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完了一本很有春天氣息的新書——《我被行走治癒了》。
很明顯,這是一本關於行走的書。
不過比起譯名,我更喜歡它原本的名字《52 ways to walk》,只看書名我們就能知道,它講的不是空泛的道理、意義,而是種種具體的,與身體、情緒、心靈重建聯結的行走方式。

行走不就是走路嗎?還有什麼方式?
當然有。
書中最讓人動容的,正是作者在行走中發現的那些不起眼的小細節:
在泥土中行走,感受生存的氣味,洗去滿腦子的疲憊;
在沙灘、綠草如茵的山坡上,感受赤足行走帶來的自由感;
獨自一人“聆聽式”散步,感受乾旱、下雨、颳風帶來的不同的聽覺盛宴……
而這一切,都意味著“治癒”。
它讓我想到這些年,我和老王一直在堅持的一件事:帶孩子四處行走。
我們走過城市的街道,我們踏上過鄉間的土路;我們漫步於人工打造的平坦步道,我們也深入原始森林靠自己踏出一條小路。

這些年下來,我們發現孩子受益不少:大寶二寶的身高都竄得很快;大寶六年級眼睛都不近視,還是5.0;倆娃性格都很開朗,雖然說不上有運動天賦,但身體倍兒棒……
當然,我們不僅帶自己的孩子行走,9年前還創辦了板牙科考營,帶著全國各地(甚至全世界)的孩子一起行走,走進祖國大好河山,走進肯亞、加拿大、新加坡、斯里蘭卡、婆羅洲等等更大的世界。
我們和無數家庭一起,追尋“知行合一”,在大自然中療愈身心,養一個博愛包容的孩子。
而在這本書中,我找到了跨越語言和國界的共鳴。
書的作者是安娜貝爾·斯特里茨,這位在虛構類和非虛構類作品領域都小有建樹的英國女作家,用跨學科的敏銳視角和對藝術的感知力,把行走寫得既科學(心理學、腦科學)又文藝,讀起來很輕鬆。

全書一共52章,52次新的行走嘗試(剛好一年),隨著作者的層層分析,我看到了一條可以和孩子共同行走的“教育新路”:
不靠說教,不靠控制,而是靠身體的節奏,靠步伐的方向,靠“我在你身邊,陪你慢慢走”的默契,影響孩子,帶動孩子。
周圍很多父母都跟我吐槽過類似的問題:“我家娃總是看起來很懶,走幾步就喊累/寫著作業呢動不動就趴桌上了/老一副提不起勁的樣子……”
我們不能說這類孩子不夠勤奮、不夠自律,因為他們“省電”狀態其實是身體在休眠。
如今的孩子,長期被困在室內、課桌、書本和螢幕之間,他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逐漸變得遲鈍,就像長時間不開機的電腦,越靜止越卡頓。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明明沒有生病,卻總是提不起精神,總是感覺“沒勁”——因為他們的身體從感知層面,就已經“斷線”了。
那怎麼辦?
書中給出的答案是:行走,帶著感官去行走。
比如“第8周-風物長宜放眼望”這一章,作者提到了一項非常有趣的科學研究:
行走時,我們擁有“全景視覺”(Panoramic Vision),即把周圍的整個場景都盡收眼底。我們會在“光流”(一種視線的流動)感受世界,它告訴你要去哪裡,以及哪個路線最好。

這種全景視覺與孩子看書或玩手機時使用的焦點視覺(Intense Focal Vision)截然相反,對感官的刺激程度也大不相同。
再比如“第11周-散步,也把青梅嗅”一章裡,作者展現了“嗅覺漫步”的奇妙。

科學研究發現,嗅覺與情感、記憶緊密相連,還能預測壽命、關聯健康——嗅覺衰退者死亡率高46%,新冠患者失嗅後抑鬱焦慮風險增高3倍。
而行走中的嗅覺訓練益處十分顯著:
每天3次嗅聞訓練,6周就能讓部分人重獲嗅覺,還能增厚大腦皮層、改善記憶——也就是說,當孩子步入自然,用鼻子探索世界,鈍化的感官將被萬千香氣重新啟用。
聽起來很玄妙對不對?這就是自然的魔法。
當我們允許孩子行走,他接觸到的,不只是土地的溫度和質感,更是種種來自大自然的訊號,足以全方位喚醒孩子的身體。
我們可以試著回憶一下:是不是每次帶孩子去鄉下、郊遊、露營回來,他整個人的狀態都要好一些?哪怕只是去樓下跑一跑,他都會顯得特別興奮?
這不是孩子“幹啥啥不行,瞎玩第一名”,而是他的身體更喜歡行走,更喜歡自然。
還有“雨中漫步”這一章,作者提到:雨後植物會釋放出一種特殊香氣。
因此,走在雨後小路上,我們的鼻腔吸入的不只是空氣,還有天然的“香氣訊號”——它們在刺激我們的嗅覺、皮膚、情緒和記憶系統。
更重要的是,在雨中行走時,孩子必須注意腳下,感知氣溫、溼度和路面變化,這種全身動員的狀態,本身就是對孩子大腦的鍛鍊。

我就很喜歡在下過雨的傍晚帶倆娃出去,不走遠,就在小區周邊,踩著水窪,看著積水中倒映出來的樹影、天空、花草。
如果細心觀察,我們能發現孩子玩的花樣很多,比如把樹葉丟進比較深的水窪,看它漂多久才沉底。
這也是我們帶孩子行走時需要注意到的,行走不是為了刷步數打卡,也不一定要走多快達到燃脂效果。
只要讓他們走起來,就能把身體從“休眠模式”喚醒。
它會鍛鍊孩子的觸覺、聽覺、嗅覺與平衡感,逐步建立起“我能感知、我能判斷、我能控制”的身體意識。

而這些意識,恰恰是注意力、專注力、協調力的源頭。
我想,這也是書中設計“十二分鐘快走”“風雨中行走”“泥濘中漫步”等“花樣”的初衷——讓行走儘量有趣一些,不要因為沒時間、天氣不好、路況不好而放棄行走,讓孩子失去刺激神經系統、肌肉系統、感官系統的機會。
所以,如果你發現孩子“越來越懶”,別急著貼標籤。
帶孩子行走——哪怕只是去菜市場聽人砍價、去小公園玩玩健身器材、去小區樓下撿葉子……他的身體,會慢慢告訴你答案。
我們總說,孩子越長大越容易“一說就炸”,但大家有沒有想過,孩子是缺乏情緒出口的。
他們有太多被壓抑、被忽視、被誤解的情緒,最終都會堆成內傷。
該怎麼安撫孩子?很難。因為成年人也很累,能耐下心來給孩子講道理的家長都是少數,更別說甘願做孩子情緒垃圾桶的了。
現在,《我被行走治癒了》這本書提醒了我:
行走,其實是一種最自然的情緒調節方式。
不是“運動排解情緒”那麼簡單,而是——用腳步代替語言,用身體的行動化解內心的風暴。
比如“第22周-靜靜漫步,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一章,讓我想到很多親子關係裡的誤區。

之前,我寫過一篇關於散步的文章(被嚴重低估的運動專案,零成本、適合親子、狂配春天),裡面提到,散步可以營造和孩子獨處的空間,容易讓孩子開啟話匣子,改善親子關係。
但是這一招時靈時不靈——我們總想“聊聊”“溝通”,但孩子並不總能配合。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心裡有事,卻不願意說出來。你一問,他就回一句“沒事”,然後默默刷手機。
這本書給我提供了新的視角——大家有沒有試過什麼都不說,就帶孩子出去走一段路?
書中說:
2006年的研究中,參與者只需要在安靜的地方待2分鐘,身體就能得到放鬆。選一個安靜的地方,放下手機散步2分鐘,足矣。拒絕聊天。與同伴一起靜靜地散步所產生的親密感不亞於任何談話。
我們以為走在一起什麼都沒發生,其實步伐裡藏著安全感,風聲裡有聽見的訊號,腳步聲傳達著“我在你身邊”的默契。
團隊一個小夥伴說,她曾經無意間帶娃嘗試過一次“無聲散步”。
青春期的兒子先跟她說:“我不想說話。”她就不說話,帶兒子繞著小區走。走了十幾分鍾,兒子反而主動開口說起了學校遇到的一件不順心的事。

此外,書中還有好幾種行走方式,幫孩子釋放情緒。
比如“帶著微笑行走”:
……在確保自己不會被誤解時,才向陌生人打招呼或微笑。清晨遛狗的人通常很友好,樂於與他人打招呼。只要沒有不適,就揚起嘴角,用燦爛的笑容向路人打招呼。自然而然地,你會遠離暴躁、多疑、失望、挫敗等消極情緒。面帶笑容,挺直肩膀,站直身體,抬起下巴,擺動雙臂,做這些動作的原因不外乎一點: 誘導和刺激大腦,促使其釋放能改善情緒的神經遞質。
這就是行走的奇效:它是一種給情緒留白的方式,身體在動,情緒在動,大腦在“解凍”。
我一直堅信,孩子有情緒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沒有教給他們處理情緒的方法。
而行走,是一種最天然、最輕柔的情緒處理方式。我們不需要太多經驗,不需要做太多功課,只需要有陪伴他行走的意願。
如果你發現孩子最近悶悶不樂,不如就放下手頭的工作,和他說一句:“我們去走走吧。”
他的情緒,或許就會在某個不起眼的轉角處,被溫柔地接住。

看書的過程中,我還想到了一個孩子讓家長痛心的狀態——“空心病”。
我們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資訊通達”,但同時也更容易迷失方向。
他們知道的多了,真正想要的反而更少;選擇看似變多了,內心卻越來越空。
很多成年人自嘲“知道了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孩子們提前陷入了類似的困境,他們的狀態是“知道很多答案,卻不知道問什麼問題”。
具體體現,就是不少孩子在學習上不主動,不是因為能力不夠,就是因為從根本上缺乏“目標感”——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努力,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也不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看書時,我想,行走或許能喚醒孩子的目標感,甚至培養他的生活掌控力。
有同學可能會問:走個路還能治空心病?聽起來太唯心了吧。
別急,書中分享的幾種“目標導向型”行走方式,我們可以借鑑一下。
行走需要方向感,人生也需要方向感,這背後的道理或許是相通的。
比如“第24周-帶著地圖去行走”這一章,作者鼓勵讀者扔掉電子產品和導航軟體,使用地圖標註目的地,選擇現實中的地標導航。

看起來只是把電子地圖換成了紙質地圖,但本質上,它在悄悄訓練孩子幾個關鍵能力:
如何做選擇,在岔路中判斷方向;
如何設定地標(目標),在終點前不斷進行調整;
失去了可靠的助手(電子導航)後如何面對不確定,遇到偏離路線的情況時,解決問題而不焦慮。
這些,正是一個“有方向感”的孩子最寶貴的底層能力。
更進一層,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繪製地圖,讓他做道路的設計師,像個小探險家一樣,制定計劃、主動決策。
我們板牙科考營的很多活動都有類似的關卡設定,孩子們的參與意願一直很高——這,就是“參與感”的力量。
此外,書中還特別提到“迷路式行走”這個概念。
初看有點反常識。我們從小教育孩子“不要亂走”“不能走丟”,但卻有研究表明,適度的迷路其實能訓練孩子面對未知的適應能力和方向感。
不是那種真正的“走丟”,而是在一個安全範圍內(比如帶上地圖但不用),讓孩子有意識地自己找路、辨別方向,或者根據有限的標誌物重新判斷路徑。
當孩子處於“輕度迷路”狀態時,他的大腦會進入一種全方位啟動的狀態,調動空間感、記憶力、邏輯力甚至情緒調節力。
神經學家發現,被稱為“黑質”和“腹側被蓋區”的大腦區域(對學習和記憶能力至關重要)會被新影像啟用,特別是當這些影像看起來積極向上或令人愉快時。愉悅感和新奇感會觸發新神經元的產生,同時獎勵給人們一劑多巴胺。
當孩子得到機會探索未知的世界,他的眼神會不一樣,他會產生“我是有方向的”“我可以選擇並行走”的意識,就是目標感的雛形。

我想,防止孩子患上“空心病”,最重要的是要保留他們“對世界的探索熱情”。
而這份熱情,不是課堂裡教出來的,是用雙腳走出來的。
此外,除了在自然中行走,書中也提到可以帶著文化探訪的目的行走——去探索歷史遺蹟,在城市裡感受人文溫度。
邊走邊學,行走在路上,也行走在課堂裡。

最後建議同學們,從今天開始,不妨給自己和孩子一個小小的承諾:
每天,哪怕只有十二分鐘,也試著關掉手機,帶上孩子,一起去走一段路——
在這個被效率和螢幕填滿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學會走得慢一點,看得清一點,愛得久一點。
部分圖源自網路,侵刪
參考資料:
安娜貝爾·斯特里茨[英]:《我被行走治癒了》
也許你還想看看
【做對這三件事,娃一年長高15cm】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川媽說說
幾乎每個假期,我們一家四口都會參加板牙科考營的活動。休息的時候家長湊在一起聊天,話題自然脫離不了孩子,討論(吐槽)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難帶(真正抱團養娃)。但其實我看科考營的孩子,一個個都很健康開朗,友善熱心,樂於幫助他人。在岷山,有小姐姐一路上照顧二寶,有大哥哥幫不會寫字的二寶補上所有的科考筆記。他們一個個都是那麼懂事可愛的好孩子。
開始不太明白他們的反差,時間長了就看懂了,大自然就是這麼神奇,能接納、療愈所有的問題。當我們覺得辛苦、親子關係緊張時,不妨行走起來、走進大自然,然後見證改變的奇蹟。
別等,就從這個五一開始吧~
我敢預判,肯定會有很多同學對板牙科考營感興趣。我先把鋁殼老師的微信甩出來,有任何疑問都可以諮詢她。五一的活動估計來不及了,暑假的活動已經發布,可以關注起來啦~

掃描二維碼新增鋁殼老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