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了一年9塊9,攢599去吃一頓海鮮自助。高階自助正在捲土重來,且以海鮮作為招牌,從北上廣深蔓延到二、三線城市,引發排隊熱。
文|饒桐語
編輯|張輕鬆
高階自助,捲土重來
站在號稱「全北京頭牌」的海鮮自助餐廳第六季門口,孫陽被嚇了一大跳。
人也太多了。和裝修打造的歐式精緻風格不同,這家第六季,雖然開在一座金融大廈樓上,但場面比商場B1還接地氣。不分男女老少,遍佈各個年齡段的食客,通通擠坐在過道里等位,人群喧鬧,小孩亂跑,背景音則是服務員拿著小蜜蜂,扯著嗓子喊號。
孫陽擠進人堆,本想拿個號,卻被門口叫號的服務員果斷回絕:您還是晚市再來吧,現在拿號鐵定吃不上了。至於晚市,5點開始,但起碼下午3點就要來等著開餐——而這天甚至不是週末,也不是什麼節假日。猶豫幾分鐘,孫陽最終放棄了這頓飯,他越想越費解:不是說自助餐沒人吃了嗎?怎麼生意這麼好?

一些熱門餐廳,連取餐也需要排隊。圖源視覺中國
在孫陽的認知裡,在每個人都喊著「消費降級」的當下,最被青睞的,是那些低客單價的「窮鬼自助」,比如南城香3元一個人的早餐,或者19.9元的炸雞暢吃,再往上,就是滿記甜品人均40元的甜品自助,或者100元以內的烤肉自助,「不能更貴了」。
但在孫陽檢索過一輪之後,他意識到,這些門庭若市的高階自助們,價格一個賽一個高——比如第六季,晚市單人329元,午市單人289元,到了週末,還得再加50元,如果一家三口一起來,小一千就花出去了。另一家同樣被稱作「北京自助天花板」的銘門盛宴,海鮮品類更豐富些,因此單價還要再高出200元,人均價格算起來,比一些米其林、黑珍珠餐廳都貴。

不僅是在北京,貴价自助餐正在多個二、三線城市遍地開花,價格甚至更高,客流量更是超出預期。
在貴陽,一家名為「麗炙活波龍帝王蟹自助餐」的海鮮自助,人均540元,卻還是需要至少「排一個小時才吃上」,日常吃要等位,週末甚至要提前一週預定。有人站在人頭攢動的隊伍裡感慨,「低估了貴陽人的消費水平」,等好不容易進了店,光是排隊領兩回波士頓龍蝦,兩個小時的用餐時間就所剩無幾了。

貴陽麗炙自助,均價540元左右。講述者提供
而另一家名為「雍容薈」的海鮮自助,從成都起家,人均600元的價格,打出的招牌是「全成都最貴」,如今,連鎖店已經從成都開到了西安,下一步還要入駐杭州。在「蜂擁而入堪比菜場」的氛圍裡,好不容易搶到位子的食客們,留下了和孫陽一樣的評價:我還以為自助沒人吃了,原來是我誤解自助了。

西安雍容薈,排隊現場「堪比菜市場」。圖源@A.喜妹兒3287
甚至還有品牌,跟著這波風口,選擇逆勢漲價。比如一家開在福州的高階自助「雍和會」,去年9月,宣告從400元漲價到599元。為了配得上這個價格,店裡乾脆撤下了燉湯、熟食、熱菜,通通改成海鮮,宣傳語變成了「全場菜品500種,海鮮佔了490種」,愛爾蘭的鰲蝦,加拿大的象拔蚌,正是這些漂洋過海的高階海鮮,才能讓「天價自助」一座難求。
作為能吃、愛吃的年輕男性,27歲的尚曉幾乎每週都要吃一次自助,北京城裡叫得出名字的高階自助品牌,他都吃了一遍,打卡最多的一家,「已經5刷」。在他的記憶裡,早幾年,自己常去的還是一些日式或鐵板自助,比如赤坂亭、大漁等。但如今,他轉向了聲量更大的自助品牌,第六季、銘門盛宴、初色……清一色的海鮮自助。

北京第六季自助餐廳圖源視覺中國
看上去,這一輪捲土重來的高階自助們,紛紛把海鮮當成了制勝密碼,這一回,競爭變得更加簡單粗暴:板前、放題需要考驗廚藝和服務水平,而海鮮自助,只拼食材是否新鮮、高階,就夠了。
攢錢後大吃一頓的普通人
生活在貴州某個地級市的95後湯萌,去年就吃了一回開在貴陽的那家高階自助「麗炙」,湯萌盤算過,這頓人均500元的自助餐,是自己一年裡吃過最貴的一頓飯。
在這之前,她已經很久沒有吃過自助了——這幾年,自助餐沒人吃,都快成為一種共識了。
有食客這樣總結自助餐的凋敝程序:2009年,必勝客取消32元的自助沙拉,是自助餐歷史上第一次「滑鐵盧」。那些用胡蘿蔔做「鋼筋」、黃瓜砌「牆磚」,再用沙拉醬當「水泥」壘起來的沙拉塔,是70後、80後們逝去的青春,也是在消費慾望開始萌生的時代,留下的生動印記。

必勝客曾經的網紅專案「沙拉塔」圖源網路
而就在短短6年之後,風靡一線城市、可堪滿足商務宴請需求的高階自助品牌「金錢豹」卷錢跑路,則是自助餐賽道全面轉向衰敗的開始——生活好了,消費升級了,食客們不再喜歡那種餓著肚子進、扶著牆壁出的玩命吃法,「金錢豹」失去的客群,轉頭走進了那些更新潮、更精緻的fine dining(精緻餐飲)。後來留下來的高階自助,多為日式放題,雖然是自助,但也要靠選單點菜,算是兼顧了價效比和口味,也保留了一些精緻的吃飯格調。
但當下,這批開得風生水起的海鮮自助,可謂重回古早年代,走的是浮誇風、過剩風,而它們盯上的,顯然是湯萌這樣,更在意價效比的受眾。

人均500元以上海鮮自助餐廳的就餐環境講述者提供
湯萌不得不承認,只有海鮮,能夠稍微調動起自己久違的消費慾望。這兩年,丈夫開的奶茶加盟店生意不好,一家人還揹著兩套房的房貸,湯萌依舊深陷消費降級的持久戰裡。在她的日常開支中,最先被砍掉的是奢侈品,2020年那段時間,「感覺身邊的朋友都在討論奢侈品」,她也跟著買過LV的郵差包,現在變成只買「300元以內的」。
然後是護膚品,蘭蔻、雅詩蘭黛、海藍之謎,都從囤貨清單裡消失了,國貨成了更合適的平替。即便是吃,也沒有逃過「降本增效」的計劃。過去一年,一家人沒有下館子,也不再點外賣,講究的是吃得健康、省錢。
但不同於買包、買護膚品時的糾結,湯萌說,為這頓自助餐激情買單時,她甚至一點都沒有「肉痛」,滿腦子想的,都是宣傳影片裡提到的「波士頓龍蝦和小青龍暢吃」。
畢竟,口腹之慾或許是最難改變的身體記憶,她骨子裡,依舊是個捨得為吃花錢的人。錢包輕鬆的那段時間,湯萌沉迷吃榴蓮,一個月能連續買十幾個,花出去小兩千。
這樣任性的吃法,放到現在簡直不可能了。但這些高階自助,打出的招牌也有「榴蓮暢吃」,湯萌說,一想到,這些在自助餐廳裡擺得滿滿當當的小青龍、波士頓龍蝦,外面買一隻都要200、300元,要是在「平時都捨不得買」,很難不產生無限大的吸引力。
湯萌並不是個例,在一條關於高階自助的評論裡,有人形容,如今的海鮮自助,更像是「普通人的高階局」。不同於那個金錢豹是頂流的時代,人們賦予這些貴价自助的,已經不是奢華、商務範兒的旖旎幻想,而是對於價效比的極致追求。聚集在這裡的食客,或許並非「富人」,而是「攢錢後大吃一頓的普通人」。

食客們吃海鮮自助開始追求價效比,是否能吃回本成了選餐準則。講述者提供
對於自己為什麼喜歡吃海鮮自助,尚曉同樣一句話銳評:這都是「貧窮的表現」。
他說,如果自己有錢了,也願意去精緻的米其林單點。只是,要想同時吃到海鮮、牛排、鵝肝,就不是幾百塊能拿下來的了。而海鮮自助,一方面是可以用「相對少的錢,體驗足夠多的品種」,最重要的是,雖然一頓飯看起來不便宜,但錢包裡的錢肯定夠買單,那意味著一種絕對的安全感。
因此,不管裝修多高階、格調多高雅的高階自助,能否吃回本,依舊是衡量其魅力值的關鍵。
吃得多了,尚曉瞟一眼,就知道這頓能不能回本,海鮮則是最容易衡量的標準——他眼裡的,早已不是單純的食物,還友情附帶它的零售價。有牡丹蝦暢吃的,「吃40只就算回本」,因為牡丹蝦就算自己買,也要10元一隻。提供紐西蘭鰲蝦的,則是優質自助,因為回本更快,「一隻鰲蝦進價也要70元」。
後來,尚曉還給自己定了規矩,走進海鮮自助,無論如何,先吃刺身。畢竟,刺身不管多好吃,都沒有肉香。但凡先吃了烤肉、鵝肝,刺身就沒味道了,回本就是遙遙無期。所以,開局必須是店裡最貴的海鮮,鰲蝦、波龍、帝王蟹,中間再穿插幾隻海膽換換口味。

雪蟹腳和帝王蟹腳圖源視覺中國
和消費降級、主動選擇價效比的湯萌不同,尚曉對自己的消費水平心中有數,「回本」已經刻在了他的DNA裡。不光是吃高階自助要回本,就連吃食堂25元錢的自助午餐,也要吃夠才行。
洞察了這些消費心態,這些為普通人開放的高階自助們,也深諳自己的吸引力究竟在哪兒。在社交平臺上,那些探店博主廣告,不再強調奢華、誇張的裝修,也從不打造什麼洋氣、商務的氛圍感,而是怎麼「豪橫」怎麼來——三四個服務員,總要站在水箱前,對著鏡頭,提溜出滿滿當當的波龍,喊「鮮活波龍不限量,隨便吃」;擺了幾張大長桌的刺身碟,壘滿帝王蟹腿和櫻桃鵝肝,力求給人一種視覺震撼,博主們還要再配上一句足夠擊中每一個普通食客的廣告語:「不吃對的,只吃貴的。」
入駐的城市,也有講究。放眼看去,無論是成都、西安、貴陽,或者汕頭,這些高階自助大多選擇在二、三線城市開店。湯萌記憶裡,似乎就是2024年,貴陽颳起了高階自助的風潮,除了她吃過的麗炙,還有一些諸如鯨喜、悅牛仁等海鮮自助,人均都在兩三百往上,都不算便宜。

圖源視覺中國
當然,這些餐廳,都是湯萌去貴陽玩的時候吃的,她所生活的貴州地級市,尚且沒有這樣的消費力。生活在潮州的90後女孩阿軒也說,自己常去吃人均400元的花潮,同樣是去汕頭逛街時才會吃。換句話說,開在這些二線城市的高階自助,輻射到的人群其實更加下沉。
而在直播間裡賣餐券,則成了這批餐廳招攬更多受眾的法寶。以雍容薈為例,原價559元的單人午市,直播間裡只賣479元;659元的單人晚市,直播間裡只賣579元。主播口中,這些都是「秒殺價」,而過幾分鐘,優惠券就會售罄一次,不用等待,主播又會重新上一次連結。如今,這兩款自助餐券,顯示都已經賣出了1萬+。
視覺衝擊,疊加各種「優惠價」,很難讓人不感覺到划算,帶著「一年吃一頓,一次吃回本」的好勝心態,食客們把高階自助的熱度,烈火烹油般越燒越高。
還能火多久?
高階自助的風潮,也吹到了餐飲從業者們身邊。
在中國新餐飲產業聯盟發起人貢英龍的印象裡,這批高階自助,是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逐漸打出知名度的。而它們的特點是,投資較大,動輒千萬,有餐飲老手操盤,但出錢的老闆們卻往往「不是餐飲圈子裡面的老人」,而是一群來自金融、房地產等行業的陌生面孔。
相比起來,反而是餐飲界的老投資客們,更顯得保守些。一位餐飲投資人曾告訴每日人物,自己甚至「只投客單價低的」,如果人均貴,即便生意再好,也不會投了,原因是沒有復購。高階自助投資因此更難獲得青睞——很難形成大連鎖,一個城市可能就容得下那麼一家。
但有餘力的投資人,依舊願意砸錢開一家高階自助,貢英龍並不意外。這群人有自己的生意經,貢英龍身邊就有不少例子,比如,本身就做房地產,有自持物業,不需要繳納高額房租,「現在租也租不出去」,乾脆做起高階餐飲的生意。
更何況,自助餐的確是當下最火熱的賽道,業內更是流傳開來一句話,「值得用自助的方式,把所有的品類再做一遍」。

自助餐成了當下最火的賽道圖源視覺中國
在不少餐飲人看來,消費下行時,做自助,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不少熱度減退的網紅餐飲,都改成了自助餐,比如曾經的京城排隊王「哥老官」,如今是一家牛蛙自助館;明星火鍋店「賢合莊」,前兩年的標籤還是「割加盟商韭菜」,現在的標籤變成了鮮切牛羊肉暢吃。
同樣的邏輯運用到高階餐飲裡,高階自助有人經營,也就不足為奇。去年,大量人均三五百的高階餐飲宣告倒閉,貴价自助,承接的或許是願意花同樣價錢,吃到更高性價比食物的降級中產。
只是,自助遍地開花的另一面,是愈發激烈的競爭。幾乎是在麗炙、雍容薈等品牌生意爆滿的同一時間,廈門的高階海鮮自助品牌「海鼎薈」、曾開在多個一線城市的日料放題「赤坂亭」,都難逃迅速關門的命運。
同時,高階自助的洗牌速度還在變得越來越快。去年9月,一家開在淄博、人均300元的網紅自助餐「朝夕悅享」宣佈停業,而這家店從開業到閉店,不過短短半年的時間。
要經營投入大、利潤低的高階自助,壓力或許比經營一家高階餐廳更大。

圖源視覺中國
不管高階自助多麼奢華,本質上依舊是薄利多銷的生意。貢英龍說,一般的餐飲店,毛利可能是5、6成,但做高階自助,毛利就降到了3成,因為自助損耗大,只有足夠多的人流量,才能減免損耗,維持經營。這也是各個品牌鉚足勁,在直播間賣餐券、吸引客流的原因。
同時,高階自助還要拼供應鏈。當一頓自助賣到500元往上的高價,食客們天然會對這些食材有更加嚴苛的要求。一如當年金錢豹的覆沒,也是內部供應鏈出了問題,當時,有供應商接受過採訪,指金錢豹月營業額從千萬元降到百萬元,因此拖欠供應款多日,再之後,金錢豹就陷入品質變差、顧客變少、現金流越來越緊缺的惡性迴圈。
一旦供應鏈、人流跟不上,一家高階自助,隨時可能倒閉。畢竟,和不少追求小眾、創意的fine dining愛好者不同,高階自助的受眾,絕非願意為品牌或服務溢價付費的一群人。
尚曉記得,前兩年,他還吃過一家高階自助的「奢臻」線,午市價格高達888元一個人,號稱「五千萬裝修,管家式服務」。不過,在尚曉眼裡,所謂的裝修、服務,都是虛的,都去吃自助了,自己「只會考慮食材吃到了什麼」。後來,這家店品質下降,精明的客人瞬間流逝,店裡又改回了人均300元的標準,生意才逐漸恢復。
當不少消費者感覺,自己花了不少錢,卻只能得到極其一般的吃飯體驗,一頓高階自助就難以形成復購,最終變成僅此一次的「體驗式消費」。
就像湯萌,在吃過那頓人均500元的自助之後,她徹底對高階自助祛魅了。那天,同樣是為了回本,湯萌一直奔走在排隊領波士頓龍蝦的路上——每次領半隻,她吃了兩隻半,排了5回隊。但等食物真的入了口,感覺卻沒有想象中驚豔。

需要排隊的波士頓龍蝦,口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驚豔。講述者提供
還有一些「上古時代」就在流傳的「自助套路」,依舊存在。尚曉愛吃的那家海鮮自助,晚市比午市貴幾十塊,只多了兩道菜:波士頓龍蝦和牛骨髓。為了省點錢,尚曉只吃午市,也無數次思考,「牛骨髓憑啥能和波士頓龍蝦相提並論?」
直到有一次,尚曉為了波龍吃了一回晚市。吃上牛骨髓的時刻,這個能連吃十幾塊鵝肝的青壯年男子,被膩得滿嘴說不出話。那個時刻,他終於悟了——就是奔著讓人膩味來的。
再回憶起去年吃的那頓飯,湯萌說不上後悔,但也誇不出來。她慶幸的是,那頓飯還好沒有帶著娃一起吃,不然娃吃得少,更是不回本,那就更像「冤大頭」了。
(除貢英龍外講述者均為化名,實習生陳婧瑄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資料:
[1].《突然停業,又一網紅高階自助餐廳捲款跑路?》,紅餐網
[2].《金錢豹門店全面停業 大而全的高階自助餐廳式微》,介面新聞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