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者的日子不好過,我們不是石油公司,也不是牙膏——這些東西會永遠存在……但 10 年後你可能不需要 iPhone 了。
這個將 iPhone 與石油和牙膏做對比的,是蘋果服務業務的高階副總裁 Eddy Cue——講出這話時,他正在 Google 反壟斷訴訟的法庭上。
Eddy Cue 是蘋果公司的資深元老,自 1989 年加入以來,他在公司發展歷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曾參與建立了 Apple Online Store、iTunes Store 和 App Store 等奠基性平臺,並長期負責 Apple Music、Apple News、Apple Podcasts、Apple TV 應用、地圖、Apple Pay、iCloud 等一系列核心服務——換言之,蘋果服務生態的半壁江山,都是他的業務範疇。
這番話也許是應對法庭所需的託辭,但或許也是蘋果公司高層們的共識——總有一天 iPhone 會消失,但蘋果會找到新的支柱。
在 Eddy 看來,蘋果公司歷史上最英明的決策之一,便是殺死了 iPod。
當時正是 iPod 如日中天的時候,蘋果為什麼要殺死一隻還能下金蛋的雞?
因為當時蘋果公司的戰略已經面向未來——如果 iPod 註定會被別的產品,比如智慧手機取替,那不如自己來成為這個終結者。
Eddy 認為,人工智慧可能會是決定 iPhone 未來的關鍵,更準確地說,是 AI 硬體。
這不是一個新興的概念,事實上,從 AI 興起以後,我們就看到了不少 AI 硬體,比如 Ai Pin。
2018 年,前蘋果軟體工程總監 Bethany Bongiorno 和前蘋果設計師 Imran Chaudhri 共同創立了 Humane,主要目的是開發人工智慧驅動的創新技術。
這家公司創立之初可謂是備受矚目,陸續獲得了 OpenAI CEO Sam Altman 和微軟等明星人物或公司的青睞,拿下 2.4 億美元的投資。
而 Humane 也不負眾望,2023 年底,他們推出的第一個硬體,就拿兩位創始人的老東家開刀,在「代替 iPhone」的口號下,Ai Pin 出現在我們面前。
Ai Pin 形似一個方形別針,外殼經陽極氧化或拋光處理,表面覆蓋康寧大猩猩玻璃觸控板,頂部傾斜的面板中整合雷射投影模組和摺疊式 ToF 攝像頭,還設計了訊號燈,用於提示攝像頭與麥克風的工作狀態。
代替 iPhone 可不是白說的,Ai Pin 的硬體還真不算少,在這個小小的機身內,Humane 塞入了一顆高通驍龍晶片、4GB RAM、8GB ROM 以及環境光、加速度計、陀螺儀、GPS 等各種感測器,與此同時還保持了 55 克的重量。與機身一樣簡潔的,還有它的互動。Ai Pin 幾乎沒有物理按鍵,使用者可以透過語音、手勢和觸控來控制 Ai Pin 工作。
作為響應,Ai Pin 會透過雷射投影將資訊顯示在使用者的手掌上,顯示解析度為 720P,所有互動內容由 ChatGPT 來進行回應支援。
聽起來很美好,市場也這麼覺得,在還沒上市的時候,就被《時代》雜誌評選為「2023 年度發明」,有媒體稱之為「顛覆智慧手機的革命性產品」。
不過發售後的 Ai Pin,口碑迎來了一個大反轉,互動體驗極其糟糕、AI 對話延遲過高、續航發熱表現不佳、火災安全隱患等問題蜂擁而至,最終於今年的三月正式停止服務,Humane 這家公司的故事也以被惠普收購而告一段落。
喊出「替代 iPhone」口號的 Humane 倒下了,但這種體積小巧的 AI 硬體,還有不少同類。
例如,Rabbit R1 是一款橙色的小巧裝置,它不依賴傳統的應用模式,而是透過其自主的 AI 模型(LAM)和語音互動,旨在充當一個通用的人工網代理,直接為使用者執行跨平臺的複雜任務,比如預訂或點餐,代表著一種透過 AI 簡化數字世界互動的探索;
而 Limitless Pendant(原名 Rewind Pendant)則是一款夾式穿戴裝置,其核心功能在於持續捕捉並利用 AI 總結使用者的現實對話音訊,以「增強記憶」為目標,幫助使用者輕鬆回顧和查詢資訊。
相比 Ai Pin,Rabbit R1 與 Limitless Pendant 沒有企圖一步登天,而是更為聚焦,嘗試將 AI 能力封裝到特定形態、服務於特定目的的硬體中,作為區別於智慧手機的另一種互動或功能延伸的嘗試。
和仍然處於早期探索的小型 AI 硬體不同,一些更大的 AI 產品,目前已經取得一些階段性的成果。
Meta 與雷朋眼鏡合作的 Ray-Bans,這款內建 Meta AI 的智慧眼鏡,自 2023 年底亮相至今年 3 月銷量已突破 200 萬副。
Meta CEO Mark Zuckerberg 預計,到 2025 年底,這一數字將達到 500 萬,作為印證,Ray-Bans 的製造商 EssilorLuxottica 也公開表示,預計到 2026 年底,每年將生產 1000 萬副眼鏡。
而蘋果本身也推出了被視為「明日產品」的 Vision Pro,雖然根據 IDC 的資料報告顯示 2024 年全年的銷量不超過 50 萬臺,遠低於最初預期的 70-80 萬臺,但蘋果依舊在持續推進相關硬體的研發,包括 Vision Pro 的迭代型號、平價型號,鐵了心要在這個形態上搞出點大動靜。
與此同時,就在今天,也有知情人士爆料,蘋果在智慧眼鏡的處理器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
這款處理器基於 Apple Watch 的晶片設計,功耗較低,可以同時控制多個攝像頭,蘋果的目標是最早在明年年底開始批次生產這一處理器,這意味著如果順利推進,智慧眼鏡或將在未來兩年內上市,為蘋果與 Meta 的 Ray-Bans競爭做好準備。
此外,蘋果還計劃為 AirPods 和 Apple Watch 增加攝像頭,正在研發名為 Glennie 的元件與 Nevis 晶片,將這些較為傳統的智慧裝置轉化為人工智慧產品。
根據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 2021 年的爆料,蘋果計劃在十年內,即到 2030 年,利用增強現實(AR)裝置取代 iPhone,具體目標是在未來十年內銷售至少 10 億臺 AR 裝置,以滿足當前超過 10 億活躍 iPhone 使用者的需求。
當我來到矽谷時,曾經像惠普、太陽計算機系統(Sun Microsystems, Inc.)和英特爾這些最好的,或是最成功的公司,要麼不復存在,要麼規模大大縮小,影響力也大大減弱了。
的確,曾經不可一世,開創了 Jave 程式語言、曾經差點收購蘋果的 Sun Microsystems 也能在朝夕間成為過去式,給蘋果再次敲響警鐘,這樣的危機感時刻刺激著這個科技巨無霸,所以我們看到蘋果一邊佈局未來裝置的探索,一邊還在重組 Siri 的升級團隊,進一步加速這一將成為 Apple Intelligence 主要互動入口的專案。
畢竟,十年後,我們的確很可能不需要 iPhone 了,但現在,iPhone 卻非常需要 AI。
Eddy 的呈堂證詞提到了 iPhone 的未來,但這隻能算個小預言,這場發言的重點,還是在蘋果與 Google 的糾葛中。
此前,為了維持 Google 搜尋引擎在蘋果跨平臺瀏覽器 Safari 中的預設地位,Google 每年需要向蘋果支付超過 200 億美元,Eddy 承認,這項協議仍然是蘋果目前最為重要的財務條款之一。
但在這場持久又艱難的壟斷案件中,這份協議可能會被解除。
不過,哪怕牽扯到每年 200 億美金的協議解除讓負責蘋果服務營收的 Eddy 夜不能寐,他也承認,如今搜尋引擎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新的可能性——AI 搜尋。
上個月,Safari 瀏覽器的搜尋量首次出現下降,Eddy 認為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開始轉向 AI 搜尋,他相信像 OpenAI、Perplexity AI 和 Anthropic PBC 等人工智慧搜尋提供商,最終會取代 Google 等傳統搜尋引擎。
這並非僅僅是口頭表態,Eddy 透露,蘋果未來可能會將這些 AI 搜尋選項引入 Safari 瀏覽器,供使用者選擇作為預設搜尋引擎,而且,蘋果已經就此事與 Perplexity AI 進行了一些討論。
另外,Eddy Cue 還透露蘋果研究了中國的 DeepSeek 與馬斯克的 Grok,探索在作業系統中整合的可能性,此前 Siri 中已經集成了 ChatGPT,預計今年晚些時候還會迎來 Gemini 的加入。
之所以如此積極,還是因為自家的 Apple Intelligence 表現不盡如人意,但在 AI 浪潮中又不能落後,否則,取代 iPhone 的就可能是別人。
另外值得提一嘴的是,在這場審判會的同時,Alphabet 股價暴跌 7.3%,是 2 月份以來的最大跌幅,蘋果股價也在 Cue 的評論中下跌,收盤時降幅 1.1%,這下 Eddy 的失眠要更嚴重了。
言歸正傳,Google 的反壟斷案件發展到如今的地步,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已經成為涵蓋軟體、移動終端、AI 等領域的科技圈《啟示錄》。
無論是手機廠商、電腦廠商,還是搜尋服務商、軟體服務商、AI 技術公司,都被捲入其中,雖然各方的加入讓局勢變得越來越混亂,但也指明瞭一些未來的方向。
對蘋果等廠商而言,AI 搜尋代表著未來,而對於掌握著未來的 AI 服務商而言,立足於當下也很重要。
前段時間,同樣是在 Google 反壟斷案件中,ChatGPT 的產品負責人 Nick Turley 就表示如果法院最終裁定 Google 必須剝離 Chrome 瀏覽器以恢復搜尋市場的競爭,OpenAI 將有興趣收購 Chrome,並直言其目的是因為搜尋引擎:
如果沒有搜尋技術,OpenAI 構建「超級助手」應用並實現通用人工智慧(AGI)的目標將無法成功。
在歐盟《數字服務法案》(DSA)要求下,OpenAI 最近也披露了 ChatGPT 搜尋的資料,截至今年 3 月 31 日,ChatGPT 搜尋月均活躍使用者達到 4130 萬,而半年前僅為 1120 萬,增長驚人。
不過增速雖快,仍難以撼動搜尋霸主 Google 的地位。根據市場調查機構 Statcounter 公佈的報告,2025 年 3 月 Google Chrome 瀏覽器的全球市場份額為 66.16%,穩居第一。
如果 OpenAI 能拿下 Chrome,不僅繞開 Google 封閉的搜尋入口控制,還將直接接入使用者的即時搜尋軌跡、行為偏好及互動行為,為 AI 模型提供源源不斷的「鮮活燃料」。
現階段的 AI 服務商,就像自然界中常見的「寄生」一樣,在 AI 硬體完全成熟前,依舊還需要緊緊依靠手機或瀏覽器這樣的既有入口。
就像歷史週期總是螺旋式上升一樣,從 Google 這場混亂的反壟斷案來看,AI 這個未來的既定方向,一直以來也是在多個行業、多方巨頭的糾葛中緩慢前行的——
對於 ChatGPT 等 AI 公司而言,想在 AI 硬體大舉取替智慧手機之前,獲得更多的主動權,仍需時間去博弈;
對於蘋果等在 AI 浪潮中鬱郁不得志的硬體巨頭來說,這也是個養精蓄銳的視窗期,正如蘋果官網上一直掛著的那句標語——為 Apple 智慧準備好。
唯一不高興的,也許就是 Google 了,畢竟鈍刀子割肉,不好受。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郵件標題「姓名 + 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 / 作品或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