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江宇
編輯 | 漠影
智東西7月31日報道,近日,CB Insights釋出《Top 20 AI Agent Startups by Revenue》榜單,首次根據年收入規模評選出全球營收表現最突出的AI Agent初創企業。
這份榜單彙總了截至2025年7月的資料,展現了AI Agent從概念爆發到實際變現的最新進展。
榜單顯示,營收Top 20的公司平均成立時間不足5年,50%成立於近三年。頭部代表如Anysphere旗下的Cursor年營收高達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5億元),緊隨其後的Glean、Mercor、Replit等也均突破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3億元)年收入。
這些公司集中在軟體開發、企業工作流、客戶服務、法律、銷售等領域,且多數具備明顯的早期商業化能力。CB Insights預計,到2025年底,企業級AI Agent與Copilot類產品的年營收將逼近1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49億元),相比2024年的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5億元)近乎翻番。

01.
最新融資概覽:
20家公司估值普遍過億美元
CB Insights榜單中的20家AI Agent初創公司中,多數已完成B輪以上融資,估值普遍在數億至百億美元之間,聚焦AI程式設計、企業協作、招聘、客戶服務、法律文件等場景:
1、Cursor,美國AI程式設計助手:
Cursor是一款整合在程式碼編輯器中的AI程式設計助手,支援自然語言理解與程式碼生成,服務客戶包括OpenAI和英偉達。
2025年6月融資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5.7億元),估值9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22.7億元)。年營收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5億元),估值倍數20x,人均營收約32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339.7萬元)。
2、Glean,美國企業級AI工作平臺:
Glean提供面向企業的AI工作平臺,支援內部知識檢索和許可權感知的問答互動,以及日常辦公流程的自動化操作。
2025年6月融資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95億元),估值7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25.6億元)。年營收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3億元),估值倍數72x,人均營收約10.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4.5萬元)。
3、Mercor,美國AI招聘平臺:
Mercor是一個基於AI的招聘平臺,幫助僱主和求職者精準匹配。核心功能包括簡歷篩選、候選人匹配、AI主導的面試和全球薪資管理。
2025年1月融資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3億元),估值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6億元)。年營收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3億元),估值倍數20x,人均營收約454.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317.8萬元)。
4、Replit,美國瀏覽器端AI開發平臺:
Replit提供瀏覽器端開發環境,主打零配置開發,支援AI自動生成與部署應用,服務物件包括初學者與專業開發者。
2023年11月融資2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6億元),截止2023年4月估值為11.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4.68億元)。年營收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3億元),估值倍數12x,人均營收約63.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65萬元)。
5、Lovable,瑞典AI無程式碼開發平臺:
Lovable提供對話式應用構建平臺,允許使用者透過與AI對話建立和迭代網站或應用,服務人群覆蓋非技術使用者。
2025年7月融資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6億元),估值1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1.4億元)。年營收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3億元),估值倍數18x,人均營收約222.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622.1萬元)。
6、Crescendo,美國AI客戶體驗平臺:
Crescendo提供將AI與專家服務結合的客戶體驗平臺,支援多渠道客服、流程自動化與資料最佳化。
2024年10月融資5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65億元),估值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5億元)。年營收91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64億元),估值倍數6x,暫無人均營收資料。
7、Harvey,美國AI法律助理:
Harvey面向律師和法律團隊提供AI法律助理,支援合同審查、法律文書生成與法規查詢。
2025年6月融資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9億元),估值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5億元)。年營收7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48億元),估值倍數67x,人均營收約13.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97.1萬元)。
8、StackBlitz,美國雲端Web開發平臺:
StackBlitz提供可在瀏覽器中執行的前端開發環境,支援即時預覽與部署,近期推出了自動程式設計Agent“Bolt”。
2025年1月融資1.0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74億元),估值約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1.1億元)。年營收4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92億元),估值倍數18x,人均營收約114.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834.4萬元)。
9、Clay,美國AI銷售自動化平臺:
Clay是一款AI驅動的銷售線索管理與外呼平臺,內建Claygent智慧助理可完成調研與指令碼生成。
2025年6月完成新一輪融資,具體金額未披露,估值達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9億元)。年營收3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19億元),估值倍數100x,人均營收約1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30萬元)。
10、Torq,美國AI安全自動化平臺:
Torq是一家面向安全團隊的自動化平臺,支援用自然語言構建響應流程。
2024年9月融資7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11億元),估值未披露。年營收24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75億元),人均營收約8.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0.6萬元)。
11、Sierra,美國對話式客服AI:
Sierra提供可連線多個大模型的定製化AI客服系統,支援高穩定性對話服務。
2024年10月融資1.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78億元),估值4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28.5億元)。年營收2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6億元),估值倍數225x,人均營收約8.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2.0萬元)。
12、Sana,瑞典AI知識與學習平臺:
Sana是一家提供企業培訓與知識管理的AI平臺,支援語音訓練與課程生成。
2024年10月融資5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02億元),估值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6.5億元)。年營收2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6億元),估值倍數25x,人均營收約5.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8.7萬元)。
13、Nabla,法國臨床AI助手:
Nabla是一款幫助醫生生成病歷、編碼與文件的AI助手,已適配主流EMR系統。
2025年6月融資7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11億元),總融資額達1.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76億元),估值未披露。年營收16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17億元),估值倍數12x,人均營收約17.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27.8萬元)。
14、Hebbia,美國AI工作平臺:
Hebbia是一家可對海量PDF、合規文件與語音影片進行語義檢索與分析的AI平臺。
2024年4月融資1.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49億元),估值約7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1.1億元)。年營收13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9490萬元),估值倍數54x,人均營收約9.7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0.8萬元)。
15、Decagon,美國AI客服支援平臺:
Decagon提供零程式碼配置的AI客服系統,支援行為邏輯定製與快速部署。
2025年6月融資1.3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56億元),估值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9.5億元)。年營收1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300萬元),估值倍數150x,人均營收約10.1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3.7萬元)。
16、Robin,美國AI法律文件助手:
Robin是一家法律合同平臺,支援Word外掛執行,可自動審查條款並連線法律資料庫。
2024年11月融資2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3億元),截止2023年估值為3500萬英鎊(約合人民幣3.29億元)。年營收1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300萬元),暫無估值倍數,人均營收約4.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2.9萬元)。
17、11x,美國數字員工平臺:
11x開發的數字員工Agent可執行銷售、運營與市場任務,並與CRM系統整合。
2024年11月融資5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65億元),估值未披露。年營收1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300萬元),估值倍數35x,人均營收約2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6萬元)。
18、Fyxer AI,英國AI郵件與會議管理工具:
Fyxer AI是一款辦公效率類助手,支援自動起草郵件、生成紀要並同步日程。
2025年3月融資1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7300萬元),估值未披露。年營收9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570萬元),人均營收約14.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05.8萬元)。
19、Legartis,瑞士法律合同管理平臺:
Legartis是一家合同管理平臺,支援合同審閱、風險標註與多版本比對,適用於HR、採購與法務等場景。
2019年4月獲得5.58萬美元贈款(約合人民幣39萬元),近年無新增融資記錄。年營收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650萬元),人均營收約15.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11萬元)。
20、Artisan,美國AI銷售助理:
Artisan開發的銷售AI“AVA”可自動撰寫郵件、篩選客戶並進行跟進。
2025年5月融資2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3億元),估值未披露。年營收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650萬元),估值倍數6x,人均營收約8.8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4.2萬元)。
02.
客戶服務Agent估值倍數最高
軟體場景最能“變現”
在估值結構上,客戶服務類AI Agent公司獲得了最明顯的市場溢價,平均估值倍數(即估值與年營收的比值)高達127倍,遠高於本榜單整體的平均水平52倍。估值倍數越高,代表市場越看好這類公司的未來成長性,即使當前營收尚小,也願意給出更高的估值。代表公司包括Sierra、Decagon、Crescendo。
CB Insights指出,這一估值溢價反映出投資人正在押注客服類AI的營收加速增長。支撐這一判斷的,是該領域在各類行業中的通用性強、替代人工成本空間大、部署門檻低等因素——尤其在零售、電商、SaaS等高頻客戶服務場景中,AI客服正逐步取代人工,釋放降本增效的潛力。
相比之下,從實際營收能力來看,軟體開發與工作流類Agent仍是最強“變現場景”。Top 5公司中,Cursor、Replit、Lovable均聚焦軟體研發流程自動化,Glean、Mercor則覆蓋企業資訊協作與人力資源管理,更容易跑出付費轉化和持續性收入,體現出AI Agent在To B軟體場景中的強營收兌現能力。
03.
“人效比”成資本風向標
Mercor跑贏微軟與英偉達
營收之外,資本效率正成為AI Agent企業的新評價維度。榜單顯示,Mercor以45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285萬元)的人均營收暫列第一,Cursor也達到32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336萬元)。這兩家公司的人均營收不僅超越微軟(180萬美元)、Meta(220萬美元),甚至也高於英偉達的36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628萬元)。
這種“人效超大廠”的現象也在推動資本押注更年輕、更聚焦的AI Agent團隊。CB Insights指出,AI Agent公司的競爭壁壘將不再僅依賴技術先進性,而更依賴三大要素:
1、專屬資料資產
2、垂直領域深度繫結
3、與客戶業務流程的系統性整合
04.
結語:初創公司成營收機器
AI Agent進入“兌現時代”
CB Insights用“revenue machines”(“營收機器”)定義AI Agent當前階段——這批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技術能力轉化為收入回報。
對於企業客戶來說,AI Agent正在從“工具”向“同事”靠近;而對於創業者和資本而言,比拼的關鍵已從想象力轉向交付力。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簽約賬號【智東西】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