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修明札記資深讀者:點選上方「修明札記」→右上角選單欄→設為星標

文 | 修明
宋高宗為什麼要殺岳飛,是因為岳飛要“迎回二聖”嗎?
最近讀了《臨安之變》,我把這個問題徹底想清楚了。
宋高宗殺岳飛,寧肯喪權辱國也要與金人議和,不是怕二聖回來搶他的皇位。
岳飛提的“迎回二聖、直搗黃龍府”其實是當時的政治正確,無論是朝廷還是民間,都有大把人支援,就連秦檜,也不敢直接反對。趙構不可能因為一句口號就處罰岳飛。
而且迎回二聖不具備實操性,當時宋徽宗已死,宋欽宗在天下眼中也是導致國家敗亡的昏君,早就失去了正統性。更何況岳飛再厲害,也殺不到黃龍府,能奪下汴京就不錯了。
趙匡胤的祖訓和南宋初年的兩次兵變讓趙構對武人缺乏信任。
防範武將一直是趙家人的祖訓,趙匡胤為了防止五代軍人亂政的悲劇重演,制定了一系列防範武將的辦法。
一是分散兵權。中央禁軍被劃分為三,稱為三衙,三衙只能掌兵不能調兵,調兵權在文官主導的樞密院,武將無法壟斷兵權。
二是強幹弱枝,削弱地方藩鎮。趙匡胤對節度使“奪其權利,制其錢穀,收其精兵”,讓節度使有職無權,各路均設定多名官員分權制衡。地方權力被分割,難以和中央對抗。
三是以文制武。宋朝無論是樞密院還是地方官吏,都用文官,武將升遷空間非常有限。
宋朝還將徵兵作為維穩措施,大量徵召民間的流氓盜匪,用國家財政將叛民養起來,化解社會不安定因素,這項措施導致軍人素質低下,老百姓鄙視軍隊。
唐朝時,武人經常是出將入相,宋代開始,文武地位懸殊,界限分明,也防止他們串通一氣。
趙匡胤的策略是成功的,終北宋一朝,大宋沒出一個跋扈的武將,武將在嚴密的制衡系統下動彈不得,皇權得到充分保障。
但金人的入侵打破了局勢,趙匡胤的策略雖然利於穩定,但卻不利於戰鬥力,北宋軍隊魚龍混雜,素質低下,將不知兵,兵不知將,調兵程式的複雜又讓軍隊無法迅速應變形勢,最終導致金人攻克了汴京。
靖康恥後,局勢發生了劇變。
宋朝的禁軍幾乎全軍覆沒,趙構身邊的親兵不過數千人。
長江以北一片混亂,出現了大量的真空地帶,很多盜匪、殘餘宋軍和抗金組織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他們代替朝廷成為抗金的主力。
為了抵抗金人,趙構放棄祖訓,被迫統戰這些軍閥。當時李綱提議在宋金交界處設定藩鎮以調動積極性,趙構很快同意了,他甚至賦予了軍閥世襲的權力。
到臨安小朝廷建立時,南宋的主力全部集中在邊境的幾個將領手中,他們分別是劉光世、張俊、岳飛和韓世忠,其中嶽飛、韓世忠的部隊戰鬥力最強。當時民間都叫“岳家軍、韓家軍”,也表明這些軍隊的私人屬性。
放權的效果是明顯的,這些私人軍隊戰鬥力很強,強過北宋軍隊,他們成功擋住了金人,到淮西之戰時,甚至有收復汴京的態勢。不過這些軍隊雖強,但他們隨著勢力壯大,越來越不把朝廷放在眼裡。
兩次兵變,給趙構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陰影。
先是苗劉兵變。苗傅和劉正彥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兵變,要求趙構禪讓,後來各地將領勤王才平息兵變,這次兵變直接嚇得趙構喪失生殖能力。
之後是淮西兵叛,軍閥劉光世因為貪生怕死、連吃敗仗被剝奪兵權,但趙構和樞密使張浚沒有處理好軍隊交接問題,直接導致劉光世舊部叛逃到偽齊,朝廷直接損失了4萬勁旅。
這次事件還讓趙構和岳飛產生了隔閡,趙構開始想讓岳飛接管劉的軍隊,但後來改變主意,還是將劉軍收歸中央,岳飛一氣之下,直接停職服喪,撂挑子不幹了,趙構連下三道御旨,岳飛才重返軍中。
一系列的事件,徹底摧毀了趙構對軍人原本就不多的信任,所以一旦外部威脅減弱,他就馬上“狡兔死,走狗烹”,收復兵權。
趙構擔心,如今岳飛就如此不聽指揮,將來要是北伐,岳飛、韓世忠等人勢必軍隊人數更多,權勢、地盤更大,將領勢必更加跋扈,藩鎮更加尾大不掉,權力的天平將進一步朝藩鎮和武人傾斜。
作為一個權力動物,趙構從不相信人的理想和忠心,他只相信權力,也許現在岳飛是忠誠的,但人心隔肚皮,誰能確保他會一直忠誠呢?要知道,當年太祖趙匡胤就是在北伐的路上篡位的。

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本來就是秦制君主的常態,一個痴迷汲取民力,連降低賦稅都不情不願的朝廷,憑什麼覺得它會為百姓犧牲?信了大棋理論的人,只會一次又一次失望。
要想讀懂政治並不難,關鍵是學會從個人立場而不是抽象概念思考問題,研究的越久越會發現,在很多時刻,決定歷史走向的,不過是幾個人的私利而已。
▼
▼
原創不易,喜歡請三連加關注,萬分感謝!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
裡面有我專門提煉的政經資訊
讓你用最短的時間瞭解世界政經和產業的變化
加入星球還能與諸多大咖交流,並進入修明會員群
星球已經降價到199元一年,千萬別錯過
三天不滿意可退款
讓我們擺脫短期、碎片化的視角,看本質,看長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