤。
理解的人才知道,這類人並非無情,他們多半隻是擁有以下3種特別的性格。

懂得低配社交
認真篩選圈子
知乎上有人提問:“有哪些道理讓你花了很多年才想明白。”
底下有個回答,讓人印象深刻:
讀書的時候,我以為朋友越多越好,圈子越大越好,寧願花掉半個月的生活費替幾個酒肉朋友買單,只為聽別人說幾句“夠朋友”。就好像一句簡單的認可有多了不得,彷彿額頭上印了一個“優質朋友”的章,走在街上都得撥開劉海,給路人炫耀。可“優質朋友”畢竟不能當飯吃,當我過幾天囊中羞澀,想問那些朋友借錢的時候,沒一個人替我解憂。我這才想明白,原來那聲“夠朋友”就跟小紅花一樣,離開幼兒園,就和廢紙沒兩樣了。那天晚上,我在微信大刪特刪,生活一下子輕鬆了許多。
回答的語氣十分調侃,但想說的道理卻很真誠。
不是所有的關係都是值得珍惜和維護的,很多朋友是劣質的,很多友誼是帶毒的。
一味付出過多,終將耗空自己。
倒不如從一開始就學著低配社交,篩選出一個讓自己舒服的社交圈,把那些多餘的人拒之門外。
央視紀錄片《零零後》中,有一個小女孩,名叫一一。
早在讀幼兒園時,她就已經想明白,自己並不喜歡過度的社交。

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在沙坑裡玩時,她就自己拿著小鏟子鏟來鏟去。
幼兒園中午吃飯時,大家都喜歡抱團去吃,只有她喜歡獨自享用午餐,享受獨處的時光。
家長、老師都嘗試過引導一一做出改變,但都以失敗告終;
很多人都擔心一一未來會變得孤僻冷漠,找不到朋友。
十年後,13歲的一一還是很愛獨處,但彼時的她已經有能力搭建一個穩定舒適的朋友圈了。
她沒有勉強自己改變,沒有和太多人結交,她始終有自己的想法。
正因如此,留在她身邊的朋友,都會尊重她的習慣和性格。
可以說,正是她那特別的性格,反而幫她搭建出適合的圈子。

生活中,還有很多長大後的“一一”。
他們大都對生活有態度有準則,對世界有思考有理解。
不追求合群,不強求融入哪個集體,而是用自己的魅力和性格,吸引適合的人,構成一方小世界。
這樣的人,從不介意用“社交濾網”,給不必要的關係做好“斷舍離”,為自己的生活樹立起明確的界限。
這樣的人從不怕身邊沒什麼朋友,他們的內心,自有一方桃源,隨時對話談心。

凡事自愈自渡
追求自身成長
亞里士多德說:“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
人在社會中,不可避免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再從中篩選出一些相互扶持,彼此陪伴,是為朋友。
人們花費精力維繫朋友,再從朋友那裡得到溫暖和關懷,如此迴圈往復。
但總會有些人,內心強大,目標感強,不太需要與誰抱團取暖,將精力都花在自我提升和成長上。
這樣的人,所需要的朋友自然少出許多。
前段時間,《如懿傳》重又火了一把,曾經的反派魏嬿婉,一夜之間口碑逆轉,成為全劇最爭氣的“奇蹟婉婉”。
魏嬿婉的原生家庭並不好,因為家中有個弟弟,她並不受重視。
她十幾歲時,母親為了多得一點錢,狠心送她進宮,讓她反哺原生家庭。
進到宮中後,魏嬿婉並未抱怨,反而時刻盤算著,如何讓手頭更寬裕一些。
她沒有把時間浪費在交朋友、混圈子上,只是一門心思工作,早日攢夠錢出宮。

為了謀一份好差事,魏嬿婉拿出了自己僅有的四十兩銀子,在純妃處求了份工作,陪大阿哥讀書。
可惜好景不長,因為和皇帝的一次交談,惹得旁人誤會,純妃找了個藉口調她去了花房。
全部身家打水漂不說,在眾嬪妃的授意下,她還處處被刁難受排擠。
這樣的霸凌,她一捱就是五年。
正是這樣的經歷,讓魏嬿婉明白,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所以她拼盡全力抓住機會,成為了皇上的嬪妃。
整個後宮中,她是最沒有朋友,最沒有背景的人,卻也是最肯學的人。
從一開始被斥責“小門小戶出身,無知粗鄙,連白瓷和甜白釉都分不清”,到後來射箭崑曲按摩樣樣都行,箇中辛苦,實難言說。
每一個沒有背景的人,往上爬的時候,樣子都不會太好看。
別的妃子都瞧不起她,但她爬得比誰都快,一路從宮女幹到了皇貴妃。

記得董明珠在接受楊瀾採訪時曾說:
我沒有朋友,但我不會因此孤獨。孤獨不孤獨是自己理解的,並不是因為你擁有很多朋友,你就不孤獨。
當一個人修煉到遇傷自愈、遇事自渡,自我寬心、自力破局時,他是一定不會費心維護什麼社交,融入什麼團體的。
有人一起進步,共同成長,固然很好,但只要你還在不斷向前走,能同行的路人總是有限的。
所以不必怕沒什麼朋友,潛下心來,去讀書、去運動、去做一切有意義的事情。
就讓忙於社交的人,收穫更寬的圈子吧;
那些追求成長的人,會收穫更寬的天地。

內心念舊長情
專注長期關係
曾看過一組始拍於1975年的閨蜜照。
在幾十多年的時光裡,四個人堅持每年都拍一張合影,從青春到衰老,悉數留影。


好物大都不堅牢,再美好的情誼,保質期往往也就幾年,季節到了,難免四散。
正因此,那些長情的人才格外稀有和可貴。
網友@吹雪分享過自己母親的一段故事。
在吹雪小時候,她總能聽到母親和一位小林阿姨打電話。
在她的印象中,母親的朋友很少,話也不多,唯有這個時候會像變了個人似的,電話一煲就是一下午,時不時放聲大笑,時不時淚流滿面。
在吹雪8歲那年,她所在的城市通了高鐵;
第二天,她第一次見到了那位小林阿姨,穿得很時尚,燙著一頭大波浪,一看就是非常愛美的人。
那天母親開心極了,吹雪記不清她們都說了什麼,只記得那晚的菜,都比平時豐盛許多。
小林阿姨走後,母親拉著吹雪說了一晚上,講她們的友誼,講從前的故事;
那時吹雪還小,聽到迷糊,也沒真正理解她們二人的感情到底有多好。

幾年後的一個夏天,吹雪的母親不幸罹患了癌症,為了方便化療,不得不將頭髮剃禿。
那陣子母親的情緒很差,總是想要放棄治療,醫生幾次提醒這樣對病情不利,希望家屬想想辦法。
就在吹雪和父親焦急時,病床的門口忽然探進一個光頭四處打量,下一秒,兩位光頭人士對視了。
再後來,母親的手術成功了,兩人開心得嘰嘰喳喳聊了一下午等頭髮長長後,要一起留什麼髮型。
吹雪說,直到今天,她回想起那兩顆光頭,還是忍不住想哭又想笑。
在那之前,她沒想過也想不到,一個愛美也很美的女人,會為了自己的朋友做到這一步。

常言道:“緣不輕取,情莫輕付。”
但凡長情之人,往往對待感情更加慎重,不會隨意與誰建立一段緣分。
總要走過漫長歲月,總要足夠幸運,才能在人海中遇到某位特別的人,成為一生的摯友。
他們大都是寧缺毋濫的,倘若遇不到那個知己,一直獨來獨往,也沒什麼大不了。
即使遇到了,也不貪多,有三兩人,便足夠相伴一生。
所以說,如果一個人沒什麼朋友,切莫武斷認為對方薄情冷漠。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在長情的人心中,從來裝不下太多朋友。
伴著幾個舊人,青絲至白雪,就已是人生最好的事。
寫在最後
Leah在影片的最後,誠摯地說:
如果你沒有很多朋友, 沒關係的,很多人都是這樣。獨立地去做一些事情,你會看到更自信,更美麗的自己。

我也想把這段話,誠摯地送給讀到這裡的你們。
如果你也沒什麼朋友,不必急於焦慮,不必自我懷疑,你自有你的華彩待放。
如常地走下去,你會蛻變得更自信、更美麗。
很喜歡蔣勳說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孤獨本身就是一種自由。”
人生在世,難得事事圓滿。
但至少,我們能從孤獨中,得到真自由,遇見真自我。

🌟明晚8點 武志紅直播🌟
⭕直播主題:
👉識別關係中的坑,深度解析人際間
重要的心理互動機制
–💎投射與認同。
💭如果你渴望擁有健康的關係,
🎀明晚8點,一起來跟武老師聊聊💕
無回放⬇馬上預約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