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田靜。
在我讀小學的時候,班上有個男同學,性格溫和,留著略長的頭髮。
其他同學就為他取了一個綽號“小娘炮”,只要找到機會,就大聲取笑他。
可是,他只是有些像大家認知裡的小女孩罷了。像小女孩,又有什麼錯?
當男生的形象不符合社會對他的“陽剛”期待,一場場暴力便拉開序幕。
來 源:姐妹撒潑指北
ID:saposisters
作 者:山口大炮

“老嫂子”這種話,並不幽默
尹正又和網友開撕了。
起因在於他在抖音更新的一條影片。
留著日系中分長髮造型的他,在影片中整了一會自己的頭髮,就在抖音特效下一鍵變成了帥氣紙片人,白浴袍也變成了蘇漫必備白襯衫。

△尹正抖音直播
就是這樣一條影片,網友們看不下去了,紛紛指點尹正如何“從頭開始”,做一個“真正的男人”。
而尹正顯然也是有脾氣的——
聽到勸他理一個“正常的男性發型”的時候,他還是禮貌的,認為不要性別刻板印象:
您能不能告訴我,什麼是男性的髮型,什麼是女性的髮型?

△圖源:抖音
聽到女網友喊他“老嫂子”,尹正則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地說:
您是個女性,不覺得玩這種梗很不尊重女性嗎?以後不玩了好不?


△
圖源:抖音
到後來,尹正就開始展示措辭的藝術:
你陰陽我特別像一個明星,我怪氣你“口無遮攔會破財”。

△圖源:抖音
你嘆息我“這老嫂子髮型就非得焊頭上嗎”,那我得說“我把頭髮剪了你還怎麼槓,咱又不能殺生”。

△
圖源:抖音
總之,尹正懟出了田震的氣勢,甭管你是網友還是我的營養師,都別想PUA我尹某人。
雖然事情發酵後尹正懟出了壓倒性的叫好,咱還是想問一句:
都要2023年了,侮辱一個男人怎麼還要用“嫂子”呢。

被女性化羞辱的男人們
這不是男性第一次被罵“嫂子”,也不是男性第一次遭到女性化羞辱。
從“娘”到“母”“姨”,以至於到現在的“老嫂子”,羞辱一個男人最狠的方式似乎就是罵他“像個女人”。
這其中,偶像練習生是女性化嘲諷的重災區。
21年,綜藝《創造營2021》裡的練習生甘望星在機場被罵“娘炮”。
當時,揹著包穿著簡單襯衫的甘望星走著走著就被人罵“娘炮”,甘望星沒做出任何反應。
之後,這個聲音略有年紀感的男子又用更大的聲音喊“娘炮”。甘望星還是沒有理他。
咱也不知道為什麼,畢竟按照該男子的陽剛邏輯,甘望星的體育生身份可謂24k純血陽剛。
畢竟,他是在全國中學生田徑錦標賽4*100米專案中拿下冠軍獲得保送資格的猛人。
就這,也能因長相精緻被罵。

△圖源:微博
當然,偶像被罵“娘炮”也是老傳統了。
從早期韓流東方神起到EXO,再到如今的各種選秀團體,長相秀氣、妝容精緻、膚白貌美的男生成為一種流行趨勢,但也因此總要被嘲諷一句“娘”。
2013年,Bigbang在國內最火的一段時間,就有人發帖說“Bigbang裡面的權志龍好娘啊”。
具體怎麼“娘”呢,大概就是畫眼線戴耳釘,頭髮染得花花綠綠甚至在mv裡還有長髮造型吧。
因此,就有網友激情點評:沒有陽剛之氣,枉為男人也。
怎麼,做男人很高貴嗎?
等到EXO流行,歸國四子回國(其中一個剛被一審判刑13年),鹿晗就因為過於精緻的五官成為集火物件,甚至在《擇天記》裡還被評價為“把男主演成了娘炮”。

△圖源:豆瓣
我們並不是為鹿晗的演技洗地,只是演技不好人物塑造的問題,為什麼要將重點集中到“娘炮”上呢?
你可以說演大俠為什麼這麼在意形象,但你直接罵“娘炮”問過女人的意見嗎?
如果“娘”就是原罪,那與他經常放一塊對比,演了《老炮兒》結果進局子最早的kris吳,可是過於陽剛了。
同樣,與鹿晗一樣被群嘲的,就是在《偶像練習生》以第一名出道的蔡徐坤了。
隨後,他因為撒嬌賣萌狠狠踩中了網友(主要是男網友)的雷點,這也是為何“蔡徐坤籃球梗”能刷屏鬼畜區那麼久——
重點不在於蔡徐坤籃球耍得不好,而在於這麼“娘”的男人竟然好意思說自己會玩最“男人”的運動籃球,可不是戳中男人的肺管子了。

△圖源:貼吧
所以,我們能看到全中國最陽剛的Rapper群體對背離傳統男性氣質的同胞罵得有多狠:
“管好自己的小**娘炮,老子們擎天柱。”

娘、姨、母、嫂,厭女調侃沒完沒了
後來,單一句“娘”已不能滿足對男人女性氣質的羞辱。
年紀輕精緻點是“娘”,年紀大了氣質還偏女性,就是“姨”,是“母”。

要是帶點喜劇效果,那就是“老嫂子”。
和“姨”“母”一樣,“老嫂子”本身不具有罵人的屬性,但一旦結合特定語境,就是對男人最狠的羞辱。
所以我們能看到,形容陳志朋復出後的離譜穿搭下面少不了“貴婦”和“大姨”。

△圖為陳志朋
張信哲身材發福,面部走樣後,網友表示:還以為是哪位東北大媽呢。

△圖為張信哲
曾經稜角分明、眉清目秀的尹正,胖了後被嘲諷的重點不是身材管理,而是把自己打扮得非常女性。

△圖為尹正
其實他的整體造型也不是非常“女性”,只是頭髮沒有那麼短,有時會扎個小辮而已。
但這也足夠了,年齡30+,稜角不分明,還長髮小啾啾,可不就成“姨”了嘛。
於正也是“老嫂子”區的常客,只是尹正是因為形象肖女,於正則是因為“口無遮攔”,像“村口嘴碎的老姨”。

△圖源:微博
由此,回到上面的問題:
為什麼要用“娘”“母”“姨”“嫂”這些對女性親屬的稱謂去攻擊男性,達成所謂的羞辱呢?
用女人去形容男人是在侮辱男人,背後其實掩藏著一套“女人比男人低階”的厭女邏輯。

她們的反擊
去年9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釋出通知,要求堅決杜絕“娘炮”等畸形審美。
長相秀氣打扮精緻的男生似乎被釘在了恥辱柱上,成了人人喊打的存在。
但與此同時,很多女生卻在這股“撐陽剛”的浪潮中激流勇退,她們雖然有些疑惑,但仍堅定地表達:
“我感覺自己被冒犯了。”
於是,她們聯合起來,對這種羞辱說“不”。
當面對有人說”老嫂子是貶義詞嗎?”時,她們堅決反對這種玩梗,告訴ta不只是貶義詞,更是侮辱女性的詞。

△圖源:豆瓣
當山藝高彥事件發生後,她們為逝者畫像,與說他“玻璃心”的人據理力爭,不停cue調查結果的進度,以表達“人來人往,我會記得你”。

△
圖源:微博
當“佛媛”被官媒怒批,各路媒體聞風而動,將焦點對準“病媛”,發現是造謠詆譭後仍“拒不道歉時,她們針對表達羞辱含義的字本身開始反擊。
既然你在“造媛”諷刺女性,那我就自嘲自己為“二次媛”“文媛”“飯媛”“人媛”。
當一切皆可媛,媛就還是媛。

當女字旁的漢字有很多偏見指代時,她們用創作去讓人看到這種切實存在的不平等。
譚維維創作了《小娟》,唱起“奻姦妖婊嫖姘娼妓奴,耍婪佞妄娛嫌妨嫉”;
ROOM 409則設計了一本女字旁字典,從955個“女”字旁漢字開始,說起性別平等。


當女性不再對這等厭女的“玩笑”無動於衷,開始思索這種羞辱背後的邏輯,團結所有不願忍耐的朋友奮起反擊時,我們能看到——
在這場性別偏見中,輿論不再是一邊倒的忽視,嘲諷與變本加厲。
而像尹正這樣直面辱女稱謂並予以反擊的受害者會越來越多,讓厭女而不自知的人們有所警醒:
潛藏在語言和文字之下不動聲色、潛移默化的冒犯,正在逐漸消解我們想要的平等。
厭女文化下,並非只有女性受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