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讀高中卻考上北大,改變數學世界的他,曾經在賽百味打工七年

這段時間,數學界熱議不斷,前有34歲王虹教授打破女性偏見,成功破解掛谷猜想;如今,年近七旬的世界頂級數學家張益唐的傳奇經歷也備受矚目,年輕時他曾因論文引證錯誤遭導師拒絕推薦,為生計在賽百味打工7年,最終憑藉一篇論文震驚世界。下面跟隨學霸君一起來看看他的逐夢之路吧!
From Letsight
微訊號:letsight520
近日,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迎來了一位新成員。年近七旬的張益唐,世界頂級數學,被正式聘任為研究院教授。

圖源:中山大學
數學界,張益唐是非常特殊的存在。他不是天之驕子般的學術明星,卻因為一篇被視為奇蹟的論文《質數間的有界間隔改變了數學史的程序,也改寫了他自己的命運。
2013年,《數學年刊》上那篇劃時代的論文,證明了存在無窮多對間距有限的素數對,標誌著“孿生素數猜想”的首次實質性突破
這一成就震動了全球數學界,也讓張益唐從美國一所不知名大學的無名講師,一夜之間成為全球矚目的數學家。
誰也沒想到,他曾經差點被“逐出”數學界,而且為了生計不得不在賽百味打工7年。
1955年,張益唐出生於上海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大學電氣工程教授,母親在郵電部機關工作。
幼年時,由於父母長期在外,他被託付給在上海的外婆撫養。那是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外婆幾乎不識字,舅舅和姨媽們也只有初中學歷
可以說,他感受到來自父母高知教育的影響非常少,更多的是自發性對書本和知識的熱愛和興趣。
沒人教過我,我就是喜歡讀書、喜歡思考。”
張益唐將這種天性歸因於自己的性格內向、沉靜,偏愛獨處。
他最初喜歡的並不是數學,而是地理。幼兒園時,他已經喜歡看小舅舅的地理課本,甚至在發燒時胡話念出的都是各國首都的名稱。
直到十歲左右,他開始接觸《十萬個為什麼》,尤其是後幾冊關於生物與數學的內容
他第一次讀到數學王子高斯的故事被深深吸引,從此將高斯視為心中的“數學英雄”。

他的數學天賦很早顯露出來小學三年級就能獨立證明勾股定理,9歲時已經沉迷於費馬大定理與哥德巴赫猜想。
但他並不只擅長數學,同樣也喜歡古文小說,能熟背《西遊記》《紅樓夢》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巴爾扎克、卡夫卡等人的作品他都如數家珍。
曾經有記者採訪他時發現,他隨身攜帶的不是數學書,而是卡夫卡的《》。
張益唐的親人至今還很愛提起的一個小插曲是,在大舅的婚禮上,年幼的張益唐堅持要和數學老師姚先生坐一桌請教問題,遭到拒絕後當場大哭,攪亂了整場喜宴。
縱使天資聰穎,但少年時期的他經歷了特殊年代沒能如願讀上高中,只能進入一家制鎖廠做工人
圖源:北京大學(張益唐第二排,左二)
但好在工人就有工作證,週末就可以去普通人無緣進入的圖書館。
張益唐把業餘時間幾乎全部花在數學閱讀上,泡在圖書館,鑽研《山東大學學報》上關於數論的研究文章,尤其關注王元、潘承洞等人的論文,而潘承洞正是他未來導師潘承彪的哥哥。
張益唐的妹妹張盈唐回憶,那時的哥哥住在另一間房裡,上完三班倒的工後,所有時間獻給他的數學。
1977年高考恢復,第二年23歲的張益唐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被譽為“最強新生”。
1985年,他繼續在北大攻讀碩士,師從潘承彪教授。幾年後,在時任校長丁石孫的推薦下,他獲公派赴美深造,開始了與世界數學舞臺的正式接軌。
1992年,張益唐完成了博士論文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命運轉折點出現了
博士學位論文答辯時,答辯委員會一致認同那是一篇合格的論文,但稽核的結果是張益唐錯了,他用來引證的一項來自莫宗堅教授得出的定理被證明是錯誤的,這讓他的整個證明都站不住腳。
最後雖然拿到了博士學位,但他的博士導師莫宗堅教授惱羞成怒覺得這個學生“害他在學術界丟人”,拒絕給他寫推薦信。
在美國學術界,沒有導師背書,基本意味著與高校教職無緣。他四處投遞簡歷,卻處處碰壁,無人願意接納這個沒有推薦人的博士。
最後,在一位北大校友的幫助下,他去了肯塔基州,在對方開的賽百味快餐店打工,做會計,也兼著收銀。

圖源:中國科學院大學
有時他寄宿在朋友家,有時住在地下室流落街頭來形容也絲毫不為過
張益唐自己卻說:“按一般人來講,我是過得很慘,但我覺得這不是很好嗎?我也有時間。
讀博士時,雖然我放棄瞭解析數論,但我一直關注,我覺得還是可以做。雖然我連工作都沒有,但我還是可以回到解析數論裡去。
在日子如此艱難的時候,為什麼還是沒有放棄搞數學?張益唐的回答非常真誠:“我是真的喜歡數學。”
哪怕在最艱難的日子裡,他依然去大學圖書館讀數學論文,儘管無人搭理,幾乎無法繼續研究。
他曾說:“那時候沒有特別的力量支撐我,有的只是對數學純粹的熱愛。”
在別人眼中,可能成功的反面案例但正是這份永不放棄的熱愛,讓他熬過了7年打工歲月。
直到1999年,他的北大師弟唐樸祁將他推薦給一位在新罕布什爾大學任教的朋友。幾經轉輾,他終於獲得一份講師職位

圖源:新罕布什爾大學
這是一份收入不高、沒有編制、沒有什麼科研經費的基層教職。但對張益唐來說,他終於能夠安心做數學了
講師只是大學裡微不足道的工作但他非常珍惜這份機會。
他每天講授微積分課程,課餘時間埋頭研究沒人在乎地方追逐自己的數學夢想。
新罕布什爾大學的14年裡,張益唐只發了兩篇論文,沒有人知道他在做什麼,也沒有人真正關心
他默默地堅持,直到2013年58歲的他用一篇22頁的論文,震驚世界。

圖源:數學年刊
他的論文一經發表,立刻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等頂尖機構關注,並被《數學年刊》破格接收。
此後,他受邀訪問普林斯頓大學,獲獎無數比如晨興數學獎、科爾數論獎、麥克阿瑟天才獎等在數學領域的頂級大獎幾乎都收入囊中
這個曾在美國小城賽百味打工謀生的“無名講師”,就這樣,一夜之間,站上了世界數學的高峰。
他的故事為人津津樂道,很多人想要將他的經歷拍成電影,就像數學家約翰·納什的《美麗心靈》一樣。

圖源:豆瓣
但是面對鮮花與掌聲,他依然雲淡風輕他拒絕影視改編,也從不炫耀過往。他曾說:“如果真的離開數學了,我確實不知道我該怎麼活。”
張益唐的故事,是傳奇。但他的經歷,也藏著留給普通孩子的啟示。
1. 熱愛,是抵禦現實殘酷的唯一盔甲
在賽百味打工的七年,張益唐並不是勵志雞湯裡那種靠幻想堅持的人。
他也灰心、沮喪、孤獨,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數學。他不是為了成功堅持,而是因為喜歡。
我們常告訴孩子要堅持夢想,但如果沒有喜歡作底氣,再動聽的夢想都將中途崩塌。
真正的熱愛,是自我驅動的,而這才是面對風浪時永不被擊敗的盔甲

圖源:北京大學
2.天賦重要,但命運裡藏著無常
從北大高材生,到美國博士,再到無業遊民。張益唐的人生可謂一波三折。他曾是天之驕子,也曾是漂泊的失敗者。
他的經歷告訴我們的孩子,成長路徑不會永遠線性上升。
不要因為一次挫折就否定自己,也不要因為一時得意就以為未來一片坦途。正視人生的隨機性,反倒是一種成熟的教育。
3.學會與孤獨共處,是長期主義的能力根基
張益唐曾說,有段時間他十天才跟人說一句話。這並不是冷漠,而是許多頂尖研究者的常態。
養孩子真正的專注力、耐受孤獨的能力,比安排無數補習更重要。
不要急著填滿孩子的生活,也不要因為孩子喜歡獨處而擔憂。能與孤獨為伴的人,才更可能在時間中開花。
張益唐說,自己最喜歡的詩是杜甫《古蹟》中那句“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數學之於他,不是通向功名的路徑,而是一生的熱愛
對所有普通孩子來說,也許無法成為張益唐,但可以從他身上學會面對困境的姿態。
熱愛一件事,不問結果、不圖捷徑、孤獨也不放棄,最終也許就是一個普通人能活得最不普通的方式。
參考:
頂級數學家曾“打零工”7年!網友:學術大佬也有低谷…光明社教育家
賽百味打零工7年,張益唐回國任教何以惹眼?| 新京報快評
數學家張益唐回國加盟中山大學,“打零工”的簡歷引關注…南方日報
本文系授權釋出,From Letsight,微訊號:letsight520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