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那麼中美這次從2018年貿易戰、科技戰,2020年的疫情大戰,乃至今天的關稅大戰,甚至未來可能爆發的“新冷戰”,其實就是一場中國超級大國征途上的“立國之戰”。
換句話說,等這一仗咱和美國打完了,中國也就成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了。
可能有人會說,這一仗打完了,咱怎麼就成了超級大國了呢?美國是超級大國咱們不能否定吧?那麼,當美國傾盡一切資源、用盡一切手段,與中國打了這麼一場多層次的“持久戰”,咱們暫不說咱們中國打不打得贏,咱就是打個平手,中美兩國是不是都是超級大國了?
因為,在當下這個時代,中美兩國打個平手,就意味著接下來世界政治經濟遊戲規則將是中美鬥爭過程中妥協出來的結果,所以美國如果還是超級大國,中國就必然也是超級大國。當然,如果美國打輸了,咱就更是超級大國了。

可能有人會覺得,怎麼中國就不可能輸嗎?是的,中國是絕無可能輸的!上一輪貿易戰中國打贏了,科技戰實際上也打贏了,疫情大戰中國也贏了,現在的所謂關稅大戰其實是由前面這些戰爭延續出來的新的一個戰爭形態,特朗普政府搞出來的全球性的關稅大戰,中國至少是不可能輸的!
其實,很多人還都沒有會過意來,自從美國2018年發起對華貿易戰,中國是已經打出感覺來了,甚至說正是美國發起的對華各種戰爭,才使得中國以更快的速度補上了自己的短板,加速了復興程序。二十年後,史學家一定會定性,正是美國適時給中國施加了強大的外部壓力,才促使中國加速蛻變。
那麼,7年多貿易戰、科技戰、疫情戰都讓中國得到了什麼好處呢?至少讓中國得到了五大好處:
一、打出來一套完整的晶片產業鏈。
這場中美“持久戰”,中國第一大利益就是晶片產業鏈。坦率說,如果沒有這場美國針對中國的貿易戰、科技戰,中國絕對不會在那麼短的時間裡投入那麼多去研發晶片從研發到製造的所有環節的技術與生產。2018年的時候,我們在晶片產業的五大環節中可以說是全面受制於人。
原材料中的光刻膠、高階矽片等核心材料,90%以上都依靠進口。還有像光刻機、刻蝕機,最先進的人家不賣給我們。整體晶片設計水平,也就海思還算基本追上了先進水平。那時候,像中芯國際的晶片製造工藝最好的是14nm,而且良品率連50%都沒有,無法大規模商用。封裝技術雖然比其它環節好一些,但更高階的3D封裝也被外企壟斷。

但是,大家再看現在,矽片、光刻膠都大規模量產並佔有了很大的市場份額,我們的光刻機至少可以幹出來良率超過90%的7nm的晶片了,5nm晶片應該很快也將問世了,至於晶片設計,華為的昇騰910B效能甚至已經可與英偉達的A100相媲美,晶圓產量大增,3D封裝技術比美國的技術更加先進······
現如今,我們的晶片產業已經從2018年的6500億幹到了2024年的2.3萬億,中國也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晶片出口國,出口規模高達1.2萬億。這些東西,七八年前誰敢想?在科技戰剛打的時候,多少人覺得我們完了,20年也追不上美國,結果七八年時間已經差不多了。過去,我們與美國打貿易戰屬於反擊,這一輪打關稅戰,雖然也是反擊,但明顯比上一輪強勢得多,而且還是迎頭痛打!
二、打出了一個可與美元競爭的人民幣。
如果不是打貿易戰,人民幣跨境結算系統的建成速度和結算規模絕對不可能這麼快地成長。說起來都嚇人,2024年人民幣跨境結算總額達到了175萬億元,同比增長43%,十年翻了三百六十多倍,已經佔據全球跨境支付交易量的12.85%。很多人還在算人民幣在SWIFT結算系統中的結算佔比,殊不知人民幣跨境支付主要是在CIPS中完成的。
三、打出了中國在全球與美國相媲美的大國地位。
大家想想看,2016年中美海軍在南海對峙的時候我們心態是什麼樣?我們三大艦隊傾巢出動,準備與美軍兩艘航母艦隊決一死戰。現在呢?中國一艘055驅逐艦直接把美軍航母艦隊給趕走了。更重要的是,經歷了貿易戰、科技戰以後,中國人乃至全世界才意識到,原來中國的綜合國力是與美國不相上下的,甚至區域性還比美國更強。

四、打出了一個更加團結的中國。
大家想想看,2018年中美貿易戰以前和現在相比,我們內部團結程度是不是上了很大的臺階?現在,還在崇洋媚外的人會被罵老土和無知,所以網上有個很熱的稱謂叫“土殖”,土殖的特點就是土和無知。所以,現在崇洋媚外者越來越少,中國人整體比過去更加團結了。這次關稅戰,很明顯,大家是在同仇敵愾對敵!
五、打出了一個與美國軍力無限接近的超級軍事強國。
2016年的時候,我們與美國兩艘航母艦隊掰腕子,用上了三大艦隊的幾乎所有精銳,最終才能與之真正杠一槓。現在呢?中國三艘055驅逐艦到南海,美軍兩艘航母艦隊都是趕緊迴避。中國陸軍就不談了,一直都比美軍強。中國的海空軍,現在也開始逐漸趕上甚至超越美軍了。
試想,如果沒有美國對中國的瘋狂打壓,中國會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取得這麼大的成績嗎?哪怕現在馬後炮地看,也會覺得不可能!所以,有一個對手不斷地“鞭策”我們,客觀上是有好處的。美國這些招數的後果,就是會加速中國成為超級大國!
六大原因決定,關稅戰美國必輸無疑!
為啥說美國必輸無疑呢?
這其中邏輯其實並不複雜,總結了如下六個方面可以證明美國關稅戰必敗:
一、戰略格局層面
中美戰略耐力存在根本性差異。
中國工業體系完整性:中國具備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高階製造產能(除極少數領域外)已基本實現自主可控。美國及其盟友已經是嚴重的產業空心化,他們甚至連新能源的基礎電力設施都要依賴中國的工業品。美西方根本離不開中國的工業輸出。
經濟韌性的不對稱性:中國可透過人民幣結算體系、"類馬歇爾計劃"扶持友好國家,甚至以工業品禁運反制美國盟友等手段來繁殖,而美國因工業空心化在脫鉤後只能承受通脹失控,政策工具匱乏。
所以,打持久戰,美國不行!

二、地緣政治博弈維度
多邊戰略緩衝機制,註定美國一事無成。
一帶一路與金磚平臺:中國透過強化與周邊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及金磚/上合組織的經貿繫結,構建了"三個基本盤"(周邊、一帶一路、歐洲),大幅降低對美市場依賴。像金磚國家當中,也就印度慫了。
歐洲戰略搖擺性利用:中國持續爭取歐洲保持戰略模糊(如總理與馮德萊恩通話),迫使美國難以形成統一反華陣營。特朗普的手段,相關國家投入美國懷抱的後果是財產要分一半給美國,所以代價很大。即便歐盟最終迫於壓力倒向美國,其付出的經濟代價也將動搖其穩定性。合起夥來全力對付中國,很難,而且很難持久。
三、軍事與經濟複合威懾
戰爭潛能和高精尖領域的代差優勢。
工業軍事化轉換能力:中國擁有全球唯一可快速將民用產能轉為軍備的體系(如無人機領域:雙尾蠍B型無人機載彈量3噸,航程八九千公里,載彈量降低一些,這種幾百萬的無人機能覆蓋美國本土,生產一萬架對美國本土飽和攻擊一下,受得了嗎?),而美國軍工複合體受制於產業鏈斷裂難以快速擴產,他打不起與中國的持久戰。

臺海戰略主動權:中國對武統臺灣正在做最後的引數測試(包括美歐反應預判),具備"週末解決戰鬥"的閃電戰能力。統一後可直接控制第一島鏈,使美國西太軍事存在失去支點。
試問,這種情況下,美國不可能在軍事上解決中國,反而中國有可能在東亞解決美國。軍事不行了,還有什麼資格從實力的地位出發談話呢?
四、經濟內迴圈根基
中國內生性的經濟增長引擎的不可逆性,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14億人口市場縱深:中國內需市場潛力尚未完全釋放,可透過"發債發錢"構建強韌內迴圈,我不賣你美國了,我自己想辦法消費總可以吧?美國內需市場已觸及增長天花板,關鍵是如果失去中國主導的產業鏈,如何滿足需求呢?
新經濟正規化主導權:新能源、電動汽車等領域已形成對美技術代差,關稅壁壘反而加速中國技術標準輸出。
五、極限博弈策略工具箱
非對稱打擊手段更加豐富。
能源定價權爭奪:透過人民幣結算體系溢價採購石油,既鞏固能源安全又推高美國通脹(2022年已驗證該策略有效性)。
盟友體系精準打擊:對配合美國加稅的國家實施工業品禁運,直接癱瘓其基礎工業執行(如電力裝置斷供等),迫使其在產業鏈崩潰與追隨美國之間抉擇。
六、時間維度終極優勢
歷史程序具有不可逆性。
新冷戰的時間悖論:西方陣營內部矛盾(如韓國李在明派系崛起、日本自民黨內部分裂)導致其難以承受長期對抗成本,而中國透過"拖時間"策略持續積累優勢。
文明競爭的本質差異:中國決策層具備"超級牛人"級的戰略定力(如對臺問題數十年佈局),而美國政治週期導致政策連續性斷裂,特朗普式"王八拳"戰術無法形成持久壓力。大家如果還是覺得心虛,來看看下面的影片,看一下你就信心百倍了。
美國關稅戰的本質是試圖用20世紀經濟戰工具遏制21世紀新質生產力,而中國已構建"軍事-經濟-科技-金融"四位一體的反制體系。當博弈進入拼"血條厚度"階段,中國在工業產能、戰爭潛力、市場縱深和戰略耐心上的結構性優勢將註定美國失敗。
特朗普如果不信,那咱們就可以繼續打下去,看誰先慫!其實,大家只要看看官方的態度就知道,這一次,中國是一定要把美國摁在地上摩擦的,要一戰立威,一戰定乾坤!美國的苦日子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