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概念股,在大A殺瘋了….

文/狗蛋分蛋
最近,全球AI應用活躍榜單資料更新:
截至11月,豆包APP的MAU(月活使用者數)已經達到了5998萬人,成為僅次於ChatGPT的全球第二大AI應用。
訊息一齣,連帶著大A“豆包AI概念股”出現一波“瘋漲”。比如為字節跳動提供數字營銷服務的“三維通訊”,上週連續收穫3個漲停板;位元組生態的合作伙伴“視覺中國”,5天內收穫了4個漲停板……
就連主營業務做天然食品,只是名字和位元組創始人“張一鳴”重合的“一鳴食品”,都疑似因為“豆包AI概念”幹出一個漲停板。搞得股吧不少網友連扣問號,表示:
但凡上過小學,都看不懂大A。
豆包恐怖增長潛力,超過了很多人的想象。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也簡單聊過豆包。憑藉“親民”“普適性”的特點,豆包一路狂飆,2023年8月正式釋出,3個月時間使用者數超越前輩“文心一言”,今年1月使用者數突破300萬……
根據最新資料,截至11月豆包累計使用者規模已經來到1.6億,大概是年初的:
52倍。
相比於國內其他AI應用,豆包的資料也是“斷崖式”領先。
排名第二的文小言,11月月活人數為1299萬人,第三的Kimi為1282萬人,兩者加一起,也不到豆包的一半。
背靠字節跳動,確實讓豆包AI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優勢。甚至可以說: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國內能超越豆包的AI應用已經不多了。
這和AI大模型的特點有關。
現在市面上的AI大模型訓練,基本就是“大力出奇跡”的路徑,你的算力越大、資料越多,模型就越強。這也意味著,除非有飛躍性的底層技術突破:
AI大模型一旦開始領先,就很難再被超越。
就拿ChatGPT來說,很多人認為ChatGPT的領先,源於過硬的模型技術,這一點不能否認。
不過,理解技術是如何出現的,同樣重要。
ChatGPT早期有先發優勢,獨佔了整個市場,積累了大量使用者樣本。透過大量的訓練和學習,ChatGPT開始逐漸完善模型,形成了競爭優勢,吸引更多使用者加入。而更多的使用者,又為大模型的突破提供了訓練土壤,最終形成一個正向迴圈。
這種優勢,是時代、市場等因素共同決定的,很難復刻。這也是為什麼,ChatGPT至今還能在全球AI市場獨領風騷的核心原因。
對於這一點,早期國內AI大模型廠商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可以發現,最開始以百度為首各家AI大模型,都在追求專業度,想要直接透過技術突破,實現彎道超車。
方向難言對錯,以馬後炮的視角看,AI的發展速度,顯然超過了很多國內廠商的想象,單純鑽技術牛角尖還是慢了半拍。
鐵柱也深有感觸,作為文心一言最早的內測使用者,一開始百度的AI模型明顯強於豆包。但隨著用豆包的人越來越多,豆包大模型的成長肉眼可見。到現在,應對各種場景,一個豆包基本就夠用了。
只能說,在使用者積累上,豆包看得更清楚。
關鍵背靠字節跳動,也讓豆包借到了巧勁。
一方面,位元組天生就有流量池,抖音和今日頭條等平臺,為豆包AI提供了大量使用者樣本。
可以發現,其實國內大部分AI模型,回答使用者問題時引用的網站,主要就是來自各大媒體平臺,其中又有半數以上來自位元組系。相當於豆包訓練無成本,基數又大,還沒有版權問題。
另一方面,背靠位元組,也讓豆包在宣發方面彷彿擁有:
無限子彈。
今年國內前十AI大模型買量金額大約有15億元,合計已投放超625萬條廣告,其中各家的投放渠道繞不開位元組,比如今日頭條、抖音、西瓜影片等等。
買量最猛的是Kimi,累計投放金額約5.4億,豆包排名第二,金額約4.03億,文心一言最少,只有318萬。
買量是目前AI模型實現使用者增量的主要手段。不只是國內,國外也一樣,比如美國AI初創公司Artisan,今年也在瘋狂打廣告。
國內,Kimi透過買量超車的勢頭非常明顯,已經開始威脅百度的地位,也證明了使用者基數對大模型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而豆包在這方面,有天然優勢。
當然,創新能力也非常重要。
國內掌握一線流量平臺的不止有位元組,還有騰訊,甚至微信的使用者基數超過抖音,使用者粘性也比抖音強,能脫離不用抖音的人很多,但可以脫離微信的人很少。
那為什麼騰訊AI一直沒有做起來?其實就和創新能力有關,或者換一個說法: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位元組這幾年一直在尋求商業化手段,包括抖音電商,本地生活等等,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更強的創新意識,包括豆包,飛書在內爆款頻現。
可以說,背靠位元組的豆包,在一開始已經領先很多人了,包括訓練、宣發、使用者積累,這種優勢不僅在國內,在全球都是罕見的。
同樣,這代表了豆包的潛力。
資本是逐利且尖銳的,豆包AI概念股的躁動只是一個訊號,可以預見,未來豆包還將吸引更多資本跟隨。
另外,對話AI產品,只是AI大模型的初級階段,行業的目光已經開始向AI生成影片集中,這一塊,位元組也是蠢蠢欲動。
豆包真正的殺招可能還在後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