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為何一定要殺岳飛

成為修明札記資深讀者點選上方「修明札記」→右上角選單欄→設為星標
文 | 修明
宋高宗為什麼要殺岳飛,是因為岳飛要“迎回二聖”嗎?
最近讀了《臨安之變》,我把這個問題徹底想清楚了。
宋高宗殺岳飛,寧肯喪權辱國也要與金人議和,不是怕二聖回來搶他的皇位。
岳飛提的“迎回二聖、直搗黃龍府”其實是當時的政治正確,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有大把人支援,就連秦檜,也不敢直接反對。趙構不可能因為一句口號就處罰岳飛。
而且迎回二聖不具備實操性,當時宋徽宗已死,宋欽宗在天下眼中也是導致國家敗亡的昏君,早就失去了正統性。更何況岳飛再厲害,也殺不到黃龍府,能奪下汴京就不錯了。
趙構殺岳飛的真實原因是擔憂武將做大威脅皇權。
在趙構看來,岳飛有造反能力且一向不聽指揮,他擔憂北伐後岳飛、韓世忠的力量會更加強大,權力的天平會進一步倒向藩鎮。只要金人放棄顛覆南宋政權,趙構寧肯向外敵屈服也不願讓內部再度生變。
趙匡胤的祖訓和南宋初年的兩次兵變讓趙構對武人缺乏信任。
防範武將一直是趙家人的祖訓,趙匡胤為了防止五代軍人亂政的悲劇重演,制定了一系列防範武將的辦法。
一是分散兵權。中央禁軍被劃分為三,稱為三衙,三衙只能掌兵不能調兵,調兵權在文官主導的樞密院,武將無法壟斷兵權。
二是強幹弱枝,削弱地方藩鎮。趙匡胤對節度使“奪其權利,制其錢穀,收其精兵”,讓節度使有職無權,各路均設定多名官員分權制衡。地方權力被分割,難以和中央對抗。
三是以文制武。宋朝無論是樞密院還是地方官吏,都用文官,武將升遷空間非常有限。
宋朝還將徵兵作為維穩措施,大量徵召民間的流氓盜匪,用國家財政將叛民養起來,化解社會不安定因素,這項措施導致軍人素質低下,老百姓鄙視軍隊。
唐朝時,武人經常是出將入相,宋代開始,文武地位懸殊,界限分明,也防止他們串通一氣。
趙匡胤的策略是成功的,終北宋一朝,大宋沒出一個跋扈的武將,武將在嚴密的制衡系統下動彈不得,皇權得到充分保障。
但金人的入侵打破了局勢,趙匡胤的策略雖然利於穩定,但卻不利於戰鬥力,北宋軍隊魚龍混雜,素質低下,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調兵程式的複雜又讓軍隊無法迅速應變形勢,最終導致金人攻克了汴京。
靖康恥後,局勢發生了劇變。
宋朝的禁軍幾乎全軍覆沒,趙構身邊的親兵不過數千人。
長江以北一片混亂,出現了大量的真空地帶,很多盜匪、殘餘宋軍和抗金組織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代替朝廷成為抗金的主力。
為了抵抗金人,趙構放棄祖訓,被迫統戰這些軍閥。當時李綱提議在宋金交界處設定藩鎮以調動積極性,趙構很快同意了,他甚至賦予了軍閥世襲的權力。
到臨安小朝廷建立時,南宋的主力全部集中在邊境的幾個將領手中,他們分別是劉光世、張俊、岳飛和韓世忠,其中嶽飛、韓世忠的部隊戰鬥力最強。當時民間都叫“岳家軍、韓家軍”,也表明這些軍隊的私人屬性。
放權的效果是明顯的,這些私人軍隊戰鬥力很強,強過北宋軍隊,他們成功擋住了金人,到淮西之戰時,甚至有收復汴京的態勢。不過這些軍隊雖強,但他們隨著勢力壯大,越來越不把朝廷放在眼裡。
兩次兵變,給趙構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陰影。
先是苗劉兵變。苗傅和劉正彥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兵變,要求趙構禪讓,後來各地將領勤王才平息兵變,這次兵變直接嚇得趙構喪失生殖能力。
之後是淮西兵叛,軍閥劉光世因為貪生怕死、連吃敗仗被剝奪兵權,但趙構和樞密使張浚沒有處理好軍隊交接問題,直接導致劉光世舊部叛逃到偽齊,朝廷直接損失了4萬勁旅。
這次事件還讓趙構和岳飛產生了隔閡,趙構開始想讓岳飛接管劉的軍隊,但後來改變主意,還是將劉軍收歸中央,岳飛一氣之下,直接停職服喪,撂挑子不幹了,趙構連下三道御旨,岳飛才重返軍中。
一系列的事件,徹底摧毀了趙構對軍人原本就不多的信任,所以一旦外部威脅減弱,他就馬上“狡兔死,走狗烹”,收復兵權。
趙構擔心,如今岳飛就如此不聽指揮,將來要是北伐,岳飛、韓世忠等人勢必軍隊人數更多,權勢、地盤更大,將領勢必更加跋扈,藩鎮更加尾大不掉,權力的天平將進一步朝藩鎮和武人傾斜。
作為一個權力動物,趙構從不相信人的理想和忠心,他只相信權力,也許現在岳飛是忠誠的,但人心隔肚皮,誰能確保他會一直忠誠呢?要知道,當年太祖趙匡胤就是在北伐的路上篡位的。
當金人最終決定和議、承認南宋的合法性後,趙構鬆了一口氣,南宋朝廷的生存已經不是問題,現在是該除掉坐擁兵權的武將了。
淮西之戰後,趙構開始收奪兵權,面對趙構,張俊最為配合,被任命為樞密使,享受榮華,韓世忠起初不願意,但後來看趙構心意已決,也將兵權、糧草交出。只有岳飛,還想著北伐,不願意直接交出兵權。
這種不配合,結合岳飛多次抗命的經歷(問趙構儲君是誰,淮西兵變擅自離職、淮西之戰不聽指揮),引起了趙構的疑懼,他決定和秦檜除掉岳飛。
事後證明,岳飛沒有造反的心思,他還是聽從了趙構的命令回到了臨安,最終慘死風波亭下,岳飛的罪名確是莫須有。
岳飛的悲劇在於,他是軍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他不理解政治的殘酷,不理解獨夫的心理。
獨夫眼中只有個人利益而無國家榮辱,至於黎民百姓,在他眼裡更是螻蟻一般的存在,老百姓想雪恥,北方的流民想回家,跟他趙構有什麼關係?影響他生活嗎?
趙構不在乎天下百姓,不在乎什麼國家榮辱,他只在乎自己的人身安全和手中的權力。趙構實在厭倦了四處逃命、被人逼迫的生活,他絕不允許藩鎮的造反能力進一步壯大,絕不允許將領有一絲一毫造反的可能。
岳飛想不想造反不重要,關鍵是他有造反的能力,造反能力是客觀的,意願是主觀的,可變的,趙構除掉岳飛是冷酷的政治邏輯決定的,與道德無關。
與金人的紹興和議完全是趙構一手主持,秦檜只是負責執行的背鍋俠。
南宋在打了勝仗的前提下,與金人簽訂了屈辱的協議。南宋不僅對金稱臣,還要上貢歲幣、割讓土地,而金人只需要承認南宋的合法性,送還宋徽宗的棺槨和趙構的生母韋太后。
和議如此偏向金人,以至於秦檜都覺得不好意思。
民間和士大夫們一直不認可趙構的行為,所以宋孝宗繼位後,立即廢除了宋對金的臣屬關係,平反岳飛,清算秦檜。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宋孝宗時代南宋朝廷已收歸兵權,宋孝宗北伐已無需擔憂軍人做大,不過正如前文所說,一旦收歸兵權,軍隊的戰鬥力就會直線下降,所以宋孝宗的北伐也沒取得什麼成果。不過無論如何,趙家的天下是無憂了。
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本來就是秦制君主的常態,一個痴迷汲取民力,連降低賦稅都不情不願的朝廷,憑什麼覺得它會為百姓犧牲?信了大棋理論的人,只會一次又一次失望。
要想讀懂政治並不難,關鍵是學會從個人立場而不是抽象概念思考問題,研究的越久越會發現,在很多時刻,決定歷史走向的,不過是幾個人的私利而已。

原創不易,喜歡請三連加關注,萬分感謝!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
裡面有我專門提煉的政經資訊
讓你用最短的時間瞭解世界政經和產業的變化
加入星球還能與諸多大咖交流,並進入修明會員群
星球已經降價到199元一年,千萬別錯過
三天不滿意可退款
讓我們擺脫短期、碎片化的視角,看本質,看長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