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用AI做規劃?

不是信徒和神佛,而是甲方和乙方
現在網上用DeepSeek,非常像古代占卜求籤。
大家喜歡問它各種各樣的問題,然後以“DeepSeek銳評”等題目把它的神回覆發出來。
可能這樣做對自媒體寫手比較省力。畢竟用AI寫作輕鬆,也容易抓人眼球。
但是平時真這麼用AI,也想得太簡單了:直接敲一個問題,就得到一份完美的方案。有這麼好的事嗎?
你就算真把AI當神了,也得有個對著菩薩許願燒香磕頭求籤解籤的儀式和過程啊。
更何況,AI不是神。 
最近,我用AI給孩子做了一份學習規劃。我發現,我們和AI的關係,不該是信徒和神的關係,也不是主人和僕人的關係,更像是甲方和乙方的關係。
那麼,要做一個讓甲方滿意的方案,最關鍵的是什麼呢?
就是搞明白甲方到底要什麼。
《哪吒2》裡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情節,哪吒重新塑身的時候提出要修一下身體。太乙真人問他有什麼需求,結果李靖、殷夫人和哪吒三個人提出三種想法。改了好多版都是眾口難調,最後還是回到第一版。
看到這個場景,廣告公司等很多做乙方的肯定心有慼慼焉。
甲方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呢?有時候甲方不說,有時候甲方自己也不知道。
所以,對我們使用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搞明白並且說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
同時甲方還得清楚乙方能力的邊界,然後不斷地去推動乙方動態調整,直到獲得我們滿意的方案。
現在就來看看我們人類甲方是怎麼折騰AI乙方的。
為什麼個性化的方案要用AI?
平時我只讓AI做一些最簡單的工作,但是這次AI的參與就更有必要了。
此前,我曾經在BetterRead談到,我家老大朵拉入選了學校的物理競賽課程,並參加了寒假的課程。
但是她聽不懂。
她發現,這一是因為她沒有學習相應的數學知識,二則缺少系統的物理學習。高中物理課本她又覺得不好理解,於是自己另外找了一本教材。
於是,她就有了三本教材:《中學奧林匹克競賽物理教程·力學篇(第2版)》,Haliday,Renick和 Walker合著的Fundamentals of Physics 以及AOPS出的Precalculus。
第一本教材的作者是中國科技大學教授程稼夫等物理競賽知名專家。這本書簡稱程書,是物理競賽圈的常用教材,也是學校用的課本。後兩者則是英文教材。朵拉因為有用英語學數學和物理的經歷,很自然選擇了兩本英文教材。
三本都很經典,但卻中英文夾雜。怎麼搭配著學呢?我問了一圈,發現沒人這麼學過。
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或者國外的學生會參加物理碗、BPhO等國際競賽,國內的學生會參加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雖然這兩條路往上走最終的頂峰都是國際物理競賽IPhO,但是頂峰之下,卻是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搞國外競賽的不會看中文教材,搞國內競賽的也不會看英文教材。
我也請教過一些物理競賽教練和競賽生家長,但是得到的回答往往太過簡潔。有的會說學完高中數學的必修一和必修二,有的給了一串知識點,有的給了一串公式。更多的人建議直接讓孩子直接上課外班。
的確,通常物理教練是不教數學的。學生要麼期待學校能安排相關的教學,要麼只能自己在外面找老師。很少有人像朵拉這樣捧著本書自己學,還是英文書。
怎麼辦?

只有AI能做的個性化方案
只能找AI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
AI中英文都懂,而且擅長對於海量、複雜的資訊進行交叉比對。
而且AI可以生成結構化文件,這樣不僅方便參考,也可以根據學習情況做動態調整。
於是,我的需求就出來了:
1 請AI讀取三本書的目錄頁,然後列出一個表格或者清單,列出三個教材章節的知識點對應關係。
我讓豆包和DeepSeek分工。
豆包以Fundamentals of Physics為主。也就是說,當學生以這本書為主要教材的時候,其他兩本教材要學什麼。
DeepSeek則列出,當學生以程書為主的時候,其他兩本教材要學什麼。
之所以要列兩份,是因為我不清楚朵拉到底打算怎麼學。她如果以聽老師講課為主就可以選擇豆包的方案,否則就用DeepSeek的方案。
2 請AI列一個13周的學習計劃。
之所以要13周,是因為整個學期是20周。這20周裡,我們需要去掉兩週的期中期末考試周以及四周的備考時間,再去掉一週以備應對其他不可預測事件。
每週學習時間我限定在8個小時。這對於培優學習來說有點多,但是對於競賽卻遠遠不夠。但是孩子畢竟初二了。我還是希望她以校內學習為主。
這也是做計劃的好處。就是在制定計劃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思考探索自己的真實需求,直到接近內心深處的渴望。
我的要求這麼具體這麼清楚,應該沒問題了吧。
我信心百倍地在和豆包的對話方塊裡敲出了問題,然後點選。
然後,不出意外的,意外就發生了。
我被AI折騰了
豆包快速給了我一個清單。我發現它寫得非常籠統,我又告訴豆包每本書具體的版本,要求它按照教材的具體章節來列出對應的知識點。然後我發現豆包裡列的章節是錯的。
我明白了。它自己找不到100%正確的資訊。
所以,要讓AI乙方做事,我這個甲方除了把需求說具體說清楚,也要提供相應的資料,也就是三本書的目錄頁。這對我很容易,我在網上找到相關連結,就發給了豆包。
我發現,豆包是一個輕度近視眼。如果這個連結是一個純pdf檔案,那麼豆包是可以識別的。如果這個連結是一個網頁,其中除了教材目錄還有別的內容,則豆包是無法識別的。
最後,我就把其中豆包不能識別的兩個目錄摘出來,直接把文字貼在對話方塊。
很快,豆包就給我發來了一張表格。
搞定了豆包的方案,我就去問DeepSeek了。按理說,當紅炸子雞DeepSeek的反饋速度應該更快。但是DeepSeek很直接地說:“連結我讀取不了。”
我上傳了目錄頁的PDF格式檔案,DeepSeek信心百倍地開始做表格。我一看,章節全是錯的。我再提問,還是錯的。我問了半天才搞明白, DeepSeek連PDF檔案裡的文字都識別不了。我只好自己去把文字摘出來,貼在對話方塊了。
如果豆包是100度近視,那DeepSeek就是1000度啊。
我問了認識的產品經理,對方估計DeepSeek的圖片識別功能還沒有開發完善。
那些動輒把DeepSeek當神來占卜的人啊,你們知道你們心中的神是個深度近視眼嗎?
三本書的目錄都貼好了,我又一次向DeepSeek提出要求,它的回答讓我再次大跌眼鏡:
“伺服器繁忙中。”
於是,我只好轉戰騰訊元寶。因為騰訊元寶也接入了DeepSeek。這次我立馬就拿到了三本教材的章節和知識點對照表。
比較DeepSeek和豆包
現在,我就可以比較兩個AI的工作了。
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比人做得快。越複雜的資訊,越能夠顯示出AI這個優點。
兩個AI給我的表格都是非常細緻的。不僅章節相關的內容詳細到每一個小節,還給出了三本教材具體知識點之間的對應聯絡。
這是豆包給的對照表部分內容。
因為表格太寬不方便瀏覽,我讓豆包給我做成了清單。
這是部分DeepSeek給的對照表部分內容。
可見,DeepSeek的描述更簡潔,所以我沒有要求它改成清單的格式。
這種對照分析對有專業數學老師帶著學的人來說意義不大。但是,對小白自學者是很有用的。
自學這件事,並不只是難在自控或者自驅,而是難在自學者無法在學習之前進行有效規劃。這就好像瞎子問路一樣。雖然瞎子也可以找人指點,但是人家只會給一個方向,不可能攙扶著瞎子往前走吧。而AI的規劃相當於給了一張地圖和一個導盲犬。
豆包和DeepSeek的區別也很明顯,主要體現在學習方案上。
DeepSeek的規劃更細緻,不僅考慮到了我提出的需求,也充分展現了它對於我賦予的“專業物理競賽教練”的責任之重視。
比如DeepSeek會建議每兩週要學哪些知識點,要做哪本書相關章節裡的多少道題,要花多少時間。除了按時間出規劃,DeepSeek還提出了碎片化學習、紅黃綠三色標記法 、錯題本管理等多種學習方法。DeepSeek甚至關心學生的健康,建議 :若連續3天無法完成任務,立即停擺1天恢復精力。
但是優勢也是劣勢。它想得太多了。
比如,我明明強調了一週是8個小時,但是DeepSeek最初提交的方案是20個小時。我估計從一個競賽教練的角度來看,這點時間也太少了。
又比如,DeepSeek一開始給的方案排版不太好,我也不跟它較真了,就直接說“非常感謝”。其實就是端茶送客,表明這個任務結束了。
令我吃驚的是,就算我不提,DeepSeek還在奮力思考。
比如我說:“非常感謝。”
但是DeepSeek再度開始思考,並且強調“需要清單排版整潔美觀”,最終真的給了我一個排版完美的文件。
它讓我想到誰呢?宇宙大爆炸裡的謝爾頓。不懂看人眼色,但是有熱情也很執著。
豆包就不同。
豆包的規劃一板一眼,使用者要什麼就給什麼。沒有特別大的驚喜的,但是也沒有驚嚇。豆包的好處是犯錯比較少,影像識別能力更強。所以豆包也是一個合格的助手。
其實,如果做過甲方或者乙方的人就知道,好的方案一定是雙方充分互動的成果。
然而人和AI的互動是單向的,大語言模型只能回答不會提問。這就把互動的責任都壓到了人身上。
DeepSeek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得使用者提問才能回答。而豆包會在回答後給出更多的提示問題,幫助使用者去思考自己的需求是什麼,還需要問什麼問題。我想,這可能是因為豆包團隊有更豐富的服務經驗。
如果提問的責任都在使用者一方,使用者必須要提明確、清楚有效的問題,而且要懂得判斷AI提供的資訊真偽。在整個過程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我都花在不斷地去審查AI的資訊是否準確,然後提醒AI去糾錯。
有人說DeepSeek在圖片識別的能力開發方面做得不夠,但是騰訊元寶幫助其提升了相關能力。但是在我用AI的時候,並沒有感覺到這一點。
豆包比DeepSeek好一點,但是在我提需求調整的整個過程中,兩個大語言模型的錯誤還是反覆出現。甚至已經犯過的錯誤還會再犯。這也說明,AI很難100%正確。
如果時間有限,又對自己想要的非常清楚,要求也不高,我覺得用豆包就足夠了。
如果時間充裕,又有足夠的能力去判斷方案是否有效,那麼可以用DeepSeek。 
兩個都給差評
那麼對照表和學習計劃有效嗎?
我覺得最有效的地方就是明確指出了每個物理教材章節裡所需要的數學知識。
一般來說,我們學習教材都是從頭往後學。但是在AI給的教材知識點對照表裡,我才發現,物理教材的第二章運動學涉及的數學知識,恰恰是在數學教材的第9,11和12章。
那麼,為了及時跟上物理教學節奏,是不是應該先學第9章以後的內容,而不是按照順序從頭往後學呢?
朵拉不同意。她說,知識是線性發展的,不是碎片化的。如果漏掉前面的,基礎不紮實,就會影響長期的學習效果。
朵拉認為,既然第二章就涉及到數學第9章的知識,前期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數學。數學儘快過一遍,然後在學物理的時候再夯實數學知識,真正用上數學。而不是先學物理,需要數學知識的時候再去零碎學一點。
我說:“但是兩個AI的學習規劃,都是簡單按照知識點來安排的。”
朵拉說:“是啊,機器就是機器,兩個都給差評。”
用AI做規劃的注意事項
接下來說說用AI做規劃的基本原則。這是為了真正用上AI來做有效方案,而不是用AI占卜、取樂、吸引關注。
1 充分利用多元化資源
在用AI做規劃之前以及整個過程中,我和朵拉都找了各種資源和資訊渠道。這使得我們兩個物理競賽小白在短時間內對競賽學習有了大致的瞭解。這樣我們才能對AI提需求,稽核AI的規劃。
這些資訊渠道包括但不限於知乎、豆瓣、微信、百度、小紅書以及家長群。
當然這些渠道各有各的缺陷。比如知乎和豆瓣的資訊更新不夠及時;微信、百度和小紅書的營銷內容氾濫;家長群40%的時間在八卦,30%的時間在商業互捧,20%在傳播各種檔案。但是隻要能夠得到對自己有用的資訊,就是一個好渠道。
2 明確自己的需求:具體、清楚並且要給出限定條件。
很多人一開始的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但是他們都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
所以用AI規劃,就不能敞開式提問,而是在提問的同時給出限定條件,最好有數字,有可以衡量的目標。條件越多,AI也越好規劃。
3 在AI給出方案後,要反覆核查。
AI和人最大的區別是,它不會心虛,即便錯誤連篇也表現得自信滿滿。所以一定要反覆核查。
核查方式也很簡單,就是看它做方案的基礎資訊是否準確。
在這次AI給我最大的衝擊是,他們賴以決策的基礎資訊經常出錯,即便我指出很多次,也會失誤。失誤率遠高於人類。
4 根據情況反覆調整。
當你把AI的規劃拿出來以後,你還是會發現這樣那樣的漏洞。就如同朵拉的回覆,AI其實並真正不瞭解教學,只能給我們做一些輔助工作。
但是這份文件還是有價值的,一則我們可以基於這個文件的結構,根據實踐以及各方的反饋不斷調整。
二不斷調整文件的過程本身,也促進了我們去持續思考。從人性來說,大部分人並不願意思考,只想求籤。家長們更關注提前學,而不是提前想。
現在為了當好AI的甲方,我們努力去想想吧。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