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柳芳事件」:從“擦邊”到“正能量”

回顧吳柳芳事件:
1. 吳柳芳在多個平臺拍攝播放“肢體動作”影片,在其他平臺曾遭封禁處理,在某音繼續“肢體動作”,不溫不火。
2. 她在賬號中多次以“前國家隊”和“世界冠軍”名義吸粉,同時繼續“肢體動作影片和直播”。遭到管晨辰公開指責其“擦邊”,「吳柳芳事件」正式拉開序幕。此時拉開序幕的關鍵因素是“擦邊”
3. 巨大爭議來了,一部分人認為“擦邊”就是不對的,更何況是打折扣“前國家隊”身份名義;另一部分人認為這是自由。其中不乏一些“體制主義者”把該事件引申到退役運動員生存環境、國家制度、個人主義等概念。
4. 吳賬號快速漲粉200多萬,某音平臺迫於輿論壓力(此時風向不明朗,不處理說不過去),將吳賬號暫時設定成“禁止關注”,並不是封號。而這一處理的理由卻是“炒作引流”,注意,和“擦邊”沒有關係,“炒作引流”是非常明確的違規行為,比“擦邊”明確多了。
5. 經過數如發酵後,突然間,忽如一夜春風來。網出現了高度統一的評價口徑 ,“擦邊”一詞彷彿從所有話語者口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曾經的榮耀”,“苦難的經歷”,“坎坷的生存之路”,甚至“公益”,“慈善”……「吳柳芳事件」一夜之間脫離了最初的關鍵詞“擦邊”,轉而成為「一個曾經為祖國爭得過榮譽的經歷過無限苦難而因公受傷退役的單純善良積極向上努力自強的女性為“改命”而“做網際網路”卻“被嫉妒者無故打壓”的故事」
6. 「吳柳芳事件」中再無“擦邊”,這個本質上的起因被來自各方的“神聖而有力量的群體”共同“擦除”了。大量試圖混淆“擦邊”概念的視聽蓬勃而起,例如將“女性穿衣自由”或“性象文藝作品”等都與“擦邊”建立強連結,致使無人再可定義“擦邊”,以及“否定擦邊=規訓女性”,為保留該行為不惜將持反對聲音的人全部扣上“死牌”,從此,辯論=入坑。
7. 某平臺完成了漂亮的歷史改寫。如果處理吳賬號,就意味著要處理所有類似賬號,損失收益太多;如果只處理吳賬號而不處理類似賬號,就面臨著大量被舉報被投訴被因“監管不力”而受到處罰。因此,最後只有讓這個賬號全身而歸 ,大放異彩,讓“汙點”全網消失並“重新定義”人設,對標“正義”和“正能量”,改寫全網故事線。「吳柳芳」事件因此得以完滿結束。
8. 至此,吳柳芳成為“正能量”代表。該事件為廣大女性提供了一條積極生活、努力改命的康莊大道之選,並鼓勵未來所有“找不到工作的”或“嫌工作不好的”年輕朋友們不要怨天怨地怨聲載道,去“做網際網路”就可以,一夜能漲粉500萬的那種。
吳柳芳事件回覆完畢,祝福吳女士以及熱愛“改命事業”的所有朋友。


相關文章