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華二代的使者:譚言和

編者按:
邁出國門的我們,對故土有著天生的眷戀。可我們的孩子們,卻是“小老外”,他們講著洋腔洋調的中文,和我們的故土漸行漸遠。
在國內家長紛紛送孩子“洋插隊”的時候,一位在美國加州生活的家長譚言和,卻“逆水行舟”,為了讓孩子接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薰陶,將孩子送回國內。。。
1.  的故土,孩子不愛
我們第一代移民,背井離鄉離開自己的故土,來到美國這片土地打拼。生活安逸穩定之後,心裡對鄉音,鄉土,鄉情的留戀和思念,會無聲無息地,源源不斷地拍打著我們的內心深處。
於是,有錢有閒了,我們就會帶上我們的美國娃,回國去,尋根去,看父母去,大吃大喝腐敗去,和親朋好友敘舊去,尋找自己的那份故土感覺去!

我們心裡也由衷地希望,我們這些美國娃,能把我們的根延續。“洋裝穿在身,心裡不忘本”。
可是這些美國娃們, 用“老外”的眼睛看世界的看父輩的故土,卻常常感受異同
媽媽爸爸和他們的故友們暢談得熱火朝天,可那個年代的事,和我太遙遠了,完全聽不懂!
飯局那麼豐富,可剩菜剩飯怎麼那麼多?好浪費啊!
怎麼這麼多人隨地吐痰?為什麼汽車都不讓人?為什麼很多場合都是“煙霧繚繞”?
更何況,這些小老外們,中文都不太靈光。很多有趣的事情,他們都不能領會其中的精華。於是慢慢地,他們覺得媽媽爸爸的“根”,和自己隔著山,隔著海,和自己很遙遠。 
經歷了幾次,以後再想帶孩子們回國尋根,就不是那麼輕而易舉了。
怎麼辦?
2.  帶著女兒,回國支教
譚言和,一位來自重慶,生活在美國加州灣區的母親,和眾多的父母一樣,盡心地培養著她們的女兒,同時也對家鄉有著深深的眷戀。
當她看到很多美國娃和中國傳統文化漸行漸遠時,她不願意自己的孩子也步入這樣的後塵。
可是,怎樣才能讓孩子對自己的“根”也萌生情感?當時她在美國欣欣教育基金會當義工,瞭解到國內有很多欣欣教育基金會幫助捐建的小學,雖然學校建立了,但當地的教學條件很差,需要很多外界的支援。
於是有著“辣妹子”性格的言和做出來一個大膽的決定:帶著女兒李茂媛,到貧困小學支教去!讓女兒在具體的行動裡,把“根”留住。
她選的第一個小學,是矽谷女性在四川建的欣欣小學。孩子12歲的時候,她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帶著女兒,從重慶出發,坐了6個小時的車到了縣城,從縣城又坐了3個多小時顛簸的車,來到了大山腳下的欣欣小學。
這個小學,100多個1到6年級的孩子,有98%是留守兒童。看到滿眼渴望的孩子們,她和女兒李茂媛及同去的義工們都被深深地震撼了。
於是,小小年紀的李茂媛,開始和大人一起備課,教孩子們英文,帶著這些留守的孩子們做遊戲,演節目,對孩子們進行家訪。
雖然當地條件很艱苦,但當你看到那一雙雙渴望的眼睛的時候,還有什麼困難是不能克服的呢?

一年,兩年,譚言和帶著女兒到國內山村小學支教,一直堅持了4年。
當孩子圍繞著李茂媛叫姐姐,聚精會神地聽李茂媛講課的時候,譚言和看到女兒的自信,看到女兒的成長,感覺到了女兒對自己家鄉的情感和自己身份的認同。
“不要說我們幫了山裡的孩子,其實是他們幫了我們”,譚言和感慨萬千。
3. 認領孤兒,培養愛心
這期間,她們還認領了大山裡的一個孤兒。這個男孩父親去世,母親離家出走從此再無音信,把孩子丟給了兩位80多歲的老人。
這樣的孩子,缺的不僅僅是錢,而是心理上的關愛。譚言和和先生決定資助這個男孩直到他長大成人。
她們第一次見到這個男孩的時候,孩子膽怯,自卑,不和你打招呼。
但她們觀察到一個細節:當他們提著買來的東西家訪時,那個8-9歲的孩子,看到了禮物中有瓶裝水,第一件事是拿起一瓶水就衝出屋門直奔山上,因為年邁的爺爺在大山上幹活呢,多麼孝順的孩子!
第二年她們再去家訪,孩子還是很靦腆,低著頭,不講話。
第三年再去,孩子變化很大,眼神里充滿了自豪,還張羅著給她們做飯吃。
看到這個男孩的變化,譚言和一家都感到無比的欣慰:我們不求孩子有多少才華,只希望他能有正常的生活!
譚言和的女兒李茂媛從和媽媽一起的支教活動中,學會了感恩,奉獻,對中國有了更感性的認識,成長了很多。

4. 陪著女兒,回國讀書
看到女兒的進步和成長,譚言和與先生都非常欣慰。在如今國內都紛紛送孩子出國留學的潮流中,譚言和和她來自臺灣的先生做出了一個“逆向” 的決定:把13的女兒送回中國讀書一年,讓孩子接受一下系統的中國教育,真正瞭解一下中國傳統文化。
譚言和也決定和孩子一起回來,陪讀一年。
於是,2014年秋季,李茂媛來到重慶育才成功學校,成了該校的一名初三年級學生。
在美國讀書時,李茂媛是科目全優的優等生。離開美國前,很多人對譚言和及先生的決定不理解。
想到國內的學習壓力很大,這讓李茂媛有些緊張。對此,譚言和專門對女兒說:“回來上學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一定要保持自信。即使考了最後一名,這不是因為你笨,而是因為語言不適應。”
李茂媛在美國時學過中文, 能認識七八百個漢字。但到了中國的課堂,很明顯地“水土不服”: “一不小心加了一個點,咦?錯了,不是那個字了。”
最大的困難考卷都看不懂,怎麼辦?於是譚言和給女兒買了一箇中英翻譯詞典。考試的時候,同學們都飛速答題的時候,李茂媛卻要拿著詞典查詢字的含義,一個字一個字瞭解題目的意思。
一開始在課堂上,李茂媛全部用英文做筆記。學習古文時,她先把古文翻譯成現代文,再翻譯成英語。漸漸地,她能背《出師表》了,也瞭解那些拗口的古文的意思了。
就這樣,中國文化慢慢在她心中生根發芽,李茂媛也把美國的禮貌,開朗,單純帶回給了媽媽的故鄉。中國同學都很喜歡這個美麗善良的同學,把她稱為“古典美人”。
老師讓她當英語課代表, 面對彰顯自己才能時,她敢於“秀”,不會選擇含蓄、推辭,這也給她的同學們樹立了一個不一樣的榜樣。
在回國留學的日子裡,李茂媛不僅中文突飛猛進,她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喜愛也日漸加深。
譚言和在重慶陪了女兒整整一年,她的用心和愛心,把女兒培養成了一箇中英文流利的小使者。
5. 中美共同澆灌的花
譚言和陪著女兒中國讀了一年書後到美國。這一年的時間,中國元素大大地滋潤了李茂媛的心。
回到美國後,李茂媛參加了很多中美兩國文化交流的義工活動,她在很多大型場合擔任節目主持人。
她喜愛中國元素,為自己的華裔血統感到驕傲和自豪。
她孝順,開朗,陽光,自信,中英文都很流利,被評為2017年4月星島封面佳麗。
這一切,都讓譚言和感到,她的付出,值得!
6. 尋根使者,義不容辭
譚言和體會到了帶孩子尋根的收穫,但畢竟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做到陪孩子回國讀書。
4年前,她帶著女兒參加過僑辦組織的河南省尋根夏令營,可惜那時參加的人寥寥無幾,根本招不到人。於是她就毅然決然地決定:我要做這個尋根專案的使者!
從參加河南尋根營回來之後,她就和一些灣區的家長Amanda, Cindy Wang,簡簡單單等攜手,為翰林基金會和欣欣教育基金的尋根營付出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她們舉辦尋根夏令營說明會,讓參加過尋根營的同學現身說法,把尋根營的收穫帶給家長。她們培訓帶隊家長,和中國僑辦溝通,聯絡,協調。所有這些,她們都是義務奉獻。
2017年,翰林教育基金和欣欣教育基金會一共組織了16個尋根營,包括河南,山東,北京,上海,江西,山西,湖南,四川,甘肅,重慶,內蒙等。這其中,有無數翰林基金和欣欣基金會義工的堅持和努力,譚言和,就是其中之一。
她一個夏天幾乎都呆在中國,要到分管的四川,重慶欣欣小學走訪,還要與分散在各個城市的尋根營領隊協調。
短短幾年時間,從尋根營招不到孩子,到現在隊隊爆滿,這其中的辛苦,又何止是一言兩句就能概括的?
內蒙營

 江西營
甘肅營
尋根營裡的帶隊老師,都是又當爹又當媽的,管著一隊的孩子吃喝拉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可是,看看這些尋根營的孩子們,沉浸在各種各樣的書法,繪畫的海洋裡時,在當地老師的帶領下,跳扇子舞,玩功夫,學唱“茉莉花”民歌時,興致勃勃地學包餃子,品茶,走訪當地風土人情,品嚐風味小吃時,譚言和的內心,和帶隊老師們及絕大多數義工一樣,充滿了喜悅。
當她看到更多的孩子覺得回國也挺好玩,有些戀戀不捨,並在沙灘上寫下大大的“LOVE”的時候,當她知道很多孩子因此而願意學習中文的時候,譚言和自豪地說:能讓這些華二代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我做的這一切,都值得!
養孩子,是很“個人”的事情。有人喜歡讓孩子越美國化越好,有人喜歡孩子和自己的“根”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譚言和,培養孩子很堅定地順從自己的內心。她不但用中美文化澆灌了自己的女兒,也為華裔孩子回國尋根,傾注了很多心血。
願這樣“搶救華二代”的使者,越來越多!
作者簡介:阿朵,生活在美國矽谷的普通碼工。大學,研究生學的是都是工科,心裡卻有一個文學夢。
1997年來到美國,體驗著中美兩國文化的差異,養育著四個生龍活虎的兒子,也被兒子們錘鍊著,教育著,隨筆記下生活中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點點滴滴。
作品發表在美國《星島日報》,《僑報》,《美國都市報》,《北京菁Kids》雜誌。文章被收集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海外文軒文集《教育,還可以。。。》《生活,還可以。。。》。
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絡作者。
閱讀更多公眾號文章,點選左下角“Read More”。
阿朵其它文章:
《北美養娃那些事兒》
立足矽谷,放眼世界。《北美養娃那些事兒》由北美家長分享養兒育女,申請大學,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的真實故事。
關注《北美養娃那些事兒》, 掃碼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